
- 相关推荐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1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
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
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
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
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
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了执教者注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心中装着学生”,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法,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句,并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初步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5~9自然段。
4、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1.“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2.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3.我们离开故乡是一种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说说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单元提示,概括出要点:一是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二是中心句点明了中心思想,所以找出中心句后,还要细细去阅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出中心句。再读课文,学生自学课文。
4、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倚
润湿
模糊
武器
暂别
驱诼
毁灭
誓言
5、按提纲自学课文,给课文分段。
(1)船离岸时,“我”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
(2)船前驶时,“我”所见所想些什么?
(3)船出海时,“我”想些什么?
6、小组交流自学碰到的疑难问题。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明惜别情。
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船渐渐地离岸了,看着送别的疒亲友,“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比较:
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两句都在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作业。完成作业本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船慢慢驶出港口,“我”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时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这一段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3、从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
朗读指导: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这两句话你觉得哪一句更有感情?为什么?学生试读
4、第3自然段又该怎么读?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5、作者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划出我不忍离开祖国的原因的词句。“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
2、讨论并理解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A、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从我不忍离开的思想感情和想到勇士们正在用血和汗斗争,而自己无法参加到这种斗争中去的负疚心情去理解,理解到这是作者出于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自责。)
B、当我归来时,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这是作者强烈的希望,希望帝国主义已经被驱逐出去了,新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3、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驱逐
消灭-------毁灭
宣言----誓言(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势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4、选择这一段的朗读语气A、低沉缓慢
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
D、亲切舒缓4、朗读体会。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再理课文,深究体会。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2、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3、比较课题的异同
A、再见了,我爱的中国
B、我爱的中国再见
C、别了,我爱的中国
4、分小组朗读课文。比较不同的感情。
5、交流背诵方法。
三、作业。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祖国的现在,写一段话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3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出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样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我听着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句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1)比较组词:
倚依 模摸 贡供
(2)完成作业1、2题,课后第5题。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4
课时目标
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2、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什么?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第3自然段为什么样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3)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出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是“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 驱逐 消灭 毁灭 宣言 誓言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自由――个别读――齐读。
3、巩固作业 。
(1)完成作业本第七题。
(2)完成作业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5
课时目标
1、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2、训练朗读,交流背诵方法。
3、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教学进程
1、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2、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默读填表
地点 见闻 感情
码 头
出 港
入 海
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爱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 我爱的中国再见
别了,我爱的中国。
(2)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个人指名背。
交流背诵方法: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4、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6
教学目标
1、 正确划出中心句,并借此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 、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通过朗读和片断练习,培养学生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正确背诵第三大段。
3 、学会本课文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区别“浏览”与“审阅”、“咨询”与“简单”的意思、用法的不同。
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感受总理品德,表情朗读与背诵课文。
难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仰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讲清本节任务。
2 、课内自学。
(1)自学生字词-----同桌互读------全班抽查------课内5分钟抄写,完成作业本第1 题------完成下列作业------出示灯片检查修改。
看拼音写字
根据意思写词
课内完成课后第4题,做作业本上第2题。在具体课语言环境中搞清三对近义词的不同,在书上划出“简朴”、“浏览”、“审阅”、“咨询”的句子读读、体会。
(2)读通全文,了解大意,质疑问难。
3 、统一分段。
(1)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按什么样顺序写的?
(2)以事情发展为序,考虑人物、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大意。
(3)各自分------全班交流分段结果及理由-------统一分段。
4、学第一段。
自由读,说大意,了解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学生尝试做作业本第5题,比较引号和书名号的不同用法。
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本第1、2、5—1题。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7
课时目标
1 、正确工出课文的中心句。
2 、学习理解二、三段,借助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 课文是谁写的?写一件什么事?读了课文,印象最深刻的总理品质是什么?
2、 划中心句。
默读课文,将课文中点明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相互朴素精神品质的`中心句划出。
统一划出的中心句,本节课定向:在第二、三段中划出反映总理“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精神品质的语句,更好地领会中心思想。
3、 研读课文。
(1)按“审阅前”、“审阅中”、“审阅后”给第二段分层次。
(2)出示灯片,默读填表。
指导学习第一层。
这一层讲什么?哪些重点词语写出了总理的“劳苦”与“简朴”?
灯片出示第2自然段的3、4句,教师示范填表。
为什么样要特别点明“宫殿式的房子”?
让学生比较“非常”、“极其”、“十分”、“很”、“相当”的程度差别,理解“如此而已”的意思。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些重点词,读出总理的“劳苦”与“简朴”。
回顾学法,出示灯片:默读理解-------划重点词语-----概括填表--------朗读体会。
四人小组全合作学第二层并填表。
个人自学第三层并填表。
点拨重点句学习。
“他不是------问我一两句”总理不是浏览是什么?哪些词证明是仔细地审阅?
“花生米并不多-----增加了分量”这花生米究竟比平时增加了没有?增加了还好像没有增加,这说明什么?
(3)学习第三段。
假若你们也和作者一样亲眼目睹季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回家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自由读第三段,思考比较两个自然段的异同。
训练朗读:教师示范------自由学读--------指句读----全班齐读----各自试背----选人背诵-----全班试背。
4、 布置作业。
订正修改填表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4、5、(2)题。
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8
课时目标
1 、检查字词,训练背诵。
2 、感受周总理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总理之情。
教学过程
1 、检查字词。
2 、深究课文。
课文中心句是什么?除了生活简朴,鞠躬尽瘁,课文中还反映了总理哪些品质?
这一夜的'工作其实着什么?
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学习?
还有什么总问题需要讨论?
3 、训练背诵第三段。
4 、读写训练。
出示灯片,分层次作业。
1976年3月26下午3时至27日下午时,(23小时内),身患重病的总理的时间安排表:
下午3时起床,4时与尼雷尔总统会谈。晚7时进餐。晚10时参加政治局会议。27日凌晨2时半约民航同志琥会。晨7时在7号楼办公。中午12去机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2时休息。
根据灯片或课文内容,在下列几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9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对于家乡的依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难点: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或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3.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相关视频资料(如关于祖国风光的短片)
小组活动材料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中国美丽景色的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问:“如果你即将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4.2 初读感知 (10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分享初读感受,简单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4.3 精读理解 (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解读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句子。
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来表达自己复杂情绪的。
4.4 拓展延伸 (15分钟)
组织小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告别信给你的家乡或者某个特别的地方,你会怎么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写作。
分享创作成果,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性反馈。
4.5 总结归纳 (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以及技巧。
布置作业:完成一篇以“别了,____”为题目的小作文,要求能够体现出个人特色及真挚情感。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10
教学目标
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教学准备
课文的配乐录音带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简介背景(第1课时)
提问:“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心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1课时)
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提问: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爱国情:惜别情,爱国情,奋斗情)
学生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并划出中心句。
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第2-3课时)
学习第一段:明惜别情
自由读,思考并讨论:本段是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惜别之情。
学习第二段:表爱国情
默读思考: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比较句式:“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与“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体会作者用后者的原因,并指导朗读。
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里该怎么读?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学习第三段:显奋斗情
自由读第三段,思考:哪些词写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
体味用词的准确,如“驱赶——驱逐”,“消灭——毁灭”,“宣言——誓言”,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誓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奋斗之情。
四、课堂小结与巩固练习(第3课时)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心句的作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巩固练习:
必做题:抄写生字、词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做题:摘录令你感动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背诵第5-9自然段。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相关文章:
我爱学语文教案03-12
语文教案:《我爱秋天》02-25
我爱中国汉字作文12-27
别了,我的母校作文03-09
别了我的母校作文03-09
别了我的同学作文01-31
别了我的母校作文14篇03-10
别了,我的母校作文10篇03-09
别了,我的母校作文 15篇03-12
别了,我的母校作文(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