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时间:2024-09-13 09:43:12 赛赛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精选16篇)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教学难点:

  读句说句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五角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声母。(重点指导读准鼻音和边音)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1)学生自己连一连。

  (2)同桌对一对,教师巡视。

  (3)连错的同学哪个字连错了,请小朋友帮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1)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

  (2)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1)共同完成“了—子”、“十—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部分。

  (3)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4、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小朋友提着篮子摘苹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它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

  (四)、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五)、板书设计:一棵苹果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红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3、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2)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1)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2)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用横线把“有什么”画出来。

  (3)指导读句子。

  4、练习说话。

  (1)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一说”。

  (2)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 )。(指导用准数量词)

  (3)扩展练习,补充句子。

  ( )有( )。

  ( )有( ),有( ),还有( )。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5)小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

  3、背诵古诗。

  4、表演朗诵。

  (四)、作业布置:1、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背诵古诗。

  (五)、板书设计:

  ( )有( )。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趣味游戏等形式复习23个声母。(重点)

  2.读音节,区分形近、音近的声母;读音节,学习认识事物,巩固拼读方法。(重点)

  3.结合实际生活认识生字,激发识字兴趣。(难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1.声母卡片;实物图片及相应的音节卡片。(教师)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3.若干小棒、短线绳。(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导言:同学们,谁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2.多媒体课件出示班级课程表。仔细观察课程表,引导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课?

  3.小组内说一说其他几天有什么课,如果遇到大家都不认识的字可以向老师请教。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wén shù xué yīn yuè

  文 数 学 音 乐

  (1)自己练习拼读。

  (2)指学生领读。

  (3)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儿童识字的浓厚兴趣,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用拼音

  1.按照声母顺序连一连。

  过渡: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今天我把它们都请出来了。

  (1)多媒体课件按顺序出示23个声母。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竞赛读儿歌:

  b、p、m、f真淘气,去找d、t、n、l做游戏;ɡ、k、h和j、q、x,吵着闹着也要去;z、c、s,听见了,背上椅子追上去;r在后面大声喊:“zh、ch、sh,慢点走,翘舌音还有我小r,我们叫上y和w,声母成员都到齐。”

  (3)教师指学生认读字母,个别纠正读音。

  (4)学生动笔按照声母顺序连一连。指学生展示自己连出的图案。

  2.还能摆什么?快来试试看。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记住了这么多声母。(教师竖起大拇指)看看老师的手像哪个声母?指名回答。

  (1)学生小组内用自己的身体或身边的物体,以及准备的线绳、小棒摆一摆。

  (2)游戏“我摆你猜”。指学生到台前摆字母形,其他同学举手猜声母。遇到学生摆出一些易混淆字母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辨别。如,当台上学生摆出q时,教师马上引导:p怎样摆呢?

  3.比一比,读一读。

  过渡:这些声母中有几对好兄弟长得特别像,害得我们常常分不清。瞧,它们来了。

  (1)出示字母卡片b和d。谁能轻松认出它们?把你的好方法告诉我们。指学生说出自己区分两个声母的办法。

  (2)多媒体课件出示拔河、打靶图片及对应的音节:bá hé dǎ bǎ

  自己练读。指名领读。

  (3)运用相同的方法区分p和q、f和t,拼读相应的音节。

  4.读一读,做动作。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1)多媒体课件出示六个词语的音节:hē chá、dú shū、chī xī ɡuā、tuō dì、lǐ fà、cā zhuō zi。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拼读词语。

  (2)指两名学生做游戏,一人拼读音节,另一人做动作。

  (3)教师指屏幕中的音节,一组拼读,其他组做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巩固认识23个声母。利用身体或物品摆声母,引导学生发现,声母其实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都能体现。设计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区分易错声母,练习拼读。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肯定孩子的探索发现精神,让他们有兴趣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声母比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新课。

  二、用拼音

  把同类的事物涂上相同的颜色。

  过渡:同学们,有几位拼音宝宝出来玩儿,结果它们跑得太远,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座小房子图片和八个词语音节:è yú bō luó luò tuo lǘ yā lí wū yā jú zi mǎ yǐ

  2.自己练习拼读。指学生拼读。

  3.指名分类。教师演示课件将八个词语音节分别送到两座房子里。

  设计意图:设计“送拼音宝宝回家”这样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练习拼读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连一连。

  过渡:最近我们还认识了许多生字,看,它们跑来了。

  (1)多媒体课件出示:他、打、马、画。指学生认读,并拼出每个字的音节。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ɑ。多媒体课件演示这几个字与ɑ相连。

  (3)翻开书,小组内认读“七、地、你、棋”“目、不、足、五”两组字,并连线。

  (4)各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5)引导学生自己选一个字组词。

  2.读一读,在图里找一找。

  过渡:同学们说得这么热闹,把它们也引来了。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小鱼 小鸡 虫子 一座山 四朵云 七朵花 九只鸟

  (1)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小组内认读。指名领读。

  (2)在图中找一找。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38页的图片。指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到图中找一找小鱼、小鸡等事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将词语放到相应图片的位置。

  (3)多媒体课件出示:三( )小鱼 两( )小鸡 一( )虫子

  引导学生填写量词,丰富积累。

  (4)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指学生看图说话。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及时引导。

  设计意图:继续复习声母及拼读,引导学生复习前面认识的生字、词语。教学生结合图片,用上给出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积累语言,练习说句子。

  四、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剪窗花》。

  2.提出读儿歌要求:可以自己读前半句,爸爸妈妈读后半句。

  3.听爸爸妈妈讲窗花的故事,了解什么是窗花。

  设计意图:亲子共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一起学习,不仅扩展了知识,还增添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游戏中去,创造出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大胆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学生始终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关键之处引领、纠正、巩固。充分运用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如绳子、小棒、肢体等摆出声母,帮助学生复习拼音,巩固拼读。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展示自己从电视里学到的生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小朋友,咱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2、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爸妈妈会教给你们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课本,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3)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4)小组学习“我的发现”中的`汉字,读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5)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6)认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词。

  3、积累词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

  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去发现

  1、同学们,欢迎大家到语文园地来做客。(教师边说边出示图标),我们先一起完成第一题:我的发现

  (1)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图片)

  (2)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一看小黑板上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啦?(教师出示挂板,与书上的第一组相匹配)

  学生A:我发现左边的汉字比右边的汉字多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把左边的偏旁去掉就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我还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些像。

  (3)他们说得非常好(奖给发言学生“大眼睛”的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4)再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看第二组字词(教师出示),说说你们又发现什么啦?

  学生A:这一组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给左边的汉字加上偏旁就能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这些字的读音也有些相同。

  (5)你们真会发现(奖励学生“大眼睛”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票、元、旦、值、篇、遍)请学生们读一读并组成词语。

  (7)小结:聪明的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记字的方法。

  学生A:这几个字我是用去偏旁和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

  学生B:前三个字我是用去偏旁记的,后三个字我是用加偏旁记的。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好极了,许多汉字都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忆,想一想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举例说明)2、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发现。

  (1)你们看这些词语(教师出示)读一读。

  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

  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

  (2)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带点的字里有什么秘密吗?谁说一说。(待学生发现后指名说一说,能说出表示的意思不同即可)

  (3)还能说出带有“张”字的词语吗?指名请学生扩词。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去积累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数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流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一、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激发交际欲望。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好几篇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可前两天,我却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向我诉说了他的烦心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先猜一猜会有什么烦心事呢?

  2、揭开谜底,引出交际话题。

  (1)教师读这封信,揭开烦心事到底是什么?

  (2)寻找有类似苦恼的同学。

  (3)揭示交际话题:出主意,想办法。

  3、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找根源:说说父母为什么不让这些同学做家务?

  (2)出主意:怎样才能说服父母?为什么?

  (3)想办法: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

  4、分角色表演,评价激励。

  (1)小组内分角色练习。

  (2)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评价激励。

  二、识字交流,擂台赛。

  1、拿出自己的汉字积累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赛。评选一名在看电视时认识汉字最多的同学。

  2、每组优胜者再比赛,选出第二期擂主。颁发小博士帽。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学过的声母和6个单韵母,能正确区别形近字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拼读带调音节,认识事物,并把音节和图画正确连起来。

  3、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字,口头造句,把认字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题意,完成练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认识课程表

  2、认读生字:文、数、学、音、乐

  3、认识自己班级的课程表。

  二、用拼音

  1、按声母顺序连线,看看图画是什么?

  2、出示声母表,学生认读,背会这张表。

  3、说说怎样用生活中的事物摆字母。

  4、出示图画,拼读音节。区分形近声母。指导区别b—d,f—t,p—q。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拼读音节,做出相应的动作。

  6、拼读音节,把同类的词涂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字词句运用

  1、认字,连线。

  2、进行拓展

  3、读词语,在图中找一找。

  二、和大人一起读

  1、老师带领读儿歌《剪窗花》。

  2、生自由读儿歌。

  三、作业布置

  1、读书

  2、完成语练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6

  教学目标:

  1、识字、引导学生用汉字的规律识字,初步认识多音字。

  2、积累词语,并感悟词语的搭配。

  4、展示自己从街道招牌里学到的生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展示自己从街道招牌里学到的生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1、把带有四种偏旁的字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做分组游戏。

  2、学生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相机在四行字的前面板书四个偏旁) 还发现了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提手旁与手有关,如“摇”要用用来摇)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宇的意思有关。

  4、用这种方法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呢?(多种形式读“我会认”中的生字)

  5、你还认识有这四个偏旁的字吗?(小组互相讨论,进行汇报)

  (二)、我会读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句子,你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1、出示含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分小组读一读。

  2、指名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里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但读音却不一样) 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音字。

  3、用它们不同的音来说说不同的词。

  4、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交流、巩固学过的多音字)

  (三)、生活识字

  老师展示拍摄的照片——学生熟悉的街道和校园。引导学生认读照片上的生字,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身边的汉字。

  第二课

  (一)、导入

  时间老人的脚步声响起了,又到了“日积月累”的时候,今天我们要积累些什么呢?一块来看看吧!

  (二)、读读记记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自己读,与同桌读,小组成员一块儿读)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

  2、分小组练习朗读。

  3、伴乐朗读短语。

  3、发现积累方法。

  你们在哪见过这些短语?

  (在课文里见过,如“绿油油的荷叶”是“荷叶圆圆”一课的) 教师小结:在读书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就能积累许多好词好句。

  (三)、扩展练习。

  你还能开动脑筋,把这些词语说得更具体些吗?

  (四)我会读

  (出示小女孩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情景图)

  你看见了谁?谁跑过来和她一块玩了?(出示儿歌题目“浪花”)

  1、借助拼音初读儿歌。

  2、指导感情朗读儿歌。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浪花是怎样和我一起玩的?(学习朗读第二句)

  多调皮的浪花呀!我和它玩得高兴吗?从哪看出来的?(学习朗读第三句)

  你们喜欢这调皮、可爱的浪花娃娃吗?(伴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多想浪花娃娃能再和我玩呀!你们看,它真的来了,这回它给我带来了什么礼?多么珍贵的礼物,你们喜欢吗?那你们会怎么读呢?

  又是做游戏,又是送礼物,这么淘气、可爱,多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你喜爱这些“淘气的娃娃”吗?能把你的喜爱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3、伴乐朗读儿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猜谜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张老师想拍一个关于小兔和小松鼠的故事,放给全校小朋友看。今天,到我们班来选两个最佳小演员,你们有没有信心被选上?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的`开头吧!

  2、出示图片。

  教师解说:哇!今天天气真好。小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

  3、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那就让我们拿出课前做的头饰,排练一下吧!

  (二)、合作排练,自主展示

  1、两人分角色排练。

  2、在小组内评选出合作得最好的一对搭档。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下来)

  4、放刚拍摄下的镜头,全班同学认真看完后评议,教师相机指导评议重点:

  1、哪两个小朋友合编的故事好听?

  2、哪两个小朋友说得好?

  3、哪两个小朋友演得好?

  5、评选“最佳小演员奖”,颁发奖杯,并给所在小组每人发“最佳合作星”。

  (三)、自由选择,组内续编

  1、(课中,老师故作惊讶状)哎呀,我忘了一件事,包老师说她今天太忙,不能来看小朋友演出,让你们拍下的故事待会儿讲给她听。你们愿不愿意?那我们先练—练,好吗?另外,再在全班评出一个“故事大王”,由他代表全班小朋友讲给包老师听,行吗?

  2、再看图,各小组从中选出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在组内合作续编。

  3、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生评议,教师相机点拨评议重点:

  1、他把故事说清楚了吗?句子说通顺了吗?

  2、讲的时候,他加上了表隋和动作,你觉得怎样?

  4、评选“故事大王”,颁发奖章,并给所在小组每人颁发“最佳合作星”。

  (四)、总结课题,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根据一个故事的开头,把下面的故事编出来了,咱们班每个小朋友都是续编故事的小能手(板书:续编故事)。老师相信,你们还有很多不同的关于小松鼠和小兔之间的故事。而且,不光会讲故事,还会画故事。那今天,我们就别、兔和小松鼠之间的故事画出来,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再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好吗?

  2、课后,把小朋友的画张贴在教室各处,便于小朋友课间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我出示了《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部分的字,让学生在这些字中寻找规律,在偏旁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字的区别以及怎样记住这些字,将所有出现的字扩词,在讲述动词时还可以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更加深刻。初步教会他们形声和形义两种字。在“我会读”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句子并仔细观察,看一看句子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想一想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在具体的实例中教学会比单个的枯燥讲解理解的更加透彻些。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一认课程表中的课程名称,学习“文,数学,音乐”5个生字。

  2.用拼音,能按声母表的顺序连一连,复习23个声母。3.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等方法,帮助孩子区分形近字母。

  重点难点

  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培养孩子的拼读识字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识字加油站)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潘老师现在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呀?指名回答。?出示图片:对的,瞧,这就是我们用的语文书,这两个字你会读吗?

  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是的,只要小朋友们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筋,做个有心的孩子,我们就会不知不觉认识很多字,成为识字大王哦!这是一个词语,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2.那你们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我们今天有哪些课呢?平时你是怎么提前知道上什么课的.??多媒体课件出示班级课程表:这就是我们班的课程表,会看课程表吗??你知道我们今天有哪些课吗?引导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课?

  3.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大家都不认识的字可以向老师请教。

  4.逐一看图读词语,相机学习生字。

  (1)学习“数学”:这就是我们的数学书,这两个字会读吗?

  课件:瞧,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这是篆文的学字,表示一个人在房子里用两只手扒拉着算筹,就是学。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学。表示学习的意思。你能给它找到朋友吗?

  (2)学习“音乐”

  星期一我们还有小朋友们最爱上的音乐课呢?出示:这两个字会读吗?看图,这是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呢,再读词语。我们还有美术课,读词。

  (3)去掉图片你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车读。

  指学生领读。(谁来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你在哪儿还看过这些字?

  5.再看一看课程表,你还知道我们有哪些课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圈画,读)

  二、声母连线

  过渡:小朋友们真会学习。老师给你们一个赞。我们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读一读等方法认识了这么多生字,认识了这些字,我们会看课程表,我们就知道了我们每天要上的课程,这就是学语文,用语文。小朋友们,我们不光认识了生字朋友,我们还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今天潘老师把它们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

  1.多媒体课件出示23个声母,快数数,客人们都到齐了吗?开火车读。

  2.哎呀,客人们太多,站得有点乱,我们给他们排排队吧。老师把他们分成了7组,我们来看看。

  3.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竞赛读,拍手读。

  4.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它们的顺序,老师还编了一首小儿歌呢。范读。

  出示:b、p、m、f真淘气,去找d、t、n、l做游戏;ɡ、k、h和j、q、x,吵着闹着也要去;z、c、s,听见了,背上椅子追上去;r在后面大声喊:“zh、ch、sh,慢点走,翘舌音还有我小r,我们叫上y和w,声母成员都到齐。”5.游戏:小兔采蘑菇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有一只小黑兔想请你们去帮它采蘑菇,愿意吗?蘑菇采完了,小黑兔还想听我们读一读声母呢?6.连字母

  (1)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有一个动物朋友想跟大家交朋友,不过它的脾气有点怪,它说,请小朋友们按声母表顺序连一连,它才会出现,赶紧拿起你们的笔,连一连吧,看看它是谁?(海豚)齐背声母表。

  (2)还有一个动物朋友也想跟大家交朋友哦!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生背声母表,师连线。)(兔子)

  三、拼音字母模仿秀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按顺序记住了这么多声母。(教师竖起大拇指)看看老师的手像哪个声母?(c)指名回答。

  1.很多的字母,我们可以用小手表示出来,你还会表示哪些字母?

  学生小组内交流。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手指字母,我们来看看学学吧。

  2.游戏“我摆你猜”。

  切换展台:我们除了可以用小手,身体来表示字母,老师还准备了一些道具,你能用他们摆出字母吗?指学生到台前摆字母形,其他同学举手猜声母。遇到学生摆出一些易混淆字母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辨别。如,当台上学生摆出q时,教师马上引导:p怎样摆呢?

  3.小结

  4.比一比,读一读。

  过渡:这些声母中有几对好兄弟长得特别像,害得我们常常分不清。瞧,它们来了。?出示字母卡片b和d。谁能轻松认出它们 把你的好方法告诉我们。指学生说出自己区分两个声母的办法。其它两组教法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认字。

  2. 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

  3. 巩固以前学习的字词,会背诗歌《鞋》。

  4. 口语交际,懂得从小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教学重点、难点:

  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运用课上学会的方法学生活中的字。

  教学准备:

  自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能自己发现识字的规律,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能将所发现的规律用于生活中的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二、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妈会教给你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呢?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卡片,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

  3.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三、找规律识字

  1.出示熟字漂、飘、完、园、直、扁,读一读。

  2.同时出示 漂 、飘,你发现了什么?

  去掉偏旁就是票,念piao,这种去掉偏旁变成一个新字的方法叫减一减的方法。

  3. 那么我们给一个熟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的方法就叫加一加的方法。(直+木=植)

  4. 请学生自己看语文书,认记生字。(可以小组合作)

  5. 用生字卡片检查。今后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认记其它的生字。

  四、 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自由读,指名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告诉学生: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不同。

  如张字。

  3.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举例 楼老师 楼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

  3.熟读背诵《鞋》。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 小组合作读,请小组长检测。

  4.各小组采用轮读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启发学生想象:大大小小的鞋之间会说些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4.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5.自由背诵小诗《鞋》。

  6.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课时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家做个家务事吗?

  2.你为什么没做过?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二、展示画面,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一

  1.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的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谁来帮他出出注意?

  2.讨论交流。

  这位小朋友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a.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b.小组内表演。

  c.上台表演。

  d.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e.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二)创设情境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事,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1.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2.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3.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境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该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争夺赛吧!

  1.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橘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被子、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队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2.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3.在队中进行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些什么想说的吗?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8、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我在教学此环节时只要求学生会读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品读体验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

  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巩固延伸

  1、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同桌互相交流说出受到的启示。

  齐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整体感知语言意思。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障碍,在反复阅读课文,达到字通句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的含义。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起因:蚌方出曝鬻啄其肉

  经过: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狐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2.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

  4.班内汇报。

  (1)《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的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贪婪、奸诈的真面目。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小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的乐于助人。

  “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个赞美,一个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低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1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3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

  (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习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习会认字,学习会写字。

  提示:

  (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近“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习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西藏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习,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习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6

  教学目标:

  通过“散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读,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募”与“墓”“幕” “慕”的字形;“聊斋”“姑妄”“铁耙”“坑穴” “无奈”的注音;多音字“涨” “模”;理解“颇负盛名”、“逻辑推理”、“屹立不动”的含义。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怎样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请同学们讲讲纪晓岚这一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一文的解说和运用现今的例子,告诉我们: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教书先生和老水手讲述寻找石兽的理由。

  重点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2、为什么人们和教书先生找不到石兽?

  3、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水手是怎样具体分析寻找石兽的原理?

  4、课文为什么还要举“西双版纳”的事例?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幅连环示意图,表示出水中石兽向上游“走”的过程。

  突破口;

  正确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四、口语训练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五、延伸体味

  请2——3个同学交流生活中“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二》教案01-18

语文园地二教案01-25

语文园地二的教案05-20

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3-21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02-26

人教版《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02-26

语文园地二习作教案02-06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3-03

小学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04-08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2-26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精选16篇)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教学难点:

  读句说句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五角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声母。(重点指导读准鼻音和边音)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1)学生自己连一连。

  (2)同桌对一对,教师巡视。

  (3)连错的同学哪个字连错了,请小朋友帮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1)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

  (2)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1)共同完成“了—子”、“十—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部分。

  (3)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4、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小朋友提着篮子摘苹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它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

  (四)、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五)、板书设计:一棵苹果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红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3、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2)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1)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2)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用横线把“有什么”画出来。

  (3)指导读句子。

  4、练习说话。

  (1)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一说”。

  (2)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 )。(指导用准数量词)

  (3)扩展练习,补充句子。

  ( )有( )。

  ( )有( ),有( ),还有( )。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5)小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

  3、背诵古诗。

  4、表演朗诵。

  (四)、作业布置:1、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背诵古诗。

  (五)、板书设计:

  ( )有( )。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趣味游戏等形式复习23个声母。(重点)

  2.读音节,区分形近、音近的声母;读音节,学习认识事物,巩固拼读方法。(重点)

  3.结合实际生活认识生字,激发识字兴趣。(难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1.声母卡片;实物图片及相应的音节卡片。(教师)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3.若干小棒、短线绳。(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导言:同学们,谁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2.多媒体课件出示班级课程表。仔细观察课程表,引导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课?

  3.小组内说一说其他几天有什么课,如果遇到大家都不认识的字可以向老师请教。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wén shù xué yīn yuè

  文 数 学 音 乐

  (1)自己练习拼读。

  (2)指学生领读。

  (3)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儿童识字的浓厚兴趣,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用拼音

  1.按照声母顺序连一连。

  过渡: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今天我把它们都请出来了。

  (1)多媒体课件按顺序出示23个声母。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竞赛读儿歌:

  b、p、m、f真淘气,去找d、t、n、l做游戏;ɡ、k、h和j、q、x,吵着闹着也要去;z、c、s,听见了,背上椅子追上去;r在后面大声喊:“zh、ch、sh,慢点走,翘舌音还有我小r,我们叫上y和w,声母成员都到齐。”

  (3)教师指学生认读字母,个别纠正读音。

  (4)学生动笔按照声母顺序连一连。指学生展示自己连出的图案。

  2.还能摆什么?快来试试看。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记住了这么多声母。(教师竖起大拇指)看看老师的手像哪个声母?指名回答。

  (1)学生小组内用自己的身体或身边的物体,以及准备的线绳、小棒摆一摆。

  (2)游戏“我摆你猜”。指学生到台前摆字母形,其他同学举手猜声母。遇到学生摆出一些易混淆字母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辨别。如,当台上学生摆出q时,教师马上引导:p怎样摆呢?

  3.比一比,读一读。

  过渡:这些声母中有几对好兄弟长得特别像,害得我们常常分不清。瞧,它们来了。

  (1)出示字母卡片b和d。谁能轻松认出它们?把你的好方法告诉我们。指学生说出自己区分两个声母的办法。

  (2)多媒体课件出示拔河、打靶图片及对应的音节:bá hé dǎ bǎ

  自己练读。指名领读。

  (3)运用相同的方法区分p和q、f和t,拼读相应的音节。

  4.读一读,做动作。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1)多媒体课件出示六个词语的音节:hē chá、dú shū、chī xī ɡuā、tuō dì、lǐ fà、cā zhuō zi。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拼读词语。

  (2)指两名学生做游戏,一人拼读音节,另一人做动作。

  (3)教师指屏幕中的音节,一组拼读,其他组做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巩固认识23个声母。利用身体或物品摆声母,引导学生发现,声母其实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都能体现。设计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区分易错声母,练习拼读。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肯定孩子的探索发现精神,让他们有兴趣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声母比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新课。

  二、用拼音

  把同类的事物涂上相同的颜色。

  过渡:同学们,有几位拼音宝宝出来玩儿,结果它们跑得太远,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座小房子图片和八个词语音节:è yú bō luó luò tuo lǘ yā lí wū yā jú zi mǎ yǐ

  2.自己练习拼读。指学生拼读。

  3.指名分类。教师演示课件将八个词语音节分别送到两座房子里。

  设计意图:设计“送拼音宝宝回家”这样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练习拼读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连一连。

  过渡:最近我们还认识了许多生字,看,它们跑来了。

  (1)多媒体课件出示:他、打、马、画。指学生认读,并拼出每个字的音节。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ɑ。多媒体课件演示这几个字与ɑ相连。

  (3)翻开书,小组内认读“七、地、你、棋”“目、不、足、五”两组字,并连线。

  (4)各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5)引导学生自己选一个字组词。

  2.读一读,在图里找一找。

  过渡:同学们说得这么热闹,把它们也引来了。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小鱼 小鸡 虫子 一座山 四朵云 七朵花 九只鸟

  (1)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小组内认读。指名领读。

  (2)在图中找一找。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38页的图片。指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到图中找一找小鱼、小鸡等事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将词语放到相应图片的位置。

  (3)多媒体课件出示:三( )小鱼 两( )小鸡 一( )虫子

  引导学生填写量词,丰富积累。

  (4)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指学生看图说话。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及时引导。

  设计意图:继续复习声母及拼读,引导学生复习前面认识的生字、词语。教学生结合图片,用上给出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积累语言,练习说句子。

  四、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剪窗花》。

  2.提出读儿歌要求:可以自己读前半句,爸爸妈妈读后半句。

  3.听爸爸妈妈讲窗花的故事,了解什么是窗花。

  设计意图:亲子共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一起学习,不仅扩展了知识,还增添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游戏中去,创造出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大胆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学生始终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关键之处引领、纠正、巩固。充分运用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如绳子、小棒、肢体等摆出声母,帮助学生复习拼音,巩固拼读。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展示自己从电视里学到的生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小朋友,咱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2、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爸妈妈会教给你们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课本,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3)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4)小组学习“我的发现”中的`汉字,读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5)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6)认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词。

  3、积累词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

  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去发现

  1、同学们,欢迎大家到语文园地来做客。(教师边说边出示图标),我们先一起完成第一题:我的发现

  (1)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图片)

  (2)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一看小黑板上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啦?(教师出示挂板,与书上的第一组相匹配)

  学生A:我发现左边的汉字比右边的汉字多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把左边的偏旁去掉就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我还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些像。

  (3)他们说得非常好(奖给发言学生“大眼睛”的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4)再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看第二组字词(教师出示),说说你们又发现什么啦?

  学生A:这一组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给左边的汉字加上偏旁就能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这些字的读音也有些相同。

  (5)你们真会发现(奖励学生“大眼睛”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票、元、旦、值、篇、遍)请学生们读一读并组成词语。

  (7)小结:聪明的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记字的方法。

  学生A:这几个字我是用去偏旁和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

  学生B:前三个字我是用去偏旁记的,后三个字我是用加偏旁记的。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好极了,许多汉字都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忆,想一想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举例说明)2、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发现。

  (1)你们看这些词语(教师出示)读一读。

  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

  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

  (2)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带点的字里有什么秘密吗?谁说一说。(待学生发现后指名说一说,能说出表示的意思不同即可)

  (3)还能说出带有“张”字的词语吗?指名请学生扩词。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去积累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数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流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一、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激发交际欲望。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好几篇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可前两天,我却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向我诉说了他的烦心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先猜一猜会有什么烦心事呢?

  2、揭开谜底,引出交际话题。

  (1)教师读这封信,揭开烦心事到底是什么?

  (2)寻找有类似苦恼的同学。

  (3)揭示交际话题:出主意,想办法。

  3、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找根源:说说父母为什么不让这些同学做家务?

  (2)出主意:怎样才能说服父母?为什么?

  (3)想办法: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

  4、分角色表演,评价激励。

  (1)小组内分角色练习。

  (2)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评价激励。

  二、识字交流,擂台赛。

  1、拿出自己的汉字积累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赛。评选一名在看电视时认识汉字最多的同学。

  2、每组优胜者再比赛,选出第二期擂主。颁发小博士帽。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学过的声母和6个单韵母,能正确区别形近字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拼读带调音节,认识事物,并把音节和图画正确连起来。

  3、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字,口头造句,把认字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题意,完成练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认识课程表

  2、认读生字:文、数、学、音、乐

  3、认识自己班级的课程表。

  二、用拼音

  1、按声母顺序连线,看看图画是什么?

  2、出示声母表,学生认读,背会这张表。

  3、说说怎样用生活中的事物摆字母。

  4、出示图画,拼读音节。区分形近声母。指导区别b—d,f—t,p—q。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拼读音节,做出相应的动作。

  6、拼读音节,把同类的词涂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字词句运用

  1、认字,连线。

  2、进行拓展

  3、读词语,在图中找一找。

  二、和大人一起读

  1、老师带领读儿歌《剪窗花》。

  2、生自由读儿歌。

  三、作业布置

  1、读书

  2、完成语练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6

  教学目标:

  1、识字、引导学生用汉字的规律识字,初步认识多音字。

  2、积累词语,并感悟词语的搭配。

  4、展示自己从街道招牌里学到的生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展示自己从街道招牌里学到的生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1、把带有四种偏旁的字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做分组游戏。

  2、学生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相机在四行字的前面板书四个偏旁) 还发现了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提手旁与手有关,如“摇”要用用来摇)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宇的意思有关。

  4、用这种方法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呢?(多种形式读“我会认”中的生字)

  5、你还认识有这四个偏旁的字吗?(小组互相讨论,进行汇报)

  (二)、我会读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句子,你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1、出示含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分小组读一读。

  2、指名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里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但读音却不一样) 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音字。

  3、用它们不同的音来说说不同的词。

  4、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交流、巩固学过的多音字)

  (三)、生活识字

  老师展示拍摄的照片——学生熟悉的街道和校园。引导学生认读照片上的生字,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身边的汉字。

  第二课

  (一)、导入

  时间老人的脚步声响起了,又到了“日积月累”的时候,今天我们要积累些什么呢?一块来看看吧!

  (二)、读读记记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自己读,与同桌读,小组成员一块儿读)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

  2、分小组练习朗读。

  3、伴乐朗读短语。

  3、发现积累方法。

  你们在哪见过这些短语?

  (在课文里见过,如“绿油油的荷叶”是“荷叶圆圆”一课的) 教师小结:在读书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就能积累许多好词好句。

  (三)、扩展练习。

  你还能开动脑筋,把这些词语说得更具体些吗?

  (四)我会读

  (出示小女孩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情景图)

  你看见了谁?谁跑过来和她一块玩了?(出示儿歌题目“浪花”)

  1、借助拼音初读儿歌。

  2、指导感情朗读儿歌。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浪花是怎样和我一起玩的?(学习朗读第二句)

  多调皮的浪花呀!我和它玩得高兴吗?从哪看出来的?(学习朗读第三句)

  你们喜欢这调皮、可爱的浪花娃娃吗?(伴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多想浪花娃娃能再和我玩呀!你们看,它真的来了,这回它给我带来了什么礼?多么珍贵的礼物,你们喜欢吗?那你们会怎么读呢?

  又是做游戏,又是送礼物,这么淘气、可爱,多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你喜爱这些“淘气的娃娃”吗?能把你的喜爱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3、伴乐朗读儿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猜谜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张老师想拍一个关于小兔和小松鼠的故事,放给全校小朋友看。今天,到我们班来选两个最佳小演员,你们有没有信心被选上?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的`开头吧!

  2、出示图片。

  教师解说:哇!今天天气真好。小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

  3、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那就让我们拿出课前做的头饰,排练一下吧!

  (二)、合作排练,自主展示

  1、两人分角色排练。

  2、在小组内评选出合作得最好的一对搭档。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下来)

  4、放刚拍摄下的镜头,全班同学认真看完后评议,教师相机指导评议重点:

  1、哪两个小朋友合编的故事好听?

  2、哪两个小朋友说得好?

  3、哪两个小朋友演得好?

  5、评选“最佳小演员奖”,颁发奖杯,并给所在小组每人发“最佳合作星”。

  (三)、自由选择,组内续编

  1、(课中,老师故作惊讶状)哎呀,我忘了一件事,包老师说她今天太忙,不能来看小朋友演出,让你们拍下的故事待会儿讲给她听。你们愿不愿意?那我们先练—练,好吗?另外,再在全班评出一个“故事大王”,由他代表全班小朋友讲给包老师听,行吗?

  2、再看图,各小组从中选出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在组内合作续编。

  3、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生评议,教师相机点拨评议重点:

  1、他把故事说清楚了吗?句子说通顺了吗?

  2、讲的时候,他加上了表隋和动作,你觉得怎样?

  4、评选“故事大王”,颁发奖章,并给所在小组每人颁发“最佳合作星”。

  (四)、总结课题,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根据一个故事的开头,把下面的故事编出来了,咱们班每个小朋友都是续编故事的小能手(板书:续编故事)。老师相信,你们还有很多不同的关于小松鼠和小兔之间的故事。而且,不光会讲故事,还会画故事。那今天,我们就别、兔和小松鼠之间的故事画出来,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再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好吗?

  2、课后,把小朋友的画张贴在教室各处,便于小朋友课间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我出示了《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部分的字,让学生在这些字中寻找规律,在偏旁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字的区别以及怎样记住这些字,将所有出现的字扩词,在讲述动词时还可以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更加深刻。初步教会他们形声和形义两种字。在“我会读”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句子并仔细观察,看一看句子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想一想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在具体的实例中教学会比单个的枯燥讲解理解的更加透彻些。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一认课程表中的课程名称,学习“文,数学,音乐”5个生字。

  2.用拼音,能按声母表的顺序连一连,复习23个声母。3.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等方法,帮助孩子区分形近字母。

  重点难点

  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培养孩子的拼读识字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识字加油站)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潘老师现在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呀?指名回答。?出示图片:对的,瞧,这就是我们用的语文书,这两个字你会读吗?

  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是的,只要小朋友们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筋,做个有心的孩子,我们就会不知不觉认识很多字,成为识字大王哦!这是一个词语,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2.那你们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我们今天有哪些课呢?平时你是怎么提前知道上什么课的.??多媒体课件出示班级课程表:这就是我们班的课程表,会看课程表吗??你知道我们今天有哪些课吗?引导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课?

  3.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大家都不认识的字可以向老师请教。

  4.逐一看图读词语,相机学习生字。

  (1)学习“数学”:这就是我们的数学书,这两个字会读吗?

  课件:瞧,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这是篆文的学字,表示一个人在房子里用两只手扒拉着算筹,就是学。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学。表示学习的意思。你能给它找到朋友吗?

  (2)学习“音乐”

  星期一我们还有小朋友们最爱上的音乐课呢?出示:这两个字会读吗?看图,这是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呢,再读词语。我们还有美术课,读词。

  (3)去掉图片你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车读。

  指学生领读。(谁来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你在哪儿还看过这些字?

  5.再看一看课程表,你还知道我们有哪些课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圈画,读)

  二、声母连线

  过渡:小朋友们真会学习。老师给你们一个赞。我们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读一读等方法认识了这么多生字,认识了这些字,我们会看课程表,我们就知道了我们每天要上的课程,这就是学语文,用语文。小朋友们,我们不光认识了生字朋友,我们还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今天潘老师把它们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

  1.多媒体课件出示23个声母,快数数,客人们都到齐了吗?开火车读。

  2.哎呀,客人们太多,站得有点乱,我们给他们排排队吧。老师把他们分成了7组,我们来看看。

  3.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竞赛读,拍手读。

  4.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它们的顺序,老师还编了一首小儿歌呢。范读。

  出示:b、p、m、f真淘气,去找d、t、n、l做游戏;ɡ、k、h和j、q、x,吵着闹着也要去;z、c、s,听见了,背上椅子追上去;r在后面大声喊:“zh、ch、sh,慢点走,翘舌音还有我小r,我们叫上y和w,声母成员都到齐。”5.游戏:小兔采蘑菇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有一只小黑兔想请你们去帮它采蘑菇,愿意吗?蘑菇采完了,小黑兔还想听我们读一读声母呢?6.连字母

  (1)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有一个动物朋友想跟大家交朋友,不过它的脾气有点怪,它说,请小朋友们按声母表顺序连一连,它才会出现,赶紧拿起你们的笔,连一连吧,看看它是谁?(海豚)齐背声母表。

  (2)还有一个动物朋友也想跟大家交朋友哦!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生背声母表,师连线。)(兔子)

  三、拼音字母模仿秀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按顺序记住了这么多声母。(教师竖起大拇指)看看老师的手像哪个声母?(c)指名回答。

  1.很多的字母,我们可以用小手表示出来,你还会表示哪些字母?

  学生小组内交流。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手指字母,我们来看看学学吧。

  2.游戏“我摆你猜”。

  切换展台:我们除了可以用小手,身体来表示字母,老师还准备了一些道具,你能用他们摆出字母吗?指学生到台前摆字母形,其他同学举手猜声母。遇到学生摆出一些易混淆字母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辨别。如,当台上学生摆出q时,教师马上引导:p怎样摆呢?

  3.小结

  4.比一比,读一读。

  过渡:这些声母中有几对好兄弟长得特别像,害得我们常常分不清。瞧,它们来了。?出示字母卡片b和d。谁能轻松认出它们 把你的好方法告诉我们。指学生说出自己区分两个声母的办法。其它两组教法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认字。

  2. 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

  3. 巩固以前学习的字词,会背诗歌《鞋》。

  4. 口语交际,懂得从小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教学重点、难点:

  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运用课上学会的方法学生活中的字。

  教学准备:

  自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能自己发现识字的规律,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能将所发现的规律用于生活中的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二、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妈会教给你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呢?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卡片,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

  3.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三、找规律识字

  1.出示熟字漂、飘、完、园、直、扁,读一读。

  2.同时出示 漂 、飘,你发现了什么?

  去掉偏旁就是票,念piao,这种去掉偏旁变成一个新字的方法叫减一减的方法。

  3. 那么我们给一个熟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的方法就叫加一加的方法。(直+木=植)

  4. 请学生自己看语文书,认记生字。(可以小组合作)

  5. 用生字卡片检查。今后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认记其它的生字。

  四、 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自由读,指名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告诉学生: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不同。

  如张字。

  3.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举例 楼老师 楼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

  3.熟读背诵《鞋》。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 小组合作读,请小组长检测。

  4.各小组采用轮读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启发学生想象:大大小小的鞋之间会说些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4.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5.自由背诵小诗《鞋》。

  6.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课时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家做个家务事吗?

  2.你为什么没做过?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二、展示画面,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一

  1.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的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谁来帮他出出注意?

  2.讨论交流。

  这位小朋友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a.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b.小组内表演。

  c.上台表演。

  d.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e.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二)创设情境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事,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1.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2.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3.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境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该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争夺赛吧!

  1.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橘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被子、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队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2.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3.在队中进行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些什么想说的吗?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8、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我在教学此环节时只要求学生会读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品读体验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

  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巩固延伸

  1、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同桌互相交流说出受到的启示。

  齐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整体感知语言意思。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障碍,在反复阅读课文,达到字通句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的含义。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起因:蚌方出曝鬻啄其肉

  经过: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狐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2.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

  4.班内汇报。

  (1)《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的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贪婪、奸诈的真面目。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小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的乐于助人。

  “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个赞美,一个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低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1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3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

  (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习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习会认字,学习会写字。

  提示:

  (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近“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习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西藏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习,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习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16

  教学目标:

  通过“散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读,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募”与“墓”“幕” “慕”的字形;“聊斋”“姑妄”“铁耙”“坑穴” “无奈”的注音;多音字“涨” “模”;理解“颇负盛名”、“逻辑推理”、“屹立不动”的含义。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怎样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请同学们讲讲纪晓岚这一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一文的解说和运用现今的例子,告诉我们: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教书先生和老水手讲述寻找石兽的理由。

  重点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2、为什么人们和教书先生找不到石兽?

  3、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水手是怎样具体分析寻找石兽的原理?

  4、课文为什么还要举“西双版纳”的事例?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幅连环示意图,表示出水中石兽向上游“走”的过程。

  突破口;

  正确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四、口语训练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五、延伸体味

  请2——3个同学交流生活中“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二》教案01-18

语文园地二教案01-25

语文园地二的教案05-20

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3-21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02-26

人教版《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02-26

语文园地二习作教案02-06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3-03

小学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04-08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