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读后感(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主角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角读后感 篇1
看完陈彦老师的《主角》令我感触良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从11岁的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一代名伶。扎实的基本功,肯吃苦,肯用功,推动忆秦娥走向成功,她从不和别人争高低,一根筋一股傻气将自己的功底弄得更加扎实,最终成就了自己。
秦腔是陕西人的情歌。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亲生儿子坠楼身亡,她都没有放弃秦腔与戏剧,没有自甘堕落。而是选择坚持下去,朱团长曾说:“锥子装在口布袋里,那尖尖,迟早都是要戳出来的,谁也挡不了捂不住。”忆秦娥从AB角再到一代名伶,她一直努力让自己更加拔尖。
儿子坠亡,丈夫自刎,养女即将离开,艺术之路也不可避免迎来自己年老色衰的寂寞。年龄的.增长,相貌的衰老。新人的崛起让她不可能恢复昔日的辉煌。就如《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霸王是戏里的,但是虞姬是真的,宝剑也是真的。
所以主角是什么呢?我觉得正如那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主角读后感 篇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主角亿秦娥从一个放羊娃到戏剧学员到烧火丫头到名角,一路走来吃的苦,受的委屈,担的风险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也就她那么傻傻的单纯熬过来了,最终名震一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为亿秦娥能吃苦能受累,心无旁骛的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才能最终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即使成名后还是坚持练基本功,任何时候用专业说话才能最终成功。
靠专业吃饭是最可靠的:浮躁的社会复杂的人心,有的人可以靠投机取巧或得一时的好处,而要长久利于不败之地还是要靠专业吃饭,只有你专业了强大了自身有本事任何人都不能把你打垮都会高看你一眼。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舞台上的光彩显赫是给别人看的,舞台后的'辛酸和泪水才是常态。很多成功的演出是演员拿命换的,比如苟老师的死,这种奉献和对职业的热爱有几个能做到呢?
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亿秦娥的两段婚姻都是失败的,失败在她幼小的心里阴影下,没有打开自己的心结最终造成悲剧,第一任丈夫瘫痪在床,第二任丈夫自杀,如果她能早点放过自己也许结局不一样。
整个小说看下来酣畅淋漓,不愧是获得矛盾文学的佳作,推荐大家看看,在看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
主角读后感 篇3
既然这本书叫主角,那单就主角二字谈谈。显而易见这本书的主角是忆秦娥,她十一岁随舅舅去学戏,凭借自努力和贵人相助一步步地走向舞台中心成为名角成为秦腔小皇后,风华一生最后默默退出舞台吟一首《忆秦娥主角》。这本书在写忆秦娥一生时也是写了秦腔从兴盛到落寞再到复兴的强大生命力。在秦腔跌宕起伏中,团里面很多人来来去去,不管走向哪条路,当主角仍然是很多人的心结。胡彩香和米兰为了争角儿伤了多年姐妹的情分,最后品尽生活才知道两人间情分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虚幻;楚嘉禾一厢情愿地同忆秦娥争了一辈子戏,各种手段使尽失掉自尊一生都活在忆秦娥的阴影下;忆秦娥演了无数经典名戏一直都是主角,可有一天新戏主角是她养女小忆秦娥而不是她忆秦娥了。
楼起楼塌,主角随时会变,那不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秦腔,一代继承一代的衣钵保证秦腔的本味和延续;不变的是心底的纯良,在书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嬉笑怒骂以及他们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回顾一生,每个人都伤害过人也被人伤害过,余生他们会为自己所犯过的错忏悔也能坦然原谅伤害过他们的人。
主角读后感 篇4
陈彦老师的《主角》是一本“秦腔皇后”成长史。乡下放羊娃一跃成为名伶,不仅是天生的资质使然,更是因为她对戏的痴迷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忆秦娥的一生由三个男人贯穿。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封潇潇。
封潇潇是这个剧团里的台柱,挑主角梁,是县城人。但他却没有看不起青娥。她烧火做饭时,封潇潇碰见她都会微笑、打招呼;被“把子”踢伤时,还给她买药;被楚嘉禾用面泼时,也是封潇潇站出来叫人给她道歉的。封潇潇就是灰头土脸时的青娥的'白马王子。
正如原文里所说“潇潇真的是一个太好的人,把对她的那份感情,把握得让她感到十分得体自然。”封潇潇理解她、尊重她用自己的阳光温暖她。
封潇潇永远都是她的白月光。
主角读后感 篇5
读完这本书有两天了,还会时不时不由自主地回到忆秦娥所在的世界中去。
作者说,“演员争角色,那是一件何等了得的事,有人为这个,恨不能剥了人的皮,喝了人的血。”然而他却让他的主角忆秦娥至天命之年才起了那么一点想要去争争主角的心思。
在忆秦娥近四十年的秦腔生涯中,她就仿佛一个无辜莫名被拉扯进角儿之争的看客,她所遭受的所有的命运的沉浮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所致,不是被舅舅的清高自傲所“连累”,便是被领导的意外身亡所“牵连”。
她成为角儿,靠的是与生俱来的惊人天赋,靠的是一门心思地勤学与苦练,靠的是对名利不在意的单纯与天真。她成为角儿,是一件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她似乎从未正儿八经地去争过,她甚至一直在往后躲。这躲的理由,是因为累,——“一个主角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极端绞痛。”而这样的苦累与绞痛,在无数旁人眼里,不仅无法感同身受,更不会相信。他们只看得到那舞台上的光耀四射和角儿们的荣华富贵。
十六岁的忆秦娥还叫易青娥。她已经学会了不把伤痛告诉任何人。“告诉任何人都是没有用处的。”“告诉了,无非是证明你比别人活得更窝囊、更失败而已。一切都是需要自己去慢慢忍耐消化的。痛苦告诉别人,只要延长痛苦,增添痛苦,而对痛苦的减少,是毫无益用的。”
易青娥十八岁时已经团里当之无愧的角儿。她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一些,她使那个给她取名“招弟”的父母变得得意骄傲。可对她本人而言,成为角儿,只意味着要比从前更加艰辛、更加痛苦。她也比从前更多地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世态炎凉。
她曾因为她那个浑身都是本事的舅舅被人高看两眼;也曾因舅舅的狂妄和坐牢被发配到伙房,从一个唱戏的丫头变成一个烧火的丫头;她因为角儿的身份被推上副团的高位,又因为演出事故被拉下台……无论是唱戏还是烧火,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普通百姓,她都一刻也没有松懈地操练着功夫。然而,这并不是因为她对未来有什么渴望或期许,也不是因为她已经感知到她内心对戏的热爱,而仅仅只是被她与生俱来的本能所驱使、所推动。真正让她明白什么叫“戏”,什么叫“角儿”,是她在舞台中央亲眼看着把自己这个烧火丫头视为珍宝的苟老师倒在台上之后的事儿,是她每一次演出结束都会止不住地呕吐、心中纵使千般不愿但也无法全身而退之后的事儿。
她领悟到“唱戏是不能偷懒的。人可能在偷懒中获得一点快活,但却回丢掉更重要的东西,也会丢掉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渐渐明白苟老师曾对她说的那番话:“主角,演一大本戏,其实就是看你的控制力。哪儿轻缓、哪儿爆发,都要张弛有度,不可平均受力。稳扎稳打,是一个主角最重要的基本功。自打你出场开始,你就要有大将风范。这个大将,不是表面的‘势’,而是内心的自信与淡定。”
忆秦娥的两段婚姻,看起来是两个男人的错,可她当真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忆秦娥是个戏痴,她的初恋和两任丈夫都发自肺腑、真情实意地爱着她,可他们却并不太懂这个女人。本质上他们还是将她视为一个寻常女性,只不过是比较优秀的寻常女性。他们并没有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看到这个女人为了戏所付出的一切、为了角儿所承担的一切,以及她性格里的懦弱与自卑。所以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去尊重她、欣赏她。可是忆秦娥又可曾主动去了解过她的初恋和丈夫呢?没有。她完全被她的性格禁锢住了。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舞台和功夫,一点点都没有匀给她的丈夫。就连后来得知初恋因为她一蹶不振终生尽毁,她也只是觉得遗憾,而并无锥心之痛。她在感情经营上是缺位的。作者没有因为她的才华而去美化这个缺位。作者对此也是遗憾甚至痛惜的。可是他不能代替忆秦娥成长,哪怕忆秦娥是他笔下的女主角。
作者没有给忆秦娥一段美满的婚姻,甚至连爱情都不给。然而这才是最真实的模样不是吗?越是接近权力的中心,便越孤独;越是靠近舞台的中央,便越孤独;越是远秀于人,便越孤独。痴迷于某事的人,就是会淡漠其他的事。某个圈子里的英雄,可能是某个家庭里被厌恶的人。这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是符合人性的。
我喜欢这样的小说。一看便知这个故事是作者亲历过或熟悉的,那一景一物,那些大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即便我从未见过、接触过,读起来也全无半点陌生与牵强。这个故事里,没有谁的`日子是和和美美的,没有谁的爱情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谁的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你不会边看边疑惑故事的逻辑性,也不会被人物的性格过于极端所困扰,更不会看到那些电视剧里为了突出矛盾而刻意制造的毫无章法的冲突。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有伟光正的那一刻,也有阴暗晦涩的某一瞬。受欢迎的人并不是什么道德模范,被鄙夷的也不是什么坏蛋垃圾,就算是忆秦娥,也一样。
作者说他在写这部小说时,“几乎常常是一泻千里般地涌流起来。并且时常会眼含热泪,情难自抑。”作为读者的我,又何尝不是呢!当我摊开书时,我不由自主地被拽进忆秦娥的世界里,为她焦虑、为她欣喜、为她潸然泪下。当我合上书时,我又真切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情,看到了他的心血,也读出了他的向往与遗憾。
主角读后感 篇6
不太喜欢读悲剧,虽然这部不是太悲剧,虽然也有很多苦中作乐的部分。但到底是孤独的。很多人物的结局都比较仓促,貌似主要很多人物都处理得有点一根筋,忆秦娥,封潇潇、刘红兵、石怀玉、宋雨、胡三元,甚至楚嘉禾,一根筋地爱一根筋地恨一根筋地生活。三位男主的悲剧几乎就是性格悲剧,封潇潇是悲剧是性格中的懦弱的悲剧稍稍有一点坚强直面或者向现实妥协都不会是日日醉死的生活,刘红兵的悲剧是代表世俗的不坚定的一面,得意忘形或者失落孤独时自我放纵的一面,哪怕是得到机会也因自己的放纵错失一切的悲剧,而石怀玉则是理想化的所谓艺术家与现实世界的正面的冲突,他认为的美、想要占有或表达的'美与这美实际的内容及牵绊所引起的冲突在他的世界内无法调和与化解,成为一个悲剧。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之间几乎没有中间可以调停的亲人、朋友甚至某种契机。
另外有几处比较不能理解的人物关系:刘红兵后来的状况(他父母再也没有出现过,成为一个孤家寡人还被护理工虐待?);米兰的身份(回国在茶楼碰到还说自己在学国际贸易,后面直接带百老汇经理人来谈出国演出?貌似跨度太大),还有那个反面角色楚嘉禾,真是反面到底,她的生活就不能有一会消停不?
哈哈,以上读后纯属吐槽。是以记录。
主角读后感 篇7
《主角》拥有矛盾文学奖的加持,是一部向陕西传统戏剧“秦腔”致敬的作品,讲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从放羊娃磨炼成名角儿的人生历程,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中,个人的机遇沉浮、秦腔的兴衰变迁和社会的沧桑巨变。
从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从放羊娃到剧团学生到烧火丫头再到“秦腔皇后”。主角十一岁被舅舅带到县剧团当演员,从此被秦腔谱写了一生。对于做主角,她是被“逼”的,屡次准备好要回家继续放羊,但由于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孜孜鼓励,以及她肯吃苦,肯下功夫,从不与人争高低,最终成为一代秦腔名伶。她遭遇到过贬低、诬陷、唱戏事故、婚姻事故,然而她却以一己之力顶住所有压力,专心与唱戏,勤苦练习,突破重重阻挠成为名角。她吃了别人吃不下的苦头,也享了别人享不到的.名分;她获得了唱戏的顶尖赞誉,也受到了唱戏的无尽毁谤。
秦腔原型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是农耕文化原型的派生物,它隐喻的是秦地农民的文化潜意识,是农民寄托情感的重要形式,其中包含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忆秦娥的起起落落也暗示了秦腔在一个时代的兴衰,新的潮流的兴起曾一度使忆秦娥唱戏之心动摇,可她从未放弃过,即使难以维持生计,她也依旧与秦腔为伴,在新潮逐渐没落、秦腔逐渐回归的时候敏锐地抓住时机,让秦腔再度鼎盛。
《主角》后记中写道“生为主角,其实是一场受难”,一个主角,就意味着非常态,无消停,难苟活,不安生。但唱戏总得有人当主角,生活中也会有主角、配角,舞台的主角不好当,生活中的主角也不容易。
主角读后感 篇8
《主角》是陕西作家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有着“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的美称,作者以细腻扎实的笔触,尽态极妍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浮沉,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的之间的复杂关联。期间各色人等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及教人深省,亦教人叹惋。
《主角》中的主人公忆秦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放羊娃,因舅舅在县剧团担任敲鼓一职;在舅舅引荐下结束了放羊的生活,踏上了改变她一身的舞台生涯;说来也巧,纵观全书忆秦娥就是天生的这块料,虽然进剧团的时候得了不少人的照料,像“声乐老师”胡彩香、“形体老师”米兰,还有后来的老一辈艺术家以及他那不老实不靠谱的舅舅胡三元,但主要还是她平时的努力,别人休息、聊天、偷懒,她一刻都不停歇,天道酬勤一词在她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后来舅舅得罪人入狱牵连被贬为烧火丫头,接踵而来的一次次打击也并没有让这个小女孩失去对舞台的向往,反而凭着这股精神成了舞台的'角儿,再到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秦腔皇后。
从放羊娃到演员的突破;从演员到名伶的质变,可见忆秦娥背后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成名后面对的是非,亲情爱情带来的困扰更是数不胜数,即便如此,她除了短暂的痛苦之外则是更加刻苦的训练,从此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追溯忆秦娥一路的艰辛,在每次命运向她抛来一堆问号时,她总是能牢牢把握人生的方向,她成就了秦腔,反之秦腔也成就了她,艺术的道路上忆秦娥这位秦腔皇后做了主角。
主角读后感 篇9
最近用了两个周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小说《主角》,好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这部70多万字的小说一点也没有让我感到烦躁、累赘,相反让我的心灵在枯燥的工作生活之余得到了很大的慰藉,看完之后构思了两天时间,也假模假样的写了一篇《以“主角”精神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写完又觉得太俗套,不真实,心里憋着的那口气还没有释放出来,总想找机会一吐为快。
主角忆秦娥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放电影般的萦绕着,她起初傻头傻脑练功的样子,与心上人谈恋爱的样子,成名后大放异彩的样子,遭遇人生变故的样子,她离开自己胶着了四十多年的舞台,含泪退下的样子,她的种种都能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副影像片段。不仅仅是主角的形象,还有胡三元、胡彩香、米兰、苟存义、单团长、刘红兵、石怀玉等与他有关的一系列人物,一个个活跃在作者的笔下,那么饱满、栩栩如生,仿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
忆秦娥是那么可怜,又是那么幸运,可怜的是她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演出,承受着主角的折磨与痛苦,幸运的是她凭着自己的憨痴与执着一步一步走向艺术的最高殿堂。她与表演融为一体,享受着戏的恩宠,又被戏伤的遍体鳞伤,她的境遇让人爱着又恨着。
抛开人物奋斗史这条线,与主角密不可分的还有秦腔戏曲的兴衰史,正是因为成为主角之路的艰难与不易,唱戏需要数年磨一剑的深厚功底,戏曲表演才比别的表演更具魅力。因此聪明人、投机取巧之人是不可能成为主角的,只有像忆秦娥这种笨拙之人才能练就出真本领来,而一旦练就了一身本领,便不惧怕历史变迁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任何时候她都是舞台上不可替代的主角。
由于我们这一代早已远离了戏曲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对秦腔这种剧种更是了解甚少,怀揣着对书中人物的美好幻想,也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经典名段来欣赏,总想把书中唱秦腔的主角与视频中的联系起来,可能由于作者的主角形象勾勒的太完美了,那是怎样一个生命饱满、外表颦颦的女子,以至于无法在现实中找到那个人,我想,这便是文字的魅力吧!
主角读后感 篇10
过年期间,趁着闲暇时刻读完了陈彦所著的《主角》,全书八十多万字,真的读起来很过瘾,很久没有连续读完这么厚的一本书了,感觉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该书描写的是一个傻里傻气的农村姑娘为了给家里减少点负担从小开始学习秦腔,历经了重重磨难和打击,一步步成长为顶尖的秦腔名角,最后慢慢又退到二线的整个过程。读完之后,让人有种震撼的感觉,对忆秦娥、胡三元、以及苟存孝等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对于秦腔的之死追求,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秦腔事业不顾一切的投入,令人由衷地敬佩。
忆秦娥从一个烧火丫头开始,幸得胡彩香和米兰的启蒙、苟存孝等四位老前辈的培养,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一步步走上舞台,并成为主角,又到了省秦,最后走出国门,期间经历了胡三元的牵连、厨师的骚扰、两次婚姻的失败、儿子的夭折等磨难,但是她始终如一地坚持练功、把练功当成一种排解磨难的方式、最终成就了她的事业。胡三元这个任务是充满争议的,他管不住自己,惹出了不少的乱子,甚至被送进了监狱,但他看不惯别人对于艺术的敷衍,鼓声一响,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在监狱里也不忘练习敲鼓,那是一种珍爱,一种习惯一种禀性。也是一种生命的指望、信念。正是这种坚毅让他练就了独步天下的敲鼓手艺。还有苟存孝老艺人,在排戏过程中对于传统艺术的执着传承,以及为了能够将艺术完美地呈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全力为观众呈现了吹火艺术,这样的'精神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有、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还有身体残疾的朱团长、有点娘气的薛桂生,他们都在纯粹地追求秦腔艺术,为了秦腔的弘扬和传承在努力着,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的心也是明亮的。
此外,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秦八娃,他虽生活与乡野之中,以一个农村文化站站长自封,但是对于秦腔艺术的关注却一点也不落下,每当事情发展到关键阶段,他总能出现,以他对于秦腔专业的创作和对人生通透的理解,将剧情有力地向前推进。他曾说道:’演员这个职业,永远都是不服别人比自己唱的好的。尤其是主角与主角之间,别人看得明明白白的差距,自己却是一无所知。即使有人告诉他,也是不以为意的。总觉得是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而已。”这是他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一般人只能身处其中,不能自拔。
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多少平凡之人穷尽一生都在为了生活而不停地忙碌着、也许一声都到达不了谋道的阶段、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也是自己的生活之道,同样需要尽全力去完成。秦八娃曾说道“咱戏曲就跟这老城墙、老城砖一样厚实。”正是由成千上万块老城砖垒成了坚实的老城墙,人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充其量只是亿亿万万分之一,唯有作为老城砖,也许才能保留的更加长久。
【主角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主角作文05-26
我是主角优秀作文01-03
我也是主角作文06-08
我要当主角作文06-07
主角读后感10-04
《主角》读后感06-19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作文09-11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作文02-24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03-17
主角读后感(4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