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工作汇报>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时间:2024-09-12 10:03:24 王娟 工作汇报 我要投稿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通用11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汇报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汇报是将某个项目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结果向领导进行汇报,话说回来,你知道怎么写汇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通用11篇)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1

  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xx乡检查指导产业发展情况,是对xx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xx乡位于xx县东南部,辖区国土面积251.9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乡居民9913户,其中农业户数8807户;全乡总人口35746人,其中农业人口34860人,人口密度141人/平方公里;有耕地264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6亩。

  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弱,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落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群众增收困难,部分群众尚未脱贫,少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市场体系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自我发展能力弱,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消费水平低,发展、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普九”、小集镇建设方面的负债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扎实,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774万元,比上年8865.58万元增908.42万元,增1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7万元,完成预算数259万元的126.3%,比上年235万元增92万元,增长39%;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2720万元,同比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2302万元,同比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元,比上年的1414元增122元,增8.6%。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乡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茶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

  (一)烤烟产业

  始终按照“稳基础、建支柱、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逐步壮大“红大”种植基地,强化各项科技,增加投入,精心培育烤烟产业,使烤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坚决贯彻“双控两提高”方针,实行连片轮作,切实加强烤烟大棚育苗管理,严把预整地、移栽质量关。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6600亩,实现收购总产值1003.61万元。今年,全乡共栽种烤烟6700亩,指令性产量183万斤,预计实现收购总产值1050万元。

  (二)泡核桃产业

  根据《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到2006年底,全乡累计种植泡核桃9万亩,20xx年到2006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7.15万亩,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2亩的目标。其中,500—1000亩的连片种植有18片,1000亩以上的有3片。今年预计实现产量400吨,产值1000万元,户均收入达1135元,人均收入达286元。

  (三)茶叶产业

  x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普洱茶走红、晒青毛茶价格暴涨的机遇,着力加强茶园建设;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为茶叶产业培植的重点,全面

  加快全乡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4100多亩。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2006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20680亩,可采摘面积17233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公斤,实现茶叶产值1197.9万元。今年,预计全乡茶叶总产量80.6万公斤,预计实现茶叶总产值2760万元,仅春茶一项就实现茶农收入1520万元,最高茶农收入突破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65元。由于茶叶市场前景看好,茶农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县下达的1000亩低改面积和2700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面积,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群众自主发展面积预计500亩左右。

  (四)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方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外商投资。鉴于全乡境内林业产业开发空白和水利资源丰富的实际,近年来,重点突破,成功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的华庆公司茶叶生产加工台资企业、投资300多万元的xx乡林产品开发公司和投资200万元的马街河小型水电站。切实做好“安商”,着力解决引进的林产品开发公司原料收购、运输成本较高的发展“瓶劲”问题。根据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xx县松脂采割管理办法》的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1.5万亩,全面实现采脂预计产量600吨,产值360万元,仅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0元。目前,全乡逐步启动了松脂采割。非公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6年末,全乡个体工商户已达271户,从业人员350人,私营企业9户,从业人员202人,注册资金达860万元。投资13.6万元建成1个乡级农家店和21个村级农家店。2006年末,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万元。今年,预计增加1315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有机结合

  把产业发展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人均发展两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生活、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组建产业协会,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产业发展,当然在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2

  一、九龙乡基本情况

  九龙乡位于突泉县东北部,距突泉县城55公里,东与吉林省聚宝乡交界,南与水泉镇相连,西与杜尔集镇毗邻,北部和吉林省野马乡接壤。下辖13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九龙水库属辖区范围。行政区域总面积2.2万平方公顷,耕地总面积19.4万亩。九龙乡总户数5917户,总人口14380人,常住人口9124人。截至目前,九龙乡现有养牛户89户,养殖牛1332头,新发放养牛贷款224户898万元,新购牛165头。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范化发展

  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科站、兽医站、各村书记任成员的九龙乡“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作领导小组,对全乡工作进行全面把控,把责任落实到人,为九龙乡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效果

  通过上网、上墙、入户、村口广播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以“牧业再造突泉”相关政策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乡肉牛产业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

  按照县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常住人口数量,将任务指标划分到各村。实行村“两委”包片包户,人人肩上有任务,严格根据时间节点,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

  (四)强化服务体系,推动常态化发展

  以九龙乡兽医站牵头,牲畜改良“120”派驻兽医负责,各村防疫员参与实施,建立严密的技术服务网络。定期开展巡查,强化牲畜疫病防控,为农户提供饲养、防疫等技术信息。随时掌握肉牛养殖市场的动态,定期在党群心连心微信群内公布最新市场信息,指导群众肉牛交易活动。

  三、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养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养牛意识不强,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仍然是目前大部分村屯肉牛养殖的主要模式,从而导致肉牛培育程度差、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个体产肉量少、综合效益不高。

  二是产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全乡肉牛分散式养殖形式占比较大,整个肉牛产业没有形成集体性规模,传统分散的小生产仍居主导地位。另外,我乡专业养殖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及带动作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

  三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由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群众普遍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

  四、下一步发展打算

  一是稳定完善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将农牧业投资向肉牛产业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肉牛产业。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与县农科局联合,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咨询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专业养殖合作社建设。培育大规模、专业较强的.养殖合作社,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注重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包括驻村工作队上门入户宣传,横幅、标语等传统方式宣传,美篇、党群心连心等网络方式宣传,发放传单、座谈会等面对面方式宣传。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提高农民养殖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3

  一、养牛产业基本情况

  xx村发展养牛产业二十余年,有较好的养牛基础,在“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关键时期,我村把发展养牛产业作为带动全村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科学布局规划、整合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深挖黄牛产业“活黄金”,取得了较大成效。截止今年8月,全村牛存栏5.6411万头,出栏2.5583万头,销售收入达5亿元。现有年出栏10头以上专业养牛场97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场3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牛场12个,龙头企业农博翔公司于20xx年4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xx肉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肉牛养殖产业正成为全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民脱贫增收新的途径。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规划机制。一是精准产业定位。种草养牛是我村的.“一村一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靠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养牛产业的带动效应,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精准产业布局。以旧州、新州、谷陇、野洞河、上塘、浪洞、纸房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全村11个乡镇。按“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原则和“农牧结合、饲草分离”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实现量的增加,形成规模优势,为我村打造成为养牛强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融资机制。农行xx分行、村农商行、村村镇银行分别推出“牛保姆”、“旺牛贷”、“鑫奔奔”等为养牛产业发展量身打造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活牛等生物性抵押贷款试点建设,争取金融扶贫贷款资金,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寻找突破口,切实解决养牛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创新保障机制。一是技术有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对养牛产业的支持,加强科研院校与养牛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草科所、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加快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攻关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防疫有保障,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行业科技能力提升与技术服务指导的关键作用,切实加大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常见病防控、犊牛生产性能提升、牧草均衡供求模式等科技应用与推广力度。三是饲草有保障,利用“粮改饲”项目对养牛户种植青贮玉米进行补贴,今年已种植青贮玉米面积1.22万亩,全年种植优质牧草2.45万亩。四是风险有保障,利用肉牛养殖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产业发展全链条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体签订发展协议,共同成立spv公司,加快养牛产业发展,落实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以农博翔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能繁母牛代养模式,银行通过保单质押、活体抵押、企业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养殖户解决融资难题。目前有48户农户1200头能繁母牛的代养意向,已发放112头,预计今年将发放能繁母牛500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全牛宴”、加强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促进肉牛及其产品市场流通,实现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全村整体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团签订发展规划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按照“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建立养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全村11乡镇立足实际,选择性地创办2-3个标准化养牛示范点,年出栏达到100头以上。同时推行联户合作模式,龙头公司与养牛场、养殖大户、农户结成养牛同盟,在融资、引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是养殖结构不合理,基础母牛存栏量少,育肥牛存栏量大;二是品种差异大,养殖效益不明显;三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弱,外地购牛现象普遍存在。

  (二)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养殖效益低。

  (二)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我村养牛企业少,个体规模小,生产不稳定,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竞争不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风险。

  四、下一步

  (一)调整养殖结构。加强能繁母牛代养模式的推广,扩大试点范围,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自繁自养。

  (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和培育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带动养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提高养牛效益。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按照“一村一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加大对种草养牛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基层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种草养牛实用人才培养。推进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体系建设,搭建种草养牛产业创新研发与人才集聚平台,做大做强做优种草养牛产业。

  (五)加强品牌建设。今年,我村通过与上级沟通对接,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多次到我村考察种草养牛产业,一致认为我村具有较好的种草养牛优势,决定将xx作为全省的养牛大村来整体推动,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创新肉牛养殖模式,加快“贵州黄牛”地标产品的保种和开发工作,打造牛肉加工高端品牌。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4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xx年4月成立,20xx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xx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xx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五)科技养殖成效显著。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大力指导下,开展了快速育肥、品种改良、暖棚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肉牛冻配等与养牛有关新技术地推广,科学养殖迈出了新步伐。尤其是在饲草利用方面,20xx年进一步加大了玉米秸秆青贮推广力度,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建成魏岔、苗堡玉米秸秆青贮示范点,玉米秸秆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六)肉牛生产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疫病发生风险系数逐步降低,肉牛生产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新建灵芝乡兽医站,配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1名,村级防疫员19名,加强了防疫队伍建设。

  二、存在地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商品意识不强。群众地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落后养殖习惯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形成地“养牛为耕田”地传统观念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商品意识和科技意识不强,致使养牛生产虽然年年有发展,但难以有所突破和跨越,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二)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综合效益不明显。由于农户商品意识不强,养牛普遍是以传统地耕牛饲养为主地分散养殖,饲养管理方式粗放,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存在生长速度慢、育肥周期长、肉用性能较低、进入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养牛综合效益不高。

  (三)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养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具有较强地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肉牛产业发展地龙头企业,“龙头+基地+农户”地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仅有地几户龙头企业才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作用还未凸显,对农户养殖业地带动力、支撑力还比较弱,产业链条短且关联度低,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地关系不密切,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地利益共同体,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加工、营销环节薄弱,农户地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增收幅度不大,资金扶持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养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短期效益低。养一头牛从配种到出生、出栏需要2-3年时间,投资4000多元,可实现收入5500元,纯收入1500多元,不计人工成本,年利润率为12.5%,养得少、养不好就没有效益,而养得多、养得好却没有足够地资金保障。农户由于投资能力有限,发展养牛受到一定制约,龙头企业由于融资困难,难以扩大养殖规模。

  (五)饲草资源利用率低下。草畜脱节和发展不平衡,饲草资源不足,饲草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多年来大力推广地秸秆青贮加工利用技术受群众饲养条件和饲养规模地限制,在零散饲养户中难以普及应用,多数养殖户仍以农作物秸秆、杂草为主要饲料。同时大面积地荒山荒坡没有得到科学地开发利用。这些共同构成饲草资源利用低下地局面,严重制约了养牛产业地发展壮大。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一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多。二是畜牧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三是经费报酬没有保障。乡畜牧兽医站没有工作经费,办公服务条件极差,村级防疫员报酬较低,仅由省财政下拨,人均年报酬不足500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地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把牛产业发展作为灵芝发展农村经济地区域主导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南北差距,全面建设小康地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强化产业意识,促进观念转变。充分认识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重要作用,把牛产业作为灵芝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地主导产业来抓。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产业意识,认真研究解决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地具体问题,把农民地自主权和政府地主导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府行政推动力度,加快肉牛产业开发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牛产业发展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农本型向商品效益型转变,把养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地重要举措来抓;由小规模经营向大群体、适度规模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通过扶持大户、建立示范村、养殖小区等方式,培植和壮大养殖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养殖业地大发展,实现量地扩张;由传统粗放地自然饲养向科学饲养管理转变,全面推广品种改良、饲草加工利用、饲养管理等精细养牛技术,使养殖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时要改善饲养环境,结合当前全县生态能源项目地实施,建设一批标准化程度较高地暖棚圈舍,在暖棚圈舍建设上有新突破,逐步实现“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五配套。

  (二)强化饲草意识,开发饲草资源。一是扩大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面积,为秸秆青贮工作打好基础,解决饲草不足地问题。二是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玉米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地利用率。三是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及三荒地种草力度,大力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良饲草,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

  (三)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保障体系。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地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当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地工作。一是加强乡站基础建设,解决乡站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地问题,改善乡站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必须把疫病综合防治作为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地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抓好防疫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坚决控制动物疫情发生,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乡站防疫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站技术人员,解决乡站技术人员不足地问题,提高乡站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解决村级防疫员报酬待遇过低地问题,调动村级防疫人员地工作积极性。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5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提出“一白一黑加一绿”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南棉北粮的格局发展壮大第一大产业。镇党委、政府紧紧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棉花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对棉间的管理,建立棉花加工收购点,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为我县成为棉花基地提供了保证,也加快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县城以南,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接壤,气候干燥,四季少雨,适宜棉花的生长。全镇土地总面积为912平方公里,适宜耕种面积达18.5万亩。截止到20xx年未,棉花种植面积14.5万亩,其中亩产皮棉在130公斤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棉花总产量达45万担, 比20xx年增加3万余担。

  二、发展棉花产业的优势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棉花产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镇党委坚持把发展棉花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抓到手上,坚持“改良品种,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坚决退出低产低效棉田,向高产高效棉田集中。加快棉花向优质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为重点,调整棉花产业内部结构,把棉花种植引向优质高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其主导产业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防止棉农盲目种植及低效种植。

  镇党委高度重视在有关会议上,多次研究解决棉花种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领导分片包干,与村(场)干部密切协调,以棉花相关环节实施量化管理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引起村干部重视,形成有机的管理局面,为全镇棉花丰产提供了保障,把握了方向。

  2、重视技术

  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始终是棉花产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20xx年选送部分村干部及种植能手共28名到县党校学习种植技术。广泛开展村(场)内“种植能手”“致富能手”经验交流,大大提高了棉农民的操作技能。以及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广大棉农进行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40余场次,提高了棉农的专业素质和全镇棉花管理总体水平,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全镇14.5万亩棉田全部采用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并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模式。

  3、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良种是棉花增产增效最有效、最直接的技术途径。我们选用株型紧凑、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中棉所35号、长绒棉(新海21号、14号)为主栽品种。从中优化了种植模式,使生产趋向优质、高产、高效区域发展

  4、优化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我镇土壤养分含量和棉花目标产量要求,进一步优化配方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微肥,在盛蕾期、盛花期实施两次叶面喷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认真实施氟乐灵化措施,防止草荒,提高肥料利用率。

  5、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当前棉花市场形势,结合xx县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棉花产业优势,立足提高农民收入,在降低棉花收购成本上下功夫,牢牢的把握“久玖棉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有效途径,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带动了全镇棉花产业的发展。20xx年、20xx年两年先后与疆内大型企业纵横集团、香港百隆集团久玖棉业等达成协议,引进资金近2000万元在“塔南片区”建成了棉花收购站3处,有效地解决了多年以来塔南棉农售棉难的问题,实现销售旺季日均收购量达300吨以上的良好景象。此外,还引进资金1000万元在镇中心区域修建了日收购量达到200吨以上的“富丽”棉花收购站。通过收购点片的合理布局,有效的降低了售棉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的引进,也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二产、三产的增长比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增添了新的渠道,农民增收也进一步提高。

  6、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春季为广大棉农提供棉种、地膜等农业物资信息,而且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的销售渠道,也保证了农资质量,有效降低了棉花的投入成本,仅此一项就为全镇棉农节约投入成本上百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xx年我镇棉花生产将沿着“面积求稳定,产量求突破,效益上水平,套种上档次”的发展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创新为发展目标,确保棉花生产的稳中求增。同时,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前提下,保持主导产业地位坚决不动摇,继续按照“稳棉增粮”的工作思路,调整好粮棉比例,紧紧围绕xx县“一白一黑加一绿”发展战略,走好“招商引资”这步棋,进一步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在“转换”上多谋划、多设想,将棉花产业做优、做强。

  (一)稳定面积、改良品种、科学种植。

  20xx年灌溉用水将会出现紧缺现象,为确保丰收,我镇将采取稳定“中棉”、减少“长棉”、调整密度、提高单产等措施,在具体种植品种上,选择性的进行调整,种植一批高产量、耐旱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尤其要推广产值高、产量大的品种,彻底改变多年来棉花种植品种单一化,而阻碍丰产增收的现象。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广高密度宽膜种植、滴灌等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亩均效益。

  (二)推广科学套种、提高亩效益。

  为在有限的土地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植棉效益,将在棉田中套种一些小农经济作物,切实提高小农经济作物的品质和档次,淘汰低价位的`其它经济作物,选择价位高,棉经共生时间短,相互影响小,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品种进行棉田套种,实现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纯收入的根本目的。

  (三)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按照“三南三北”战略布局,进行种植区域的合理规划,进一步促进“南棉北粮”种植格局的形成,逐步消除低产田、进一步提高优质棉花向高产区聚集,形成塔南棉花高产密集种植区。在管理上,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片区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实行连片种植模式,便于机械作业,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加速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四)引进资金项目、促进产品深加工。

  首先针对“棉花一身都是宝”这一认识,继续引进一批项目,开发棉花产业的深加工,从现有的棉花收购,发展到棉籽榨油、棉杆压缩制板材、青贮饲料加工、贮藏等棉花周边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两个“龙头企业”,有效促进全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同时,鼓励、扶持村级合作经济,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围绕棉花做文章,推动我镇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棉花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还可以结合建立的项目,有效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0xx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镇党委、政府有决心、也有信心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继续坚持棉花产业的优势资源主导地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把棉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好。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6

  我乡按照万委办发[20xx]16号文件精神,根据在市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布署,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乡的产业化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打造中药材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 落实责任

  我乡领导一贯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当作中药材生产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生产领导小组,由政府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具体抓,并拟发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与各村落实了责任,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加强宣传 营造声势

  先后开了十次群众大会和二次全乡村、社干部会,传达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好处和种植方法,发放种植资料1000余份,同时深入田间地头给群众算细帐,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在全乡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高潮,培育了更多的中药材种植能手。

  三、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我乡主要领导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村社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指导中药材的种植方法和高产技能,并且在大地坪村、柿子树坪村、泉溪坝村分别进行了现场技术示范,共有180余人参加了培训。共完成了320亩桔梗、1000窝茯苓的种植任务,为全乡今后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不足:

  1、宣传不够,个别群众思想保守,一时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科技、新品种存顾虑,一时难以打开工作的局面。通过项目的实施

  2、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今年我乡较好的完成了中药材试点示范,但由于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造成几乎颗粒无收。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7

  乡地处边,有耕地面积1.3万亩,山地面积16万亩,总人口2.6万,辖12个村,一个居委会,156个村小组。今年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工作思路,认真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全面发展山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在产业发展规模,产值增长实现新突破

  我乡牢固树立“小乡镇也有大作为”的思想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把做大做强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目标,列入乡村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四万一千”工程,壮大传统产业,即大力发展万亩油茶基地,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以西瓜、工业滤布杨梅、脐橙为主的'万亩瓜果基地,以小辣椒、生姜、藠头为主的万亩山区蔬菜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并积极引进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现代高效农业,以农业集群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改善。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推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大,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之路。全乡种植小辣椒2500亩,产量400万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种植杨梅2200亩,实现产值35万元;生姜1000亩,实现产值1200万元;脐橙2000亩,产量110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西瓜种植面积1600亩,母猪保有量500多头,生猪出栏10000多头;烟叶种植面积310亩,实现产值79万元,烟税13.6万元以上;扩建禾江四方油茶基地2000亩,还确定、龙头、高坎三个村为产业示范村和田心小江脑等13个示范组。油茶、杨梅、西瓜、生姜、烟叶五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2952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4060万元的73%。

  二、在建立区域基地,培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脐橙、烟叶、小辣椒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发展杨梅、生猪、西瓜、生姜等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杨梅以金山果业为中心,通过加强管理,提升品质,辐射到周边的种植户,今年实现产量5万斤,产值35万元以上;生猪产量通过扶持大户,加强培训,今年新增饲养能繁母猪20头以上和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累计共8户,还涌现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和1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商品、加工和销售批量。现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传统农业优势县向现代农业示范县的转变。我乡还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滤布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行,加强了对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已启动2000亩油茶林的开发,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三、在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我乡大力开展了“产业帮扶到户行动”,一是在观念、技术、资金、信息、流通方面实行帮扶。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在挂钩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中与农民群众结对帮扶,每个干部每年重点帮扶三户农户,实行“城乡互动1+3,合力建设新农村”;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实行帮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挂钩村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导向;三是在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实行帮扶。主要是帮助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在做大龙头企业方面实行帮扶。帮助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延伸到村。帮助立新村组建了一个由4户加工烟叶种植大户的高新烟叶专业合作社,活动正常,会员之间利用农闲时间交流经验、分析市场行情、了解销售信息,帮助龙头村组建了一个14户生姜种植户的“隆兴生姜合作社”,合作社理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6次授课,实地指导生姜种植、加工、贮藏技术;五是在建立农业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方面实行帮扶。主要是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收等。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8

  xx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现将xx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20xx年,上级规划我镇新植蚕桑11500亩,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镇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组织、购进桑苗1155.87万株,截止5月10日已全部移栽结束。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是我镇蚕桑产业发展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主要是因为之前绝大部份山地已种植了蚕桑,今年85%以上的蚕桑都要种植在水田上,而我镇农户“有粮心不慌,无米睡不安”的'思想极其突出。鉴于此,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是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根据《土地承包法》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能强行要求农户种植蚕桑,但是,20xx年我镇的发展任务重,同时,蚕桑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最主要是防止药害,必须连片种植。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只有产业发展了,绝大多数群众增收致富了,才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也才能和谐,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和谐。于是,我镇统一以村“两委”提出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塘图,连片推进,使想种的群众放心种,犹豫的群众跟着种,困难的群众大家在后推着种。为使工作得到落实,我镇领导班子成员都一一挂村,副主任科员以上在职干部也挂村,每个村都派出工作队员,每个队员都挂到塘图;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书记、镇长责任制押金每人4000元,副职(含副主任科员)每人2000元,工作队员每人1000元,完成任务退还押金,同时等额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不退还押金。

  三是加大扶持提质增效。一方面是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解决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扶持,从种植规范、中耕管理到蚕房建盖等都有辅导员全程指导,如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我镇推行了宽行窄株的种植模式,每亩种植1300—1400株,蚕房标准上,要求新建蚕房都要建地火龙等,以促蚕桑产业迅速提质增效。

  三、存在困难的问题

  1、群众的产业投入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阻碍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种养技术水平低,影响产业效益的提升;

  3、物价、工价上涨幅度较大,种桑养蚕的比较优势不如前些年明显;

  4、各级干部敢于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负责的信念亟待树立和加强。

  四、今后打算

  1、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提升产业效益;

  2、创新工作,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找到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着力点;建立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青年、妇女、老协等组织作用的工作机制,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行之有效的路子,为蚕桑产业规模化打下基础;

  3、进一步健全细化责任制,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强化勇于、敢于为xx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信念;

  4、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5、在未来5年,将xx打造成全县依靠农业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第一镇。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9

  近年来,xx苗族乡人民政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比坝区差距是显而易见的,xx苗族乡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只能说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坝区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慢,规模上不来,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其关健是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xx、文山、屏边)交界处,是xx县乃至红河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xx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xx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 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xx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

  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一)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 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二)特色产业正在壮大。

  目前,全乡已建成大白菜处理冷库3家,日均处理大白菜300余吨,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三七的种植面积扩大,交易频繁,三七市场扩大,收购量啬,市场价格看好,吸引了文山州的药材商前来收购。

  (三)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组织保障有所加强。

  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政府采取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一是在全乡建立起了以“政府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责任体系。二是落实了具体办事部门、工作人员和一定的经费。三是加强考核督促,将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每年对村委会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实行现场督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差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多数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其主导地位还不强。二是产业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十分脆弱,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适应市场能力弱。需求量大时难以做到大批量供给,需求量小时又出现卖难,缺乏应变弹性,难以保证稳定及时提供优质产品。三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起点低、规模小、资金短缺,自身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还不大等诸多问题。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畅通,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10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县在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之际,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上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作为促进全县粮食产业大发展。

  一、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着力在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县从转变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开办了以“贯彻国家农业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到‘两个聚集’”为主题的干部学习班,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怎么做”这一主题,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查找思想上存在的障碍,工作上存在的不足。通过这些措施,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良好氛围,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与坚持粮食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着力在破除影响项目建设的难题上下功夫。

  县属典型的丘陵山区,田块落差大,施工条件差,同一垅田块土层厚浅和肥瘠及耕作难易程度千差万别,涉及千家万户,目前农村因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员多而留村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幼和妇女。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遇到了“规划设计难、土地平整难、耕地调整难和筹劳投工难”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该县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规划设计上,注重实际,做到实用、科学、合理;二是在土地平整上,实行竞争立项,激发群众参与土方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在耕地调整上,鼓励项目区土地流转的同时,开好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代表大会,确保群众赞同率为90%以上;四是在筹工投劳上,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妇代会的.作用,组织他们一起参与决策,一事一议,做到谁受益谁投劳,自己的事自己办。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着力抓好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到国家立项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4家,共扶持财政无偿资金总额344.5万元,有效缓解了园区粮食加工企业建设资金的压力。

  三、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深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着力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坚持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领衔抓项目机制的同时,构建了县粮油产业办与项目区乡镇和涉农部门捆绑争资、统筹安排、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为平台,统筹相关支农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粮食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由原来的“伸开五指”转变为现在“握紧拳头”的攻势。此外,还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对已经落实和在建的高标准农田,在推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套人马”的基础上,实行效能督查和专项督查,明确建设工期,排出日程进度,并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在全县营造出“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和“抓项目、跑立项、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11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实施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为解决肉鸭全产业链关键共性短板弱项问题,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全县肉鸭产业高质量发展,20xx年成功申报了梁村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已批复,目前正在按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引进推广优质肉鸭品种,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全县肉鸭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支撑。

  (二)培育壮大产业联合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园区)+农户”模式,不断完善和发挥肉鸭、皮毛、大田三大产业联合体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各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合作社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合,利用经济组织间的`协作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抵御、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合作共赢,提升了全县合作化整体发展水平。肉鸭产业联合体、正弘农作物产业联合体、皮草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三)冀中(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冀中(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打造集交易、展示、仓储、冷链、分拨、包装、物流、电商等多功能于一体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做大做强产业链。项目建设用地批复后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完善农业产业链缺乏综合性市场建设。我县蔬菜、果品、畜禽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品种繁多,但我县在农产品销售环节缺乏综合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产业链的不完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县急需建设农产品综合市场,完善产业链。

  (二)农业招商项目建设用地不足。总投资11亿元的冀中(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正弘农业科研育种中心项目以及建设总投资22亿元的首禧科技农业副产物深加工和“智谷农科·梦想田园”农业综合体项目,都在等待项目建设用地批复后实施,影响了农业招商项目建设进度。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培育产业联合体。20xx年下半年重点培育和发展蔬菜产业联合体和xx贡梨产业联合体。

  (二)推进农业招商项目落地落实。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农业招商项目落地落实,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一是积极推进总投资11亿元的冀中(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正弘农业科研育种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批复后开工建设。二是谋划启动建设总投资22亿元的首禧科技农业副产物深加工和“智谷农科·梦想田园”农业综合体项目,项目建设用地批复后实施。

  (三)推进全县肉鸭产业做大做强。以梁村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和xx养殖公司河北肉鸭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暨产业高峰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介xx公司的界内影响力,提升打造肉鸭产业联合体、推动肉鸭产业健康发展。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03-31

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02-24

县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汇报04-07

乡镇杞柳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2-24

绿林镇旅游产业工作发展情况汇报02-24

乡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02-24

产业转型发展经验交流材料01-30

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评析及对策研究02-20

乡镇双拥工作情况汇报材料04-08

乡镇廉政建设情况汇报材料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