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读后感(精选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清相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清相国》读后感 1
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了。这本书花了两天时间看完,本想看完后写点随感,可因为发愁就耽搁下来了。以后想到什么事情马上就去做。
《大清相国》主要通过陈廷敬的宦海沉浮,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塑造满清大臣群像。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凭着“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他成为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坛不倒翁。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360百科,我也很想自己概括,但发现自己概括得不全面。我只想到主人公的主要经历,还有对他的评价。没想到把他跟同时代的人相对比,还有他的那几个特点也不能这么简练地概括。以后读完一本书尽量自己去回顾,还有看似平常的词语却不能恰当使用,还是用得太少,不能把词和事人联系起来。)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首先,智慧实在太重要了。人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书中陈廷敬多次因其弟陈廷统的不当行为被人也要挟,妥协随可就其弟,却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不妥协保全胸中大义,却极易得罪人。然而每每这种情况,他总有办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另辟蹊径。
平时我们总讲考查一个人看德能绩勤等方面,德放在最前面当然没错,事实上人性本善,大部分人在品德上是没什么问题的。很多人后来变坏,还是因为不够聪明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黑化了,或者仅是一些小聪明被贪欲控制了本性,只想眼前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智慧不同于聪明,它既坚持原则,也懂得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好各种情况。陈廷敬就是这样一个人,本来他可以连中三元的,可卫大人出于保护他,让他在殿试时没了点状元。
他不仅饱读诗书,善写诗文,也受家族时代经商的影响精通财务管理。这让他在增加国家税收和铜钱案时能够迅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很快地解决了看似毫无头绪的难题。这精明,这手腕,不是一般人想学就能学来的。光是一腔热情或是书生意气是做不好事情的,一定得多实践,多观察。
其次,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自由度。他在官场上屹立50年不倒,除了他的聪明智慧,还有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除了微薄的俸禄,他平时应酬能从家里拿出银子。他不需要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这就超过了多少读书人。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从来不用为钱操心,也不用为了钱而去贪腐,这让他多了底气和硬气。同时他父母身体健康,全力支持他,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可以全力以赴。
再次,就是再稳妥有才华的.人,人生也免不了很多波折,我们应该把挫折当做人生的常态。要学会跳出事情本身来看待这个问题,把个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挫折真的算不了什么,而且别人未必就注意到了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乐于接受自己的处境,有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我想起有人讲过一句话,事情本身带给人的伤害是有限的,反复咀嚼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才是最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及时止损,要学会从事情里跳出来,过了就过了,吸取教训,把该做的事情去做好,这样才会成长,才能过得轻松快乐。
这本书既不像正史那么严肃枯燥,也不像宫斗剧那么浮夸,它既有历史真实人物和事件可查,又有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看起来既惊险刺激又感觉到是那样真实。值得一看的好书。
《大清相国》读后感 2
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一、“几日下来,陈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总有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愤和哀伤更甚于惧死。凭着皇上的聪明,不会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为什么总要寻事儿整他呢?陈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继文的贪,只是不想让臣工们背后说他昏。陈廷敬查出了王继文的贪行,恰好显得皇上不识人。”
二、“陈廷敬起了身,点头道了谢。张德善悄声儿说:‘陈大人,您就顺着皇上的意,别认死理儿。’陈廷敬默默点点头,心里暗自叹息。”
三、陈廷敬回到:‘臣每进一言,都要扪心自问,是否真为皇上着想。’
《大清相国》读后感 3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王跃文查阅了大量史料,终成《大清相国》。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句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无论今天还是古代,官场人物基本是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异化,如何保持道德初衷,如何实现理想抱负,是我阅读“官场小说”时特别关心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愿意相信,今天的`王跃文已超越为了写官场而写官场的状态。官场之所以还是主要的叙事场所,只因“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史上最强势的主流价值观,即使是傅山这种不肯受封的人物,怀抱的还是“反清复明”的榆木疙瘩。《大清相国》主人公陈廷敬所有的辉煌,就是建立在他是“科举神童”的基础之上。实际上,他以国士才华,却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学作品传世,也无学术成果流传。举一反三,越到专制社会后期,文学史、学术史这些代表创造力的历史上似乎就越难找到状元、榜眼、探花的身影。科举为官的通道,惟一、狭窄且未必公平(小说与历史中诸多科举弊案为证),这是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第一个根源。
《大清相国》读后感 4
如果有谁问我评价一个人的最高的赞词是什么,那么我一定会回答"做什么事都拎得清".
这几天拜读了王跃文老师的《大清相国》,在读之前便从《东吴相对论》中听说了中央领导人推荐了这本书,后来在一次"得到"直播上宁向东教授也做了推荐。如此多位牛人都推荐了这本书,想来自是不错,于是便赶紧买来,细细读了一遍,发现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清相国》讲的是清朝一位叫陈廷敬的人,从21岁中进士到72岁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并功成身退这51年间的故事。在豆瓣看了一下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个人看来,单从人物的说话技巧来说,便值得读者好好学习,细细品味。
所谓官海如沧海,无风三尺浪。与陈廷敬同朝为官的如明珠、索额图、高士奇之类曾经一个个的也都是如日中天、烈火烹油,最后一个个的要么是被罢官削权、要么是身陷囹圄、要么是被斥退回籍,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陈廷敬却能在官在位五十余载,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国家一品大员,最后还能功成身退。就小说而言,很多人会将陈廷敬的成功归因于他那"等、忍、稳、狠、隐"的心机与韬略(当然这五字箴言,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大书特书),但在我看来,这五字的为官心法只是陈廷敬成功的原因之一,陈廷敬的成功还需要加上自己的实力、贵人的助力和身边人的体恤,除却这些因素陈廷敬怕也很难成功。
先说自己的实力。这无需多说,从乡试、会试一直到殿试,陈廷敬是有能力连中三元成为金科状元的,这可是古来少有。只是最后的殿试卫向书怕陈廷敬少年得志,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才向皇上谏言使其列成二甲。成绩只是实力的'一部分,陈廷敬的能力和为人更是被人誉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山东捐粮案、阳曲龙亭案、宝泉局铸币案、云南库银案中他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廷敬为人不露声色,做事很折中,因为家里做生意,自己是个富二代,对钱不很渴求,有着一股富有弹性的坚定。与高士奇相比,他没有那股机会主义、见风使舵;与明珠相比,他没有那一股玩弄权术、贪得无厌;与索额图相比陈廷敬更是没有那种蛮横霸道、专权跋扈。陈廷敬是很懂得在选择性和灵活性上做平衡的人,没有原则性,一直依靠机会主义,是很容易失败的;没有灵活性,一味守着教条主义,路只会越走越窄。
再说贵人的助力。卫向书在陈廷敬牵连科场舞弊案、身陷囹圄时不惜冒着欺君的罪名救了陈廷敬,并教会了陈廷敬"等"字决,让他要耐得住性子、沉住气。同样的在陈廷敬被冤枉时李望祖老爷子告诉他"忍"字决,让他要硬着头皮忍,要经受住磨炼,最后还将女儿月媛托付给他。还有早期明珠的爱才惜才。这些贵人都在陈廷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了他一把,没有这些贵人的助力,也就没有了陈廷敬后来的繁华。
最后说说身边人的体恤。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陈廷敬身边人的体恤主要体现在作为妻室的淑贤、月媛和珍儿以及作为下属的大顺、刘景和马明。先说妻室这边,淑贤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做为妻子,淑贤一直在山西老家照顾着陈廷敬的爹娘,几十年如一日,可谓是任劳任怨;月媛对陈廷敬有救命之恩,更是在最后陈廷敬得势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陈相国"时点醒了他,让他能够急流勇退;珍儿女扮男装,在云南库银案中更是使出妙计帮陈廷敬破了案。再来看看下属这边,大顺从小伺候着陈廷敬,是陈廷敬内务外交的好下手,刘景、马明二人功夫了得不但帮陈廷敬躲过了几次杀身之祸,更实在山东捐粮案、京城侵地案等书中记载的大案中私访调查,为破案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上,正因为陈廷敬的"等、忍、稳、狠、隐"的五子官场心法,加上自己的实力、贵人的助力和身边人的体恤,最终促成了陈廷敬的成功。
说回陈廷敬本身,王跃文曾这样评价陈廷敬: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玩政治是一定要保持一种正气、原则、理想,同时要有非常精纯的政治技能。在那君王如虎,同僚如狼的封建体制官场里当官,要有一种富有弹性的坚定才行,要做到如《易经》谦卦所言的空谷藏峰,切不可锐气太重。陈廷敬正是能把握住这种平衡,并且将其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陈廷敬在最后,终于在对手的逼迫下,悟出了一个"狠"字,在自己的一手操纵下,利用好各个政治对头的长短痛处优缺点,策划了精妙绝伦的"连环参"将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人一锅端了。
说到书本身,这本书在个人看来首先是一本好书,但个人感觉结构一般,对陈廷敬的人物塑造得不够好,性格太跳跃了,对陈廷敬是如何从一开始的愤世青年成长为持重老成的人交代的不很清楚。文字写得很有画面感,非常像是一本剧本,似乎拿来就可以直接当电视剧剧本了,这点我不知道该算是优点呢?还是应该算缺点。好处就在于很具体、很形象;坏处就在于过于具有画面感容易使人感觉人物刻画的很片面不丰满。
好的方面在于,这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书,没记错的话宁向东教授在直播中说,他每天读五页,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其中的一些关于说话办事方式,人物关系,这样从中能收获到很多心得。对于未入社会,少经世事的年轻人来说,里面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说话应答的技巧、看人识人的眼光、皇帝的难为、臣子的不易以及制度或者说意识形态是如何限制人、令人身不由己的等等都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挖掘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心得体会。在此本人也仅是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主要感想仅针对于小说的内容,对于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是否经历了如此丰富的人生故事之类的问题并没有好好去考察,如有纰漏,忘读者见谅。
《大清相国》读后感 5
上次去沈阳看望爸妈的时候,爸爸正在看这本《大清相国》,他读过的书太多,五花八门的,现在我竟不知道哪种类型的书他更喜欢,后来发现我似乎继承了这一点,也是杂七杂八地都拿来看,纵有喜欢的,也不至于迷之过甚,不过对于历史小说还是挺能读进去的。就利用那几天的'时间,我匆匆地读了一遍《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不太像一部历史小说,倒挺像一部剧本的,若是改了来演,应该不大费事,戏剧性挺强的,人物描述详细,对话又多,现成一个本子。也因为如此,便感觉洋洋洒洒一大本,稀里糊涂地就读完了,没有什么能够令人心动之处,抑或别扭之处,并且,我想再也不会第二次打开了。
但文中描述到的官场却还能搅扰到自己的记忆,在初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曾经有机会在市政府的某个部门呆过一阵子,虽只是表面,却也见识过官场的种种,只是当时年轻意气又有些停伫在局外人的角度,十分看不惯,只恨不得一日也不在那种地方呆下去,现在自然远离了这样的官场,历练多了,心态也平和了,不再只一种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今日那里的精彩想必更甚。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大清相国》读后感 6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he)、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大清相国》读后感 7
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总结起来,“等、稳、忍、狠、隐”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 8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这本书让我对清代的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认识。“学而优则仕”,陈廷敬是一个靠读书走上仕途之路的典型,小说的前半部分内容也是着重围绕清代一步一步科举制度展开的。首先,是乡试,中了乡试的是举人,乡试的头名被称为解元。在山西乡试中,由于科场腐败,在第一次科考之中,陈廷敬虽然中了举人,但名次远远靠后,头名解元被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朱锡贵花银子买去了。出榜以后,落榜的学子们愤懑不已,上街游行,给孔子像穿上了财神的衣服,陈廷敬本是去劝阻好友,却被卷入其中,最终落狱。顺治皇上大怒,派卫向书彻查山西科场案,按照皇上喻示,原来接受贿赂的考官、行贿的学子和闹事的学子全部杀掉,以儆效尤,但卫向书在重审阅卷后,深深被陈廷敬的才气所吸引,因此在劝说陈廷敬写悔过书未果的情况下,私自替陈廷敬代替写了悔过书,救了他一命,并点了陈廷敬的解元。然后,是会试,通过了会试的就是贡士,会试的头名被称为会员。在会试过程中,陈廷敬又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因听到了会试主考官李振邺受贿的事情,而被李家家丁追杀;因同住在快活林的李瑾被杀,而被诬蔑为凶手,幸得山西同乡、前朝名士李祖望父女俩的救助,才幸免遇难。该案又让顺治皇上龙颜大怒,但聪明的皇上知道定有内情,所以一方面拍索尔图明察,一面拍明珠暗访,并在会试的当天亲临考场,下令陈廷敬正常考试。但李振邺岂肯放过陈廷敬,于是就派吴云鹏故意捣乱。但因明珠的帮忙,吴云鹏被抓,供出李振邺,科场案告破,卫向书成为会试总裁,在送呈皇上之后,陈廷敬又被点了会元,并被皇上赐名字“陈廷敬”。最后,是殿试,通过了殿试的就是进士,殿试的头名被称为状元,这个阶段的故事,是皇上本想点陈廷敬为状元,但卫向书联系到东坡兄弟的掌故,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点了陈廷敬二甲头名。
陈廷敬这个人感觉是个标准的`官员,思想正统、努力勤奋、堪透人情和中国官场、慢慢懂得为官之道,晚年知道功成身退,陈廷敬本人没有什么特别令我喜欢的地方,可能我更喜欢高士奇、纪昀那种天才型的人物,而不大喜欢太“适合”社会的人,“功成身退”这一点太难做到了,无数的人败在这上面。对于职场处事有以下几点感受:认真做事。有想法有思路,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办好;独立思考。你不懂,下面的人就会蒙蔽你,要把工作主干和关键环节理顺想透,见微知著。要善于从小问题看出事情的不寻常处;保持公心。才能够用最简单的道理看透复杂事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被“浮云遮望眼”,例如凡是说老百姓自觉自愿的一般事情并非如此;最重要一点,做事要看势,对的事情在不对的时间做就是不对的,得揣摩透上司、同事、下属的心思。好恶勿显。人在职场不要太情绪化,喜怒挂在脸上,对谁不要太好,对谁也不要太不好。
《大清相国》读后感 9
很喜欢历史类的小说,细细读来,像是听那前辈在讲前朝的故事,他娓娓道来,我深陷其中,痴迷于一个个传奇似的故事,却也可以了解历史。不记得哪位先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是很赞同的,也因着这句话,爱上了历史小说。从来看书想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不想本非雅士,奈何又落了俗套,竟是成了看热闹的俗人,俗就俗吧,愉悦身心就足矣了。
这本大清相国是我暑假前从图书馆借来了,很厚重的一本书,本想暑假闲来无事,聊以解闷,不曾想回到家中,俗务绕身,不曾拿来细读,回到学校,娱乐活动几近没有,便拿了出来,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次却不同于以前,是心智有所增长还是作者写作水平高超,竟然若有所悟。官场黑暗,古来便是如此。曾经天真的认为和珅那样的奸臣毕竟少数,青天似的官员也不会太多,多的是些平庸的不起眼的'官员,不会有什么危害。现在想来,那时候真是幼稚,想的如此简单。古往今来,许多事都是相通的,形式各有所异,本质其实相差无几。
康熙是个好皇帝,运筹帷幄,胸有天下。可他治下仍是贪官昏官成群,身边更是不乏此类奸佞,可他仍是包容忍耐,杀一儆百,并不全然赶尽杀绝。那么我们的政府如今又是何面貌?惨不忍睹,这个词完全可以形容了吧?纵然不是生动,却也形象吧?
朝中有人好做官并非空言,身边不乏这种事情。遇到什么事,只要这方面有人就好办多了,可怜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无权无势,往上爬是多么的困难。有些人整天呵斥那些申请绿卡的人,可曾想过原因?若不是国内不好混,谁想背井离乡到他国讨生活?
陈廷敬这样忠君爱国的人到头来还要装聋作哑,归隐田园,何况遇到昏君呢?国家危矣。
【《大清相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清相国读后感03-18
大清相国读后感通用01-20
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07-19
大清包合同03-22
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_关于清欢的唯美句子01-08
清优秀作文01-02
碎清梦作文02-01
渠清如许作文10-06
清晖园作文12-11
清欢读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