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时间:2023-03-29 07:46: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3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30篇)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从我们上学的那天起,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刚刚入学的新同学发了一张用绿色卡纸印制的《三字经》,每天我都会回到家里按到要求背上一小段。三字经告诉我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爸爸告诉我这句话说: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一本神秘的著作,值得人用一生去解读;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这些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思想精髓中,人们最推崇的当属孝心,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不知向人们诉说了多少个孝顺父母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黄香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了帮父亲操持家务,冬天还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尽孝。这样的故事许多小孩都能娓娓道来,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喜欢白云游弋空中的飘渺意象,喜欢约上柔柔东风,邀来绵绵细雨,喜欢与万物一起,住进泛着鲜活的时节里。这深邃的瓦蓝,那澄洁的棉白,被热情的春神簇拥着,以自然而然之式,开启了在幽径里独行的春人、心城里的那扇梦之门。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姓陶的老人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分给了两个儿子。自己到外地租房子,以捡垃圾为生。当他年迈体衰,再也捡不动垃圾时,想得到两个儿子的赡养,两个儿子却互相推诿,老人十分伤心。请问儿子们的孝心何在?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不需要像黄香那样为父母付出。但我们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洗衣、做饭、洗脚等,少之又少吧?甚至一次也没做过的都有。而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坚持做了多少年,还将做多少年呢?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我们遇到烦心事时,第一时间听我们倾诉的是父母;在我们伤心痛哭时,第一时间安慰我们的是父母;在我们犯错时,能二话不说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在我们获得成功时,能真心祝福我们的是父母。已经身为初中生的我们,仍然是父母心里的牵挂。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而我们呢?嫌弃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不是新款,没有谁的高档;父母精心为我们做的饭菜太普通,没有餐馆里的鲜美……常常因不理解父母而斗嘴,又往往将自己的`挥霍建立在父母的血汗之上。

  同学们,孝顺并不是要为父母买什么,也不是要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回为父母捶背的经历,一次在周末为父母做饭的过程——这就是孝!“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共同努力,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沐浴在温暖的爱心阳光下,把孝的种子撒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春假,我在家闲得无聊时,又把以前看过的三字经拿出来细细品味。

  我特别喜欢看”孟母择邻“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徒劳,这又让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如一块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肯定是没有作为的。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爱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棒干嘛用啊?“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李白

  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一天里,我读完了整本三字经,他深深的吸引着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当我牙牙学语时,爸爸教我读《三字经》,进了学校,带上鲜艳的红领巾,老师也让我们读《三字经》。《三字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好好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等道理。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怎样做人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吸收传统文化,才能明白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融让梨”教会我以礼待人、尊老爱幼。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没有座位,我会主动给别人让座。当看到老人过马路时,我会主动去扶老人。“明孝悌,知礼仪”让我懂得做人要谦虚、礼让,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提醒我要好好学习。我们读书条件这么好,有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明亮的灯光,有敬爱的老师耐心教导,有时我还不专心听讲,上课爱讲小话,作业不认真做,回答问题不积极,这样真是不应该。我以后会努力学习,改掉这些坏毛病,长大了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字经》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伴我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字经》。《三字经》是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教材。它采用三言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便于理解,通俗易懂。读了它,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识,像亲孝,忠义,历史,诚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写了人重在学习,还应该孝敬长辈的道理,教育我们讲文明礼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第三部份讲了朝代的历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三字经》里的第一段,虽然比古诗的字数少,但是它说明了很多道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处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里,人的性情就渐渐有了好和坏的差别。如果父母没有对小孩子进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专心致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它讲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不怕麻烦,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子的母亲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他。五代时,燕山有一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育儿子很有办法。因此它的五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从此声名远扬。这告诉我们:不同的两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养子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们:父母、老师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过错了。那孩子呢,更应该好好学习了,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什么都不懂,又能干什么呢?……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话。它讲的是:汉朝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是还给父亲暖被窝,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孝敬父母。三国时的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最小的。这种尊敬、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刚来到世界上,父母就有一个任务——抚养我们。他们是多么任劳任怨,为了让我们住在美丽的环境中,为了让我们住在温暖的家庭中,不顾一切地奋斗、拼搏。好吃的,给我们吃;好穿的,给我们穿。每天为我们劳动、干活。现在他们脸上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皱纹越来越宽了,我知道是因为他们要慢慢的变老了。我便从那时下定决心: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

  《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孝顺、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无所畏惧。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我读过很多书,有天文书,有历史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等等。这些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很多启示,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很好的,没好好学习才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这些经典故事,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三字经》真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的时候就十分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个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

  每次读到那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正因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爸爸妈妈的一点一滴。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论下雨下雪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学习陪我玩耍……我小时候很黏人,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哭闹,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极了,就坐在那里睡觉!一次我高烧近40度,爸爸一会儿一会儿地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正因值日,走出教室的时候天都黑了,但是妈妈一向在校门口等。看着雪人一样的妈妈,捂着妈妈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直掉!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很爱很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好发脾气,妈妈总是给我洗脚而我从没给妈妈洗过一次……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发奋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我爱这本书,喜爱书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让《三字经》伴我成长,让爱与我同行!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三字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小百科全书。这不,我最近读了这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如:名人类(孟母)、人生类季节类等等多种类型。

  一篇三字经都有翻译文,原文,故事等。在这中,我也学会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新的`都一样,到后来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这六句话说得就是无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读书要认真,要有优良的环境,如与旁边的小朋友玩来玩去的话,那么学习肯定不好。这让我想起诸葛亮说过的“非淡泊以无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

  三字经真让人受益匪浅。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春假在家休息的日子,回味着三字经带给我的无穷快乐,让我受益无穷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时就学会了尊敬长辈,把大的'梨给自己的哥哥吃,把小的留给自己吃。孔融就是我们的榜样,有些人会和长辈抢东西,而有些人则会尊敬长辈。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而我们却一定要父母监督才会读书。孙敬和苏秦为了读书竟会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孙敬和苏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读书;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就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都没有停止学习。而我们却时常不想学习,不想读书。车胤和孙康那里没有灯,还是那么努力学习。

  三字经,你只要去细细体会它,就能懂得许多道理。不仅是三字经,还有论语、孟子、后汉书、礼记都很值得你一看哦!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的道路上行走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头悬梁,锥刺股”“苏老泉,二十七”梁灏、祖茔、李泌……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学习的人,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过去而名扬千古。里面的每一个典故都让我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从七岁开始学古琴,到现在已经学了三年了。在周围熟知的同龄儿童内老师认为我的琴艺水平还算不错,但是我自己知道现在的琴艺却迟迟不能更上一层楼。学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为古琴不仅仅是要靠音乐天赋,还要有较强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较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再加上勤学苦练才能够学好的。可是我因为年龄毕竟比较小,理解能力相应也差,文学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现在我也没有好好达到勤学苦练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练琴任务,以致于我现在古琴琴艺处于瓶颈状态,琴艺水平停滞不前。为此我也深深苦恼不已。

  自从妈妈要求我读了以后,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让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决定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后就开始认真并且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一个小时的'练琴任务,还请求妈妈让我参加加强乐理知识的培训课程,并且一有空就会去看那些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加强我的文学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学修养。

  只要我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付诸行动,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琴艺水平就能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了。

  向我的目标发起挑战!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放假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背诵《三字经》,我想:背《三字经》有什么用?我极不情愿地向书店走去。谁知拿起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三字经》,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两个多小时,直到肚子唱起空城计,我才匆匆付完钱,兴高采烈地向家里奔去。

  每天写完作业,我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而是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五年级,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每天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检查……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的后人。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我看过很多很多书,一半左右的书都是我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偶尔几次还会借几本三字经的书。一本三字经的书叫《财智三字经》,它的三字经跟我们学的三字经不一样,这本书还有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在看过几页三字经的'时候,也会偶尔相伴几个故事,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都有两个故事,第五单元有八个故事。三字经下面还有图,图下面还告诉我们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页是这样的:人民币和美元国与国币流转元角分十百千可积累能换算。

  图上画的是:有三个小朋友想交换钱,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100日元。第二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一美元。第三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6元人民币。第一个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币,第二个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个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们三个都能交换。很多故事告诉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诉我有钱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会变成穷人;也有的告诉我,钱是一分一分的挣来的;还有的故事告诉我,富人教穷人,穷人也能成为富人;还有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不应该买不该买的东西,如果你买了,也许最后就是痛苦。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还记得这叫什么吗?对,是《三字经》。读完后,我的感想很多。如我们应该好好回报社会,好好报答父母。《三字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里说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这些都是千古留传的佳话,它教导着后人,从中能学到怎样感恩父母。

  先从黄香说起吧!黄香,在九岁时,夏天为了让父亲入睡,他把席子扇凉了让父亲睡。冬天为了让父亲不凉,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弄热,再让父亲上床入睡。再说说“卢衣顺母”,一个小孩子小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为他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很坏,给她亲生的穿好的,给他穿卢草做的衣服。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要休妻子,他恳求父亲不要,之后后妈也转变了,也开始对这孩子很亲了。这两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怎样孝敬父母。

  其实,当父母将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孝敬他们。以前,我们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义,现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们。就是现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记“孝敬”二字。

  就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人可以读书,但读书要得法,应该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了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自己规定每天读300个字。读完后,又规定每天背诵150个字。这样,他总共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计字,同样能学到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知道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吕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背课文、三字经、古诗文以及成语接龙等,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让我们能出口成章。古人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这学期,爸爸给我做了一个新的作息时间表:早上,洗漱完毕后,我大声朗读课文、三字经等;晚上,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后,我要复习今天所做的练习、预习明天所讲的内容。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词时,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通过查找资料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些好的学习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要进一步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字经》读后感 篇15

  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买了一本小小的《三字经》教我背诵。我当时只知道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6岁上青苹果幼儿园的时候,钱老师也教我背会了《三字经》的前两段,我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一点意思,并不完全理解。直到今年暑假的一天,妈妈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三字经》,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几遍,文中意思才略知一二。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许许多多读者给它以高度评价。在《三字经》出现以前,传统的蒙前读物主要是四言体。《三字经》的三字一句,短而易读,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三字经》中包含了种类的知识,它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自。”讲从伏羲神农到清代的朝代变革。“口而诵,心而惟。”到“戎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勤奋刻苦、长大有所作为。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孩子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强,应在此期学习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尽管此时,理解能力也在增强,到了一定年龄,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方面,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是经过历史检验,经过岁月磨砺而沉淀下来的文学瑰宝。在经典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自己内心世界获得更多的光明,也可以感受到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烙印。我很幸运地读了这本好书,我希望全中国的小朋友乃至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捧着《三字经》在经典阅读中不自觉得扬起嘴角,享受这些美丽文字带来的快乐。

  《三字经》读后感 篇16

  在我上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天早晨诵读《三字经》。其中的语句,我从开始的不懂,到逐渐明白它的含义。在这众多的语句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出不了成绩,成不了人才。”中华民族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家知道,支撑文明发展的是科学、道德、艺术。科技的发展,道德的优化,艺术的进步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不学知识,国家就回落后;不学知识,人类就会愚昧,不学知识,个人就会落后。

  学习当从小学起。《三字经》上说:“幼不学,老何为?”就是说从小不学习,老了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北宋的祖莹,从小酷爱读书,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都会想办法读书学习,八岁时,就能咏诗成章;唐朝的李泌,从小好学,七岁的时候,就能以下棋作比喻说出一番道理,被人称为“神童”。这些名人自幼好学,日渐长进,便能少年成才,中年成名,身后流芳百世。

  学习是不分时间地点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必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要紧的是会学习的心眼。古人说:“一天不学手盲,二天不学眼盲,三天不学心盲。”天天学,时时学,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有。雷锋叔叔说:“学习需要三股劲,即挤劲、钻劲、韧劲。”挤,就是挤时间学;钻,就是专门挑难的思考;韧,就是坚持下去,天天进步。

  学习是要用心思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是说,读书不用心想是学不到知识的,光空想不学习也是没有用的。爱因斯坦的脑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有了“为什么”,他就千方百计地找到“怎么样’。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他成为了名垂青史的科学家。同学们,要思考”为什么”,“怎么样”,要思考“对不对”,“好不好”,还要思考“能不能”,“行不行”。

  因此,我更要从小努力学习。永远记住这句话:“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读后感 篇17

  我读了三字经的最后几个字——“英英八岁了,可以吟诗”到“禁欲,要努力”。它讲述了古代圣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哲学。有几个词对我影响很大:“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学习;当我强壮时,我行走;当我去见国王时;当我去人民;当我出名时,我给我的父母看;当我在前面时,我在后面;当我在后面的时候;当我勤奋好动的时候,玩耍是没有用的。”这几句话主要是说我们年轻时应该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样,成长为一个国家。为了人民和他们自己。它还能让父母和长辈感到自豪,造福子孙后代。

  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仍然很长。我没必要这么累,也没必要这么努力学习。我可以保留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但是现在我只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和月亮跑得很快。对我们来说,学习的机会很少,如果错过了,我们就再也不会见面了。知识就像一个黑洞,越来越大。今天你会学到这个,明天你会有新的知识,但是谁能保证你不会忘记前一天学到的东西?知识变得越来越大,就像人们吹的气球一样。即使你有三个大脑,你也不可能一整天都记得它们。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近在咫尺的学习机会,决不能错过。一旦我们想念他们,我们就再也不会记得他们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夏天的冰,吃的时候就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这种幸福,但不多。如果你更喜欢它,意志薄弱的学生将无法控制自己,因此他们长大后将没有学习的欲望和遗憾。学习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它就像一杯咖啡。它最初有苦味,然后是轻微的苦味,然后是轻微的香味,最后是醇香。我们必须学会长久快乐。虽然一开始没有香味,但它会越来越甜。这样你就能爱上这种长久的幸福。

  我想成为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咖啡”的有才华的年轻女性。

  读完三字经后,我在暑假做了一件错事。我妈妈让我读三字经,这样我就能了解更多的真相,不再做傻事。一开始,我想,“读这本书有什么用?我能学到什么?”看完之后,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例如,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是不合适的。年轻人不学习,老年人学习。这句话。这意味着孩子们不愿意也不应该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他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或者到了老年就一无所知。有什么用?从那以后,我努力工作,并对自己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不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还有一句话:勤奋和立功是没有用的。放弃并尽全力是件好事。这意味着任何努力工作并取得进步的人都将有一个好的收获,而那些只关心乐趣和浪费好时间的人一定会后悔。因此,我对自己说,“要勤奋,让你的生活更真实。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否则你会后悔的。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

  《三字经》读后感 篇18

  朗朗乾坤。它获得了永恒的精神和千年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它已经成为一本非凡的书。《三字经》生来就有一个横空!这个男孩被这本精彩的书,也就是书中的文章所感动,这也是一个个人的意思,也是一个笑话。你不应该当真。

  这本书的奇怪之处是什么?首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三个字符的押韵句子构成句子,这些句子自成一体,易于阅读和记忆,也易于理解。其次,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本仅有1500字的小书综合了“历史、地理、数字、天文、气象、诗歌、书法、音乐、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也浓缩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易于学习和记忆,并特别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儿童的传统美德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儿童的骄傲。

  但是,我必须重申,由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原因,有许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问题给《三字经》、《三纲五常》增添了一些糟粕。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三纲,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这表明当时人们愚蠢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的社会稳定;所谓“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仁、义、礼、智、信”和“义、礼、智、信”。不允许混淆这五个常任理事国。”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并且不能打破的基本道德底线。只是可怜当时的人们!他们相信三纲五常能够维护家庭和国家的秩序,于是发表了一个大宣言并亲自实践。事实上,这只是富裕的统治者在道德和法律上对被统治者施加的魔法。

  《三字经》读后感 篇19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它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所以这个假期我又认真地再读了这本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这样就不至于耽误了学习。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所以说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自主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会自主学习还不行还要自己努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就像一块玉,只有打磨后才会成为器具,如果没了打磨就永远是一块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文化。现在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读了,才会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读,就快去读读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0

  今天我看了《三字经》,里面有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妈妈我恨你》的故事最打动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强盗的母亲从小就让她的儿子出去偷东西,烧别人家的房子,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一名强盗,悔恨后而埋怨自己的母亲没有好好教育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就是从小要培养好的道德品质,否则长大后将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并且告诉我们生养子女要进行良好的教育,这是父母的.责任,否则是父母的过错。如果对学生教育的不严格,就是老师的过错。从中也知道父母和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是为了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2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刚出生时,光着身子,不会说话,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只能任人“摆布”,吃喝拉撒自己都说了不算,还能做什么“恶事”?虽然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尽相同,是否是良好基因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的基本情况是差不多的,都是7、8斤肉,都是家里的“香饽饽”,看着如此可爱的婴儿,谁能觉得这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呢?因此,我们认为最初人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纯洁的。后来,随着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从一开始就好吃好喝,没有经历人事冷暖,而有人从小就历经磨难,能长大成人都不容易,加之受教育程度不同,没有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势必会造成性格、思想、格局方面的差异。最终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让“观众”产生好与坏的感觉和区别。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选择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是否想来到人世间自己说了不算,同样更没有选择家庭出生的权利;小时候需要父母照顾,吃穿是现成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后来懂事了,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玩什么了,也不是完全自由;再后来上学,即使到大学毕业,能有多少人是自己选择的工作,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哪个行业?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吧,再后来结婚、成家,不知不觉年纪大了,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发现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多了,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多了,还有勇气去选择吗?

  一开始,每个人都一样,都是善良的,为什么后来会有善恶之分?谁又能定义善?恶?一直随波逐流是“善”吗?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是“恶”吗?

  《三字经》读后感 篇22

  寒假期间,我重新读了《三字经》这本书。爸爸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几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

  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23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套国学小丛书作为礼物。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爸爸、妈妈就会给我讲读,教我背诵。其中的《三字经》是我最早学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国学经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

  从《三字经》中,我知道了三才、三光和三纲,知道了四时、四书和四方,知道了五行、五常,知道了六谷、六畜,知道了七情、八音。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明白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懂得了一个人天生资质虽然是基础,但后天学习和努力不可忽视,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从九岁温席的黄香身上我学会了感恩;从四岁让梨的孔融身上我懂得了谦让;看到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我知道学习应该自觉勤奋,努力刻苦;读到“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我明白了做人更应该通过学习,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几年来《三字经》的学习和诵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和道理将会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终身受用。

  《三字经》读后感 篇24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国庆节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经过每天老师的引导,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读后感 篇25

  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妈妈就经常在我面前念叨《三字经》,久而久之,我也能有模有样﹑摇头晃脑地背诵其中的内容;上了幼儿园,妈妈经常给我讲《三字经》里的小故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这些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上小学之后,我识的字多了,自己读起了《三字经》,对这本经典巨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字经》是我国一部经典的蒙学著作,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精华。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有自然常识,有道德规范,也有人生哲理。它不仅教会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做事,更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的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约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回国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李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当我和弟弟妹妹争抢东西的时候,“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闲置”让我感到脸红羞愧,我竟不如四岁的孔融谦逊,更没有做到哥哥的友爱关心。

  当我和爸爸妈妈顶嘴吵架的时候,“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我倍感心灵震撼,小小的黄香能如此体恤父母,而我却无视父母的'关爱,还经常惹他们生气,惭愧!惭愧!

  当我在学习上松懈偷懒的时候“古圣贤尚勤学”就会提醒我我: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都不忘勤学,作为在普通人的我更应该刻苦努力地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则给我做出了刻苦求学的榜样。

  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临阵退缩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则会告诫我:玉不经过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苦难磨练,是成不了大器的。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更是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三字经》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就像一粒思想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它将伴随着我,成就我的梦想,完美我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26

  《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在我人生中必须懂得的道理。区区三个字,就向我们清楚的阐明了那些浅而易懂的水处理。

  《三字经》被人称作为“千古一奇书”的`著作是由南宋庆元的王应麟写的。三字经自从传入宋代以后,就被百家称为“袖里通鉴纲目”……的奇书。

  三字经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为人处事和一些历史等等。先说为人处事吧:“香九龄,能温度。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母,替父亲扇草席暖被告窝,而这些都是每个孝顺父母的子女应该做的。看到这里,我觉得挺没面子的,他这么水上就很懂事。而我呢,都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

  这本书让我悟出许多道理,联合了我的生活,我有时候挺不理解我的父母,一直以为爸妈给我报的那些补习班,直到我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爸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以后可以多方面发展。在此,我想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三字经》读后感 篇27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學习的等等。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學,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學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學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學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三字经》读后感 篇28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寒假的时候,我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这本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些简洁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小时候,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哭丧的语言与动作。于是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他们做买卖的`样子。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除了良好的环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犹如一块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写完作业去楼下玩儿,玩了几天后,妈妈就不让我下去了。我说:“为啥不让我下去玩儿了,妈妈?”“我不想让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妈妈说。“又为什么?”“他们会骂人,知道吧。妈妈发现你也有一点了。”“那怎么办呀?”“你在家里多停几天就好了。”在家里不下去玩一个星期后,我果然不骂人了。

  我从《三字经》里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收获的。

  《三字经》读后感 篇29

  说实话,我对《三字经》这本书小学就接触过了,但却没有仔细去理解。现在大学的我,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于是便拿起了《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以前,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示,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

  《三字经》读后感 篇30

  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我的心里有许多的想法,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本性是一样的,可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性格和爱好才有了不一样。“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孟子”上更好的学,学到更多的知识,曾经搬了三次家,终于让孟子在长大后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写的是东汉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点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谦让兄长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一样,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不光要孝敬父母,还要谦让自己的兄弟姐妹。

  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字经》,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养成讲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卞博玮)

【《三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三字经09-20

三字经的读后感10-05

《三字经》的读后感08-20

《三字经》的读后感10-12

《三字经》读后感08-15

三字经读后感08-24

三字经读后感06-14

《三字经》读后感07-03

三字经的读后感11-09

(精选)《三字经》读后感09-16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3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30篇)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从我们上学的那天起,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刚刚入学的新同学发了一张用绿色卡纸印制的《三字经》,每天我都会回到家里按到要求背上一小段。三字经告诉我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爸爸告诉我这句话说: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一本神秘的著作,值得人用一生去解读;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这些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思想精髓中,人们最推崇的当属孝心,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不知向人们诉说了多少个孝顺父母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黄香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了帮父亲操持家务,冬天还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尽孝。这样的故事许多小孩都能娓娓道来,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喜欢白云游弋空中的飘渺意象,喜欢约上柔柔东风,邀来绵绵细雨,喜欢与万物一起,住进泛着鲜活的时节里。这深邃的瓦蓝,那澄洁的棉白,被热情的春神簇拥着,以自然而然之式,开启了在幽径里独行的春人、心城里的那扇梦之门。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姓陶的老人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分给了两个儿子。自己到外地租房子,以捡垃圾为生。当他年迈体衰,再也捡不动垃圾时,想得到两个儿子的赡养,两个儿子却互相推诿,老人十分伤心。请问儿子们的孝心何在?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不需要像黄香那样为父母付出。但我们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洗衣、做饭、洗脚等,少之又少吧?甚至一次也没做过的都有。而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坚持做了多少年,还将做多少年呢?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我们遇到烦心事时,第一时间听我们倾诉的是父母;在我们伤心痛哭时,第一时间安慰我们的是父母;在我们犯错时,能二话不说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在我们获得成功时,能真心祝福我们的是父母。已经身为初中生的我们,仍然是父母心里的牵挂。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而我们呢?嫌弃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不是新款,没有谁的高档;父母精心为我们做的饭菜太普通,没有餐馆里的鲜美……常常因不理解父母而斗嘴,又往往将自己的`挥霍建立在父母的血汗之上。

  同学们,孝顺并不是要为父母买什么,也不是要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回为父母捶背的经历,一次在周末为父母做饭的过程——这就是孝!“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共同努力,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沐浴在温暖的爱心阳光下,把孝的种子撒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春假,我在家闲得无聊时,又把以前看过的三字经拿出来细细品味。

  我特别喜欢看”孟母择邻“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徒劳,这又让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如一块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肯定是没有作为的。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爱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棒干嘛用啊?“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李白

  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一天里,我读完了整本三字经,他深深的吸引着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当我牙牙学语时,爸爸教我读《三字经》,进了学校,带上鲜艳的红领巾,老师也让我们读《三字经》。《三字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好好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等道理。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怎样做人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吸收传统文化,才能明白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融让梨”教会我以礼待人、尊老爱幼。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没有座位,我会主动给别人让座。当看到老人过马路时,我会主动去扶老人。“明孝悌,知礼仪”让我懂得做人要谦虚、礼让,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提醒我要好好学习。我们读书条件这么好,有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明亮的灯光,有敬爱的老师耐心教导,有时我还不专心听讲,上课爱讲小话,作业不认真做,回答问题不积极,这样真是不应该。我以后会努力学习,改掉这些坏毛病,长大了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字经》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伴我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字经》。《三字经》是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教材。它采用三言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便于理解,通俗易懂。读了它,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识,像亲孝,忠义,历史,诚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写了人重在学习,还应该孝敬长辈的道理,教育我们讲文明礼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第三部份讲了朝代的历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三字经》里的第一段,虽然比古诗的字数少,但是它说明了很多道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处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里,人的性情就渐渐有了好和坏的差别。如果父母没有对小孩子进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专心致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它讲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不怕麻烦,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子的母亲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他。五代时,燕山有一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育儿子很有办法。因此它的五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从此声名远扬。这告诉我们:不同的两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养子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们:父母、老师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过错了。那孩子呢,更应该好好学习了,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什么都不懂,又能干什么呢?……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话。它讲的是:汉朝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是还给父亲暖被窝,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孝敬父母。三国时的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最小的。这种尊敬、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刚来到世界上,父母就有一个任务——抚养我们。他们是多么任劳任怨,为了让我们住在美丽的环境中,为了让我们住在温暖的家庭中,不顾一切地奋斗、拼搏。好吃的,给我们吃;好穿的,给我们穿。每天为我们劳动、干活。现在他们脸上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皱纹越来越宽了,我知道是因为他们要慢慢的变老了。我便从那时下定决心: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

  《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孝顺、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无所畏惧。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我读过很多书,有天文书,有历史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等等。这些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很多启示,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很好的,没好好学习才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这些经典故事,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三字经》真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的时候就十分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个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

  每次读到那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正因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爸爸妈妈的一点一滴。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论下雨下雪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学习陪我玩耍……我小时候很黏人,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哭闹,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极了,就坐在那里睡觉!一次我高烧近40度,爸爸一会儿一会儿地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正因值日,走出教室的时候天都黑了,但是妈妈一向在校门口等。看着雪人一样的妈妈,捂着妈妈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直掉!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很爱很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好发脾气,妈妈总是给我洗脚而我从没给妈妈洗过一次……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发奋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我爱这本书,喜爱书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让《三字经》伴我成长,让爱与我同行!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三字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小百科全书。这不,我最近读了这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如:名人类(孟母)、人生类季节类等等多种类型。

  一篇三字经都有翻译文,原文,故事等。在这中,我也学会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新的`都一样,到后来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这六句话说得就是无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读书要认真,要有优良的环境,如与旁边的小朋友玩来玩去的话,那么学习肯定不好。这让我想起诸葛亮说过的“非淡泊以无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

  三字经真让人受益匪浅。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春假在家休息的日子,回味着三字经带给我的无穷快乐,让我受益无穷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时就学会了尊敬长辈,把大的'梨给自己的哥哥吃,把小的留给自己吃。孔融就是我们的榜样,有些人会和长辈抢东西,而有些人则会尊敬长辈。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而我们却一定要父母监督才会读书。孙敬和苏秦为了读书竟会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孙敬和苏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读书;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就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都没有停止学习。而我们却时常不想学习,不想读书。车胤和孙康那里没有灯,还是那么努力学习。

  三字经,你只要去细细体会它,就能懂得许多道理。不仅是三字经,还有论语、孟子、后汉书、礼记都很值得你一看哦!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的道路上行走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头悬梁,锥刺股”“苏老泉,二十七”梁灏、祖茔、李泌……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学习的人,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过去而名扬千古。里面的每一个典故都让我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从七岁开始学古琴,到现在已经学了三年了。在周围熟知的同龄儿童内老师认为我的琴艺水平还算不错,但是我自己知道现在的琴艺却迟迟不能更上一层楼。学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为古琴不仅仅是要靠音乐天赋,还要有较强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较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再加上勤学苦练才能够学好的。可是我因为年龄毕竟比较小,理解能力相应也差,文学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现在我也没有好好达到勤学苦练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练琴任务,以致于我现在古琴琴艺处于瓶颈状态,琴艺水平停滞不前。为此我也深深苦恼不已。

  自从妈妈要求我读了以后,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让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决定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后就开始认真并且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一个小时的'练琴任务,还请求妈妈让我参加加强乐理知识的培训课程,并且一有空就会去看那些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加强我的文学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学修养。

  只要我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付诸行动,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琴艺水平就能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了。

  向我的目标发起挑战!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放假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背诵《三字经》,我想:背《三字经》有什么用?我极不情愿地向书店走去。谁知拿起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三字经》,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两个多小时,直到肚子唱起空城计,我才匆匆付完钱,兴高采烈地向家里奔去。

  每天写完作业,我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而是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五年级,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每天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检查……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的后人。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我看过很多很多书,一半左右的书都是我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偶尔几次还会借几本三字经的书。一本三字经的书叫《财智三字经》,它的三字经跟我们学的三字经不一样,这本书还有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在看过几页三字经的'时候,也会偶尔相伴几个故事,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都有两个故事,第五单元有八个故事。三字经下面还有图,图下面还告诉我们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页是这样的:人民币和美元国与国币流转元角分十百千可积累能换算。

  图上画的是:有三个小朋友想交换钱,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100日元。第二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一美元。第三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6元人民币。第一个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币,第二个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个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们三个都能交换。很多故事告诉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诉我有钱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会变成穷人;也有的告诉我,钱是一分一分的挣来的;还有的故事告诉我,富人教穷人,穷人也能成为富人;还有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不应该买不该买的东西,如果你买了,也许最后就是痛苦。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还记得这叫什么吗?对,是《三字经》。读完后,我的感想很多。如我们应该好好回报社会,好好报答父母。《三字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里说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这些都是千古留传的佳话,它教导着后人,从中能学到怎样感恩父母。

  先从黄香说起吧!黄香,在九岁时,夏天为了让父亲入睡,他把席子扇凉了让父亲睡。冬天为了让父亲不凉,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弄热,再让父亲上床入睡。再说说“卢衣顺母”,一个小孩子小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为他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很坏,给她亲生的穿好的,给他穿卢草做的衣服。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要休妻子,他恳求父亲不要,之后后妈也转变了,也开始对这孩子很亲了。这两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怎样孝敬父母。

  其实,当父母将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孝敬他们。以前,我们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义,现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们。就是现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记“孝敬”二字。

  就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人可以读书,但读书要得法,应该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了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自己规定每天读300个字。读完后,又规定每天背诵150个字。这样,他总共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计字,同样能学到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知道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吕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背课文、三字经、古诗文以及成语接龙等,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让我们能出口成章。古人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这学期,爸爸给我做了一个新的作息时间表:早上,洗漱完毕后,我大声朗读课文、三字经等;晚上,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后,我要复习今天所做的练习、预习明天所讲的内容。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词时,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通过查找资料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些好的学习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要进一步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字经》读后感 篇15

  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买了一本小小的《三字经》教我背诵。我当时只知道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6岁上青苹果幼儿园的时候,钱老师也教我背会了《三字经》的前两段,我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一点意思,并不完全理解。直到今年暑假的一天,妈妈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三字经》,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几遍,文中意思才略知一二。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许许多多读者给它以高度评价。在《三字经》出现以前,传统的蒙前读物主要是四言体。《三字经》的三字一句,短而易读,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三字经》中包含了种类的知识,它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自。”讲从伏羲神农到清代的朝代变革。“口而诵,心而惟。”到“戎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勤奋刻苦、长大有所作为。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孩子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强,应在此期学习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尽管此时,理解能力也在增强,到了一定年龄,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方面,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是经过历史检验,经过岁月磨砺而沉淀下来的文学瑰宝。在经典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自己内心世界获得更多的光明,也可以感受到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烙印。我很幸运地读了这本好书,我希望全中国的小朋友乃至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捧着《三字经》在经典阅读中不自觉得扬起嘴角,享受这些美丽文字带来的快乐。

  《三字经》读后感 篇16

  在我上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天早晨诵读《三字经》。其中的语句,我从开始的不懂,到逐渐明白它的含义。在这众多的语句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出不了成绩,成不了人才。”中华民族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家知道,支撑文明发展的是科学、道德、艺术。科技的发展,道德的优化,艺术的进步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不学知识,国家就回落后;不学知识,人类就会愚昧,不学知识,个人就会落后。

  学习当从小学起。《三字经》上说:“幼不学,老何为?”就是说从小不学习,老了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北宋的祖莹,从小酷爱读书,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都会想办法读书学习,八岁时,就能咏诗成章;唐朝的李泌,从小好学,七岁的时候,就能以下棋作比喻说出一番道理,被人称为“神童”。这些名人自幼好学,日渐长进,便能少年成才,中年成名,身后流芳百世。

  学习是不分时间地点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必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要紧的是会学习的心眼。古人说:“一天不学手盲,二天不学眼盲,三天不学心盲。”天天学,时时学,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有。雷锋叔叔说:“学习需要三股劲,即挤劲、钻劲、韧劲。”挤,就是挤时间学;钻,就是专门挑难的思考;韧,就是坚持下去,天天进步。

  学习是要用心思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是说,读书不用心想是学不到知识的,光空想不学习也是没有用的。爱因斯坦的脑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有了“为什么”,他就千方百计地找到“怎么样’。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他成为了名垂青史的科学家。同学们,要思考”为什么”,“怎么样”,要思考“对不对”,“好不好”,还要思考“能不能”,“行不行”。

  因此,我更要从小努力学习。永远记住这句话:“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读后感 篇17

  我读了三字经的最后几个字——“英英八岁了,可以吟诗”到“禁欲,要努力”。它讲述了古代圣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哲学。有几个词对我影响很大:“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学习;当我强壮时,我行走;当我去见国王时;当我去人民;当我出名时,我给我的父母看;当我在前面时,我在后面;当我在后面的时候;当我勤奋好动的时候,玩耍是没有用的。”这几句话主要是说我们年轻时应该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样,成长为一个国家。为了人民和他们自己。它还能让父母和长辈感到自豪,造福子孙后代。

  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仍然很长。我没必要这么累,也没必要这么努力学习。我可以保留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但是现在我只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和月亮跑得很快。对我们来说,学习的机会很少,如果错过了,我们就再也不会见面了。知识就像一个黑洞,越来越大。今天你会学到这个,明天你会有新的知识,但是谁能保证你不会忘记前一天学到的东西?知识变得越来越大,就像人们吹的气球一样。即使你有三个大脑,你也不可能一整天都记得它们。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近在咫尺的学习机会,决不能错过。一旦我们想念他们,我们就再也不会记得他们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夏天的冰,吃的时候就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这种幸福,但不多。如果你更喜欢它,意志薄弱的学生将无法控制自己,因此他们长大后将没有学习的欲望和遗憾。学习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它就像一杯咖啡。它最初有苦味,然后是轻微的苦味,然后是轻微的香味,最后是醇香。我们必须学会长久快乐。虽然一开始没有香味,但它会越来越甜。这样你就能爱上这种长久的幸福。

  我想成为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咖啡”的有才华的年轻女性。

  读完三字经后,我在暑假做了一件错事。我妈妈让我读三字经,这样我就能了解更多的真相,不再做傻事。一开始,我想,“读这本书有什么用?我能学到什么?”看完之后,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例如,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是不合适的。年轻人不学习,老年人学习。这句话。这意味着孩子们不愿意也不应该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他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或者到了老年就一无所知。有什么用?从那以后,我努力工作,并对自己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不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还有一句话:勤奋和立功是没有用的。放弃并尽全力是件好事。这意味着任何努力工作并取得进步的人都将有一个好的收获,而那些只关心乐趣和浪费好时间的人一定会后悔。因此,我对自己说,“要勤奋,让你的生活更真实。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否则你会后悔的。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

  《三字经》读后感 篇18

  朗朗乾坤。它获得了永恒的精神和千年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它已经成为一本非凡的书。《三字经》生来就有一个横空!这个男孩被这本精彩的书,也就是书中的文章所感动,这也是一个个人的意思,也是一个笑话。你不应该当真。

  这本书的奇怪之处是什么?首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三个字符的押韵句子构成句子,这些句子自成一体,易于阅读和记忆,也易于理解。其次,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本仅有1500字的小书综合了“历史、地理、数字、天文、气象、诗歌、书法、音乐、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也浓缩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易于学习和记忆,并特别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儿童的传统美德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儿童的骄傲。

  但是,我必须重申,由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原因,有许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问题给《三字经》、《三纲五常》增添了一些糟粕。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三纲,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这表明当时人们愚蠢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的社会稳定;所谓“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仁、义、礼、智、信”和“义、礼、智、信”。不允许混淆这五个常任理事国。”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并且不能打破的基本道德底线。只是可怜当时的人们!他们相信三纲五常能够维护家庭和国家的秩序,于是发表了一个大宣言并亲自实践。事实上,这只是富裕的统治者在道德和法律上对被统治者施加的魔法。

  《三字经》读后感 篇19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它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所以这个假期我又认真地再读了这本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这样就不至于耽误了学习。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所以说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自主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会自主学习还不行还要自己努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就像一块玉,只有打磨后才会成为器具,如果没了打磨就永远是一块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文化。现在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读了,才会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读,就快去读读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0

  今天我看了《三字经》,里面有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妈妈我恨你》的故事最打动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强盗的母亲从小就让她的儿子出去偷东西,烧别人家的房子,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一名强盗,悔恨后而埋怨自己的母亲没有好好教育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就是从小要培养好的道德品质,否则长大后将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并且告诉我们生养子女要进行良好的教育,这是父母的.责任,否则是父母的过错。如果对学生教育的不严格,就是老师的过错。从中也知道父母和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是为了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2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刚出生时,光着身子,不会说话,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只能任人“摆布”,吃喝拉撒自己都说了不算,还能做什么“恶事”?虽然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尽相同,是否是良好基因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的基本情况是差不多的,都是7、8斤肉,都是家里的“香饽饽”,看着如此可爱的婴儿,谁能觉得这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呢?因此,我们认为最初人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纯洁的。后来,随着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从一开始就好吃好喝,没有经历人事冷暖,而有人从小就历经磨难,能长大成人都不容易,加之受教育程度不同,没有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势必会造成性格、思想、格局方面的差异。最终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让“观众”产生好与坏的感觉和区别。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选择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是否想来到人世间自己说了不算,同样更没有选择家庭出生的权利;小时候需要父母照顾,吃穿是现成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后来懂事了,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玩什么了,也不是完全自由;再后来上学,即使到大学毕业,能有多少人是自己选择的工作,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哪个行业?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吧,再后来结婚、成家,不知不觉年纪大了,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发现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多了,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多了,还有勇气去选择吗?

  一开始,每个人都一样,都是善良的,为什么后来会有善恶之分?谁又能定义善?恶?一直随波逐流是“善”吗?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是“恶”吗?

  《三字经》读后感 篇22

  寒假期间,我重新读了《三字经》这本书。爸爸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几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

  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23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套国学小丛书作为礼物。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爸爸、妈妈就会给我讲读,教我背诵。其中的《三字经》是我最早学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国学经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

  从《三字经》中,我知道了三才、三光和三纲,知道了四时、四书和四方,知道了五行、五常,知道了六谷、六畜,知道了七情、八音。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明白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懂得了一个人天生资质虽然是基础,但后天学习和努力不可忽视,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从九岁温席的黄香身上我学会了感恩;从四岁让梨的孔融身上我懂得了谦让;看到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我知道学习应该自觉勤奋,努力刻苦;读到“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我明白了做人更应该通过学习,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几年来《三字经》的学习和诵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和道理将会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终身受用。

  《三字经》读后感 篇24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国庆节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经过每天老师的引导,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读后感 篇25

  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妈妈就经常在我面前念叨《三字经》,久而久之,我也能有模有样﹑摇头晃脑地背诵其中的内容;上了幼儿园,妈妈经常给我讲《三字经》里的小故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这些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上小学之后,我识的字多了,自己读起了《三字经》,对这本经典巨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字经》是我国一部经典的蒙学著作,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精华。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有自然常识,有道德规范,也有人生哲理。它不仅教会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做事,更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的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约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回国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李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当我和弟弟妹妹争抢东西的时候,“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闲置”让我感到脸红羞愧,我竟不如四岁的孔融谦逊,更没有做到哥哥的友爱关心。

  当我和爸爸妈妈顶嘴吵架的时候,“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我倍感心灵震撼,小小的黄香能如此体恤父母,而我却无视父母的'关爱,还经常惹他们生气,惭愧!惭愧!

  当我在学习上松懈偷懒的时候“古圣贤尚勤学”就会提醒我我: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都不忘勤学,作为在普通人的我更应该刻苦努力地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则给我做出了刻苦求学的榜样。

  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临阵退缩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则会告诫我:玉不经过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苦难磨练,是成不了大器的。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更是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三字经》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就像一粒思想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它将伴随着我,成就我的梦想,完美我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26

  《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在我人生中必须懂得的道理。区区三个字,就向我们清楚的阐明了那些浅而易懂的水处理。

  《三字经》被人称作为“千古一奇书”的`著作是由南宋庆元的王应麟写的。三字经自从传入宋代以后,就被百家称为“袖里通鉴纲目”……的奇书。

  三字经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为人处事和一些历史等等。先说为人处事吧:“香九龄,能温度。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母,替父亲扇草席暖被告窝,而这些都是每个孝顺父母的子女应该做的。看到这里,我觉得挺没面子的,他这么水上就很懂事。而我呢,都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

  这本书让我悟出许多道理,联合了我的生活,我有时候挺不理解我的父母,一直以为爸妈给我报的那些补习班,直到我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爸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以后可以多方面发展。在此,我想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三字经》读后感 篇27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學习的等等。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學,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學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學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學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三字经》读后感 篇28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寒假的时候,我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这本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些简洁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小时候,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哭丧的语言与动作。于是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他们做买卖的`样子。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除了良好的环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犹如一块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写完作业去楼下玩儿,玩了几天后,妈妈就不让我下去了。我说:“为啥不让我下去玩儿了,妈妈?”“我不想让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妈妈说。“又为什么?”“他们会骂人,知道吧。妈妈发现你也有一点了。”“那怎么办呀?”“你在家里多停几天就好了。”在家里不下去玩一个星期后,我果然不骂人了。

  我从《三字经》里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收获的。

  《三字经》读后感 篇29

  说实话,我对《三字经》这本书小学就接触过了,但却没有仔细去理解。现在大学的我,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于是便拿起了《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以前,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示,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

  《三字经》读后感 篇30

  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我的心里有许多的想法,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本性是一样的,可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性格和爱好才有了不一样。“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孟子”上更好的学,学到更多的知识,曾经搬了三次家,终于让孟子在长大后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写的是东汉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点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谦让兄长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一样,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不光要孝敬父母,还要谦让自己的兄弟姐妹。

  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字经》,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养成讲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卞博玮)

【《三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三字经09-20

三字经的读后感10-05

《三字经》的读后感08-20

《三字经》的读后感10-12

《三字经》读后感08-15

三字经读后感08-24

三字经读后感06-14

《三字经》读后感07-03

三字经的读后感11-09

(精选)《三字经》读后感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