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村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力促增收争创一流为申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申村党总支书记李山
申村地处韩山脚下,位于市北郊二公里处,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全村168户,645口人,1033亩耕地,人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是我市率先跨入宽裕型小康村的典型示范村。
申村的过去是一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穷山窝,到处是砖头瓦圪瘩,牛羊马粪满街撒,家户穷得叮 响,集体穷得连糊窗纸也买不起,人均口粮只有130公斤,人均收入仅50.2元,村里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姑娘们争着往外嫁,申村在贫困光景中挣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申村人迅猛觉醒,沐浴着党的农村政策的春风,制定出了申村“一靠农业引路,二靠资源起步,三靠企业致富,四靠科技腾飞”的发展“四步曲”,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如今的申村村办企业星罗棋布,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幢幢装饰考究的农民住宅屹立街旁,宽敞明亮的学校,新颖别致的敬老院、幼儿园展示在人们面前,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我村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农村基层组织高标准建设红旗党总支”、“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宽裕型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申村从贫困中走出,逐步迈向富强辉煌,申人从穷光景中摆脱,过上了今日的富裕日子,是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干出来的。
一、靠农业引路,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支部挖空心思在土地上做文章,借助生产责任制的东风,实行土地下放到户,在很短的时间内,粮食翻了番,人均收入明显增长。村党支部又在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上做文章,采取责任田与粮田分离规模经营的办法,全村除每人一亩口粮田外,把其余278亩责任田收回集体连片经营,这就是84年申村历史上有名的家庭农场,当时不仅招来本县本省不少人参观学习,连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慕名前来采访,成为轰动一时的农村土地发展模式,紧接着,又把企业承包的风险机制引入了农业,办起了户为基础,两级承包,三级管理的“申村合作农场”,实行农业产业化,上级有关部门在调研时总结了四大好处:一是保证了土地收入;二是收益分配更趋合理;三是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四是增加了集体积累,干部群众非常满意。
二、靠资源起步,鼓励帮助村民发展个体企业,让钱袋子鼓起来。
粮食够吃了,群众的温饱解决了,如何使群众口袋里的钱多起来,尽快富起来?村党支部精心筹划了第二步致富曲。申村有优质的青石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很具备发展经济的条件。村党支部积极鼓励和扶持村民办个体,帮助村民贷款,腾出集体的房屋,并聘请有关专家来传经授宝,先后办起了个体养鸡场、个体运输户、办石渣厂的、开石料的、挖铁矿的、烧石灰的,申村的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支部和村委又积极出谋划策,先后投资10万余万,修公路、架设高压线路、购买发电机、铺设地下管道,彻底解决了个体企业的水、电、路,帮助群众贷款办起了万块机砖厂,组织起专业运输队伍,并成立购销、机电、劳动等服务公司,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支持和服务。个体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村的商品经济在健康的轨道上迅猛发展。
三、靠企业致富,就是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尽管个体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支村两委一致认为“大河天水小河干,集体经济是靠山”,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才有强劲的发展后劲。支村两委一班人舍小家顾集体,全村上下齐动员,集资20万元,又向国家贷款20万元,申第一个年产5万吨产值100万元村办的东山煤矿诞生了。又陆续建起了小水泥厂、机制砖厂、林场等8个集体企业,全村人均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达到了千元以上,进入全市首批小康村行列。集体经济有了起色,东山人没有满足,没有止步,而是又提出了“上规模,求效益”的发展新思路,干部们走出去“换脑筋”,学习外地经验,研究本村经济发展战略,党员和干部统一思想,于1994年投资2200万元,建成了一个年产10万吨的大型水泥厂,安排劳力300人;并同时投资120万元,建起了一座年出栏3000头瘦肉型商品猪的高密度全封闭现代化的养猪厂,仅此两项,集体年总收入可达850万元,申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由改革前的50.2元猛增到现在的5000余元,整整翻了100倍,成为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申村的变化,在全社会引起了强大反响,省市领导多次来参观指导。现在的申村人,没有在荣誉和光环面前陶醉,而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正在走“科技腾飞”的第四步棋。新上了万头现代化养猪厂。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申村人的干劲更足,投资1.27亿元技改百万吨干发回转窑大型水泥厂。年产值将超过3.2亿元,创税5600万元。目前,我村水泥制造有限公司运转正常,年产值达1900万元,利税100余万元,带动着我村运输、交通、采掘、服务、水泥预制等行业的发展。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率达85%,出栏育成猪、仔猪、种猪近万头,总产值达到200万元。新上马的编袋厂效益看好,安排了本村闲散妇女30余名,年产值达百万元。新引进技术兴办了一个涂料厂,产品主要有室内外装修用高、中档涂料。我村的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去年年底,全村工农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农民收入稳中有升,全村处于一个祥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下,带动发展起养鸡、养猪、石料加工、石灰,运输、采矿、商贸、服务等59个私营企业,安排周边村闲散劳力300余名,从而加快了我村宽裕型小康的步伐。
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
1、从旧村改造入手,加大村镇规划力度。自1998年以来,共拆除旧房屋80余座,修建新楼舍70多套,全村70%的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新颖、舒适的住宅楼,全部实现了水、电、路“三通”,电视、电话、供暖三配套。
2、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新建了东西长500米,宽30米的东宝街和南北长300米,宽30米的东鑫路各一条,并进行了绿化、美化、香化。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街心广场即将竣工。
3、投资500万元新建的农民文化宫、学校教学楼、幼儿园、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职工培训中心、计划生育医疗服务所等工程已经落成并交付使用。
4、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评比活动,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塑造新时代“四有”农民。
在我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勤劳淳朴的申村人永不言放弃,永不会被“小康即满”的思想束缚住手脚,我们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孜孜不倦地追求,永不停息地拼搏,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创造申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村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年工作情况汇报08-12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08-16
如东县农民增收减负工作情况汇报08-12
(×区政府)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08-12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08-16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08-15
发展设施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08-12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08-16
**县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