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时间:2023-02-24 14:21:17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散杂居民族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做好新形势下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需求。根据省民委、州民宗委传真电报《关于做好散杂居民族地区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我局专题向县领导汇报后,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内容,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抽调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调研。通过调查整理、统计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现就全县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文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北纬23º6ˊ--23º44ˊ,东经103º43ˊ--104º27ˊ之间,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680米,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0589.9毫米,无霜期339天,年日照时数为1988.1小时。总面积2972.12平方公里。全县辖16个乡(镇)133个村(社区)委会、1145个村民小组,有汉、壮、苗、彝、回、傣等11种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山区贫困农业县。全县43.5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2.54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4%。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贫困县。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一个既保持了各民族特色,又使多民族文化凝于一体的文化景观。
   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包括的民族乡有:柳井彝族乡、秉烈彝族乡、坝心彝族乡、东山彝族乡、红甸回族乡、追栗街镇。区乡体制改革前的民族小乡有:喜古小寨彝族乡、古那冲彝族乡、车期彝族乡、攀枝花塘子寨彝族乡、大以古彝族乡、高登彝族乡、高末彝族乡、迷洒彝族乡、攀枝花彝族乡、牛克彝族乡、热水彝族乡、干塘子彝族乡。总的土地面积为:1219.064平方公里,有64个村委会,11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3544户,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90%。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人均粮食产量为500公斤,农民纯收入为800元。这些地区多为丘陵,属山区和半山区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解放初期,这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生产力十分低下,民族内部社会分工很不明显,人们习惯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封闭圈中蹒跚而行,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民族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投入力度,不仅加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还在资金上扶持有经济发展条件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及所处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还是相对缓慢。
   (二)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主要优势和成就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大部分民族地区不仅形成了以烤烟生产为支柱的产业,而且,综合开发的路子正在逐步开通,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步得到利用,畜牧业、林果业的潜在优势逐步得到发挥。资源优势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兼有亚热带南温带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有发展农、林、牧、渔及多种经济作物的优势条件。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以稻谷、玉米、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以三七、甘蔗、烤烟、油菜、蔬菜为主。矿产资源:目前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达24种,矿床和矿工91个,钨、银、锰、铝、锌、花岗石、石灰岩为文山县优势矿种。如:乐诗冲乡牛克村委会有较为丰富的铁、煤、玄武岩,贮量大,质量好,是建设等级公路必需的石料之一,有着极高的开采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水能资源:我县本部散杂居地区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缓流纵横,水系发达,湖泊库塘星棋罗布。水能开发的主要河流是盘龙河与那么果河。除此以外,还有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等等。近年来,我县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利用优势,努力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九五”以来,县委、政府抓住中央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政策及难得的扶贫攻坚机遇,以“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把重点放在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现已基本实现了散杂居民族地区村村吃上自来水、村村通路、村村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电视收视率达80%的目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并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2、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取得效益
   发展全县经济,散杂居民族地区是重点和难点。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散杂居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主要做法是根据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依托市场,择优布局,在坝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和生猪联户养殖。在山区重点实施辣椒基地、优质烤烟基地和山羊养殖基地等工程。种养殖业逐步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由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在推进散杂居民族村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如:秉烈彝族乡就地区优势,建成优质水稻基地,大力发展粮食产业。追栗街镇以彝族聚居村大兴寨为烤烟基地,发展烤烟种植业,该村2002年被州政府确认为州长烤烟示范样板地。全镇2003年烤烟种植面积为5800亩,烟叶收购1.16万担,大兴寨的烤烟种植面积就为3240亩,为当地农民创收上万元,使追栗街镇成为全州有名的烤烟盛产地之一。追栗街镇在发展烤烟的同时,发展了甘蔗4165亩,干柿子1300亩,八角635亩,2003年农民纯收入达到了1400元。粮经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4.2:5.8,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乐诗冲乡牛克村以稳定两个重点——三七和林果业,做强做大两个基地——蔬菜和马玲薯基地,经济发展思路不断清析,自身的区位优势不断等到利用,2003年实现经济总收入338.1万元,粮食总产68.1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108元,人均产粮381公斤。
   3、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县委、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及扶贫攻坚大汇战这一机遇,加大对全县的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投入。通过科技扶贫、挂钩帮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特色产业等有效措施,基本实现了温饱目标,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4、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部的建设,增强队伍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我县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办实事办好事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一是鼓励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二是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异地挂职锻炼,学习异地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三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培养、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使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宽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民族地区工作的新思路,研究解决民族地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县目前科级以上干部530人,少数民族干部197人,占干部总数的37.2%。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情况为:公务员25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1人,科级领导47人,一般干部205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63人。
   5、加强教育工作,加大散杂居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散杂居民族地区教学教研工作开展正常,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工作有效运行。散杂居民族地区教育情况为:中学校数初中13所,完中1所,小学校数中完小74所,校点111个,在校学生数42593人,其中:中学12190人,小学30403人。少数民族学生20040人。在读大专生人数为51人,在读中专生人数为55人。我县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经调查,散杂居民族地区教师师资情况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有5人,本科毕业的有4277人,专科毕业的有469有,中专毕业的有45人,高中以下学历的有46人,合格率为:98%。小学专任教师中无研究生,本科毕业的有22人,专科毕业的有376人,中专毕业的有99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有62人,合格率为95%,小学专任教师学历相对偏低。对乡镇村完小教师队伍,全县以不同形式开展履职晋级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乡镇村完小教师队伍文化水平偏低问题。部分民族地区还实行双语教学方案,及时解决因语言障碍不能入学的少数民族孩子学习困难问题。注重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基本经验
   1、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我县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主题教育活动,使干部受到了教育,积极帮助散杂居民族地区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2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共进。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多年来,散杂居民族地区互相通亲,形成一种融洽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一是积极向外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又加强相互间的学习,取长补短,取得了共同学习,共同奋斗,团结一致求发展的效果,为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各民族散杂居村寨发扬“住在山、出路在山”的精神,积极探索经济发展路子,以当地自然环境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实施改革开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1、在土地使用政策方面:对投资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用地和国家、省、州、县鼓励投资的生产项目建设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非经营性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的,免收或按最低限收取县级财政收取的征地管理费、新菜地开发基金等费用。鼓励投资者利用开发集体荒山、荒坡和农村集体土地、农民承包地和自留地,发展相关产业。如喜古乡车期村委会年降雨量在983毫米,有成片的荒山荒坡,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壤相对肥沃,有种植多种经济林果的天然优势,尤其适宜八角、他披梨、花椒、桃、李、杉树、按树等经济林果和速生丰产林。我县引进投资者开发利用这里的土地种植经济林果,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免征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的增值税。拆迁业务获得的收入,按税法规定缴税后由财政全部返还奖励。文山县各乡镇在农业生产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的增值税都给予免征。
   3、在收费政策方面:投资者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及三七等农产品资源开发和农牧产品加工项目,免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其他收费,除应收上交省、州、县部分和工本费外,一律免收。提高开发城镇的速度。由投资者个人投资建设的,减免或按最低限收取人防设施易地建设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劳保统筹金费用。
   4、对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经相关部门论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享受银行低利率贷款政策:由于近年来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受市场制约,前景不尽人意,现在没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因此,也就不存在享受银行低利率贷款这一优惠政策。
   5、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采取以小资金,小项目,短时间收回的方式,以户为单位,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给予扶持。这项业务在秉烈乡实施的效果较明显。
   6、异地搬迁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对保护生态环境,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草)政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影响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现有的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
   (1)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生产手段相对发达地区落后,改革开放以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基本还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
   (2)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生活困难。散杂居民族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地区或高寒冷凉、或地势峻峭、或干旱少雨,生产生活条件差,许多相应的配套设施难以解决。
   (3)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人才。有不少的散杂居民族村寨没有高中毕业生,甚至没有初中毕业生。例如:坝心乡陡舍坡村三丫口苗族村无一人读到高中毕业,连初中生也是中途辍学回家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0%。类似情况的散杂居民族村寨相当普遍。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支撑产业是影响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缺乏敢管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差,致富步子慢。
   四、加快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因此,加快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转变作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解决在经济发展路子上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要着力加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一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二是崇尚科学、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三是破除守旧观念,大胆创新;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对民族聚居村寨,继续开展好双语教学,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的人才;五是大力普及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六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搞好卫生保健,增强民族贫困人口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七是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并学习处地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高灌溉面积;二是改善公路交通条件,提高物流速度,加快信息流通;三是加快电网改造,彻底改变因电费太高,有电用不起的现象;四是充分利用种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把县级民族机动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调整,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抓好产业结构调理,千方百计增加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的收入。一是在抓好烤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大力种植其他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二是结合山区散杂居地区的特点,结合村情、户情,做好三七这一特色产业的同时,抓好其他的生态产业;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念好“山字经”,充分利用中央对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政策,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养山”。
   (四)、加强散杂居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有一支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和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此,加快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必须抓好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坚决杜绝那种长期以抓阄轮流担任村小组长的现象发生。
   (五)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不深化改革,不扩大开放,不进行科技创新,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的许多问题就没有出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上动脑筋,想办法、找出一找致富的路子。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要有新思路08-07

××实施经营城市的思路对策08-12

实施经营城市的思路对策08-15

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困难与对策08-12

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困难与对策08-15

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困难与对策08-06

××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08-12

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08-15

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困难与对策_[实习报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