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时间:2023-02-24 14:33:2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摆脱土地的束缚,跨地域跨行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打工经济”即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已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劳务经济从经济规模和内在素质上均已发展成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当前,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引导支持上的软弱和发展环境上的制约。因此,深入研究我州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特征、发展原因,充分认识劳务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地位和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发展劳务经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了城市——农村生产力诸要素的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务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客观存在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规律的表现,是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发展劳务经济上,我们要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我州处在西部贫困地区,更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收入减少,但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加。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已达到31.1%。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省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2.3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近50%,其中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6.5%;2002年劳务收入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5%。据预测,今年省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为4500元,相当于全省人均纯收入的1.9倍。从州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为179元,比上年增21.7%。我州县2002年外出务工者劳务人均收入为4350元,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倍。以上数据说明,劳务经济的发展,已经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劳务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农村就业的压力,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由于我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70万人,加上我州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均不足以容纳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出路。今年我州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为35万人,占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0%,客观上缓解了农村就业的压力和人多地少的矛盾,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生产力,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三大建设”。首先,外出务工有利于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需求是发展的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的务工人员得到较高工资,就业机会增多,激发了务工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在务工过程中,输入地技术和管理上的培训,提高了务工人员素质,使输出地起到了借地育才的目的。其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市场经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之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他们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回乡创业,实际上就是引进先进的生产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第三,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为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增强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加快我州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三大建设的进程。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劳务经济本身就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且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实力。县2002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2.3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4350元,仅通过邮政或银行汇报就达1.2亿元。革命老区塔卧镇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占剩余劳动力的93%,年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加快了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务工人员的绝大部分收入均回流到劳务输出地,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生产和建设中,有力地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再配置,改善了劳动力与其他资源结合的比例关系,同时,也改善了输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所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劳务经济的发展又一次证明,农民具有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我国改革之初的农村改革一样,是农民的伟大的创举。
     二、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今年3月,我州组织了关于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2002年,全州共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劳务收入达11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4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劳务收入占全州GDP的15%,占农业总产值的近30%。今年,我州外出务工人员新增约5万人,达到35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14亿元。劳务经济已发展为我州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州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2002年全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30岁以上的占57.6%,30—50岁占39.2%,50岁以上的仅占3.2%。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少部分人多田少的偏远山区农户举家外出打工。
     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第三产业的占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6.3%、17.5%和29.9%。
     第三,从人员务工的区域分布广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一带为主。2002年全州有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53%。县部分人员已跨出国门,成为国际劳务输出的一部分。
     第四,从劳务输出的组织情况来看,以“三缘关系”和自然组织为主。我州劳务输出主要是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自发性转移是农村外出人员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劳动部门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很少。2002年,全州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3.08万人,占10.2%,经人介绍的有14.26万人,占47.2%,自发组织外出务工的有12.77万人,占42.4%。
     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大部分民工继续保留土地的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具有兼业性和候鸟性的特点。
     第六,从劳务经济的资金流向来看,具有“回流型”的特点。我州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积累资金和技术之后,大部分选择回乡创业。我州一大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懂技术、有资产、善管理经商办企业的能手之后,回乡创业,成为回乡创业的主体。如到2002年止,龙山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流型”企业30多个,引进各类技术100多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的成因及问题
     我州劳务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迫使农民要在土地以外寻找出路。我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且土地条件差,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业脱贫致富,在土地之外寻找新的空间与发展之路。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诱使农民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向城镇转移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诱使农民向城镇转移,向大城市转移,缩小差距,求得新的发展。三是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并且就业门槛较低,无需特殊培训,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拉动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稳定承包经营的经济体制与不断开放的政策环境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稳定农村承包经营体制为农民外出务工解除了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而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务院今年颁布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州劳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来看,还存在对劳务经济认识不高的问题。没有从思想上把劳务经济当作一种经济现象来对待和加以研究、引导和扶持,认为劳务输出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和管理的力度不大;二是从务工人员自身来看,务工人员素质偏低。这是贫困地区文化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2002年全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23%,初中文化占51.1%,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仅占7.5%。因为素质不高导使劳动力价格低,工资收入少。三是从劳动力信息及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劳动力信息网络还未建立,供求信息不灵,对外出劳动力底子不清,无法对劳动力资源输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市场体系建设和中介组织的培育上均还远远不能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必须根据劳务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遵循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导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和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
     (一)加强对劳务经济的领导,引导支持劳务经济发展。要把劳务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内,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加以研究,引导支持,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在县市建立健全劳务经济工作机构,在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完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搞好组织服务工作。
     (二)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前提。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一是整合我州现有的教育资源,把州农校、经贸学校、技工学校、交通学校等中专学校整合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办成我州职业技能培训的大本营。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三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寻找就业岗位知识培训以及安全常识培训。
     (三)健全劳动力输出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趋势。首先,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州、县、乡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站为主体的劳动力输出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乡镇劳动力输出服务站建设,使之成为组织劳动力输出的基础。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形成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加快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第二,创造劳务输出的品牌。就是要把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按照培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按市场化、产业化的基本要求,从机构组织、教育培训、劳务信息、工需接轨、权益保障等方面规范劳务输出行为,将服务置身于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之中去。树立人吃苦耐劳而又不缺智慧,好学上进而又爱岗敬业的新型劳动力形象,提高外出务工群众的知名度,形成品牌,增强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第三,强化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我州2003—2008年,全州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转移就业总量达到50万人,年劳务收入突破20亿元;2009—2013年,转移就业总量达60万人,年劳务收入突破30亿元。
     (四)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护外出农民转让承包地使用权,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向外出民工收取其它任何费用。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取消不合理收费,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把劳务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引导、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提升农村经济质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形成劳动力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要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优惠,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优良创业环境。
   

【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8-12

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08-12

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08-15

关于某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08-12

对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08-12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08-12

园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思考08-12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08-06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