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 1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作品《拾穗者》,从线条、色彩和构图等着手让幼儿感受画面中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和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断能力。
3.通过欣赏作品让幼儿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并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美术创作中。
活动准备:
PPT、人手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纸、笔、颜料等,优美抒情的钢琴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秋收麦田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出示秋收季节的麦田图片,提问:这是哪里?是什么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2.如果此时你在金黄色的麦田上,你会做些什么?
二、欣赏名画《拾穗者》,欣赏感受画面中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1.简单介绍米勒:法国有一个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做米勒。我们可以叫他米勒爷爷。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画,一起来欣赏一下。
2.初步了解作品内容。
(1)这是在哪里?画面中有谁,她们在干什么?
(2)你在画面中还看到了什么?
3.从美术角度欣赏作品。
(1)你们觉得这幅画好不好看?哪里好看,为什么?
(2)画面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是柔和的还是很生硬的?
(3)画面整体是什么颜色?三个农妇的头巾以及身上的围裙是什么颜色?这三种颜色在画面中给你什么感觉?
(4)画面近处有什么?远处又有什么?他们的大小有什么区别?
(5)小结:整幅画看上去很真实,就像照片一样,这就是写实主义画法,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画出来就是什么样子。
4.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1)她们为什么要捡地上的麦穗?
(2)她们是怎么捡的,用什么姿势?手和身体都是怎么做的?谁愿意来学学她们的动作?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累?
(3)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她们勤劳节约,不浪费每一份粮食。看了米勒爷爷的这幅作品,你明白了什么?
5.了解作品名称。
(1)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
(2)米勒爷爷个这幅画取名叫做《拾穗者》。他的很多只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三、幼儿创作。
1.幼儿自由分组合作作画。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作品展示:每组派出一个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自己画了什么?如何分工合作的,画面想表达什么?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 3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拾穗者》,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感受画面的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2、了解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心情,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活动准备:
PP,记号笔,黄色彩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与交流
策略:出示秋收季节麦田图片
指导语:这是什么?是什么季节?如果此时你在金色的麦田里,你会做什么?
二、整体欣赏 感知与讲述
策略:介绍米勒,欣赏名画《拾穗者》
指导语:
1、法国有一位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做米勒。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2、画面上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你认为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看看这三个农妇在干什么?你在画上还看到了什么?
4、小结:这是米勒爷爷的一幅关于秋收的画。在画面中有三个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弯腰拾起地上的麦穗,远处的农夫们将一堆堆的麦子装上了拖车。
三、细致体会分析与解释
策略:从色彩、构图方面欣赏作品
指导语:
1、画面的远处、近处各有什么?他们大小一样吗?
2、画面的整体是什么颜色的?三个农妇的头巾和围裙是什么颜色的?这三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3、小结:拾麦穗的三位妇女离我们近,就画的大,麦堆、推车的人离我们远,就画的小,整幅画看上去比较的'真实,就像照片一样,这是写实主义画法,你看到社么样子,画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整幅画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了黄色中了,使整幅画面安静而庄重。
策略: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指导语:
1、她们为什么要拾麦穗?
2、她们是怎么拾的?用什么姿势?手和身体是怎样的?
3、谁愿意来学学她们的动作?
4、如果是你一直在拾麦穗,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5、小结: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艰苦的,她们勤俭节约,珍惜每一份粮食,看了米勒爷爷的画,你明白了什么?
策略:作品延伸
指导语:
1、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
2、米勒爷爷给这幅画取名叫《拾穗者》,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的。(简单介绍米勒的其他几幅作品)
四、幼儿作画尝试与指导
策略:师幼谈话 开始绘画
指导语:
如果让你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劳动,你会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画下来!
五、作品分享展示与讲评
策略: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赏
指导语:
说说你画了什么?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 4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感受农民的劳动的艰辛以及画面中色彩的灰暗,远景、近景,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
2.通过对比欣赏,观察、模仿画面中人物的身体姿势,知道作品表现的是农民的穷苦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
3.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拾穗》(米勒的作品和朱尔.布贺顿的作品)
2.记号笔、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师:她们为什么要捡拾地上的麦穗?他们是怎么捡拾的呢?手是什么样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谁愿意来学一学他们的动作?坚持一会儿,你会感觉到怎么样?
引导幼儿感受画面中色彩的灰暗。
教师:画面中的人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这种颜色的衣服给你什么感觉?
2.再出示朱尔.布贺顿的作品《拾穗》,引导幼儿对比欣赏。
教师:这里还有一幅关于劳动的画,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请幼儿分别为两幅画起名字,并简单介绍画家米勒。
教师:这两腐幅画是不同的画家画的。前面的是法国画家米勒所画,米勒很喜欢以农民的劳动与生活为素材,所以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劳动与生活。
3.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劳动时的情绪体验
教师:你们在家里、在幼儿园都进行过哪些劳动呢?你喜欢做这些事情吗?请你画一幅你自己或者和朋友和爸爸妈妈劳动的画面。你在劳动的时候是高兴呢?还是不开心呢?
4.展览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和创作意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拾穗者》,了解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时代、文化的多重关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
3.增强美术的学习兴趣,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美术专业术语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述。
难点: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感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导同学们思考之前见到过的与乡村、田野有关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问:艺术家是如何记录生活的?从而导入课题《拾穗者》。
二、新课讲授
1.感知
向学生展示油画作品《拾穗者》,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思考: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表现形式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教师讲解。明确:
(1)这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展现了平凡的劳动者。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2)米勒因其本身就是农民,所以对现实主义题材有着强烈的兴趣。
2.理解
(1)多媒体出示《拾穗者》以及《拾穗者》的结构分析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仔细观察画面中描绘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思考。思考: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劳动者的`?有什么独特的艺术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教师讲解。明确:
《拾穗者》这幅画表现了三位衣着简朴的农妇,在收割的田里寻找遗落的麦穗。这幅画,画面构图简洁明了,主题鲜明,空间感强。远处是村舍、树木与忙于农活的人群,金色的田野一直延伸到了地平线深处,让前景处的三位拾穗的农妇形象显得更加结实有力。色彩温暖而沉着,人物形象含蓄、概括,富有雕塑感。三位农妇的分布与不同的动作,以及蓝、红、黄的衣服配色丰富了画面的视觉节奏。
(2)教师展示米勒的其他作品,如《播种者》《晚钟》等。在鉴赏作品《拾穗者》系列作品的基础上,请同学展开思考讨论。思考:米勒创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明确:
米勒总是避开面部表情细节的表现,而注重表现身体的结构和外形的特点。这让观众对农妇辛苦而单调的劳动更加留意,使普通劳动场面登堂入室,其艺术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与平凡。
3.升华
结合时代背景,师生共同鉴赏《拾穗者》和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如:库尔贝的《采石工》《筛麦的妇女》、杜米埃的《三等车厢》等)。
思考: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明确:19世纪中期,一些艺术家不再寄希望于浪漫主义脱离现实的幻想,而主张客观地表现现实,揭示和批判社会生活的本质。现实主义美术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在技法上讲是写实的。代表人物有库尔贝、杜米埃、柯罗、米勒等。
三、欣赏评述
大屏幕出示一系列19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请同学们任意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作品,结合相关美术术语尝试进行赏析。
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指导,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也应及时地给予反馈表扬。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讨论结果。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对全班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小结拓展
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加深学习印象。
教师总结:19世纪,法国是欧洲艺术中心。法国大革命不仅引起法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也为法国的艺术变革创造了条件。现实主义艺术家热衷于创作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生活。
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思考:19世纪欧洲除了现实主义美术之外,还有哪些美术流派?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拾穗者》幼师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02-26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02-22
大班欣赏美术教案01-22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通用04-22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教案05-15
大班美术欣赏优秀教案11-06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小鸟的天堂》06-18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42篇03-02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15篇03-02
(通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