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政治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说明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说明

时间:2022-08-17 06:27:54 九年级政治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说明

初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说明 2001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次修订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初三《课程标准》做了比较大的修订,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的内容,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2)压缩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社会形态的教学内容,淡化了学科体系;(3)精简了一些历史事实、理论概念及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降低了理论难度;(4)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现将初三《课程标准》修订的具体内容做如下说明。 一、关于教学目的和要求 与1997年4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相同,总体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但是,在具体要求方面,却有所增强或淡化。 首先,加强了对国情、国策教育的要求,明确提出:“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这一教学目的,体现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增强了教材的时代感。 其次,把原来理论性较强的要求:“知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修订为“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的要求。这就符合了《课程标准》(修订)通知中所要求的“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的精神。 最后,对1997年《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学生“初步懂得用生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观察社会”,即进行三个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不予强调,从而降低了对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中的理论方面的要求。 二、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 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是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课程的结构和安排上,却有着以哪方面为重点的问题。1997年制定的《课程标准》,对社会发展常识的内容,安排得较细、份量较多,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社会形态共有三课,占全课程的五分之三的内容;而对我国基本国情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则安排得较少,只有一课,仅占全课程的五分之一。这与形势的发展和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突出了我国国情、国策这方面的教育,把它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在课程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将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史部分三课的内容,合并为一课,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将原来我国国情部分的一课内容,扩充为三课,即:“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应地,原《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原简史部分三课的知识点共有50个,现在减少为8个;原国情部分的知识点有15个,现增加为28个。 这样调整的结果,既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又突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 为突出我国国情、国策的教育,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不仅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为原《课程标准》中第四课“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第一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此扩充为一课(即第二课),设置两节。第一节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本节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特别是增加了“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容。第二节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内容上看,主要突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意义”等教学内容。 2、原《课程标准》第四课“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作为第三课,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原第一节“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的基本内容,提前放到第二课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新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及“资源环境形势”。原第四课第三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第三课的第二节,内容大体一致。 3、根据“十五“大报告及“七一”讲话精神,新增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第四课。本课内容为全新的设计,体现了辅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的要求。本课内容分为三节,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第一节主要讲“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我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和步骤”、“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内容。第二节主要讲“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各民族人民和睦团结等内容。第三节主要讲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等内容,突出先进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这一指导思想。 四、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原《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理论概念方面的内容,做了适当删减,降低了理论难度。 在原《课程标准》中,第一课“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关系的概念,并在基本要求中,也要求学生“从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方面,说明生产力的含义,以及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三方面,说明生产关系的含义“;进而提出了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概念,并指出“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是阶级自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及其以前各自社会形态的教学内容中,都要求学生识记或理解“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分析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制度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等;第五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对此都做了删除。这样,就减少了教材的理论色彩,降低了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 当然,在修订《课程标准》中删除的有关理论概念,并不意味着与其有关的内容在教材中就不出现或不涉及了与如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等概念,讲社会发展的历史,不可能避免对这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的了解。这些概念的删除,只能说明对学生的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对概念性知识的要求有所降低,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并不是说在教材中就根本不应出现与这些概念有关的教学内容了。 五、淡化了学科体系 原《课程标准》对历史上每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灭亡,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与分析,新《课程标准》从淡化学科体系的要求出发,对每个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以前各个社会的教学内容,都做了必要的精简。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原《课程标准》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讲起,按照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及其矛盾、危机的发展,顺序地、较系统地讲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这一历史过程和灭亡的规律性,整个资本主义的教学内容安排了第二、第三两课(共16课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容作为一节,放在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之中,只保留了4个教学内容,即“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原《课程标准》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内容是大大地精简了。譬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掠夺的手段准备起来的”,“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的历程是长期而曲折的“,“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狭隘性和虚伪性是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特点”,“垄断组织在各经济部门占据了统治地位,垄断资本操纵了国家政权,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危机”等内容,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都作了淡化处理或删除处理。 六、删减与历史课重复的内容 在原《课程标准》中已经注意了本门课程与历史课某些内容重复的问题,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在历史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因此,许多相关的历史知识避免使其重复,-些无须引用的历史事件,也只是点到为止,或做提示性的说明。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努力。随着简史部分内容的大量压缩,有关与历史课重复的地方,就又有可能做较大的删减。例如: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氏族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生产资料逐步变为个体家庭私有的过程”,“氏族制度的瓦解”,“奴隶制国家产生的过程”,“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今天仍面临着艰巨的清除封建残余思想的任务”,“封建制度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萌芽”等。删除了这些内容与要求,不仅精简了教学份量,也更好地解决了与历史课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七、增添有关世界形势教育的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有关部分,适当增加了目前国际形势教育的内容。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中,单设“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一节,专门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本节包括“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是当代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等6方面的教学内容。这一节是全新的内容,即从世界形势的现状和发展出发,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使青年认识到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要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四有“人才所应肩负的历史重任。 八、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把原来“基本要求”中的“运用”内容,改为现在的“活动”内容,并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相应地,“基本要求”中也设计了16个“活动”,即结合教学内容,每一课都设计了3一4个活动,每一节题都有1-2个活动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每个活动要求都明确提出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并提出了多种活动方式: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课形式,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同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初三思想政治只规定了总课时数,而没有规定每一课及每节的具体课时,以便于教师灵活机动地把握教材和组织“活动”课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说明】相关文章:

解读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写字系统08-17

把握教学规律,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08-18

修订规章制度06-08

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的体会05-19

员工请假规章制度最新修订10-25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08-25

宪法修订案专题学习体会08-18

保育员指南修订版心得07-16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论文08-24

思想政治自我鉴定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