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时间:2025-02-28 15:54:49 欧敏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数学《测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精选16篇)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

  活动准备

  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重难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目标

  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

  2.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黄瓜 ,茄子

  2.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长长的蔬菜

  1.观察图片:黄瓜,茄子

  教师:这是什么蔬菜?

  黄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的`蔬菜。)

  2.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寻找测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师:用什么量?怎样量?

  引导幼儿回忆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请幼儿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黄瓜。

  告诉幼儿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小棒就画一条短线,量出来有几根小棒就画几条短线。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让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

  (提示幼儿还可以用圆点、图形等。)

  三、测量蔬菜

  1.提出测量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小伙伴交换。

  量好了拿出记录纸和笔用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3.交流:

  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

  4.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

  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

  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师幼一起讨论。

  四、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1.教师: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互相交换,

  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2.幼儿操作。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举行运动会,青蛙、大白鹅、小乌龟都来了,我们小朋友就做鱼宝宝也去参加吧!大家想请我们小鱼作裁判,愿意吗?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4、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小鱼。谁愿意来试一试?让我们看他量的对么?有没有从头开始量?回形针之间连接的好吗?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4

  目标:

  1、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2、会用短线、圆点、简单的图形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3、较细心地进行测量,乐意参加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物质准备: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回形针、棉签等若干,记录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1、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导入活动)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长长的蔬菜,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长长的蔬菜?

  ——那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迁移测量经验。

  ——用什么量?怎样量?引导幼儿迁移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请一个幼儿作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丝瓜。

  ——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棉签就画一条短线,刚才量出来有几根棉签就画几条短线。教师在黑板上示范。那么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圆点、图形等)

  3、尝试测量蔬菜。

  ——提出测量要求: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对面的朋友交换。量好了从椅子底下拿出一张记录纸和笔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请一组两个小朋友一起交流: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教师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

  ——教师依次出示三张图: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每张图上都有哪些问题?教师小结:测量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容易量错。

  ——幼儿第二次测量,教师重点观察并指导测量的正确方法。记录好后让两个孩子相互验证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4、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刚才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前后两组互相交换,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幼儿操作。

  5、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两根棉签和一根长长的丝瓜:现在赵老师手里只有两根棉签来量这根长长的丝瓜,怎么量呢?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测量"花布"的大小,并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2、通过摆放"衣服"的分层操作活动,了解图形的面积不受其摆放形式及形状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步感知面积守恒的意义。

  3、在相互交流中,能细致的观察、比较、测量,学习同伴好的测量方法,操作结束后能主动将材料收拾整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会给物体排队,认识数字1~6

  2、物质准备:量具(衣服、裤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线笔;

  3、动画《仙度瑞拉》片段

  活动过程:

  一、动画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观看动画《仙度瑞拉》片段,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测量探索

  (1)幼儿猜测,黑板上摆放验证,探索一块布料可以做几件衣服

  (2)明确测量方法:在测量时,我们要将衣服平铺在布料上,边对边角对角,既不要有重叠也不要留空隙,我们要让衣服一一对齐,千万不能超出布料。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块布料最多能做几件衣服。

  2、第二次测量探索

  (1)幼儿分组操作探索,一块布料可以做几条裤子或几顶帽子(2组提供裤子,2组提供帽子)

  (2)小结:

  师:同样大小的一块布料,能做几条裤子?几顶帽子?为什么同样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数量的物品呢?因为帽子、裤子、衣服的大小不同,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样的。

  3、第三次测量探索

  (1)怎样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裤子,且不浪费。

  (2)幼儿操作

  三、交流评价师:谁来说一说你用这块布料做出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和几顶帽子?今天小朋友们都非常的能干,你们一点都没有浪费小裁缝的布料,帮助他们做了这么多的衣服、裤子和帽子,它们对小朋友表示感谢。你们都是喜爱帮助别人的小朋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掌握测量的方法。

  2、尝试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3、能积极参加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活动准备】

  筷子,铅笔,吸管,粉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朋友看,我们这里有台电脑,可是在不用的时候,它会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知道它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量员吧。

  二、幼儿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请你取出我给你们准备的东西,来试着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边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么样量才是最正确的呢?(幼儿尝试用铅笔进行测量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样进行测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长?

  三、讨论测量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种测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示范测量黑板: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测好一段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首尾相连。最后数一数就知道我们测的东西到底有多长了。

  四、幼儿自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粉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除了刚才我为小朋友准备的东西?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跨步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脚大跨步的走,测一测从我们坐的地方到门口有多少距离吧。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7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远近。

  2.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发展分析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

  2.难点: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正确测出物体之间的远近。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长短不同的绳子、小棒,……

  2.环境创设:在活动区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小熊的家在两个车站中间,它从家里出发去车站,到哪个车站更近些?

  四、设计思路

  自然测量的教学中有两个要点:测量工具的选用和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测量工具的选用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带若问题进行测量活动。提高工具选用的有意性,这样在交流讨论时幼儿才能自觉意识到测量中工具选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测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测量教学的难点。幼儿不能主动发现测量中工具之间衔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实践的基础上,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五、活动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讨论—>继续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动区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探索积累感性经验。

  说明

  在分散探索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在自由探索状态下的情况,了解幼儿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反映出来的困难,他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即找出幼儿在自然测量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幼儿分散探索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导。应多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多了解几个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

  2.集中探索。教顺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探索的情况,找出适当的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为交流讨论作准备。

  集中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发现哪种工具更合适,为什么?

  问题情境:让幼儿测量桌上放着的两个玩具到桌子某一边的远近,测量教室墙上贴的动物与小房子和小花园的距离,……。

  3.交流讨论。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1)讨论工具的选用。让幼儿交流各自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然后讨论所选的工具好不好?为什么?

  说明

  边讨论边实际操作验证。

  (2)讨论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

  可以通过两个相同的测量内容得出不同结果的例子引出测量中应如何正确使用工具,让幼儿讨论、交流,演示,得出正确的方法。”

  说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讨论应按幼儿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况分组进行。

  4.继续探索。为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的情境,让幼儿或进行复习巩固活动,或开展深入探索。

  (1)创设与分散探索时程度相似的情境,让能力较弱的幼儿从事复习巩固活动。

  (2)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情景。如测量工具不是现成的,要幼儿想办法自制,使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探索中再获提高。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2、能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测量的结果。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两个高矮不同的布娃娃,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

  2、十本大小相同的书。

  3、小猫、小狗、小猴子头像各一个。

  4、1×12的正方形表格。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复习比较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

  (1)、两个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高矮和长短。如一个高个子的`布娃娃怎么与一个矮个子的布娃娃比高矮?两支铅笔怎么比长短呢?

  (2)让幼儿说出比较两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让两个小朋友站到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两支铅笔的一头对齐。

  (3)两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长短。

  2、初步建立将物体长度数量化的经验。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标注三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问:小狗到小猫家远,还是小狗到小猴子家远?为什么?

  (2)小结:我们可以点数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1、复习比较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

  (1)、两个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高矮和长短。如一个高个子的布娃娃怎么与一个矮个子的布娃娃比高矮?两支铅笔怎么比长短呢?

  (2)让幼儿说出比较两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让两个小朋友站到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两支铅笔的一头对齐。

  (3)两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长短。

  2、初步建立将物体长度数量化的经验。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标注三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问:小狗到小猫家远,还是小狗到小猴子家远?为什么?

  (2)小结:我们可以点数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9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0

  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猫头饰各一。铅笔。

  2、物体桌子、凳子、椅子。

  3、画有图形的测量纸、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买物品”为由,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今天我们幼儿园想去买一些新的物品回来。看看要去买什么?新买的物品要和这些物品一样大小哦。

  2、我们首先看(出示小桌子),桌子是这样长,这样宽。应该怎么知道桌子的边长呢?幼儿:可以用东西量一量。师:用什么量呢?我来找找(装着找东西样拿起身边的一次性筷子)。

  3、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测量的起始点,沿着边线测量,用笔画个记号,首尾相连,直到把它量完。数数量了多少次,为了能更好地记住桌子的边长,我们可以把结果记录下来,记录在哪呢?(出示记录纸)这是桌子的记录纸,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老师示范用数字记录,数量多的用圆点记录。

  4、接着指导幼儿测量桌子的宽。

  5、好的,桌子的大小知道了,看看还要买什么?(出示小床)小床的边长又是多少呢?我们可不可以用其它工具测量呢?(出示吸管)请一位能力强的幼儿上前示范,老师在旁边指导并讲解测量方法。

  6、他测得对吗?我们来看看结果是什么?

  7、还要买什么呢?还要买礼盒,小朋友想来测测吗?(准备吸管和纸条等测量工具)。请小朋友自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8、鼓励幼儿换一种工具测量。看看测量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9、验证小朋友的.测量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的结果有两种呢?(因为用了两种测量工具)哪种工具测得次数多呢?为什么它测得次数多?

  10、引导幼儿说出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测量同一种物体,测量工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结果越多。

  二、集体活动。

  1、小朋友,班里还要添置什么物品呢?老师把这些要添置的物品都放到你桌面上去了,先看看有什么?你想测量什么?选择什么工具测量呢?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2、幼儿测量,老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方法并提醒幼儿用加点圆点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3、验证幼儿的测量结果,让幼儿说出“我用xx没看的xx,结果是几根xx那么长。

  4、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幼儿。

  三、延伸活动。

  让幼儿在区角里去测量。并找找身体上的测量工具。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比较教师的大小。

  2、通过探索、知道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一种测量的工具。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困难。

  活动准备:

  1、 孩子已与初步的测量经验。

  2、 事先与平行班的老师联系,做好幼儿测量活动的准备工作。

  3、 筷子、玩具、椅子、绳子,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 谈:哪个班的.教室大

  故事引入:请问小朋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二、 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大小

  1、 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教室大,哪个教室小呢?

  2、 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棍子、绳子、椅子、纸玩具、塑料泡沫板等为测量的工具)

  3、 我们的教室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测量?

  三、 探究:分组测量两间教室并记录

  1、 幼儿自由结伴,分组讨论协商,如选择什么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怎样测量,怎样记录。教师巡回观察、倾听,适时地引导幼儿解决小组间出现的矛盾。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四、 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 将各组的记录结果张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的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种测量工具的经验。

  3、 再次测量、比较教室的大小、引导采用不同测量工具的幼儿选择同种工具再次测量、比较两个教室的大小;对于采用同种测量工具的幼儿,鼓励他们尝试用其他工具再次测量、比较。

  活动结束:

  1、 尝试用各种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物体的高度、长度等。

  2、 在多次的探索比较中体验并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温度,培养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2、教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教幼儿初步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

  4、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温度计,懂得温度计中水银柱升降的原理,让幼儿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6、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支气温计,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若干。

  2、温度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幼儿认识温度计。

  "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呢?""我们看到桌上的东西就是测量温度的,叫温度计。它能告诉我们气温的变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们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教幼儿学习怎样测量气温。

  "你们知道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是干什么用的吗?"请幼儿观察,红柱子指到的数字就是温度。

  "现在我们来用温度计测量活动室里是多少温度"。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你们测出来现在温度是多少?"幼儿交流。

  "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到外面一会儿,测一测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儿继续学习测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你们发现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幼儿表达、交流。

  3、介绍其他的温度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房间和外面的温度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别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出示体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的体温,看他有没有发烧;水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了解热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实验室测量水的温度等等)幼儿表达、交流。

  活动延伸:

  在室内外各安装一支温度计,供幼儿日常观察。让幼儿在一天种不同时间观察、记录气温的变化。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基础上掌握测量。

  2、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教学过程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试一试

  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实际上,我们利用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

  练习

  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4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

  测量记录表

  学生准备:

  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二、量一量

  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千克

  113克=()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米

  1厘米=1/100米=米

  1厘米=米 1分米=米

  1千克=1000克 1克=千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

  难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

  下雨天狂风暴雨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对比,黑夜里闪电的光亮和街上彩灯的闪亮对比,水龙头出水多与少对比。

  师:自然界中强与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与小雨;强光与弱光;水龙头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强弱。那么电流是否也有强弱呢?

  演示:由一节和两节电池分别供电的一盏灯的发光情形。

  师:灯为什么会亮?灯光亮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丝。用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灯的亮度大,表示电流流过灯丝的强。

  师:电流与水流一样,也有强弱的不同,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电流的强弱,即电流。

  二、新课教学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流过的电流强弱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师: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教师简介安培: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师:除了安培之外,还有其他单位吗?

  生:还有毫安、微安。

  师:它们如何换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师: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大小一般不同。请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看课本上“常见的电流数据”,让学生读数据并讲明意义,比较不同单位的.电流值,体会日常电路中的电流值。

  2.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小资料中的电流值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用什么测量电流的强弱呢?

  生:利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强弱。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灯泡亮度怎样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使用前要校零;

  规则2: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3: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4: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一”接线柱;电流值大于0.6A且不超过3A时用标着“3”的接线柱和“—”线柱;

  规则5: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3.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总结:要能读出电流表的读数,应该看清三点:一是看清选用了哪个量程,从而知道满偏度所表示的电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几个小格,以及它们各表示的电流值;三是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活动:安排两个同学一组做游戏,用印刷的无指针的表头当电流表,竹签当指针,一个同学指一个刻度,并说出选择哪个量程,让另一个同学读数;或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电流值,另外一个同学指出选择哪个量程,并把指针指到相应的位置。看谁读数准确、迅速,看哪个小组合作好、学习愉快,作为奖励,让这样的小组在展示台示范。

  师: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那么我们该怎样测量?

  生:可以用试触法解决,即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则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自然测量》11-13

数学测量教案04-01

数学测量教案15篇04-01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11-13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03-12

数学中班教案10-12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09-18

大班蒙氏数学测量教案10-18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06-14

大班数学测量远近教案03-25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数学《测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精选16篇)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

  活动准备

  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重难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目标

  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

  2.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黄瓜 ,茄子

  2.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长长的蔬菜

  1.观察图片:黄瓜,茄子

  教师:这是什么蔬菜?

  黄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的`蔬菜。)

  2.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寻找测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师:用什么量?怎样量?

  引导幼儿回忆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请幼儿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黄瓜。

  告诉幼儿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小棒就画一条短线,量出来有几根小棒就画几条短线。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让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

  (提示幼儿还可以用圆点、图形等。)

  三、测量蔬菜

  1.提出测量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小伙伴交换。

  量好了拿出记录纸和笔用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3.交流:

  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

  4.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

  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

  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师幼一起讨论。

  四、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1.教师: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互相交换,

  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2.幼儿操作。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举行运动会,青蛙、大白鹅、小乌龟都来了,我们小朋友就做鱼宝宝也去参加吧!大家想请我们小鱼作裁判,愿意吗?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4、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小鱼。谁愿意来试一试?让我们看他量的对么?有没有从头开始量?回形针之间连接的好吗?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4

  目标:

  1、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2、会用短线、圆点、简单的图形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3、较细心地进行测量,乐意参加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物质准备: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回形针、棉签等若干,记录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1、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导入活动)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长长的蔬菜,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长长的蔬菜?

  ——那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迁移测量经验。

  ——用什么量?怎样量?引导幼儿迁移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请一个幼儿作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丝瓜。

  ——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棉签就画一条短线,刚才量出来有几根棉签就画几条短线。教师在黑板上示范。那么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圆点、图形等)

  3、尝试测量蔬菜。

  ——提出测量要求: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对面的朋友交换。量好了从椅子底下拿出一张记录纸和笔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请一组两个小朋友一起交流: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教师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

  ——教师依次出示三张图: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每张图上都有哪些问题?教师小结:测量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容易量错。

  ——幼儿第二次测量,教师重点观察并指导测量的正确方法。记录好后让两个孩子相互验证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4、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刚才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前后两组互相交换,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幼儿操作。

  5、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两根棉签和一根长长的丝瓜:现在赵老师手里只有两根棉签来量这根长长的丝瓜,怎么量呢?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测量"花布"的大小,并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2、通过摆放"衣服"的分层操作活动,了解图形的面积不受其摆放形式及形状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步感知面积守恒的意义。

  3、在相互交流中,能细致的观察、比较、测量,学习同伴好的测量方法,操作结束后能主动将材料收拾整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会给物体排队,认识数字1~6

  2、物质准备:量具(衣服、裤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线笔;

  3、动画《仙度瑞拉》片段

  活动过程:

  一、动画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观看动画《仙度瑞拉》片段,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测量探索

  (1)幼儿猜测,黑板上摆放验证,探索一块布料可以做几件衣服

  (2)明确测量方法:在测量时,我们要将衣服平铺在布料上,边对边角对角,既不要有重叠也不要留空隙,我们要让衣服一一对齐,千万不能超出布料。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块布料最多能做几件衣服。

  2、第二次测量探索

  (1)幼儿分组操作探索,一块布料可以做几条裤子或几顶帽子(2组提供裤子,2组提供帽子)

  (2)小结:

  师:同样大小的一块布料,能做几条裤子?几顶帽子?为什么同样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数量的物品呢?因为帽子、裤子、衣服的大小不同,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样的。

  3、第三次测量探索

  (1)怎样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裤子,且不浪费。

  (2)幼儿操作

  三、交流评价师:谁来说一说你用这块布料做出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和几顶帽子?今天小朋友们都非常的能干,你们一点都没有浪费小裁缝的布料,帮助他们做了这么多的衣服、裤子和帽子,它们对小朋友表示感谢。你们都是喜爱帮助别人的小朋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掌握测量的方法。

  2、尝试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3、能积极参加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活动准备】

  筷子,铅笔,吸管,粉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朋友看,我们这里有台电脑,可是在不用的时候,它会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知道它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量员吧。

  二、幼儿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请你取出我给你们准备的东西,来试着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边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么样量才是最正确的呢?(幼儿尝试用铅笔进行测量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样进行测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长?

  三、讨论测量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种测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示范测量黑板: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测好一段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首尾相连。最后数一数就知道我们测的东西到底有多长了。

  四、幼儿自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粉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除了刚才我为小朋友准备的东西?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跨步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脚大跨步的走,测一测从我们坐的地方到门口有多少距离吧。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7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远近。

  2.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发展分析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

  2.难点: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正确测出物体之间的远近。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长短不同的绳子、小棒,……

  2.环境创设:在活动区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小熊的家在两个车站中间,它从家里出发去车站,到哪个车站更近些?

  四、设计思路

  自然测量的教学中有两个要点:测量工具的选用和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测量工具的选用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带若问题进行测量活动。提高工具选用的有意性,这样在交流讨论时幼儿才能自觉意识到测量中工具选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测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测量教学的难点。幼儿不能主动发现测量中工具之间衔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实践的基础上,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五、活动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讨论—>继续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动区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探索积累感性经验。

  说明

  在分散探索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在自由探索状态下的情况,了解幼儿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反映出来的困难,他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即找出幼儿在自然测量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幼儿分散探索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导。应多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多了解几个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

  2.集中探索。教顺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探索的情况,找出适当的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为交流讨论作准备。

  集中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发现哪种工具更合适,为什么?

  问题情境:让幼儿测量桌上放着的两个玩具到桌子某一边的远近,测量教室墙上贴的动物与小房子和小花园的距离,……。

  3.交流讨论。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1)讨论工具的选用。让幼儿交流各自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然后讨论所选的工具好不好?为什么?

  说明

  边讨论边实际操作验证。

  (2)讨论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

  可以通过两个相同的测量内容得出不同结果的例子引出测量中应如何正确使用工具,让幼儿讨论、交流,演示,得出正确的方法。”

  说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讨论应按幼儿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况分组进行。

  4.继续探索。为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的情境,让幼儿或进行复习巩固活动,或开展深入探索。

  (1)创设与分散探索时程度相似的情境,让能力较弱的幼儿从事复习巩固活动。

  (2)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情景。如测量工具不是现成的,要幼儿想办法自制,使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探索中再获提高。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2、能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测量的结果。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两个高矮不同的布娃娃,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

  2、十本大小相同的书。

  3、小猫、小狗、小猴子头像各一个。

  4、1×12的正方形表格。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复习比较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

  (1)、两个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高矮和长短。如一个高个子的`布娃娃怎么与一个矮个子的布娃娃比高矮?两支铅笔怎么比长短呢?

  (2)让幼儿说出比较两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让两个小朋友站到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两支铅笔的一头对齐。

  (3)两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长短。

  2、初步建立将物体长度数量化的经验。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标注三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问:小狗到小猫家远,还是小狗到小猴子家远?为什么?

  (2)小结:我们可以点数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1、复习比较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

  (1)、两个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高矮和长短。如一个高个子的布娃娃怎么与一个矮个子的布娃娃比高矮?两支铅笔怎么比长短呢?

  (2)让幼儿说出比较两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让两个小朋友站到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两支铅笔的一头对齐。

  (3)两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长短。

  2、初步建立将物体长度数量化的经验。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标注三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问:小狗到小猫家远,还是小狗到小猴子家远?为什么?

  (2)小结:我们可以点数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9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0

  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猫头饰各一。铅笔。

  2、物体桌子、凳子、椅子。

  3、画有图形的测量纸、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买物品”为由,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今天我们幼儿园想去买一些新的物品回来。看看要去买什么?新买的物品要和这些物品一样大小哦。

  2、我们首先看(出示小桌子),桌子是这样长,这样宽。应该怎么知道桌子的边长呢?幼儿:可以用东西量一量。师:用什么量呢?我来找找(装着找东西样拿起身边的一次性筷子)。

  3、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测量的起始点,沿着边线测量,用笔画个记号,首尾相连,直到把它量完。数数量了多少次,为了能更好地记住桌子的边长,我们可以把结果记录下来,记录在哪呢?(出示记录纸)这是桌子的记录纸,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老师示范用数字记录,数量多的用圆点记录。

  4、接着指导幼儿测量桌子的宽。

  5、好的,桌子的大小知道了,看看还要买什么?(出示小床)小床的边长又是多少呢?我们可不可以用其它工具测量呢?(出示吸管)请一位能力强的幼儿上前示范,老师在旁边指导并讲解测量方法。

  6、他测得对吗?我们来看看结果是什么?

  7、还要买什么呢?还要买礼盒,小朋友想来测测吗?(准备吸管和纸条等测量工具)。请小朋友自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8、鼓励幼儿换一种工具测量。看看测量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9、验证小朋友的.测量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的结果有两种呢?(因为用了两种测量工具)哪种工具测得次数多呢?为什么它测得次数多?

  10、引导幼儿说出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测量同一种物体,测量工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结果越多。

  二、集体活动。

  1、小朋友,班里还要添置什么物品呢?老师把这些要添置的物品都放到你桌面上去了,先看看有什么?你想测量什么?选择什么工具测量呢?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2、幼儿测量,老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方法并提醒幼儿用加点圆点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3、验证幼儿的测量结果,让幼儿说出“我用xx没看的xx,结果是几根xx那么长。

  4、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幼儿。

  三、延伸活动。

  让幼儿在区角里去测量。并找找身体上的测量工具。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比较教师的大小。

  2、通过探索、知道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一种测量的工具。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困难。

  活动准备:

  1、 孩子已与初步的测量经验。

  2、 事先与平行班的老师联系,做好幼儿测量活动的准备工作。

  3、 筷子、玩具、椅子、绳子,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 谈:哪个班的.教室大

  故事引入:请问小朋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二、 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大小

  1、 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教室大,哪个教室小呢?

  2、 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棍子、绳子、椅子、纸玩具、塑料泡沫板等为测量的工具)

  3、 我们的教室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测量?

  三、 探究:分组测量两间教室并记录

  1、 幼儿自由结伴,分组讨论协商,如选择什么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怎样测量,怎样记录。教师巡回观察、倾听,适时地引导幼儿解决小组间出现的矛盾。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四、 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 将各组的记录结果张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的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种测量工具的经验。

  3、 再次测量、比较教室的大小、引导采用不同测量工具的幼儿选择同种工具再次测量、比较两个教室的大小;对于采用同种测量工具的幼儿,鼓励他们尝试用其他工具再次测量、比较。

  活动结束:

  1、 尝试用各种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物体的高度、长度等。

  2、 在多次的探索比较中体验并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温度,培养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2、教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教幼儿初步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

  4、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温度计,懂得温度计中水银柱升降的原理,让幼儿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6、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支气温计,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若干。

  2、温度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幼儿认识温度计。

  "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呢?""我们看到桌上的东西就是测量温度的,叫温度计。它能告诉我们气温的变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们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教幼儿学习怎样测量气温。

  "你们知道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是干什么用的吗?"请幼儿观察,红柱子指到的数字就是温度。

  "现在我们来用温度计测量活动室里是多少温度"。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你们测出来现在温度是多少?"幼儿交流。

  "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到外面一会儿,测一测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儿继续学习测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你们发现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幼儿表达、交流。

  3、介绍其他的温度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房间和外面的温度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别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出示体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的体温,看他有没有发烧;水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了解热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实验室测量水的温度等等)幼儿表达、交流。

  活动延伸:

  在室内外各安装一支温度计,供幼儿日常观察。让幼儿在一天种不同时间观察、记录气温的变化。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基础上掌握测量。

  2、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教学过程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试一试

  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实际上,我们利用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

  练习

  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4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

  测量记录表

  学生准备:

  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二、量一量

  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千克

  113克=()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米

  1厘米=1/100米=米

  1厘米=米 1分米=米

  1千克=1000克 1克=千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

  难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

  下雨天狂风暴雨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对比,黑夜里闪电的光亮和街上彩灯的闪亮对比,水龙头出水多与少对比。

  师:自然界中强与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与小雨;强光与弱光;水龙头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强弱。那么电流是否也有强弱呢?

  演示:由一节和两节电池分别供电的一盏灯的发光情形。

  师:灯为什么会亮?灯光亮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丝。用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灯的亮度大,表示电流流过灯丝的强。

  师:电流与水流一样,也有强弱的不同,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电流的强弱,即电流。

  二、新课教学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流过的电流强弱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师: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教师简介安培: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师:除了安培之外,还有其他单位吗?

  生:还有毫安、微安。

  师:它们如何换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师: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大小一般不同。请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看课本上“常见的电流数据”,让学生读数据并讲明意义,比较不同单位的.电流值,体会日常电路中的电流值。

  2.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小资料中的电流值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用什么测量电流的强弱呢?

  生:利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强弱。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灯泡亮度怎样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使用前要校零;

  规则2: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3: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4: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一”接线柱;电流值大于0.6A且不超过3A时用标着“3”的接线柱和“—”线柱;

  规则5: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3.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总结:要能读出电流表的读数,应该看清三点:一是看清选用了哪个量程,从而知道满偏度所表示的电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几个小格,以及它们各表示的电流值;三是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活动:安排两个同学一组做游戏,用印刷的无指针的表头当电流表,竹签当指针,一个同学指一个刻度,并说出选择哪个量程,让另一个同学读数;或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电流值,另外一个同学指出选择哪个量程,并把指针指到相应的位置。看谁读数准确、迅速,看哪个小组合作好、学习愉快,作为奖励,让这样的小组在展示台示范。

  师: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那么我们该怎样测量?

  生:可以用试触法解决,即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则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自然测量》11-13

数学测量教案04-01

数学测量教案15篇04-01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11-13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03-12

数学中班教案10-12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09-18

大班蒙氏数学测量教案10-18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06-14

大班数学测量远近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