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16 11:30:02 丽敏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培养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学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富翁吗?(想)

  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

  通过故事,学生知道了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讨论结果可能是:

  1.不吃白不吃。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可能是:

  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不劳而获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三)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

  (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1.吃完不让干呢?

  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

  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进行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通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6)交流“想到了什么”时通过反复诵读适时渗透写法指导,体会文章中的想象:通过“看到的”(仔细观察到的),在相关事物上、数量上、形状上甚至颜色上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看到了雨脚和闪电,想到雷和风;看到“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看到“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再次引导学生读下面一段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出示一幅幼儿的图片启发学生造句)

  〔设计意图: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7)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孩子们的想象则应读得激动、神往而又快乐。

  (老师引读第4、6小节,带领学生齐读)

  〔下雨了或下雪了,通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2、读中悟“神奇”

  (1)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读中悟文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性,文学性)

  (寂寞也是好事给想像以空间电视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作者的语言和写作顺序)

  九、板书设计

  (本人原创加上网上借鉴,继续修改中——)

  反思与评价:设计上有些繁琐,没有放开。听者评价是,设计上该有的都有,训练比较全面,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名著”应该突出名家名篇要给学生哪些学习上的启发。比如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的。觉得说的比较中肯,可以接受。一堂课,如果过于全面,就丢失了语文本来的面目,找准重点,不用面面俱到。

  还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以为这可的重点句很难理解,但是有个姓高的孩子很容易的就回答出来了,看来相信小孩子,还是对的,他们的潜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2、听老师读课文,划出节奏,读好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指導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

  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一:反复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一)猜文意

  借助注释,试着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

  (二)交流汇报理解古文,体会人物精神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交流一:第一句。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交流理解尝的意思,课件出示:尝:曾经

  你是怎样知道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好方法。

  ②交流诸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诸:众多组词:诸位、诸多。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曾经和众多小孩一起去游玩。

  ③拓展:看图补充句子:尝与诸小儿。

  交流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交流三:第三句。

  课件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交流四:第四句。

  课件出示:取之,信然

  (三)读一读,背一背

  小古文大家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朗读课文。这篇小古文文字简洁,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四)讲故事

  同桌练习,学生上台展示。预设:如果学生讲不好,就引导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想象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方法迁移,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用了两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弄清楚了这篇古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王戎的另一个故事《王戎观虎》,要求:轻声诵读两遍小古文。借助注释,四人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

  五、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诸唯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每个写两个。

  2、展示点评生字。同桌互评。

  六、总结课文

  1、背古文,说故事。回家后请大家把这篇小古文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和她们说说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出示《世说新语》目录,激发阅读兴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能辨析形近字,培养幸生的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

  "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初步领略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万花筒"的学习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

  3.点拨:你发现这两组字有什么特点吗?("吩""纷""粉"都有共同的`部件"分""绪""诸""暑"也有共同的部件"者")再仔细观察,它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和"者"写得较宽,占的空间较大)

  4.引导正确书写。

  真是"火眼金睛",观察得真仔细。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并交流识记妙法。

  6.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展示。

  二、教学"我发现"(课件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句子,并指名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得"在不同句中的读音各不相同)

  3.教师点拨:它们仅仅是读音不同吗?(意思也不尽相同)

  4.再读句子,标出它们各自正确的读音,并说说各自在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5.:要正确理解多义字,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

  三、教学"我知道"

  1.引人: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是精髓,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作者?

  2.指名学生回答,并书写。

  3.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阅读四大名著。重点阅读《西游记,感悟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或人物。做攸笔记,为展示读书成果作准备。

  四、教学"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查字典。

  2.指名学生朗读。

  3.熟读,背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引导自读自悟。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二、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 白鲸 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口技”专家

  嬉耍游戏,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极爱干净分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

  (板书:水色彩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幻莫测)

  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 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 水 色彩斑斓

  山 绚丽多彩

  天气 变幻莫测 人间仙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用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六、眷抄习作

  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话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及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文,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二、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 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10 飞檐走壁的虎将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 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8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4、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

  5、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猜。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诗《小池》

  1、借助工具书及诗集,自学这首诗。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垮、碎、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左半边都比较小,或半边较宽且高。

  (4)教师范写“垮”。提醒学生注意:“提土旁”稍小,偏上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在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分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评议。

  3、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9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字4个,会写字6个,理解“喧嚷、震撼”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盈”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认真

  看老师板书。(板书: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师: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心情

  呢?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汇报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出示课件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同学们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那么什么是震撼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出示视频)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2、体会蝴蝶的柔弱。

  过渡语: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这样糟糕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出课件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

  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不是)师引读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2)作者一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

  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学生汇报:(预设: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引读第5自然段。

  三、点明主旨

  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关爱生命)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畅谈感受。预设如下:

  (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

  (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雨,多么危险呀!

  (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有一颗关爱之心,也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想法。课下,请同学们把你们美好的想法写下来。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蝴蝶都能找到美丽而香甜的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梢”、“使命”、“许配”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聪明的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使者是怎样动脑筋,用智慧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五难求婚使”、“文成公主和亲”的资料或书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智慧故事:《聪明的使者》。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使者遇事是怎样积极动脑,了解他的绝顶聪明和非凡的.智慧吧!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知晓它的前因后果。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事情起因:唐朝皇帝嫁女赛智慧,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2.学习二、三、四段。

  (1)齐读课文二、三、四段。

  (2)分组讨论学习。

  ①故事中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回答把喜欢相同小故事的编排在一组,四人一小组。

  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师引导学习方法:先读文,然后勾出描写皇帝出题的句子及禄东赞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句子。最后讨论发言:禄东赞的办法好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说给伙伴听听,小组长要注意综合大家的意见。

  ③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按顺序,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汇报)

  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禄东赞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抓住关键环节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从而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如:第二段分辨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其他的使臣从表皮入手,而禄东赞抓住动物的本能属性,孩子饿了就要去找妈妈吃奶。

  第三段是分辨木头的头和梢。这是个物理问题,别的使臣束手无策,而禄东赞凭着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分析判断,用水的浮力分辨出了头和梢,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四段是丝线巧穿玉石洞眼。别的使臣凭着常规方法怎么也穿不过,而禄东赞却用蚂蚁和蜂蜜解决了这个难题。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感受禄东赞的机智聪明。

  3.学习第五段。

  过渡:是呀,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

  (皇帝想:禄东赞这么聪明,赞普松赞干布也一定聪明能干,就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许配给了他。)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五、交流拓展,课外结合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五难求婚使”及“文成公主和亲”资料,再次体会禄东赞的聪明智慧。

  2、课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赛智慧

  1、智辨马驹和母马

  2、分辨木头的头和梢

  3、巧穿玉洞聪明的使者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 (木房) (贵妇人) (女皇) (女霸王)

  贪得无厌 一无所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学写8个字。

  2、读懂课文,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体会作者对邪恶贪婪的人愤怒鞭挞的思想感情,认识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人物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普希金的有关资料、磁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普希金的资料。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出身贵族,童年时代开始写诗。1820年,因《自由颂》等诗篇反对沙皇暴政而被流放。1826年被赦免回到莫斯科。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共创作了6部童话诗。他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他的创作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思考题。(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要当女皇,金鱼一一答应。)

  第10、11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重点注意“砖、奴、槛”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脾”字要注意右边“卑”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激疑。

  1、复习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激疑:课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xx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xx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每次的要求是什么?(五次。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女皇——要做海上女霸王”。)

  ②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打了老头儿一个耳光——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如: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皇的地位;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老太婆提出的前四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水变得阴暗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水变得阴暗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三、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全诗。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续编故事或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32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老太婆 木盆→木房子→贵妇人→女皇→女霸王(贪得无厌)

  骂→骂得厉害→痛骂→打耳光→差点砍死(凶狠残暴)

  渔夫: 心地善良、过分软弱

  金鱼: 心地善良、知恩图报、言而有信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第二则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布衣”的含义,结合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板书课题)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这布衣元帅指的是谁?(出示课件)

  质疑:你觉得元帅平时的`衣食住行会是什么样?布衣指的又是什么?

  引语:徐向前为什么会被称为“布衣元帅”,我们一起到文中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文情况:边听边思考:1、指出读错的字音。2、用心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所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师:其实3个小故事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件)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在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徐帅的精神品质。(板书:功高盖世、朴实无华)能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这三个故事中哪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徐帅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我们就一起走进《看门老人》请大家看阅读提示。

  (一)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

  (二)画: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做好标注)

  (三)想:从新娘的想法前后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

  (四)读: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新娘想法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4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重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试验与原理,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五、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简介“蝙蝠”和“雷达”后质疑:蝙蝠和雷达两者一为动物,一为电子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找到联系。

  请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从文中找出能简要概括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回答: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课件出示“阅读一”)

  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做到平时用语准确。)

  2、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指名回答)

  3、让我们也来当回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学 生默读文章4——6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与教师一起做试验。(意图: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试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试验填表。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引导分析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出示“阅读二”)

  (四)、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第七自然段,读后教师播放蝙蝠飞行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蝙蝠飞行的原理。

  2、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反复研究,终于”的意思。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呢?(出示“阅读三”)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然后播放飞机飞行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雷 达工作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4、课件出示“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雷达天线的作用就像蝙蝠的什么?荧光屏的作用呢?

  5、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要招聘讲解员,你想应聘吗?先考一考:讲解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小讲解员们准备准备吧!(指名讲,再评议。)

  (意图:通过招聘讲解员这样新颖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是从( )身上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4、(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仿学生学的资料,或动手做工小实验,小发明。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

  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

  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6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02-0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4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19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1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1-1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8-01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堂教案01-18

在线咨询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培养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学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富翁吗?(想)

  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

  通过故事,学生知道了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讨论结果可能是:

  1.不吃白不吃。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可能是:

  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不劳而获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三)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

  (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1.吃完不让干呢?

  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

  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进行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通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6)交流“想到了什么”时通过反复诵读适时渗透写法指导,体会文章中的想象:通过“看到的”(仔细观察到的),在相关事物上、数量上、形状上甚至颜色上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看到了雨脚和闪电,想到雷和风;看到“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看到“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再次引导学生读下面一段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出示一幅幼儿的图片启发学生造句)

  〔设计意图: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7)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孩子们的想象则应读得激动、神往而又快乐。

  (老师引读第4、6小节,带领学生齐读)

  〔下雨了或下雪了,通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2、读中悟“神奇”

  (1)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读中悟文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性,文学性)

  (寂寞也是好事给想像以空间电视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作者的语言和写作顺序)

  九、板书设计

  (本人原创加上网上借鉴,继续修改中——)

  反思与评价:设计上有些繁琐,没有放开。听者评价是,设计上该有的都有,训练比较全面,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名著”应该突出名家名篇要给学生哪些学习上的启发。比如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的。觉得说的比较中肯,可以接受。一堂课,如果过于全面,就丢失了语文本来的面目,找准重点,不用面面俱到。

  还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以为这可的重点句很难理解,但是有个姓高的孩子很容易的就回答出来了,看来相信小孩子,还是对的,他们的潜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2、听老师读课文,划出节奏,读好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指導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

  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一:反复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一)猜文意

  借助注释,试着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

  (二)交流汇报理解古文,体会人物精神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交流一:第一句。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交流理解尝的意思,课件出示:尝:曾经

  你是怎样知道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好方法。

  ②交流诸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诸:众多组词:诸位、诸多。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曾经和众多小孩一起去游玩。

  ③拓展:看图补充句子:尝与诸小儿。

  交流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交流三:第三句。

  课件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交流四:第四句。

  课件出示:取之,信然

  (三)读一读,背一背

  小古文大家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朗读课文。这篇小古文文字简洁,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四)讲故事

  同桌练习,学生上台展示。预设:如果学生讲不好,就引导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想象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方法迁移,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用了两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弄清楚了这篇古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王戎的另一个故事《王戎观虎》,要求:轻声诵读两遍小古文。借助注释,四人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

  五、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诸唯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每个写两个。

  2、展示点评生字。同桌互评。

  六、总结课文

  1、背古文,说故事。回家后请大家把这篇小古文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和她们说说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出示《世说新语》目录,激发阅读兴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能辨析形近字,培养幸生的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

  "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初步领略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万花筒"的学习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

  3.点拨:你发现这两组字有什么特点吗?("吩""纷""粉"都有共同的`部件"分""绪""诸""暑"也有共同的部件"者")再仔细观察,它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和"者"写得较宽,占的空间较大)

  4.引导正确书写。

  真是"火眼金睛",观察得真仔细。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并交流识记妙法。

  6.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展示。

  二、教学"我发现"(课件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句子,并指名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得"在不同句中的读音各不相同)

  3.教师点拨:它们仅仅是读音不同吗?(意思也不尽相同)

  4.再读句子,标出它们各自正确的读音,并说说各自在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5.:要正确理解多义字,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

  三、教学"我知道"

  1.引人: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是精髓,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作者?

  2.指名学生回答,并书写。

  3.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阅读四大名著。重点阅读《西游记,感悟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或人物。做攸笔记,为展示读书成果作准备。

  四、教学"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查字典。

  2.指名学生朗读。

  3.熟读,背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引导自读自悟。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二、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 白鲸 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口技”专家

  嬉耍游戏,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极爱干净分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

  (板书:水色彩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幻莫测)

  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 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 水 色彩斑斓

  山 绚丽多彩

  天气 变幻莫测 人间仙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用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六、眷抄习作

  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话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及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文,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二、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 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10 飞檐走壁的虎将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 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8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4、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

  5、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猜。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诗《小池》

  1、借助工具书及诗集,自学这首诗。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垮、碎、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左半边都比较小,或半边较宽且高。

  (4)教师范写“垮”。提醒学生注意:“提土旁”稍小,偏上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在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分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评议。

  3、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9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字4个,会写字6个,理解“喧嚷、震撼”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盈”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认真

  看老师板书。(板书: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师: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心情

  呢?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汇报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出示课件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同学们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那么什么是震撼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出示视频)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2、体会蝴蝶的柔弱。

  过渡语: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这样糟糕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出课件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

  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不是)师引读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2)作者一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

  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学生汇报:(预设: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引读第5自然段。

  三、点明主旨

  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关爱生命)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畅谈感受。预设如下:

  (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

  (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雨,多么危险呀!

  (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有一颗关爱之心,也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想法。课下,请同学们把你们美好的想法写下来。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蝴蝶都能找到美丽而香甜的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梢”、“使命”、“许配”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聪明的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使者是怎样动脑筋,用智慧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五难求婚使”、“文成公主和亲”的资料或书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智慧故事:《聪明的使者》。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使者遇事是怎样积极动脑,了解他的绝顶聪明和非凡的.智慧吧!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知晓它的前因后果。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事情起因:唐朝皇帝嫁女赛智慧,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2.学习二、三、四段。

  (1)齐读课文二、三、四段。

  (2)分组讨论学习。

  ①故事中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回答把喜欢相同小故事的编排在一组,四人一小组。

  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师引导学习方法:先读文,然后勾出描写皇帝出题的句子及禄东赞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句子。最后讨论发言:禄东赞的办法好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说给伙伴听听,小组长要注意综合大家的意见。

  ③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按顺序,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汇报)

  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禄东赞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抓住关键环节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从而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如:第二段分辨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其他的使臣从表皮入手,而禄东赞抓住动物的本能属性,孩子饿了就要去找妈妈吃奶。

  第三段是分辨木头的头和梢。这是个物理问题,别的使臣束手无策,而禄东赞凭着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分析判断,用水的浮力分辨出了头和梢,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四段是丝线巧穿玉石洞眼。别的使臣凭着常规方法怎么也穿不过,而禄东赞却用蚂蚁和蜂蜜解决了这个难题。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感受禄东赞的机智聪明。

  3.学习第五段。

  过渡:是呀,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

  (皇帝想:禄东赞这么聪明,赞普松赞干布也一定聪明能干,就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许配给了他。)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五、交流拓展,课外结合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五难求婚使”及“文成公主和亲”资料,再次体会禄东赞的聪明智慧。

  2、课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赛智慧

  1、智辨马驹和母马

  2、分辨木头的头和梢

  3、巧穿玉洞聪明的使者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 (木房) (贵妇人) (女皇) (女霸王)

  贪得无厌 一无所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学写8个字。

  2、读懂课文,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体会作者对邪恶贪婪的人愤怒鞭挞的思想感情,认识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人物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普希金的有关资料、磁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普希金的资料。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出身贵族,童年时代开始写诗。1820年,因《自由颂》等诗篇反对沙皇暴政而被流放。1826年被赦免回到莫斯科。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共创作了6部童话诗。他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他的创作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思考题。(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要当女皇,金鱼一一答应。)

  第10、11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重点注意“砖、奴、槛”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脾”字要注意右边“卑”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激疑。

  1、复习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激疑:课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xx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xx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每次的要求是什么?(五次。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女皇——要做海上女霸王”。)

  ②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打了老头儿一个耳光——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如: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皇的地位;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老太婆提出的前四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水变得阴暗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水变得阴暗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三、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全诗。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续编故事或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32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老太婆 木盆→木房子→贵妇人→女皇→女霸王(贪得无厌)

  骂→骂得厉害→痛骂→打耳光→差点砍死(凶狠残暴)

  渔夫: 心地善良、过分软弱

  金鱼: 心地善良、知恩图报、言而有信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第二则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布衣”的含义,结合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板书课题)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这布衣元帅指的是谁?(出示课件)

  质疑:你觉得元帅平时的`衣食住行会是什么样?布衣指的又是什么?

  引语:徐向前为什么会被称为“布衣元帅”,我们一起到文中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文情况:边听边思考:1、指出读错的字音。2、用心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所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师:其实3个小故事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件)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在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徐帅的精神品质。(板书:功高盖世、朴实无华)能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这三个故事中哪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徐帅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我们就一起走进《看门老人》请大家看阅读提示。

  (一)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

  (二)画: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做好标注)

  (三)想:从新娘的想法前后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

  (四)读: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新娘想法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4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重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试验与原理,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五、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简介“蝙蝠”和“雷达”后质疑:蝙蝠和雷达两者一为动物,一为电子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找到联系。

  请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从文中找出能简要概括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回答: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课件出示“阅读一”)

  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做到平时用语准确。)

  2、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指名回答)

  3、让我们也来当回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学 生默读文章4——6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与教师一起做试验。(意图: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试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试验填表。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引导分析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出示“阅读二”)

  (四)、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第七自然段,读后教师播放蝙蝠飞行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蝙蝠飞行的原理。

  2、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反复研究,终于”的意思。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呢?(出示“阅读三”)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然后播放飞机飞行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雷 达工作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4、课件出示“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雷达天线的作用就像蝙蝠的什么?荧光屏的作用呢?

  5、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要招聘讲解员,你想应聘吗?先考一考:讲解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小讲解员们准备准备吧!(指名讲,再评议。)

  (意图:通过招聘讲解员这样新颖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是从( )身上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4、(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仿学生学的资料,或动手做工小实验,小发明。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

  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

  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