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农村基层组织缺人才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近几年来,我县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但随着我国加入WTO 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村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要求,村干学历低、年龄偏大,后继无人问题较为突出。全县现有村干部2705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3.2%,46岁以上的村干占43%。村干部工作缺少吸引力,学历高的以及发展农村经济有致富门路的不愿到村任干部。部分在职村干部事业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缺少创新精神,缺少工作动力。究其原因: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工作难做。大部分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营收入少,甚至无村营收入,村级负债严重,数额大的超过100万元,高负债村无钱修桥铺路、无钱扶贫济困、无钱偿还债务,甚至村干工资都难以兑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村级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钱,下面一根针,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吃苦几十年,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在政治上没有盼头,至多干到村支部书记,很难再提升;事业上缺成就,有些年青村干部,尤其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村官,怀着一腔抱负,想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收钱、调解纠纷等琐事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去实现自己干事业的心愿。三是村干待遇低,在经济上没有奔头,村干报酬少的仅有4000多元。拼茶镇的兴镇村去年村干人均只有4000元,镇政府为了调动积极性,每人照顾了500元,上述因素造成一些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愿干、不真干、不实干。有些镇为了解决后进村配备村干难的问题,不得不采取并村的办法,将后进村并给邻近组织建设好的村。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吸引力。对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工资待遇及养老保险、村干部的培训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大胆提拔使用农村的能人。将一批年富力强、开拓进取、怀为民之心、思富民之策、乐富民之举的私营业主提拔到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岗位上,同时,进一步处理好村干部经济待遇问题,在职干部除上级人均纯收入的1.5倍落实基本报酬外,对部分村营收入、镇考核报酬,以及代收的各款手续费,用于村干部分配,使村干部人均不低于6500元的报酬。同时提高村干部养老统筹标准,使他们老有所养。二是注重教育培训提高村干素质,实行分级培训村干部的责任制。县一级重点负责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镇党委负责对其他村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WTO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致富、带富的本领。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确保后继有人。进一步完善村级后备人才库,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农民党员经纪人、企业职工、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退伍专业军入、入党积极分子等,充实进村级后备人才库,并对他们加强培训,落实专人正常帮带。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资金
2001年,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但农民负担大幅度减少给基础设施投入带来了困难。全县税改后,减负近1个亿,减幅达到51.4%,同时也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造成了资金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基础建设投入难。由于税改后筹资筹劳数额少,农村基层特别是村级集体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经形成的农村道路、桥梁、水渠闸急待修理。据统计,我县现有农村桥梁3294座,这些桥梁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建造时的荷载标准偏低,已年久失修,有1006座急需维修改造。有51%的三级河、64%的四级河流急需疏浚。而村级每年一事一议筹资只有1800万元左右,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最多只有1000万。
二是农村税费征收到位难,已经落实的投入渠道资金难到位。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有效减轻,绝大多数农民拥护和欢迎,积极交纳税费,但也有极少数农民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税改后,农业税的征收主体是农税征管机关,镇级只属于委托代收机关,村干部只能上门动员而不能直接收税,定时定点征收在有些地方还未能有效地推开,而农税部门限于人力、物力,缺乏必要的应付手段。另外,一事一议筹资和农民负担的两工到位尚无法律保障,清收税费尾欠难度很大。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拖欠人数越来越多,尾欠额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村级运转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
三是镇村两级债务清偿难,占用农业投入资金。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收支缺口较大,全县有1/3的村当年管理资金收不抵支,而且还面临着繁重的债务化解难题。税改前,全县村级集体账内外债务高在2.7亿元,通过二年多的努力,目前债务余额已下降为1.15亿元,但今后化解的难度更大,缺少可以盘活的集体资产,通过发展经济化解债务还需一个过程,而清收税改前陈欠中央又严格禁止,不少地方化债无门。现全县村级债务超50万元以上的有40个村,占总村数的12.3%。镇级财政运转也十分艰难,绝大多数镇是负债运转,多的镇负债高达5000多万。不少镇只好将一事一议筹资和两工以资代劳款等农业投入资金,挤出部分用于还债。
四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难。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与“一事一议”的规范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少地方由于议事内容、议事条件、农民民主议事素质等方面的制约,无法与规定程序操作,影响议事效果。
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阶段性成果,达到中央提出的“三个确保”的要求,我们将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和难题,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同时,我们建议上级要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逐步过渡到位,在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前提下,落实各项措施,从而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必要折基础建设投入,确保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1、加大上级财政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税费改革5—8年内,是村级资金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在村级经济尚不发达且无新的增长点情况下,村级组织既要确保正常运转,化解各类债务,又要进行农村基础建设,自我调节能力十分脆弱,难度很大。建议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在确保村级组织运转资金足额到位的同时,各级财政要划出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村内农业基础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今后应逐步向村级组织倾斜,向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倾斜。
2、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资金投入机制发生变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作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上级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筹资筹劳标准不能降低。根据当前农村实际,取消“两工”后将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因此,建议从明年起,继续保留“两工”,工日可以控制在每劳8个工日以内,并允许实行一定额度的以资代劳。二是简化筹资筹劳程序,实行标准控制,民主议决,限额使用,规范收取。三是强化征收手段。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条例法规,实行依法征收。
3、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制订具体的优惠政策。如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项目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明确具体的扶持措施。
三、农民增收缺门路
我县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05元,比上年增长6.5%。从当前情况看,农民增收难,关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在生产环节增收空间不大。我县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40多家,但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档次低,精深加工少;农业生产与加工脱节,农产品安全质量有待提高;与农民的联接不够紧密,买断的多,搞二次分配的很少,对农业生产和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虽明显但不突出。二是致富信息传递不畅,把握不准。农村现有的为农服务机构、农业信息网络等,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存在明显的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信息传递的不畅,影响了市场对农业结构的引导作用。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在其他产业方面的增收渠道不畅。我县农村总劳力45.3万人,按现有生产能力和水平,以劳均耕作10亩计,仅需13.2万个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量达32万之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全县转移出去的劳力仅22万余人,当前特别是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农民外出就业受到严重制约,即使目前暂时没有返回的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在外收入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绝大多数运行机制不健全,有名无实,致使农民抗御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为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采取综合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普遍增长、持续增长、加速增长。
第一,努力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线来抓。
要调整发展目标,使农业发展向“保安全、保稳定、保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三保一增”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安全的食品,才有广阔的市场;只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此,在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于农产品的优质化、安全化、高效化,以此来促进我县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调整发展思路,使农业发展由产品结构调整,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全面优化转变。下一步必须从传统的产品结构调整中跳出来,努力扩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的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使其成为当地的一项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全县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发展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
第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
当前在扶持龙头企业上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在龙头企业的认定上,不能只看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产品的市场前景,而更要看它有没有带动农民,带动了多少农民,有没有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二是在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上,不能只将有限的扶持资金用在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上,而要更多地用于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增强其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在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上,不能仅仅落实在会议上,落实在文件上,而更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在发展农业企业上,不能仅仅将眼光盯在引进外商外资和工商资本上,还必须眼睛向下,注重在种养大户和专业户中选贤任能,使他们从一般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迅速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当前,重点是要对能够带动其他农户的“专业大户”进行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这些专业大户迅速发展成为“龙头大户”。
第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当前要立足我县实际,制定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要根据如东的传统特色,鼓励农民外出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加工、商贸流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要狠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强劳务输出能力,要不断强化服务,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搞好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跟踪服务、后勤服务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第四,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
当前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发展的宽松环境。一要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为什么要办以及如何办好它。二要因时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只要能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技术和卖难等实际困难的,都予以扶持。三要坚持民办性质,做到推动而不强迫,参与而不包办。四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机制。
【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相关文章:
农业和农村工作汇报08-12
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点08-13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意见08-12
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08-13
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点-范文08-17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的调查和建议08-12
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08-16
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08-24
2005年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