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乌拉特后旗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乌拉特后旗地处巴彦淖尔盟西北部,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平均海拔1300—1500米左右,属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全旗荒漠化和沙化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一)土地利用现状
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其中高平原区2879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78%,山地丘陵区721万亩,占19%,山前套区75万亩,占3%。全旗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35万亩,其中有林地1.4万亩,灌木林地183万亩,疏林地0.0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9万亩,宜林地1147万亩,全旗森林覆被率为5.1%。现有耕地7万亩,全部为沙质耕地,占总面积的0.2%,人均占有耕地2.7亩。草场2395.57万亩,其它用地29.9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可治理面积1200万亩。
(二)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全旗平均水资源总量21297.3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年径流542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5980.0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资源8910.39万立方米。境内地表水分为两大水系,分水岭南面是以黄河侵蚀基准面的外流水系,主要有13条河沟,大部分为间歇河,水量小;分水岭以北是内陆水系,是南北流向,最终流向蒙古境内和旗境内的戈壁、沙漠地区,内流河水量都很小,常常见不到地表径流。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入渗,渠道渗漏、灌溉入渗以及山前侧渗为主。
(三)牧业资源现状
全旗现有存栏大小畜64万头(只),其中大畜5000峰,小畜63.5只。1999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28.64万绵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则为65万头(只),超出正常载畜量37万头(只)。2003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32.21万绵羊单位,适宜载畜量88亩/只。年畜牧业产值为8485.1万元,年商品率为28%。
(四)社会经济状况
全旗总人口4897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67人,占总人口的27.9%;汉族人口34815人,占总人口的71.08%;其它各少数民族496人,占总人口的1.01%。全旗共有城镇人口424871人,占总人口的50.8%;乡村人口24107人,占总人口的49.2%;城乡人口比例为51:49其中:农牧民5210户,20794人,占总人口的42.5%。贫困人口4379人。全旗现辖10个苏木镇、48个嘎查村,114个自然村,旗政府所在地赛乌素镇,现正在搬迁至巴音宝力格镇。
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16.7%。农牧业总产值12826.5万元,农牧民人民人均收入1578元,元,贫困人口收入1090元。
一、生态治理及现状
(一)生态建设治理现状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以“改善生态”为首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实施“生态立旗”战略,力争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分布特点,确立了“建设山前一条线,保护山后一大片”的战略布局,坚持以“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重点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保、封、退、治、禁、移”六管齐下,通过走“大封禁、小治理”的路子,特别是1999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债券、梭梭林鼠害防治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区禁牧、苁蓉禁挖、天然林禁伐、野生动物禁猎、实施生态移民、实行分类经营、建立采种基地、开展鼠害防治、人工麦草压沙障、营造梭梭林、人工嫁接肉苁蓉和恢复林业局行政职能等强有力的措施,使乌拉特后旗林业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2003年,乌拉特后旗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6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10%,其中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万亩),飞机播种造林24万亩,封沙育林130万亩。义务植树134万株,四旁植树39万亩,新育苗1020亩,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到2003年底,全旗森林资源面积达到188万亩,是1995年前的2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活方木蓄积达到了6.6万立方米。完成梭梭林鼠害防治面积105万亩,建立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通过几年的建设,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天然林单位生产力、承载力及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短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累计保存人工种草面积35万亩,改良草地面积65万亩,围栏草场150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8万亩。
(二)生态环境现状
全旗沙漠化土地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固定沙地119.8万亩,半固定沙地729.7万亩,流动沙丘453.8万亩,戈壁318.1万亩,重盐碱地5.6万亩。(数据为1995年的)。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66.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582万亩。近年来,风沙和沙尘暴给本旗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大风卷挟表土,毁坏草场,给羊、驼正常繁殖也带来危害,风害时牲畜繁殖率较正常年份偏低7—13%,牲畜死亡率偏高20%以上,大风亦给山前农区带来灾害。1988年—2004年的17年间,全旗大风总天数1663天,平均年大风天数为104天;17年来,沙尘暴共发生197次,平均年沙尘暴数为12.3次。特别是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大风总数竟达561天,平均年大风天数112.5天,沙尘暴总次数达66次,平均年沙尘暴数为15.2次。从1991年到2002年间8年发生旱灾,共死亡牲畜79267头(只)。
全旗有2.4万平方公里土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风蚀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2%,水力侵蚀0.2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总量120万吨;河床、湖床泥沙淤积,造成上游河床摆动,下游河床抬高,给防洪增加了难度;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02万平方公里
全旗3650万亩草场全部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达70%,退化草场就有280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76.8%,其中中度退化960万亩,重度退化面积345万亩,植被退化严重,大风天气逐年曾多,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对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治理对策
第一、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严管林”。一是突出重点保护我旗珍稀的天然林、野生动物和人工林资源;二是生态建设重点地区严格实行禁牧,加强基层林工站建设,建立管护网络;三是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开展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四是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认真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
第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将全旗的林业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实行分类经营。公益林要实行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争取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商品林要实行宽松的采伐管理政策和市场化管理,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三、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好国家林业治沙信贷扶持政策,允许林业生产经营者以森林资产抵押申请贷款,减免林业税费,取消一切对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的不合理收费。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林业开发和建设。坚决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四、深化国有场圃改革。将我旗的国有林场争取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国有苗圃保留事业性质,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投资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壮大场圃经济势力,提高场圃职工收入。
第五、强化科教兴林。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育林业技术人才和科技带头人,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围绕我旗林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节水抗旱造林、盐碱地造林、容器育苗、林木良种选育、防沙治沙、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灌木加工利用等技术问题。大力推广肉苁蓉人工栽培、保水剂抗旱造林等适用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
第六、发展林业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大力营造人工梭梭林,扩大肉苁蓉人工培育面积,逐步引进肉苁蓉加工企业,加强肉苁蓉的深加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二是依靠天然林资源,大力发展采种业,建立梭梭、柠条、肉苁蓉、冬青等珍稀荒漠树种采种基地。每年采集各类种子不少于5万斤,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七、加强工程资金管理与使用。我要“严”字当头,把工程项目资金作为一条“高压线”,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按制度办事。严格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切实管好用好每一笔生态建设资金。
第八、坚持抓好机关和队伍建设。一是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全面推进党务工作;二是全面抓好林业执法队伍、管理队伍和科技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林业队伍;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管理为服务,真心实意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乌拉特后旗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相关文章:
电子政务现状及对策08-19
康健公司管理现状及对策08-13
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08-08
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8-03
西部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07-23
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08-12
浅谈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08-15
中职钳工实训教学现状及对策08-13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