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时间:2023-02-24 12:52: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中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但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当老师翻书朗读,同学们凝神以听时,我似跨进了这时空隧道,坠入这元末之时。

  这矮小的茅屋是谁之所,比起如今的高楼大厦真是如蝼蚁之穴。

  这粗麻所织的褞袍敝衣是何人之服,比起如今的丝裙皮衣真是如垃圾般的百衲衣。

  着羸弱的后生是哪方人士,发饰与我等有如此差别。

  瞧,这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时节,这后生竟在砚墨抄写借来的书籍,墨汁冻得坚硬如石,手冻得亦与笔僵为一体了。如此毅力,如今还有几人?

  这后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岁月一起成长,那旧有的所学早已“食”不裹腹了。

  他,走出村庄,到百里之外求学,路途之艰、跋涉之辛,手脚冻木,皮肤冻裂,浑然不知。我每当听、读到此,都倍感心灵震撼。

  他,在师长面前,不断探索,寻求真理,若遇老师训斥,更加毕恭毕敬,如此学习态度,真令我辈汗颜。

  他,在纨跨子弟中学习不以贫为耻,而是以腹中富有精神食粮而满足。物质贫穷,精神富有,这乃真正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看着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奋,像老鼠爱大米一样深深的热爱学习,我明白了:难怪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忽然,身体一阵轻晃,我又返回了课堂,看着那些嬉笑吵闹的面孔,我真想大喊一声:你们还有个学生的样子吗?管他!我要学习,我要读书,并且牢记两个字:发奋!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4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习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习,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习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习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习榜样!向他学习。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执著;高考前的一个闷热午后,我看完一篇小说,突然拿起手机把那个想法告诉她。我想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单纯而善良的。不过游戏已经开始了,总该将实验进行到底吧;两条相交线偏离了既定的轨道,终究都是错。我化尽千年灵力,只为再见你一面。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

  我从刚踏进小学的大门到现在,已经认识了很多古诗,但因为我的语水平不太好,所以我不会去背,但这首"送东阳马生序"让我懂得了很多,虽然这首诗内容很多,可是,让我感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讲信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做到最后,不轻易放弃"

  宋溓—明初诗女三大家乡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乐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习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溓,就像人们感动于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大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与大学士宋溓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溓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绍说,澳大利亚出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我想,出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习,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习,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习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习,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习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

  宋濂自幼就喜好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购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读,为了能及时还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的举动,为他赢来了良好的信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最终,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从书中所述事情能看到诚信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无数的事实论证。表现诚信的成语有很多:“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等。最著名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因为季布的诚信,而使他在朋友中得到很好的声誉,后来,季布得罪汉高祖刘邦,刘邦悬赏重金捉拿季布,季布的朋友却不为重金所动,反而帮助季布出逃,如果不是季布坚持信守诺言,赢得“季布一诺,值黄金百斤”的声誉,他的朋友会不惜一切来助他出逃吗?诚信决定了季布的命运!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因为不诚信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周幽王为博宠妃一笑,不惜动用点燃烽火台来戏弄诸侯救驾,结果,真正的敌人来了的时候,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在戏弄他们,没有一个人前来救驾,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堂堂天子,因为不守诚信,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身首异处的结局,可悲可叹!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它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是一个人缺少诚信,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任何事都没办法做成。《左转》“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反观现在,却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火锅红等事件层出不穷,在金钱面前,诚信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就连现在帮助他人,都要瞻前顾后,怕被讹诈...。这让从小被教育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我们情何以堪啊!难道在创造物资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就要被束之高阁吗?难道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比起我们的老祖宗,思想道德的滑坡竟然那么厉害吗?

  没有信仰,缺少诚信的民族是危险的!我还小,没有办法改变缺少诚信的社会现象,也想不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我只能默默的从我自身做起,我也希望生活中的每个人能尽量做到这点,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8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在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困难,与自己的艰苦作对比,以告诫“马生“刻苦学习。文章让我强烈的感觉到我们应该学会执着、坚强并珍惜优越条件,好好学习。

  因为执着和坚强,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下抄录一本本的书,可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并最终成为了大文学家。

  国家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果想看书,父母会给你找;如果想要文具,父母会给你买……我们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宋濂的差,可是我们却没有他的那一份坚持和执着。

  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坚持和执着,当然,还要有高尚的爱国情怀。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

  在国学课上,张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更是对我们现代小学生的一种勉励。

  宋濂以青少年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学习。写的字字亲切,语句平易畅达。

  当我读到宋濂在天气非常寒冷,把砚池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坚硬的冰块,他的手指即使被冻的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书时,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同学,我们现在的书都是父母挣来的钱买的,不用再抄录,有的同学买来的书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边。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读书呢?

  当我读到宋濂在住旅馆时,主人一天只给他两顿饭吃,并且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时。我想:“我们现在在家里个个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倚仗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挑吃穿,尽管有可口的饭菜,还嫌弃这个菜做的没有色,那个菜做的没有肉。在宋濂那个贫穷的年代,哪能像我们这样挑呢?”

  当我读到宋濂冒着凛烈的'寒风,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学,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得僵硬不能动,要用热水浇洗,用棉被裹着,很久才能暖和过来时,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天天车接车送,娇生惯养,从来没有挨过冻,受过罪,更别提把皮肤冻裂,四肢冻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着既美观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呢?

  宋濂虽然每天同那些贵族子弟在一起学习,但没有沾染一点恶习,依然专心学习,因为可以学习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他的心中已经被学习的快乐填满,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至今,哪一个著名的文人学士没有经过很多磨难呢?唐僧取经,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就连明星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出名的。又有哪个纨绔学子可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难来磨炼自己,把苦难当做我们攀登成功的高峰时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吧!把它踩在我们的脚下,很快我们就会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写作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节选部分讲述的是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争取学有所成。学习后,我受益匪浅。

  宋濂读书刻苦勤奋。他年幼就喜欢读书,因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还自己亲手抄书。在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可他仍不懈怠偷懒。但是现在,有些学生不是没钱买书,而是有了零花钱就去买吃的,买喝的,上网吧,泡歌厅……也就是说,他们把钱都花在了吃喝玩乐上。如今,他们也根本用不着像宋濂那样去抄书,却还一个劲儿地埋怨学校下发的书本多,怕书多了读不过来,把自己累坏。这岂不悲哉!宋濂求学时的学习生活条件艰苦。出门求学,行深山巨谷,受穷冬烈风,穿缊袍敝衣,食粗茶淡饭,他却一点不在乎,也从不跟那些富家子弟同学攀比,认为只要有书读,能学到知识就足以感到快乐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现在一些学生。有的学生到学校里根本就不想着读书,老是与其他的学生比吃赛穿,唯恐在这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生,对学习成绩落后于人倒满不在乎。先前提到的那些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跟宋濂几乎成了截然相反的一类人。这样下去,如此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实在是难。

  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谨遵宋濂的教诲,把宋濂当做我们的学习榜样,刻苦读书,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1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国家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我们却整天无所事事。可当我看到宋濂小时候刻苦求学的事时,我彻底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到宋濂小时候刻苦的求学路,为了及时归还,竟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录毕,无硕名人大师与游时,曾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名的前辈请教。而我们呢?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老师指导和没有书看,唉/向我们这样在蜜罐里泡大的,怎会明白这种辛苦呢?

  宋濂学习很认真,常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而我们上课却不认真听,上课只担心老师不要喊自己回答问题,拥有好运气刚好答对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不提出质疑。宋濂求学时,负箧曳屣,一天只吃两顿饭,看见同学学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却不羡慕,以从中有足乐者。苦难并非全都是坏事,我们只要化苦难为动力,困难则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也。”孟子也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宋濂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我们应该知足,以宋濂为学习榜样。

  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穷养,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过清贫的生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小在大海里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因为他们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范仲淹划粥充饥,我们青少年是应该反思反思了,我们的生活如此优越,却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对于宋濂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宋濂还不畏艰辛,刻苦求学。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古代有许多古人刻苦学习,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相对比而言,我们的学习生活可谓是幸福,更应该用刻苦、认真的态度回馈为我们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的人们。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3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4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写到“余”小时候是如何无书,无师,然后又抄书、拜师求学的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

  “余”虽艰苦,但却有必要验证一下此文章的真实性。文中写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是后文又提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首先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小时候家中穷,没钱,所以买不起书,而后面文章中又说到借有书的人家的书拿来抄,他没有钱买书,却有钱来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且抄一本书用掉纸、墨的`钱就足够买一本书了!而他却还要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去抄书,这固然值得怀疑!

  暂且不说他抄一本书需要用掉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值不值!再接着看后文,我想会有更多的BUG,尽管我卡不进去。“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中提到这个老师德高望重,且他的弟子挤满了屋子!这样出名,这样红的老师,肯定是经人炒作过的,不然哪有如此之红!所以这样的老师教书应该会收更多钱,他肯定会趁机大捞一笔,来赚得他巨额的利润。然而,这就要看他的商业头脑如何呢?!噢!对了!我们还是继续讲正题!这样的老师授课,学生应该要交很多钱吧!?啊?难道不是吗?而前面又说他家贫,连书本都买不起,现在居然还交得起如此之昂贵的学费,你说假不假?骗小孩哦!

  看文章的主旨与好词好句固然重要!但是,文章的真实性!我想,似乎比文章的主旨等更重要!至于应该如何去思考文章的真实性,还是要看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08-14

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02-21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通用14篇)09-04

初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2-17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4-01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1-07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2-15

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12篇02-15

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12篇)02-15

在线咨询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中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但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当老师翻书朗读,同学们凝神以听时,我似跨进了这时空隧道,坠入这元末之时。

  这矮小的茅屋是谁之所,比起如今的高楼大厦真是如蝼蚁之穴。

  这粗麻所织的褞袍敝衣是何人之服,比起如今的丝裙皮衣真是如垃圾般的百衲衣。

  着羸弱的后生是哪方人士,发饰与我等有如此差别。

  瞧,这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时节,这后生竟在砚墨抄写借来的书籍,墨汁冻得坚硬如石,手冻得亦与笔僵为一体了。如此毅力,如今还有几人?

  这后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岁月一起成长,那旧有的所学早已“食”不裹腹了。

  他,走出村庄,到百里之外求学,路途之艰、跋涉之辛,手脚冻木,皮肤冻裂,浑然不知。我每当听、读到此,都倍感心灵震撼。

  他,在师长面前,不断探索,寻求真理,若遇老师训斥,更加毕恭毕敬,如此学习态度,真令我辈汗颜。

  他,在纨跨子弟中学习不以贫为耻,而是以腹中富有精神食粮而满足。物质贫穷,精神富有,这乃真正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看着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奋,像老鼠爱大米一样深深的热爱学习,我明白了:难怪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忽然,身体一阵轻晃,我又返回了课堂,看着那些嬉笑吵闹的面孔,我真想大喊一声:你们还有个学生的样子吗?管他!我要学习,我要读书,并且牢记两个字:发奋!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4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习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习,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习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习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习榜样!向他学习。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执著;高考前的一个闷热午后,我看完一篇小说,突然拿起手机把那个想法告诉她。我想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单纯而善良的。不过游戏已经开始了,总该将实验进行到底吧;两条相交线偏离了既定的轨道,终究都是错。我化尽千年灵力,只为再见你一面。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

  我从刚踏进小学的大门到现在,已经认识了很多古诗,但因为我的语水平不太好,所以我不会去背,但这首"送东阳马生序"让我懂得了很多,虽然这首诗内容很多,可是,让我感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讲信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做到最后,不轻易放弃"

  宋溓—明初诗女三大家乡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乐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习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溓,就像人们感动于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大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与大学士宋溓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溓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绍说,澳大利亚出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我想,出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习,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习,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习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习,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习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

  宋濂自幼就喜好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购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读,为了能及时还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的举动,为他赢来了良好的信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最终,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从书中所述事情能看到诚信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无数的事实论证。表现诚信的成语有很多:“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等。最著名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因为季布的诚信,而使他在朋友中得到很好的声誉,后来,季布得罪汉高祖刘邦,刘邦悬赏重金捉拿季布,季布的朋友却不为重金所动,反而帮助季布出逃,如果不是季布坚持信守诺言,赢得“季布一诺,值黄金百斤”的声誉,他的朋友会不惜一切来助他出逃吗?诚信决定了季布的命运!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因为不诚信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周幽王为博宠妃一笑,不惜动用点燃烽火台来戏弄诸侯救驾,结果,真正的敌人来了的时候,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在戏弄他们,没有一个人前来救驾,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堂堂天子,因为不守诚信,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身首异处的结局,可悲可叹!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它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是一个人缺少诚信,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任何事都没办法做成。《左转》“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反观现在,却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火锅红等事件层出不穷,在金钱面前,诚信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就连现在帮助他人,都要瞻前顾后,怕被讹诈...。这让从小被教育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我们情何以堪啊!难道在创造物资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就要被束之高阁吗?难道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比起我们的老祖宗,思想道德的滑坡竟然那么厉害吗?

  没有信仰,缺少诚信的民族是危险的!我还小,没有办法改变缺少诚信的社会现象,也想不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我只能默默的从我自身做起,我也希望生活中的每个人能尽量做到这点,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8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在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困难,与自己的艰苦作对比,以告诫“马生“刻苦学习。文章让我强烈的感觉到我们应该学会执着、坚强并珍惜优越条件,好好学习。

  因为执着和坚强,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下抄录一本本的书,可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并最终成为了大文学家。

  国家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果想看书,父母会给你找;如果想要文具,父母会给你买……我们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宋濂的差,可是我们却没有他的那一份坚持和执着。

  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坚持和执着,当然,还要有高尚的爱国情怀。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

  在国学课上,张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更是对我们现代小学生的一种勉励。

  宋濂以青少年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学习。写的字字亲切,语句平易畅达。

  当我读到宋濂在天气非常寒冷,把砚池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坚硬的冰块,他的手指即使被冻的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书时,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同学,我们现在的书都是父母挣来的钱买的,不用再抄录,有的同学买来的书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边。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读书呢?

  当我读到宋濂在住旅馆时,主人一天只给他两顿饭吃,并且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时。我想:“我们现在在家里个个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倚仗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挑吃穿,尽管有可口的饭菜,还嫌弃这个菜做的没有色,那个菜做的没有肉。在宋濂那个贫穷的年代,哪能像我们这样挑呢?”

  当我读到宋濂冒着凛烈的'寒风,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学,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得僵硬不能动,要用热水浇洗,用棉被裹着,很久才能暖和过来时,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天天车接车送,娇生惯养,从来没有挨过冻,受过罪,更别提把皮肤冻裂,四肢冻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着既美观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呢?

  宋濂虽然每天同那些贵族子弟在一起学习,但没有沾染一点恶习,依然专心学习,因为可以学习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他的心中已经被学习的快乐填满,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至今,哪一个著名的文人学士没有经过很多磨难呢?唐僧取经,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就连明星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出名的。又有哪个纨绔学子可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难来磨炼自己,把苦难当做我们攀登成功的高峰时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吧!把它踩在我们的脚下,很快我们就会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写作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节选部分讲述的是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争取学有所成。学习后,我受益匪浅。

  宋濂读书刻苦勤奋。他年幼就喜欢读书,因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还自己亲手抄书。在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可他仍不懈怠偷懒。但是现在,有些学生不是没钱买书,而是有了零花钱就去买吃的,买喝的,上网吧,泡歌厅……也就是说,他们把钱都花在了吃喝玩乐上。如今,他们也根本用不着像宋濂那样去抄书,却还一个劲儿地埋怨学校下发的书本多,怕书多了读不过来,把自己累坏。这岂不悲哉!宋濂求学时的学习生活条件艰苦。出门求学,行深山巨谷,受穷冬烈风,穿缊袍敝衣,食粗茶淡饭,他却一点不在乎,也从不跟那些富家子弟同学攀比,认为只要有书读,能学到知识就足以感到快乐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现在一些学生。有的学生到学校里根本就不想着读书,老是与其他的学生比吃赛穿,唯恐在这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生,对学习成绩落后于人倒满不在乎。先前提到的那些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跟宋濂几乎成了截然相反的一类人。这样下去,如此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实在是难。

  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谨遵宋濂的教诲,把宋濂当做我们的学习榜样,刻苦读书,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1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国家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我们却整天无所事事。可当我看到宋濂小时候刻苦求学的事时,我彻底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到宋濂小时候刻苦的求学路,为了及时归还,竟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录毕,无硕名人大师与游时,曾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名的前辈请教。而我们呢?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老师指导和没有书看,唉/向我们这样在蜜罐里泡大的,怎会明白这种辛苦呢?

  宋濂学习很认真,常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而我们上课却不认真听,上课只担心老师不要喊自己回答问题,拥有好运气刚好答对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不提出质疑。宋濂求学时,负箧曳屣,一天只吃两顿饭,看见同学学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却不羡慕,以从中有足乐者。苦难并非全都是坏事,我们只要化苦难为动力,困难则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也。”孟子也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宋濂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我们应该知足,以宋濂为学习榜样。

  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穷养,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过清贫的生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小在大海里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因为他们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范仲淹划粥充饥,我们青少年是应该反思反思了,我们的生活如此优越,却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对于宋濂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宋濂还不畏艰辛,刻苦求学。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古代有许多古人刻苦学习,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相对比而言,我们的学习生活可谓是幸福,更应该用刻苦、认真的态度回馈为我们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的人们。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3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4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写到“余”小时候是如何无书,无师,然后又抄书、拜师求学的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

  “余”虽艰苦,但却有必要验证一下此文章的真实性。文中写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是后文又提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首先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小时候家中穷,没钱,所以买不起书,而后面文章中又说到借有书的人家的书拿来抄,他没有钱买书,却有钱来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且抄一本书用掉纸、墨的`钱就足够买一本书了!而他却还要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去抄书,这固然值得怀疑!

  暂且不说他抄一本书需要用掉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值不值!再接着看后文,我想会有更多的BUG,尽管我卡不进去。“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中提到这个老师德高望重,且他的弟子挤满了屋子!这样出名,这样红的老师,肯定是经人炒作过的,不然哪有如此之红!所以这样的老师教书应该会收更多钱,他肯定会趁机大捞一笔,来赚得他巨额的利润。然而,这就要看他的商业头脑如何呢?!噢!对了!我们还是继续讲正题!这样的老师授课,学生应该要交很多钱吧!?啊?难道不是吗?而前面又说他家贫,连书本都买不起,现在居然还交得起如此之昂贵的学费,你说假不假?骗小孩哦!

  看文章的主旨与好词好句固然重要!但是,文章的真实性!我想,似乎比文章的主旨等更重要!至于应该如何去思考文章的真实性,还是要看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