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时间:2024-07-15 22:50:31 海洁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通用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通用7篇)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1

  2018年11月间,认真研读楼宇烈先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研读过程中,屡屡出现开悟的感触,心中的一些结,一个个被打开,很是畅快,过程及感悟一记,聊作纪念。

  因为工作的缘故,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读了不少书,也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研究体会出一些东西,但总是感觉抓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我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游龙,始终在我上空盘旋,但却被云遮住一般,我伸手去碰触,只是偶尔会摸到龙须,根本看不见这条龙的真面目。挺着急,但突破无术。

  偶然间,在《人民教育》读到一篇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文章,讲述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文章写得深入浅出,读来颇为过瘾,仿佛一阵风,几乎要吹跑盖住龙的浮云。反复读了几遍,每每都能琢磨出新滋味来,但总觉得还不够过瘾。我心里着急,总想快点看清真龙的样子,于是,上网查阅并购入楼宇烈教授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希望它们成为铁扇公主手中的蒲扇,快速驱逐云朵,让我见到真龙的形态,让我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本书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真的!绝无虚言。想透彻理解中国文化,这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上三遍,定会让你豁然开朗。

  关于"人文"

  "人文"一词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就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为根本,中国是人道的宗教,以人为根本。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观里,人是独立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没有内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中国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再比如,西方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事。物道科学以物为根本,人道科学以人为根本,等等。

  看看,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怀在次,很多世间俗事就很好理解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做到了吗?每个人的微信里,是不是都有类似"欢乐大家庭","某家大院","合家欢"等名称的家庭群?拜年、过节串门走亲戚,这些礼俗,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色彩的体现。

  关于"以人为本"

  书里说,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学说,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区别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另外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性中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我困惑了,西方传来的人本主义理论,难道源头在中国?

  读这本书后,解惑。

  书中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者造物主,中国人的家庭、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继续深入,中国人"以史为鉴"、"以天为则",周王朝就已经认识到"天命靡常",《尚书》中记录了周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认识到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身,《大学》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修身是核心,因此才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主张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引诱和腐蚀。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看看,现在流行的自我控制说,自律说,老早就出现了。跟双十一的购物狂剁手一党们说说,"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就成了君子了,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不应该被物管住。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

  关于"读书做人"

  在书中,楼教授花很大篇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认为有三:一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二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关于读书的次第,推举《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骤,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方法。

  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作者以禅宗的智慧为例阐述做人的道理,提出要"做本份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直指修行的真谛是平静地对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份。又以中医为例阐述心态的重要,指出中医讲究的中正平和是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相一致的,国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例举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和《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作者还特别强调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忧患意识,引用《大学》观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人生"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其中心环节是修身,最高理想是至善。

  好吧,看懂这本书,不单明确了读书的目的,连养生的智慧都学会了。"驭欲、养情、明理",控制好七情六欲,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就是最好的养生。"病从口入,病由心生",不过如此。

  "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天下情怀。通过跟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做人道理的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化人"的力量,感受到中华"行天下之大道"的正能量。

  书中还有很多玄妙之处,需多读几遍,细细品味,还需于生命实践中,感悟理解。

  龙,终于现身,我,已然看呆。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2

  读书分享的意义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乐

  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感觉内心像是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得到了佛家所说的顿悟一般,的确是收益颇深。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地阅读,在如何做人做事方面我们会得到很大的启发。今天我就撷取其中的一点做以分享。

  向天地学习

  读书分享的.意义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乐

  我们要向天地学习,学习它们的广大无私。我们看到天地不仅生万物,还养育万物,但从来没有私心。天覆地载,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中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从来不排挤任何一个事物。天地让万物自由生长,却从来不去占有、主宰它。所以我们也要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的精神,作为父母,我们为子女全心全意地服务,无偿付出不求回报;作为教师,我们对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尽心尽责,对学困生我们耐心辅导不求回报,只求他们能够学有所成。以无私之心来做人做事,内心是幸福甜蜜的,事情也一定能做的圆满。

  向水学习

  读书分享的意义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乐

  我们还要向水学习,学习它的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永远往下流,它润泽万物,可是它从来都不求万物的回报,这就是它的无私之处,伟大之处。我们人类也要像水这样的优秀品质学习,我们去帮助因贫困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我们去帮助因患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我们去帮助那些不知什么原因陷入困境的陌生人,我们可以默默地付出,我们可以伸出我们的双手助他们一臂之力,我们可以像“微尘”一样做好自己,奉献自己的爱心而不求任何的私利。

  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们如果能像天地水那样,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澄澈愉悦的,我们的内心一定是轻松惬意的,我们的未来之路也是宽阔无边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总之,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你心底无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为你的内心清净,周围的一切也显得格外美丽;因为你满怀慈悲,也就会为身边乃至世间所有人带来光明。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3

  近日,闲暇之余阅读了楼宇烈先生名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一本书,行文如白话,下笔聊家常,对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娓娓道来,读来毫不吃力,使人通晓明畅,大有必欲一气读完而后快的感觉。

  书中最精之处,是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更是对社会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根本来说,它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这些人文思想是由先贤积极探求人生哲理得来,离现代社会已逾数千年,似有陈腐烂迂之嫌,特别在当今极力追求物质文明的时代拿来摆说的话。上个世纪,西学东进,西方文化在中国教育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不平衡导致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抛弃。幸好还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奋力鼓与呼。

  进入21世纪,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金钱至上”、“物质享乐”的思想泛滥之极,人们穷奢极欲的追求物质快感享受,彻底的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国人精神层面的生活江河日下,乃至违背自然规律、违反人伦的违法犯罪案件层出不穷。楼宇烈先生在书中点出,这是上世纪及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的两个不平衡。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失衡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

  作为华夏儿女,生在这片炙热土地上,就深深的被打上了这片土地的烙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又怎么能真正抬起我们的头?

  鉴于此,楼宇烈先生在书中一再呼吁国人,要切实重视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要真正的回归传统并认同自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加强人文文化建设的力度,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享有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能常葆有礼、义、廉、耻之心。

  当今社会尊重原创,鼓励创新。失去了原创的地位,就意味着自我主体的丧失,亦即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而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原创就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且继承原创并发扬光大之,我辈责无旁贷。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4

  在阅读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后,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文化认知的新大门。作者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内涵,让我领略到了其中的独特魅力。

  书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刚健有为等方面。“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贵和持中”所倡导的和谐、中庸之道,让我明白了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和谐、平衡的`重要性。它提醒着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避免极端和冲突。

  “刚健有为”则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同时,书中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献资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价值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有时可能会忽略或淡忘了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有必要重新审视和传承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我们应当将这些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例如,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秉持和谐、包容的态度;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我们在当今时代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它能为我们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让我们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自信。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自豪和敬意,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去领悟和践行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5

  阅读了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对“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楼宇烈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娓娓道来。书中,他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核心所在。这一精神体现在中国人对自然、家庭、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实践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提倡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种精神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楼宇烈教授通过对比中西文化,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两次重要贡献:一是在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中,中国以人为本、道德自觉自律的文化冲破了西方以神为本的文化束缚;二是在20世纪科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医治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万能”的弊病提供了重要启示。这让我更加坚信,中国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轻的文化。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楼宇烈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自信,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他呼吁我们要尊重原创、鼓励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让我在文化自信方面受益匪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6

  阅读楼宇烈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之旅,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楼宇烈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睿智的哲思,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使我得以窥见那些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精神的阐述。这种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情怀。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活生生的现实指导,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追求和谐与进步。

  此外,楼宇烈先生还对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应当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发扬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总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7

  人和国相似,自尊自爱自强,不能自负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很难想象渊博的胡适先生为何支持全盘西化理论,也是大学者,响当当的人物啊!

  真正的强大,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守住初心,学习强者,为我所用,强大自我,与外界和平相处!

  无论世界怎么变换,物质的不可缺少,精神的更是真正的'人的标志!科学很了不起,但是,人文也是另外一只翅膀,绝对不能折翼!

  礼,义,廉,耻,任何时候不能丢!否则,又回到原始社会啦!

  一味地孤芳自赏固然可笑,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是丢失了自己。先好好学习自己家的宝贝吧,不要让别人笑话咱连自己也不懂,甚至中国人的英语比汉语还好,不以为耻。就像热爱外国阿姨超过了爱自己的母亲!

  真正地学好本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再学习外国的文化,二者融合,就变成了最有力量的金刚葫芦娃,无坚不摧,再也不受欺凌和宰割!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相关文章: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04-13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是学生的根本08-16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02-20

文化寻根作文03-18

用根本造句10-17

飘零与复归:现代人的精神之旅02-21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08-15

《传承中国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08-17

寻根优秀作文(通用60篇)08-26

语文的根本是“文本”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