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总结
乡镇工作总结——发挥中心城镇作用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上街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东以点苍山脊为界交大理市,南接河西镇,西连富恒、太平二乡,北倚双涧乡、脉地镇。面积194平方千米。下设白章、白羊、淮安、石钟、美翕、密场、金星、上街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103个农业合作社。人口23097人,有汉、彝、白、回、苗、傈僳等13个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26.60%。镇人民政府驻上街环城路北段,距州府(下关)32千米。上街始设于1926年。曾名“兴文”、“新化”、“化平”。1950年属化平区,1952年属第一区,1957年设上街乡,1958年漾濞县并入大理市后设上街公社,1961年复设漾濞县后分设漾濞、淮安、白羊三公社,1962年属漾濞公社,1963年属上街区,1966年将城镇人口划出设上街镇,农业人口连同其他农村大队同设淮安公社,1988年将淮安区、上街镇合并设今上街镇。
上街镇居漾濞江河谷,是县内稻谷主产区之一。县城上街在本镇境内,省级公路平甸线穿越本镇,交通便捷,商贸繁华,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生物资源富集。支柱产业为:核桃、特色作物、小水电、畜牧;当地知名产品(土特名产):核桃系列食品、腌生、卷粉等;自然景观主要有:百丈崖桥、白石悬钟、鹤峰仙迹、凤山雨霁等;人文景观主要有:千年古街、千年古桥、百年古寺等,民族风情主要有:回族风俗礼仪、彝族歌舞、“七月半”祭祀活动等。上街镇是全县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全县人口、科技金融活动、生产商贸活动、管理职能聚集的地方,具有技术辐射,资本、产业、服务扩散,生活样式和思想观念的示范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街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人才和制度等方面的严重制约,总体上仍处于规模小、设施差、功能弱的落后状况,难以承担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任。为了建设新上街、繁荣新漾濞,彝县成立以来,上街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路子,“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2004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906.2万元,是1985年的7.03倍;年度固定资产总投资4160万元,是1988的2.70倍;财政总收入315.2万元,是1988年的5.96倍;粮食总产量724.1万千克,比1988年增52.30%;农民人均纯收入1369元,比1988年的206元增1163元,是1988年的6.65倍。
一、以地生财,开发建设农民街、商业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街镇上街村因县城建设需要被征用的农田越来越多,离开土地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全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全县平均数的四分之一。无论是土地锐减的农民还是离开土地的农民都要生存、发展,而如何吸纳民间资本,走农村集镇化道路,让离开土地的和土地资源已不能保障生活的农民迅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一问题便摆在了镇党委、政府的面前。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了以“集体经营土地,农民投资开发”的方式建设商业型“农民街”的思路,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肯定和县级有关部门的支持。1995年6月28日,县人民政府批准建设该项目。
农民街的规划、开发、建设工作由上街村委会(村公所)统筹,即“三个统一”:统一征用、规划和利用土地,统一房屋图纸设计,统一招标施工建设。土地开发上,先由村公所统一征用并支付补偿费,统一规划分块并搞好“三通一平”和“三化”(硬化、绿化、美化)建设,后再分宗按成本价加级差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出让金利润部分作为村公所集体资金用于其他公益事业。在房屋图纸设计上,按前店后厂、商宅合一,集贸易、加工、仓储、居住四功能为一体的思路,统一规格和模式,控制楼层下限(二层)。在施工建设上,主体建筑统一招标施工,各建设户按施工进度承担建设资金,由村公所强化工程监理,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按期建成。农民街工程于1995年11月1日破土动工,有72户农民和居民参与开发建设,1998年2月工程全面竣工。
总占地面积36.15亩,其中商宅用地24.6亩,街道用地11.55亩。总投资1100万元,总建筑面积16060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8600平方米,安居用房8060平方米。“农民街”是县内小城镇发展中第一个把农民引进市场、引入城市、引进小康的成功范例,为农民发展经济、解决就业、节约土地找到了一条根本的出路,为农民进城“造饭碗”提供了平台。借鉴“农民街”开发的成功经验,自1995年以来,按“三纵一横”的规划,上街镇先后开发了占地面积65.7亩的“私营经济一条街”,形成以住宅建设为中心的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并实施了县城主要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重点是桥、路、自来水、排水、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彝县成立以来的20年,在上街镇境内的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已超亿元,县城面积也已成倍增长。
二、以镇招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小城镇的扩张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引导和社会投资,另一方面更要依靠主导产业的支撑和带动。在城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的特点,挖掘资源优势,有意识地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集中到一条街上,连片发展,连片经营,既充分发挥了乡镇企业生产的聚集效应,又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流通,提高了交通、通讯等公用设施的利用效率,商贸流通业成了全镇的主要财源。例如,农民街建成后,各商户发挥优势,有技术的开车子,有资金的剥果子(核桃干果初加工),有铺面的摆摊子,会经营的赶街子,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基本上形成了“一家一实体,一户一技术,一门多生意”的商业格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从事商饮业的18户,汽车修理服务业的7户,核桃干果加工的16户,建筑建材业的5户,食品加工业的3户,运输业的9户,其它行业的18户,从业人员300多人。仅建成后的第一年(1999年),各商户销售额就达2133万元,向国家缴纳税收47.2万元。1999年以来,农民街各商户已累计向国家缴纳税百余万元。已基本形成了以泡核桃干果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一条街。2004年末,全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已发展至719户,从业人员2214人。同时,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和引进外来资金,开发镇内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1年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涵轩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成功引进开始,至2004年底,落户上街的企业已达13家,其中小水电开发8家,加工制造1家,生态企业3家,商贸公司1家,投资总额4580万元。特别是2004年引进的林兴汽车贸易公司,当年就上缴税金170万元,成为全县的纳税大户。
三、发挥中心城镇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年来,上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与重点项目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培育产业支撑、兴办好乡镇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与实施小康工程相结合,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农牧业综合开发、扶贫搬迁相结合,切实发挥中心城镇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山区以核桃种植和畜牧业养殖为主,坝区以种植特色蔬菜和粮食为主的发展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显得越来越明显。一是核桃产业不断壮大。2004年末,全镇核桃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72.9万千克,产值10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4元。二是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2004年末,全镇奶牛存栏已超过100头,黄牛存栏3336头,水牛1246头,猪18531头,羊9263只,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富民兴镇的又一支柱产业。三是农业科技推广取得新成效。三项农业科技应用率达95.7%,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丰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大。2004年,全镇粮经面积比例为53:47。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501亩,荒山造林2500亩,人工造林7731亩,封山育林1354亩,建成沼气池465口,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明显好转。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举全镇之力,全面加强了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
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总投入1517万元的小春箐水库建设工程按期顺利完工,结束了漾濞无水库的历史;投入30.8万元建成人饮工程13件,投入62.5万元建成了密场小庄沟、下坝横沟和村尾大沟等4条长4080米的三面光沟,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道路交通建设方面,新建和修复村组公路243千米,架设人马驿道吊桥11座,全镇92.1%的村民小组通公路,群众交通不便问题得到切实解决。通电工程建设方面,认真实施了农村电网一期改造工程和完善西部地区城网及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全镇96%的村民小组均通电。村委会房屋建设方面,采取村自筹一点、镇补助一点、向上级各部门争取一点的办法,共投入资金156万元,对辖区内办公条件差的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进行了改造建设,彻底解决了村委会办公无场所、开会无地点的问题,进一步树立了基础政权形象。扶贫工作方面,着力实施了美翕重点扶持村、石钟松家院安居温饱示范村、国债人畜饮水、茅草房改造等一批扶贫项目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村组的发展后劲。
四、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党建工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
20年来,上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切实保障。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以“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为着力点,“点、线、面”相结合,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村)、十星级文明户、“六个一”工程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4年末,全镇有省级“文明村”1个,省级“先进村”1个,省级“文明学校”1个,州级“文明村”1个,州级“基本达标小康村”1个,县级“文明单位(村、社区)”13个,“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村3个,“示范性党支部”2个,“示范性团总支”1个,“示范性文明学校”1个。2000年,上街镇在大理州创建文明小城镇竞赛活动中,获得三等奖,2004年初,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小城镇”。
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办理镇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使人大代表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积极推进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村民的“四权”得到全面落实,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普法工作,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大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保障工作经费投入。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严厉打击邪教组织,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党建工作中,先后扎实开展了“社教”、“村建”、“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云岭先锋”工程等活动,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巩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004年末,全镇共设14个党支部,50个党小组,有党员662名。1990年,镇党委被州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2000年,镇党委先后被州、县党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2001年,镇党委被州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3~2004年,镇党委被县委授予“先进党委
”称号。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上街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把上街镇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
【乡镇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乡镇的工作总结08-24
乡镇整治工作总结01-15
乡镇残联工作总结01-16
乡镇农业工作总结02-07
乡镇网格工作总结02-05
乡镇双拥工作总结08-15
乡镇残联工作总结08-24
乡镇团委工作总结08-24
乡镇半年的工作总结08-24
乡镇防汛工作总结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