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1
看了许多《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的教案,我觉得似乎都没有脱开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俗套,以这种姿态教此文,恐怕又会把文章教死,学生也不一定会得到什么收益。我认为,要成功教学这篇文章,应该抓住一个关键问题大做文章,那就是周瑜行使反间计。抓住这个核心,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一、 周瑜是怎样行使反间计的?
二、 如果你是蒋干,你会怎样与周瑜斗智呢?你能否识破周瑜之计?
我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艺术,很快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出来。下边是课堂讨论的部分实录:
师:蒋干到东吴来干什么?
生:说降周瑜。
师:周瑜要做什么?
生:诱蒋干中计,盗走书信,借曹操之手杀掉蔡瑁、张允。
师:本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生:写周瑜诱使蒋干中计盗书,行使反间之计。
师:那周瑜是怎样行使反间计的呢?
生:(思考,一时答不上来)
师:(启发)假若周瑜与蒋干共叙一番友情,然后拉蒋干共寝蒋干会不会中计盗书?
生:(摇头)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纷纷)他不会相信。他一定会分析这封信是真是假。他可能会睡着,根本看不到这封信。他会趁此机会劝周瑜投降曹操……
师:对,这种情况下行反间计是肯定行不通的。那么,要诱使蒋干盗书中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讨论、结论)有机会看到书信,并且不会产生任何怀疑,直至把书信盗回去献给曹操。
师:对。那么怎样才能让蒋干看到这封信而又不会使他产生怀疑呢?
生:(思考、议论)
师:首先,这样一封重要的信,应该放在哪里最好?
生:(讨论、回答)应该放在“军机重地”,即周瑜的卧室。
师:所以首先要引蒋干进入周瑜的卧室。直接拉他去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蒋干会怀疑。
师:对。为了不使蒋干怀疑,周瑜就设计了一出戏,巧妙地引蒋干进入了他的“军机重地”,给蒋干制造了一个“盗书”的机会。这出戏是什么?
生:群英大会,宴请蒋干,周瑜喝得“酩酊大醉”,借机拉蒋干入室共寝。
师:对,饮酒大醉是整个计谋的关键,它不会使蒋干对“入室共寝”产生怀疑。
但“入室共寝”就一定会使蒋干盗书吗?“共寝”时有哪些情况他不会盗书?
生:(纷纷)蒋干也喝醉了,一觉睡到天亮;他只是一时没睡,不久就睡去了;他根本就没有从床上起来,他不去翻看周瑜的书桌,……
师:对,一定不要让他睡去,而且一定要让他从床上起来。但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生:(思考、讨论、一时答不上来)
师:(启发)蒋干到东吴是干什么来的?
生:说降周瑜。
师:临行时他向曹操表明了什么态度?
生:“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师:假如他做不到这一点呢?
生:他就很难回去向曹操交代。
师:对,他就没法给曹操一个交代。此时,他就如热锅里的蚂蚁一样不能入睡。于是,他就鬼使神差般地从床上起来去偷看周瑜放在桌上的文卷。这样看来,要达到让蒋干看书、盗书的目的,首先要做到什么?
生:使蒋干到东吴的目的彻底化为泡影。
师:对,当蒋干绝望之时,他才会到处寻找向曹操交代的办法。此时,诱饵早就放在周瑜的书桌上,专等鱼儿上钩。
但怎样才能使将干绝望呢?三言两语能做到吗?周瑜是怎么做的?
生:(看课文、讨论、发言 )一开始就质问蒋干是否作说客;让太史慈作监酒;看军士、粮草,表明自己的态度;舞剑作歌,抒发志向……
师:很好,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现在,我们把这个过程放一个慢镜头,分析以下,周瑜一共堵了蒋干几次口?
生:(阅读、讨论、总结,老师板书)一共四次:
第一次:先发制人
第二次:让太史慈作监酒
第三次:看军士、粮草,表明态度
第四次:舞剑作歌,抒发志向
师:再看课文,周瑜每堵一次口,蒋干的反映怎样?
生:(看课文、回答)第一次,“愕然”;第二次:“惊愕,不敢多言”;第三次:“面如土色”;第四次:(没写)
师:很好,把这些地方加上着重号。(停一会儿)最后一次没写,你能想象出此时蒋干的样子吗?
生:肯定是神情麻木,完全绝望。
师:对。周瑜就是这样通过群英大会完全夺去了蒋干到东吴的目的,使蒋干彻底绝望,最终诱使蒋干中计盗书,并进而骗过曹操,达到杀蔡瑁、张允的`目的。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周瑜诱使蒋干中计盗书,一共走了几大步?
师生:(共同讨论、结论、板书)一共走了两大步:
第一步:夺蒋干之志;
第二步:诱蒋干盗书。
师:蒋干偷看周瑜书信,发现所谓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便如获至宝。但是不是就可以绝对的说,蒋干不再会对这封信产生怀疑呢?
生:(疑惑、不敢下结论)
师:周瑜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在蒋干偷看书信之后,又做了什么?
生:(看课文、回答)说梦话,与来人做了一场假戏。
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这一段阅读一遍,看周瑜做得多么逼真。
就这样,周瑜自编自导,终于诱使蒋干中计盗书。这真是天衣无缝。它步步紧凑,环环相扣,充满着大智大慧。
生:(十分兴奋,愉悦,议论纷纷)
师: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一切都是周瑜预先安排好的,而且有许多人配合;而蒋干是孤身一人,一切又都来得突然,结果蒋干就如傻瓜一般中了周瑜的圈套。现在我让同学们去充当一下蒋干,只身到东吴,说降周瑜。你该怎样去对付他呢?周瑜堵你的口的时候,你怎么办?周瑜诱你盗书时,你会产生什么怀疑?书信本身有没有破绽呢?要知道,你的条件比蒋干优裕多了。你的思考时间 充裕的,你已经知道了周瑜的目的,而且你已经学了这篇课文,你还可以跟同学们互相讨论,……这样,你应该拿出你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周瑜了吧。假如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依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那么你就跟蒋干差不多了。你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呢?请同学们准备好,下一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十分兴奋、愉悦,跃跃欲试)
现在的语文教学动不动就讲模式,我觉得大可不必。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达到即有招又无招的境界,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它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把课文教活。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学方法,老师运用得再熟练,但如果千篇一律,学生也会听厌,课堂也会成为死水一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其核心是周瑜行使反间之计,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智慧,假如不抓住这一中心,而照本宣科地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等,那就只会使教与学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文章本来的魅力。所以,我就抓住“反间计”这一关键点,以培养学生的智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为切入点,安排这篇文章的教学,最后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在这样的分析之中,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学生自然而然地了然于胸,不必老师再过多地分析。尤其是第二节课,我让学生扮演蒋干,智斗周瑜,课堂气氛更是活跃得很,很多地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有同学说:“周瑜拉我出去看军士、粮草,正是我说降周瑜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将领在场”;有同学说:“周瑜舞剑作歌,我也舞剑作歌,我也会借‘酒醉’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曹操之锐不可挡,东吴之军心涣散,即使不能达到说降周瑜的目的,也会动摇东吴的军心”;又有同学说:“假的毕竟是假的,周瑜的计谋再周密,也有破绽,甚至破绽百出。比如周瑜醉了,携蒋干共寝,但其他将领并没有都醉呀?他们为什么不阻止呢?他们至少也应把周瑜卧室里的重要东西给收起来呀?又如,蒋干叫周瑜几声,周瑜都听不见,来人只叫周瑜一声,周瑜就听见了,不是很奇怪吗?……”;还有同学说:“书信本身也有明显破绽。蔡瑁、张允既已投降曹操,又为何投降东吴呢?要知道,曹操比东吴的势力大多了。而且既要杀曹操,又为何事先声张呢?不是很容易泄露的吗?”……整个一节课学生踊跃发言,都显得特别聪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我原先预想的教学目的已完全达到了。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2
教学目标:
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孙吴—曹魏
周瑜—蒋干
主动 被动以上问题将学生引到具体可感的内容上,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并能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双方的人物关系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
问题:
1、蒋干绝非无能之辈,为何就轻易地钻进了周瑜的圈套?(这固然是蒋干急功近利,但主要还是因为周瑜摸准了蒋干的心理,先“堵”后“诱”的。)
2 细读蒋干中计一节,看周瑜是如何引蒋干入毂,先“堵”后“诱“的。精读蒋干中计一节,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朗读精彩片断,进一步体味周瑜的“三堵”、“四诱”
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细致入微的.精读中,理清情节,领会文中人物的风采。
找出文中对人物神态的描写,研读体会文章描写人物形象的一些传神之妙
问题:阅读小说是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通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气质、风采的某个方面,对人物的神态进行了传神的状写,而且是一字传神。
问题:
1、对周瑜、蒋干和曹操三个人物各用了哪个字来传神描绘?
2、体味这三个字之于人物的妙用?专题研读,抓住对人物神态描写的传神之笔(周瑜——“笑”,蒋干——“惊”,曹操——“怒”)进行探讨。分组研究,体味这三字之于人物的妙用。
问题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能,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小结
布置作业
读《三国演义》;读课文;读精彩的语段;分角色朗读。利用节假日读小说,利用空余时间读课文。利用与同学间的交流分角色体味人物。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经验。
思想点拔:
本文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小说片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安排教学。
采用游览,精读,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如从题目着手,让学生游览课文,初步了解大意。然后,精读思考“蒋干是如何中计的“如果时间紧,可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阅读小说或课文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早早进入课文的情境。还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看大型历史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重点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练习举隅:
1、《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们认真加以理解:
①吾当作何计破之?
②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③公瑾别来无恙?
④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⑤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⑥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⑦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⑧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⑨子翼干事若何?
⑩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2、曹操本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单凭蒋干的情报就立刻杀了蔡瑁、张允,上了周瑜的当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1)从主观性格特点看,曹操有着的___________________弱点。
(2)曹操南征接连胜利,不可一世,傲视一切,从哪些事可以看出?
(3)误杀蔡瑁、张允,除了蒋干提供的假情报外,还有什么因素造成这个悲剧?
(4)献头帐下时,曹操马上醒悟说:“吾中计矣!”说明什么?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目标2
教学设想:
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分析人物:
1、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语言、行动、神态)
2、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段、句中,发现周瑜(蒋干)是一个 (性格)的人。
周瑜 蒋干
敏锐 足智多谋 先发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机智灵活 志大才疏 愚蠢无能
豪爽 踌躇满志 群 英 会 贪生怕死 无胆无谋
坚定 豪放潇洒
细心 擅长表演 入帐共寝 自作聪明 立功心切
学生归纳:周瑜是一个 的统帅。
蒋干是一个 的谋士。
三、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四人合作、讨论探究,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2、假如你是蒋干,你很勇敢,也很聪明,你准备怎么智斗周瑜?(四人合作、设计方案,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作业
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
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
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相关文章:
让学生满意是我不懈的追求02-24
我的不满意作文10-18
满意?不满意?作文03-17
中班音乐加油干教案03-22
中班音乐教案加油干03-19
加油干中班音乐教案11-16
我的外教作文01-07
我与外教作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