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潜在课程与德育
潜在课程作为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潜在课程及其构成入手,探讨了潜在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功能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精心设计,发挥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
“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P.W)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对潜在课程的探讨不断增多,研究逐步深入,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学生个体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拟从潜在课程及其构成入手,谈谈潜在课程与德育改革。
一、潜在课程及其构成
迄今为止,对于何为潜在课程,尚无公认的准确定义。一般认为,潜在课程“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而起到教育作用的。”也即,潜在课程是指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不为学生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它是相对于政治、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和体育、科技等活动课程而言的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潜在课程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
1、物质形态的潜在课程。包括校舍的布局、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的布置、运动场所的设置、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等。环境是人创造的,环境也能塑造人。
2、制度形态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和活动制度等。合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
3、精神形态的潜在课程。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师表形象和人际关系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及学校成员共有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良好的校风是一种强有力的潜在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曾指出,潜在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正规课程来得更加有力。他要求“利用潜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
首先,从理论上看,德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学校通过正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但是,如果德育过程基本处于静态,只让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长篇道德说教,不仅缺乏使学生感兴趣的道德教育活动,而且必将导致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枯竭,影响德育效果。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将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德育必须开拓另外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在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校园里,通过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培育美的人格。这正是潜在课程的内容。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如果说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依靠正规课程所传授的道德知识而得到提高的话,那么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则离不开学校潜在课程的有力配合。事实上,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只能在交往过程中,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经验,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其次,从实践上看,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不呈正相关。有人就学生高考的政治成绩和平时的思想品德考核等级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发现,在全班46位同学中,有30人高考成绩达到优良,而其中品德等级达到优良的仅有13人。就非毕业班而言,情况也大抵如此。这表明,我国现行中小学的政治课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还表明,道德知识的多少,不能代表道德品质的优劣,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道德认识与品德无关。但至少可以说明的是,单靠正规课程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必须利用学校的潜在课程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目的。
潜在课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地说,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和说教,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环境,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陶冶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仅仅是在正规的显性课程中能完成和实现的。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潜在课程可以提供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思想情感,净化心灵。
3、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潜在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制度设施、师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对学生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或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久而久之,这种“无意识”就被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律令和稳固的道德特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潜在课程的教育设计
潜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潜在的、隐形的、无意识的,而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目的、可以设计、可以预见结果的。从实践看,思想政治课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属于正规课程的教育,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是不能直接传授的,要真正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不能只靠说教,而要借助潜在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潜在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作用。
1、美化校容,环境育人
一位美学教育家曾经指出: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兴趣,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
首先,校园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例如,在教学楼前设计象征祖国未来的雕塑,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以使人富于理想。其次,校园环境的布置一方面要搞好绿化,使一草一木都能起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舍墙壁、橱窗、语录牌和黑板报的作用,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如可在教师、实验室悬挂中外名人的画像,在走廊楼梯出悬挂名人格言警句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第三,不论校园大小都要保持学校整洁卫生,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完善校规,管理育人
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学校的规章制度集中地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这些规章制度一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方面,主要要抓好两件事。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随意型发展为常规型。要努力使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且各项规章制度应要求一致,不互相矛盾。
其次,必须认真执行,严格管理。制定了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就形成了制度形态的潜在课程,它还需要为广大师生接受。只有当学校的规章制度转变为全体师生的内在要求,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其得到师生的认同,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化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检查监督,及时表扬和奖励遵章守纪的个人和集体,对违章乱纪者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从而达到自觉内化,管理育人的目的。
3、优化校风,教书育人
校风是学校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并受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的集体行为作风。是集体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优良的校风既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校风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为了形成优良的校风,学校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改进领导作风。在影响校风的诸因素中,领导作风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学校领导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率先垂范,献身教育,做奉献的楷模;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艺术水平,有娴熟的管理技巧,做管理的专家;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做教学的专家;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博大的胸怀,民主的精神,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人格魅力,做合作的榜样。
其次,形成良好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的人格、气质、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风是重要的潜在课程,在教师“教书”的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教风在校风建设中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敬业乐教,有奉献精神;要有科学的头脑,先进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成为学可以信赖和信服的表率;教师之间要团结合作,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不时完人,但教师要做真人。教师不仅要把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且要用他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第三,培养优良学风。学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的学风是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会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的行为,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坚持正面教育,强化正确的道德规范,消除负面影响;要即使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整个校园倡导乐学、谨严、求是、创新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潜在课程的特殊德育功能正在于熏陶、鞭策、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只要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有益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对培养“完美的人”这一最终的教育理想的实现,也将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1987年第1期。
3、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1期。
5、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6、程咏艳:《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潜在课程与德育】相关文章: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08-17
隐性德育课程的建立初探08-17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08-04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探索08-23
综述德育课程概念研究08-24
中职德育课程有效作业之我见08-25
中职德育课程实施模式研究08-03
新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08-17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