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查报告>我县三农问题调查的综合报告

我县三农问题调查的综合报告

时间:2023-02-24 14:22:0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我县三农问题调查的综合报告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了解我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县政协自今年2月以来,组织七个专门委员会,就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分五个专题,共组织50多名委员参与,涉及22个部门、13个街道、镇乡、35个村社、4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在调研中,突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这个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就有关问题赴邻近区县(市)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调研,结合我县"三农"实际,在认真分析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形成了5份专题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调查报告。
   一、我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我县有农业人口47.3万人(按户籍划分),占全县总人口77.6%,其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5.4%。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比1994年增长1799元,增长63.6%;比2002年增长168元,增长6.2%。在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占29.6%;养殖业收入464元,占21.1%;工资性纯收入为1040元,占36.2%;其他收入519元,占18.1%。截止2003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近两年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10.8个百分点,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不少农民在场镇购房和自建砖混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电视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闭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民正向小康迈进。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总产值6.87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余万元。全县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去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道路得到较大改观,现有县道154公里、乡镇道169公里、村道763公里、社道1200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率100%,社社通公路率94.1%。水利农机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70处,总蓄水引水能力10597万立方米,有效水量为7616万立方米,近年来建成盐井河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河道、建设护城河堤15公里,改扩建水厂12座,改造电灌站20余处,推广农机新具2800多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3.9平方公里。农村供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建成35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1座,主变总容量为35.9万KVA,形成了以220KV田家变电站为中心、相对独立的璧山电网,全县用电量达4.99亿KWH,同比增长39.3%。农村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农村固定电话达60000多部(除璧城、青杠外),农村移动电话不断增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全县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目前,有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站,有县畜牧中心、畜牧兽医联站和原26个镇乡畜牧兽医站,还有镇乡农机站、县水产站,共有服务人员743人。成立了专业技术协会36个,建立了城北蔬菜、丁家花卉繁育等13个示范基地,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农资超市10个。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崛起,"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成立了一批如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广东温氏集团、三业茶叶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共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5176家农户发展种养业,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314万元。
   --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改进。县委、县政府重视抓农业、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街道、镇乡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农村工作的力度,着力推进农业向前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市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并切实加强检查督促,保证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工作不断推进。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制度,推行"一事一议",促进了村民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了民主管理,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去年底,全县共创建村民自治合格乡镇26个,村民自治合格村433个。农民负担切实减轻,2003年全县人均负担为38元,比税改前人均减少36元,减幅为48.6%。切实加强了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全县无一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的群体事件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物质生活整体水平不高,文化生活单调。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26.7%,而差距呈 逐步扩大趋势,并且农民收入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大,少数农民生活还十分困难。二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本未涉及到农民,即使在个体私营企业务工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也不足1%,全县农村应享受五保的2995人,而实际纳入五保的仅1181人,占应保人数的39.6%,一些特困户由于多种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医疗无保险,大病重病无力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在贫困户中约50%系因病而引起。三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在农村中,农民除农事季节较忙外,其余空闲时间里多为白天打麻将、斗地主,晚上看电视,其他文化活动少。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调整进展较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难。按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能进行花卉、水果、养殖结构调整,致使农业结构调整遇到了新问题。农业投入少,融资难,农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实施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小而散。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苗木、新堰蔬菜等规模较大外,其余的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尤其是水果发展较为分散。三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我县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村社道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达64.23%,中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所占比重达80%以上,加之道路改造和管护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普遍带病运行,全县87座水库中有30座为病险水库。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农业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维护费用缺乏,加之管理滞后,致使老化损毁速度加快。如全县363处电灌站装机434台,其中323台系70年代建设安装,改造任务重。三是部分地区看电视难、安装电话难。全县闭路电视覆盖率只有39.1%,多数农户靠天线接收信号,收视效果差。在农村电话安装中,由于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安装费用高,电信公司发展农村电话在经济上不合算,因而存在农村安装电话难问题。据调查,全县各镇乡有300多户农民已交装机工料费,但由于缺主干线而难以安装,群众意见大。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步伐慢,作用发挥不好。一是原农业服务体系队伍庞大、人员臃肿,全县街道、镇乡农技中心在编人员达364人;人员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多用在从事经营收入上,较少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技专业人员缺乏,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86%,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4%,且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和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现有人员难以给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进行新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服务层面停留在乡镇级上,服务指导形式绝大多数为以会代训或印发农技资料,农民得不到有效实用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农资市场不够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大,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不大,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仅有12个,有的合作组织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混乱,无法正常运转,即使能够运作的,其经营范围大多局限在本地,没有更好拓展市场空间。此外,有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调研、总结和引导、扶持不够。
   (五)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领导对农村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乏力。有的认为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小,贡献率较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产出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作复杂,投入精力虽多,而收效不大,因此对农村工作较为放松。有的镇乡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和抓农村工作上,被动的多,主动的少;抓项目的多,谋全局的少。有的领导和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深入村社、农户少,对民情、民意了解掌握不够,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研究不够,检查督促不力,落实效果不好,使部分主导产业发展分散。三是少数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部分村"两职"干部由于受年龄、文化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有的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在开展村务公开、推行"一事一议"、抓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不好;多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滞后,既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方便群众办事。
   三、建议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速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要更新观念、求真务实,采取综合性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从城乡社会整体发展出发,跳出农业研究农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思路上,注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拓展农村的发展空间,在发展工业中推动农村经济,在市场导向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二三产业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适时召开"三农"问题解剖分析会,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台切合璧山实际的农民增收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干部、部门联系街道、镇乡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多深入村、组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所需所盼所想,协调解决好农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各街道、镇乡党政主要领导,要统揽全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象抓工业发展那样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各街道、镇乡要以村规模调整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加强村级领导力量,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农民增收列入对街道、镇乡和县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思路不动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并注重与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 等其他规划的协调。随着我县街道、镇乡行政区划和村规模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适时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应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在璧青公路沿线以东,县域公路主干道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植新的旅游观光景点。针对目前我县实际,在农业用地中,应扩大一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缩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
   其次,要抓重点产业,培植精品,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优质伏淡季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这四大主导产业,在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和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把其做大做强。同时,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抓规模、上档次上下功夫,以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要把一、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搞好农业重点区域、重要产业带和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搞好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农业信息化设施等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农村工程。改革农业扶持资金的投入方式,将我县农业扶持资金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业发展规划,着力规划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在引进企业的质上认真把关,增强我县工业发展的后劲。调整充实产业结构,多引进和发展其他门类的工业企业,繁荣我县工业的种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我县工业企业做多、做大、做强。
   二是切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发展现代流通,开拓市场,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特色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各类宾馆、特色餐馆、会展中心等餐饮娱乐业和以家电维修、汽车美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业整体形象设计,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并提升其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业。在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完善管理的前提下,发展房地产业。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培育和规范运输市场,改进运输服务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开拓运输业务,综合开发运输场站和沿线地段,增加我县人流物流。
   三是坚持不懈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随着我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地域规模、人口规模、资源规模、产业特点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变化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编。各街道、镇乡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重新作出符合实际的城镇总体规划,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着力劳动力资源开发,狠抓农村劳务输出
   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此,建议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劳务输出当作一大产业来抓。
   一是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县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街道、镇乡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在村、社明确联络员,分别负责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全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要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县统一的劳动力档案,形成全县劳动力信息库。
   三是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议建立我县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中心,加快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在县城一定场所设立就业信息发布装置(如显示屏、触摸屏等),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
   四是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整合全县劳动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中、青山技校、农广校和有条件的企业等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率。 
   五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是改革现有农技服务体制。对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一稳一放两分离"的改革,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实现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彻底分离。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合理设置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财政应保证公益性机构的人员经费,使其能更好地履行公益性职能,不再从事经营性活动。对于经营性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经营、技术承包等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在改革中,公益性机构应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考试考评。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分流,分流人员可采取转岗、提前退休或到经营性组织工作等方式加以解决。
   二是改进服务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将服务重点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逐步转向提高农民素质上来,运用教育、培训、交流、咨询、提供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做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向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管理及市场信息服务。改变农技推广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既突出面上的咨询培训,又注重点上的示范指导,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服务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村社、农户进行技术辅导,积极推行"一人一村"的农技推广制度。
   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种社会力量,培训一批技术人才和经营能手,带动全县种养业发展。改革投入方式,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力度,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确保经营市场有序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努力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一是认真实施《璧山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点分散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除璧城、青杠、丁家、大路、大兴外,其余镇乡宜各设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有可靠生源的原乡镇所在地只设置教学点,以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璧山县区域卫生规划》,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调整医疗机构布局,街道、镇乡集中办好一个卫生院,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持股以及租赁、托管、拍卖、有偿转让等改革,鼓励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兼并托管,领办镇乡卫生院,提高全县医疗整体水平。
   三是逐步兴建农村文体设施,把建设村组文体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为农民文体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快电视宽带网络向农村的延伸速度,尽快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利用现有广电设施,开通我县调频调幅广播,增设农村专题节目,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获取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
   四是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救助力度,探索实行农村"低保"的办法,要严格执行特困户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做到应评尽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务工农民逐步实行养老和医疗保险,完善工伤保险。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办法,认真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力争使我县尽快纳入国家试点县,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防病就医水平,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我县三农问题调查的综合报告】相关文章:

对我县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8-16

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08-12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07-26

对我县涉林案件的调查报告08-12

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践调查报告08-12

目前我县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08-15

目前我县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08-16

对我县财源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8-12

对我县涉林案件的调查与分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