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时间:2022-04-01 06:34: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1

  这一周我读了《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从各个角度探讨者和实践者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谓热闹非凡。然而《大师的教书生活》这本书对于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话题也是有所启发的。下面的文字,就是自己读后的一些感想。

  何谓大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学问或者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可见,大师是不分专业的,只要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且为大家所公认,就可以送上“大师”的称号,正如我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在学问行当里,做出了成绩,就是大师。

  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是提倡教师走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生活道路,所以,面向教师的书籍更多的都是倾向于方法论的书籍,而且大都是教育教学方法,比如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实例、课堂教学实例,分类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接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在教师培训中,学科知识方面的内容很少,几乎都是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也是着眼于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校本培训中,更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题的反思,来提高教师认识,更新观念。这些方面,应属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而且对于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见的`。但是,一味地沉迷于“方法论”,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工作以后,不愿意读书,再去拓宽和延伸所教学科的的知识;更不愿意阅读理论书籍,阅读趣味选择休闲与实用;教育教学中,缺乏科学分析的精神,这一个方面是因为缺少科学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就缺少专业的科学分析知识和能力;认为教学是件简单的事情,只要一些“技术”就可以了,不仅教师这样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任用也是如此;教师从来没有在心目中把自己作为一个“专家”看待,社会、家长都可以对教育教学指手画脚,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总之,所谓的“专业”在教师心目中不名一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想、职业思想、专业品质、专业智慧等的发展,要将“学问家”和“教育家”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自己的专业化领域或者教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2

  自98年毕业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已有十多年,如今偶尔读到了《大师的教书生活》,领略大师教书生涯中一路的绚丽风景,实属幸事。而当阅完全书之时,回首自己这十余年教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是感慨良多,深有感悟。

  一、学而不厌。大师,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师,还是自热科学的大师,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应该也必然是其成为大师的最基本因素,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学识的“厚积”,没有真才实学,仅以几张文凭欺世盗名,大师们也难以名重至今。在这一点上,一生以“做学问”为本的钱穆先生以及“佩弦以自急”的朱自清等人所下的功夫自不消说。即便是仅仅只有小学文凭的“逃学大王”沈从文先生也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正如《沈从文集。散文卷》中所言“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儿时的沈从文确实不像钱穆、顾颉刚等人小时候可以在“小书”面前坐得住,但他心里从未放下那本用湘西的自然人情写成的“大书”。

  二、鸿鹄之志。这里所指的“志”并非陈胜希望出将入相的豪情。

  壮志,也不是一般世人对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热切期盼。套用一句烂熟于“世”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师们能成就此番“大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自己能够创出一片精神的伊甸园,从而使心灵得到完满的归宿。这便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代大师的崇高志向。这也最终铸就了乱世中的文化“盛世”。如钱穆前去苏州中学执教之前,仅为中小学教员的他,治学眼界已从京城最高学府及全国学术名流竞相探讨的话题出发,且结合自己的治学功底,形成了分量极重的主攻课题。又如鲁迅,在日本求学之际便弃医从文,抱定了以文学疗救国人精神愚昧与麻木的决心。再如陈寅恪,这位“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更是以其一贯独立的人格,抛开纷纷烦烦的人事,一心遨游于书山学海,显示了中国文化之伟大和教书人的“最高荣耀”。可见,正是大师们的一腔豪情和满怀壮志一直激励着他们自己无止境地西文化的巅峰攀登。

  三、文化风气盛行。20世纪初正是风云变幻之际,国家亦是多事之秋,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辱。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环境,文化上却是呈现出了名家辈出,学术繁荣的异常景象,堪称“文化盛世”。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新文化运动风潮四起,新旧文化势力剑拔弩张,造就了20世纪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事业文化事业才得以蒸蒸日上。钱穆才得以屡逢“共学之人”。永远的陈寅恪与永恒的清华园才得以结缘。

  当然大师的造就也非如此简单。但作为一个守着三尺讲台十余年的“凡夫俗子”在领略了大师们一路走过的风景之后,在自行惭愧之余,更多的该是从中撷取大师的智慧之花,执着之志。不奢求与大师一起名垂青史,但能学得其中点滴,以助自己在专业生活中越走越远,不愧对讲台下莘莘学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相关文章:

“幽默大师”04-09

幽默大师作文02-06

大师们的经典情书07-30

幽默大师作文05-27

大师们写的经典情书07-28

《怪物大师》读后感06-30

怪物大师读后感05-13

大师的语录汇编30条09-07

“大师的情怀 素材多维解读04-21

《剃头大师》教学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