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05-06 05:10:52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题的含义,知道课文讲的是我和儿子比赛剥豆这件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母亲的成长和儿子的成长是共同进行的,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母爱应该更加理智。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母亲的成长和儿子的成长是共同进行的,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母爱应该更加理智。

  教学过程:

  一、课前

  1、欣赏一组照片,是贾老师的儿子学校生活,以及贾老师与儿子的合照。

  2、从这些照片中,你看出了我对儿子的什么情感?(关爱、关注、爱)

  二、揭题

  1、课件出示一组诗意的语言:爱是父子之间的约定和坚守

  爱是母亲揉皱的毛票

  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断言

  ……

  2、爱还是什么呢?出示课题:剥豆,今天我们将在这篇课文中体会出另一

  种母爱。

  3、读题。读准、理解“剥”字。

  把桔子的皮剥掉叫——剥豆;把香蕉的皮剥掉叫——剥香蕉;把糖果纸剥掉

  叫——剥糖果。

  那么这个词你会读吗?出示“剥削”。

  4、在课题的前面有一个“△”,这是什么意思呢?对,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三、初读

  1、提出默读要求:全文一共599个字,课标对高段学生的默读速度是每分

  钟300个字,老师给你2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概括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母亲(赢) 儿子(输)

  儿子真的输了吗?在“输”字上加“?”。

  四、读悟母亲

  (一)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

  1、这场比赛与平常的比赛有什么不同?

  2、文中的母亲想让儿子赢,而平常的比赛,双方都想自己赢的。

  (二)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瞻前顾后

  1、在这场比赛中,母亲和别人不一样,请你找出母亲与众不同的表现,划出来。

  2、学生找到8、9、10、11段,最能体现母亲与众不同表现。课件出示四个段落。

  A、师生合作读,在读中感受母亲的心理矛盾。

  B、用一个“词”来形容母亲的这种表现。(犹豫不决、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文中也有一个词,是什么?(瞻前顾后)再次朗读,读出母亲这种瞻前顾后的心理。

  C、快速浏览这几个段落,圈出母亲动作的词。(慢、快、缓、紧)

  D、把“缓、紧”换成“慢、快”你喜欢哪一种?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性。

  E、把双引号去掉,读一读,有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心理活动的描写也要用上双引号呢?(生答:可见母亲内心有两个人在激烈地斗争,对话。)

  是呀,母亲心里仿佛有两个人,一个是毕淑敏甲,一个是毕淑敏乙。

  毕淑敏甲说:(生补充:……)

  毕淑敏乙说:(生补充……)

  毕淑敏甲说:(生补充:……)

  毕淑敏乙说:(生补充……)

  F、这就是一个瞻前顾后的母亲,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随机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理解朗读。

  五、读悟儿子

  (一)儿子在比赛中的表现

  1、浏览课文,这是一个( )的儿子。

  2、生将词写到黑板上:执著、永不气馁、轻松、输得起、输了不沮丧、大气。

  3、师根据板书小结:这是一个在比赛前大气、自信的儿子,这是一个在比赛中执著、轻松的儿子,这是一个在比赛后输得起,输了也不沮丧,永不气馁的儿子。

  (二)母亲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你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再读最后一段。

  六、联系生活

  设置情境:假如我是你们的母亲,你就是我的儿子或女儿,当你摔了一跤,我将你扶起来,你会对我怎么说?

  七、拓展延伸

  1、与课首的诗呼应,出示:我们在爱中成长,

  爱是……

  ……

  2、补充毕淑敏介绍及她的作品,书的照片。

  板书:

  母亲 瞻前顾后 大可不必

  儿子 自信 大气 认真 执著 坦然 轻松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计划

  一、教学大纲对本年级的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1、学习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3、识字写字:能准确认读283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184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5、阅读: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语言环境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通顺的短文。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1、按主题划分为7个单元,为“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等。

  2、教材选文力求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选文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视野开阔,尽可能吸纳多种文化。课文体现以下特点:(1)提供丰盛的情感大餐,(2)充盈厚重的文化气息,(3)洋溢独特的语言魅力,(4)飘溢浓郁的语文味儿,(5)传递深切的人文关怀。

  3、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根据《课标》的阶段性目标确定,采用“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4、“习作”7篇,每个单元安排1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习作教材内容为:(1).写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2).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作文;(3).向大家推荐自己难忘的经历(一本书、一个地方、一种游戏、一道菜等),再写下来;(4).(对亲人、老师或朋友)写自己的心里话;(5).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6).想象事情结果,把连环画补充完整,再写下来;(7).从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或自命题写一篇作文。

  5、“练习”7个,每个单元安排1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

  另外,教材开篇安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安排一个“学和做”(语文综合性学习)——“说名道姓”,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

  三、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基本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男生人,女生人。经过八个学期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本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中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课时分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3课时课文1~2680课时习作1~714课时

  练习1~721课时共计:118课时

  六、教学进度:

  教学要求:

  1、结合平时的教学,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并抓住老师最突出的特点写。

  2、能选择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突出特点。

  3、关注人物细节描写,抓住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将事例写具体。

  教学重点

  能结合所要凸显的教师特点,选择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

  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抓住教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写出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过漫画吗?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漫画最吸引的地方是什么?(人物特点非常突出)

  (1)课件出示一位“漫画”教师:

  ①学生交流,举手发言,猜出是什么老师,教师评议。

  ②引导学生说出猜出人物的理由:漫画中凸显了人物的强壮,与体育学科关系密切,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体育教师。

  (2)如果要给你自己的一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别说出名字。请大家画一画你的一位教师。当然,我们是语文课,不是美术课。我们得用文字“画”出这位教师。一段话也可以,几句话也可以。

  ①学生自由准备、(学生试试水)

  ②指名交流。(意图:点出学生描写的好的地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以及所选的事例;了解学生基础,及时调整下面教学的侧重点,及突破口。)

  (3)小结。

  二、互相交流,掌握写法。

  1、审题指导: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讨论:我们如何能“画”出教师的特点?(学生交流发言)

  ①教师的特点有: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

  ②选择典型的事例。

  抓住典型事例中体现老师特点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2、思路导航:

  (1)要想哪位老师的特点,你最了解?

  (2)写出老师的特点,应该选择哪件事来写?(选择的事例要能体现人物特点。)

  (2)这些事例中,老师哪些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最能凸显老师的特点?(要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

  3、技法点拨:

  (1)、抓特点,选人物。

  独特与夸张是“漫画”的突出特点!要用文字“画”漫画老师,选择有突出特点的人物很关键!将我们的所有老师在脑中一个个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如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哪一方面你觉得特点最突出的一位就是你写作的对象了。写作时要抓住最有特点的一个方面写,比如外貌描写,每个人的外貌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描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点,所以描写人物外貌不可面面俱到,只需抓住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进行重点、具体描写。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2)、定事情,显特色。

  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所以选择一两件典型的能够突出老师特点的事情就是我们选定人物后首先要考虑的。事情的选择一定是与人物的特点一致的,比如上面觉得喜好独特,此处事情选择也要突出喜好独特这个特点,不能前后不一。

  (3)、重描写,表情感。

  通过具体的事情突出一个人的特点,必须对事情进行细致的描写,通过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使它构成整个情节的最典型的部分,突显人物的特点,使文章显得生动真实,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比如动作描写要准确运用动词,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能突出人物的特点,表达老师可爱又有趣的一面。

  三、范文引路,掌握技法。

  1、出示范文。

  我的幽默老师

  我的幽默老师姓林,全名叫做林小勤,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瘦瘦的,偏偏戴着一副超大的黑边眼镜,与他时常穿的灰色西装很不搭调,但是与他的幽默性格却保持了高度一致。他总喜欢做一些搞笑的事来逗同学们开心,每次上课都把同学们逗得开怀大笑。就连让同学们打起精神来上课的方法也很搞笑呢!每当这时他总是用手扶一扶他的黑边眼镜。

  记得有一次,林老师上课时,看见陆俊正在望着窗外发呆,便笑着问陆俊:“陆俊哥啊,你是不是该改名叫做‘呆哥’啊?”听了这话,全班同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呆哥”也从同学们爽朗的笑声中惊醒过来,也在下面害羞地笑。林老师用手扶了扶黑边眼镜继续上课,后半堂课同学们都听得很专心。还有一次,在数学课上天才般的我,因一时疏忽而写错了最简单的一道题,林老师看见了,便问:“黄若龙啊,你到底是天才还是懒人啊?”这下,同学们更是笑得合不上嘴了,看到林老师伸出手扶眼镜,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这就是林老师的逗人方法之一——取外号。

  除了取外号,林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既能让同学们打起精神来上课,又能让同学们开心呢!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学们因为没有午睡,所以都无精打采的。林老师扶了扶眼镜框,一脸严肃,看着我们问:“你们是不是没兴趣听我这个‘痴婆’的课啊?用不用找个乌鸦嘴上来帮我讲啊?”听了这话,同学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完后,个个精神头十足,林老师开始继续上课了。

  怎么样,你觉得我的林老师够不够幽默?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

  (1)范文从抓老师的哪个特点来写的?是如何介绍的?

  (2)为了能更突出特点,老师用了什么具体事例?

  (3)在具体事例中,哪些人物描写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开篇交代老师姓名,点出老师的特点是幽默。

  (2)写老师的外貌衣着觉得很有个性,与后面幽默的特点一致。

  (3)概括描写人物的幽默性格,对人物的突出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4)两件具体的事情体现林老师上课做一些搞笑的事情逗同学们开心。主要从老师语言、神态描写,特别是扶眼镜框的动作,突出了人物的幽默性格特征。

  (5)通过老师的语言描写写出老师的幽默特点,表现了老师的可爱又有趣。

  (6)总结全文,通过反问句与短文开头呼应,点出老师的特点——幽默!

  5、总结交流:定好特点、选好事例、抓好细节、凸显特点。

  四、“画”老师。

  1、小组同学玩“画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自主练说,互相评议,提出合理的建议。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抓住事例是否典型,学生遗漏的细节给出建议。

  设计意图:习作之前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口语表达,通过交流,打开了思路,为更好地完成书面习作奠定了基础。

  五、学生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选对事例、抓好人物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习作。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品读欣赏。

  1、请写相同教师的学生围坐一圈,互相分享自己的习作

  2、小组里推选1—2位学生进行全班分享

  七、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写作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体现了“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的教学思想。

  板书:

  写典型事例方法

  1、选典型事例。

  2、叙述事情过程。

  3、要把事情写具体。

  4、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的突出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文的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文。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协调、应对、表达等能力。通过习作灵活运用本组课文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物品。

  教学难点:

  学会写说明文,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去,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⒈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⒉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并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查找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这种物品的有关资料。

  ⒊准备一段推销商品的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中,你有没有看到过推销员?你知道推销员是怎样推销产品吗?

  ⒉播放一段推销商品的录像片,边看边想:推销商品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⒊讨论交流明确:推销商品时要详细介绍商品的特点、性能,应根据需要进行演示、品尝或试用,表述要清楚流畅、形象生动,态度要亲切自然、热情有礼貌。

  二、分组合作,精心准备

  ⒈刚才我们看了推销员推销产品的精彩场面,明白做个出色的'推销员真不容易。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⒉要想让大家喜欢你的“商品”,可不那么容易。下面我们精心准备一下,怎样把自己的“商品”快速地推销出去,让大家都喜欢上你的“商品”。为了提高推销质量,我们可以小组合作推销一种商品。

  ⑴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到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和向别人询问,得到真实的情况。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⑵给商品设计精彩的广告语,制作广告牌。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词,由此引出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

  二、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布置问题:你对孔子有了哪些了解?

  过渡:看来我们对孔子以及《论语》已经不再陌生了,让我们继续往下阅读,去领略故事中那些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三、学习新知

  1、布置默读要求。

  2、学生开始默读,师下课堂指导。

  过渡:文中的着四个故事是可以独立开的,所以等会儿你对哪个故事有自己的体会,就谈哪个故事。

  3、故事1:(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齐读这个故事。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推己及人

  故事2:(1)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喝“盗泉”的水?描写孔子喝弟子们口渴的语句找出来读读。

  (3)得出结论:严于律己(板书)

  (4)读这个故事。

  故事3:(1)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2)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句子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小人在穷困的时候…….”的意思。

  句子2“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呀!”

  词语“假装”能看出孔子遇事有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敢于自省

  (5)齐读这个故事。

  故事4:(1)你特别欣赏哪个词或句?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学而不厌

  四、:课文学习到这儿,我们对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要学会做“仁”者,要爱别人,宽以待人。过去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谈,现在则有“半部《论语》学做人”之说。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同学们以人生的启示,智慧的启迪!

  五、齐读课文,再次领略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

  六、课后作业:

  默读提示: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怎样的主张,注意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感受最深之处可做简单批注。

  (一)课后延伸:

  1、温故而知新——复习本课生字词,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找一《论语》中的故事来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

  (二)读读《阅读链接》,试着背一背。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7

  一、提出学习目标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近期你们有没有游览过哪些地方,欣赏过什么美景,能否与大家分享。

  2.山水如画,人醉其中。除了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景,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享受这种快乐呢?

  3.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并反馈学习目标

  1.师:是的,我们可以选择很多方式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和许多同学一样,我也喜欢看书,喜欢通过文字,游览祖国山山水水,领略外国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也将通过文字去认识一座富有魅力的古城——拉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题目。(板书课题)

  2.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走进这座古城,一边听,一边写下你对拉萨的印象。

  3.师读;生写;(谁先来谈谈你眼中的拉萨)交流。

  4.你们刚才的交流,让我体会到你们内心的感受,只是这些感受听起来还比较零散琐碎。有一位名叫次多的作家,他游览了拉萨,用手中的笔写下了所见所闻所感。请大家翻到课文168页,慢慢地读,细细地品,看看感受是怎样蕴育在文字当中的。

  三、合作交流,感悟重点

  1.师:初次与文本对话,请你对照屏幕上老师刚才读的文章,有什么新的感觉。

  2.生交流。

  3.在游览中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合在自然人文画面中的文章,我们称他为游记。游记有哪些特点呢?

  师:这篇文章,作者抓住了最能展示拉萨古城魅力的景点,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他带着我们游览了哪些地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藏族民居大昭寺八廓街

  2.师:像这样介绍城市的文章,要抓住最富特色的景来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拉萨古城的哪一个景点首先给了作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呢?(藏族民居)

  文中哪些段落介绍了民居。(1-2)

  出示阅读要求:

  1.朗读1、2两段,读出声,读准音,读通文。

  2.读完后,拿起笔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并写下感受。

  3.分享阅读感受,重点交流民居特色

  过渡:看见许多同学在与文字交流的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写下了批注,真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藏族民居带给我们怎样的印象,谁能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A.色彩

  师: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个句子,作者抓住什么来写民居特色的。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的,藏族民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色彩鲜明。让我们一起找找关于颜色的词语及相关的事物。

  出示:白色楼房黑框门窗五彩经幡

  师: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感觉,藏族民居的这些色彩给你怎样的感觉呢?你可以选择其中的某种那个颜色来说说。

  生交流。白色象征圣洁,黑色给人神秘、庄重之感。

  过渡:藏族民居的黑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五彩经幡为什么会被藏族人民所喜爱呢?

  B.经幡的'意义

  经幡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挂饰,共有无色,各色的意义不同。

  师小结:正如同学们看到的,藏族民居所展现的一切,与它们背后蕴含的古老文化是分不开的,真是让人无限回味。

  C.旗舰和舰队

  师:藏族民居的描写还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吗?

  师:这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比喻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旗舰和舰队是什么关系?(旗舰就是一些国家的海军舰队司令、编队司令所在的军舰,因舰上挂有司令旗,故叫旗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叫指挥舰。旗舰是舰队的指挥舰,是舰队中的一支,具有代表性。)

  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布达拉宫和拉萨古城之间的关系吗?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是拉萨的形象,代表。

  朗读感受:由布达拉宫带领的这支舰队在你的感觉当中是支怎样一支队伍?

  雄伟气势不凡壮观

  个别朗读;齐读。

  4.自学版块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就这简单的几句话,甚至几种颜色,当我们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时,便会品味到背后的含义。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去学习大昭寺和八廓街两部分,找出它们的特点。

  出示自学要求及作业单。

  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大昭寺和八廓街两部分内容。

  2.找出两处景的特点,并把理解感受写在旁边。

  景点特点描写

  大昭寺

  八廓街

  A.交流大昭寺的特点。

  出示寺庙建筑名称。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一般写建筑宏伟,我们会写它是如何高大,为什么在这里作者要抓住这些来描写呢?(生谈)

  师:作者抓住了寺庙特有的建筑来写,让读者感受到大昭寺的圣洁、壮观,写出了它的独特。藏族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民族,古老大宗教文化赋予它神秘色彩,而这些富有宗教特色的建筑更凸显了它的神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昭寺的风光。

  出示图片

  B.八廓街

  对八廓街,你们有什么印象?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说,有的说到繁华,有些说热闹,有些说美等等)

  师:当我们跟着作者游览八廓街时,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作者的眼里,八廓街显得矛盾又统一的,为什么他会如此评价呢?在这里,什么显得矛盾?

  生交流。(根据文本内容)

  为什么又说这些是统一的?能不能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藏族人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互相得到尊重,他们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正因如此,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一切,在这里才会显得如此和谐统一。)

  四、提升感受,小结延伸

  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拉萨古城,通过三处最富特色的景点认识了拉萨,字里行间,我们时刻感受到作者不经意间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所有的感受其实都浓缩为一句话,请同学们找到他,读出来。

  出示:

  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这一切”仅仅是今天作者游记当中的三处景点吗?

  当然不是,在拉萨,还有许多拥有传奇色彩的景点,有许多令人痴迷的特色民俗,还有令人回味的藏族文化。而这一切,需要同学们通过文字去了解,或者亲身去体验。最后,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藏地密码》。

  五、板书

  拉藏族民居

  萨大昭寺

  古

  城八廓街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

  2、学生汇报。

  (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⑴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⑵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别辨认。

  ③蝉:课件展示图片,简单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学生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注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根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师: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天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开心、快乐、自在、悠闲)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自在、悠闲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高兴)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响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响亮。他的歌声这么响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当小牧童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非常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张、急切。

  (4)品读:忽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歌唱,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忽然)

  这就是—忽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歌唱的迅速。

  既然是停止歌唱,我们还要读出安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教师巡视)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古诗,谁来读读课题?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2、古人对马可谓情有独钟,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将士,还是尚武弄墨的文人,都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吟咏骏马的佳作不胜枚举。诗人杜甫又是怎样描写房兵曹的这匹胡马的呢?

  二、预习古诗,整体感知:

  1、请你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想,这匹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范读。

  2、远观胡马,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走近些,再去看看吧。请你自己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

  三、品味古诗,感受意境:

  1、读了这么几遍诗了,那胡马到底来自何处呢?大宛是个什么地方?

  2、传说大宛产一种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奔跑的时候脖子上会流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水。为了得到它,汉武帝曾两次派兵远征西域。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写到了汗血宝马。房兵曹的胡马虽然没有这样神奇,却也是一匹良驹。我们来看看胡马什么样。

  3、请你找出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好好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

  4、指名汇报。这匹马瘦骨棱棱好比山峰,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匹骏马呢?和杜甫同一时代的诗人李贺告诉了我们答案。

  5、(出示《马诗》)请四人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学习这首诗。先自读《马诗》,再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交流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指一小组汇报。

  7、通过这首《马诗》的.补充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古人选马以两耳竖立,骨骼清峻挺拔者为上品。这里的“瘦”并非瘦骨嶙峋,而是指胡马体态俊健。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一起来读读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

  8、这样一匹骏马跑起来什么样呢?这里的“入”字可否换成“吹”或者别的字?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骏马疾驰,似奔雷、似闪电,“入”字形象地将一匹夹裹着凌厉之风的骏马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诗人用笔之妙啊!9、诗人用短短的两句就将胡马之神之灵写得入木三分。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10、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一匹战马竟然可以让主人将生死托付给它,这是怎样一种感情啊!我不由得想到了《三国演义》中那匹赫赫有名的赤兔马。这马浑身上下火红,只有四蹄雪白。人们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极言这匹马之神勇。但赤兔马在主人关羽死后,极度悲伤,数日不食而死。少年时候,每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被马对主人的忠诚所打动。那么你在课外阅读中,又有哪些马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拿出你的摘录笔记,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11、马是忠诚的,马是高贵的,马是将士最值得信任的伙伴。所以杜甫感叹——

  12、杜甫还想对房兵曹说——(指名读)。

  他想说什么?房兵曹有这样的好马,当然可以横行万里为国立功。你知道吗?此时年仅29岁的杜甫更渴望骑上这样的骏马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我相信,当你了解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后,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谁来读?全班读。

  1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神骏,诗歌的后两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灵感勃发,创作出了这幅形神兼备的“胡马”图。千年之后再读这首诗,我们仍然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壮阔胸襟。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还原这副雄壮的“胡马图”,好吗?

  14、自古以来,人们对马观察之微、刻画之细、感情之深,令人赞叹。人们还将马的印象延伸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课前,你又收集到哪些关于马的艺术品呢?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了解各段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1段,弄清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及其有关的传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

  (二)了解镜泊湖的形成及有关传说。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我们祖国不仅有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许多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镜泊湖是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一个有名的湖泊,那里的景色迷人,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到镜泊湖去游览一番。“奇观”是什么意思?(题目中的“奇观”是指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二)听录音,边听边想:

  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那里有些什么奇观?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消灾弭祸:消除灾祸。弭同“弥”,止息的意思。忌妒:这里指因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好东西而心怀怨恨。炽热:极热,炽,是火旺的意思。缤纷:种类很多,五颜六色。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胜,能够承受。不胜,接受不完的意思。耸峙:高高的直立。斛:过去的量器,一斛等于五斗。郁郁葱葱:形容森林苍翠茂盛。欣欣向荣:形容林木繁密,生机勃勃。)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可以先让学生置疑。)

  (五)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1段〈第1、2自然段〉:讲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第2段〈第3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第3段〈第4自然段〉: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情景。第4段〈第5自然段〉:重点描写地下森林景色的奇观。)

  (六)指四名同学分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镜泊湖在什么地方?课文主要讲了镜泊湖哪些主要景点?读后让学生回答。

  (镜泊湖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课文主要写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个主要景点。)

  (七)学习课文第1段。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1段。

  2.提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后给予解答。(可先让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然后老师再给予补充纠正。)

  3.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复述课文中的传说故事。

  4.说说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

  (八)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习词语:

  消灾弭祸 天廷 忌妒 索取 争执 炽热 阻塞 绮丽 别墅 点缀

  一望无际 缤纷 耸峙 奇幻 俯视 黝黑 美不胜收 郁郁葱葱 欣欣向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2、3、4段。

  (二)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处景点的具体情景。

  (二)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点的特征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的。

  (三)体会文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1段课文,并说说第1段所写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说出这段话的段式待点是什么?

  (总——分段式。先总说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然后再具体展开说明它怎样“自然朴实”,又怎样“绮丽多变”。)

  3.课文是怎样写镜泊湖是“自然朴实”的?读出有关语句。

  4.课文是怎样写镜泊湖“绮丽多变”的.?读出有关语句。

  5.“有的直插湖中如屏似壁,有的退避三舍形成水湾,湖心石岛耸峙,湖心倒影奇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

  6.仿照这段话,自己组织语言说一段话。(要求运用:“……除了……没有…………只有……然而……”这些词语。)

  小结:课文第2段,作者是从整体上向我们描述了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即: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

  7.齐读第2段。

  (三)学习第3段课文。

  1.学生自学第3段课文。边读边思考:

  (1)吊水楼瀑布在什么地方?

  (2)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3)“千军万马”、“声闻数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在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时,吊水楼瀑布结冰吗?为什么?

  2.分小组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

  (在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启发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课文第3段,作者重点介绍了镜泊湖的著名景点: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景象。由于瀑布流水处在剧烈的运动中,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也从不结冰,这是动态的描写,与第2段的静态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

  3.齐读课文第3段。

  (四)学习课文第4段。

  1.学生自学课文第4段。边读边思考:

  (1)地下森林为什么要说“所谓地下森林”?

  (2)为什么能在这里长起郁郁葱葱的森林?

  (3)什么叫“俯视”?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俯视时感觉怎样?

  (4)为什么地下森林的树木会“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2.自学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由于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照射,镜泊湖这里的地下森林长得郁郁葱 葱,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3.指名读第4段课文。

  (五)朗读课文。

  (六)镜泊湖的景色有静有动,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七)总结(略)。

  (八)作业。

  1.复习课后练习第1题。

  2.填空。

  (1)除了镜泊山庄有一些( )别墅外,这里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 )山岩,( )的湖水,( )的花树,( )林海。

  (2)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 )着,一到陡崖,突然下( ),顿时( )万斛珍珠,( )起千朵银花,水雾( ),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 )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l.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6.指名反馈。

  ⑴因为佩佳什么事也没做,没有完成母亲清晨布置的任务,所以感到羞愧,怕母亲责备,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⑵当他看到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时,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意识到自己游荡成性,不好劳动,他在浪费时间,他很后悔。

  ⑶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羞愧、后悔的情感)

  7.教师引读: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那么,你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吗?说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交换来的。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一分一秒地从你身边溜走,叫你无可奈何,一事无成,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重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时间就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总是无所事事、不在乎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而虚度一生。)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看看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3.教师:你们搜集得很好,你们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已经珍惜了这一天的时间。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教师总结: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也说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

  七、布置作业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2.看拼音,写词语。

  xī xì xiū kuì yán sù shèn zhì lǜ yīn rú ɡài yóu shǒu hào xián

  ()()()()()()

  3.把句子写具体。

  ⑴妈妈批评了佩佳。

  ⑵公园里鲜花盛开。

  ⑶湖面飘着落叶。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情感态度: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科林对父亲真挚的爱和用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影片,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案02-01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3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11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6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05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07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