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市农民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市农民培训情况汇报
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月中旬,市委组织专班对我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古有“——”、“——”之称,如今身负“——”之美誉。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2万亩。共辖4乡5镇和1个办事处,127个村85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9.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精心编制农村人才开发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发挥教育在初级农村乡土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近15万人次。截止目前,我市共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412人,占2010年规划5000人的68.2。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结构,切实加强领导
市里专门成立了市人才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人事局、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就业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及各乡(镇、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各乡镇处也相应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培训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专班,形成了全市上下管理协调有序、部门配合互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2005年11月,市委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意见,精心制定了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去年至今,市领导小组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问题、协调关系、制定推进措施,保证了我市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多措并举,整体同步推进
1、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本领。今年是“阳光工程”在我市实施的第四年,我们围绕提高技能、扩大就近转移的总体思路,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
一是认真落实年度计划。2008年省阳光办下达我市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2820人,经各基地申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批准,已全部分解到各培训机构。到目前为止,三个培训基地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期1013人(四年累计12946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800人次(累计12890人次)。
二是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我们根据上年度全市转移培训的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对档案台帐管理不够规范,培训任务未完成的培训机构进行了精减和淘汰,保留了3家具备资质且转移培训能力强、贴近农民的培训机构,择优认定市农广校、市职教中心和市人才交流中心为我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三是牢牢把握培训关键。今年我市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上,将培训时间原来的15-90天调整到20-180天。科学选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农产品加工、缝纫加工等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为重点,为受训农民提供了更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还计划向培训人员讲授城市生活常识、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爱滋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创新转移机制。着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两大模式。如今年1月,市职教中心为万博电脑城培训计算机应用专业50人,目前已就业42人,培训转移率达到80以上。又如今年3月,市农广校第一期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第二期与市妇联在松木坪茶园寺村培训刺绣女工100人,就近转移率超过90;市人才交流中心培训计算机操作工176人,目前已全部在“东阳光”公司找到岗位。
2、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民专业骨干。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和《湖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责任状》的要求,我市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咬定目标保质量。即通过培训,使广大新型农民能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技能;使基本学员能成为当地科技示范户,成为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带动全村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辐射周边,带动一方农民科技致富。
二是明确对象保稳定。主要选定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热爱农业立志献身农业,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奋斗的优秀而不走的农民。
三是培训内容保实用。重点围绕我市柑桔、茶叶、畜牧、水产、桑蚕、蔬菜、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向农民传授产前
、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结构调整知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相结合,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
截止目前,我市以30个示范村为单位,共开办30个教学班,确定1200名基本学员。今年累计已开展培训8期10000余人次。
3、推进“科技入户”,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科技入户力度逐年加大。
一是开展常规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市、乡两级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582场(次),培训农民12.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3.4万份;编发《优势产业农民读本》8万册。
二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去年至今,共引推各类农业良种24个38万公斤;选推高效种养模式27类、农机实用技术4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引导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540吨、生物有机肥和BB肥2.5万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测土配方施肥专项培训39场次,培训农民8600人次,创办柑桔、水稻、油菜和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样板7.5万亩、推广面积60万亩,覆盖了全市123个村的9万个农户。
三是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为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断层矛盾,真正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强化对农民的“一对一”培训,今年我市组织农业、农机、水产和能源等部门技术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包村入户传科技活动,共有119名技术人员参加包村123个,做到了全市每个村有一名农技人员负责农技推广。对包村入户人员我们提出了“七有”要求,即有目标、有主导产业、有主推技术、有增收措施、有特色产品、有示范样板、有科技示范户;力争通过一年的,使所在村的农产品产量提高10-30;农产品均价每公斤提高0.1-0.5元;培训转移剩余劳力30-50人;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目前,119名农技人员已到所在村开展,帮助村支部一班人理思路,拟目标,定措施。讲技术课207场次,发技术资料6.5万份,修剪柑桔1.86万亩,发送配方施肥通知单6万份,人平入户现场培训农民4-5次以上。
4、实施“手把手”培训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加快建设“双带型”党组织,培养“双强型”村干部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我市于2006年9月起动了全市第一期“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这项活动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地、动手培训为主要方式,立足我市农村产业实际,引导村干部改进农村方式,实现由动口指挥向动手示范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第一期培训共开设了柑桔、茶叶、桑蚕3个产业技能培训科目,择优聘用8名教员承担教学任务,选训35岁以下村级后备干部60名。目前已按计划培训11期600余人次。培训合格后,这批学员将陆续走上村级领导岗位,成为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的中坚力量。
5、实行优中选优,建设农村拔尖人才队伍。2006年至今,我市推荐产生湖北省农村乡土拔尖人才3人、宜昌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7人,其中4名乡土拔尖人才被推荐为宜昌市高层次人才,产生乡镇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341人。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荐村组后备干部参加农业专业大专学历教育,有18名农村优秀人才参加省级农村大学生培养学习,12人参加宜昌市学习。与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班,实现每村一名大学生,目前已培养85名学员。
(三)创新服务方式,放大培训效果
一是开展信息化服务。与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农信通”短信息服务。去年以来,农业部门结合农时季节共发送手机科技短信120万条(次)。开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2005年7月18日创办了《——农业》刊物,现已发行44期,每期1万份,均免费发至农户。
二是培育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户。2006年,我市共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重点培育1500户,其中种植业1029户、畜牧业205户、农机业244户、水产业22户,选择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1000名;今年9月,我们结合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123个村又培养科技示范户1230个,为每个示范户印制了服务“名片”和“增收台帐”,并已纳入微机管理。
三是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开展培训。去年至今,全市共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和“植保机防队”53支,分布全市10个乡镇处。如陆城街道办事处于去年1月6日成立了9支柑桔服务队,将服务与科技入户紧密结合起来,讲课面对面,服务手把手,管理五统一,为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闯出了一条新路。9支队伍共计82名服务队员。每只队伍都通过评选产生了牵头负责人,并制定了章程,明确了职责,为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今年以来,办事处9支服务队已就柑桔肥水管理、春季定植、病虫综防、花期修剪及保花保果等技术组织开展了16场次较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发放《陆城农业》、《柑桔定植技术要点》、《柑桔病虫防治技术手册》等资料15000份。累计培训农民4500人(次),培植柑桔生产管理样板户385户。在去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时期,全市35支“植保机防队”全面投入使用,机防面积达到30万亩次以上,现场培训农民2.1万人次。
四是分产业建立了一批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2006年,——蜜柑“百千万”基地全面建成,百亩精品园产品开园上市信息发布会成功召开,精品蜜柑每市斤售价达到5元,得到省地市各级专家、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这些基地和园区已成为农民学习、交流农业先进科技的最佳实习场所。今年3月,我市围绕“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和安全菜园”建设,又开始实施“15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培训体系
近年来,为确保农民培训扎实推进,我市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及技术支持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民培训和农村适用人才培养的投入。
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近几年来,我市改造市委党校、职业学校、农广校等市级培训培训机构5个、各乡镇党成校及村级培训网点68个,累计投入资金317万元。如2006年,市农广校共计投入资金56万元,新增教室5间,教学用电脑31套,新建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4个;新购电视机5台,DVD机2台。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农业等部门科技人员参加农业部、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上级部门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8批154人(次);组织市级培训11批440人次;组织外出学习考察7批次;2006年,农业部门先后有70人参加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学历教育,目前已有48人顺利领取毕业证书。市农广校、市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在确定教师人选时,一律采用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办法,各项培训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着力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乡镇处农技、农机、畜牧等服务中心承担乡镇公益性服务的重任,是最贴近农民、最有利于培养农村适用人才的培训基地。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年12月底基本结束,全市10个乡镇站、所全部转制为服务性经济实体(服务中心),人员身份由事业人员转为企业职工,中心既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政府对公益性服务项目实行“财政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全市乡镇公益性服务基本实现了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近年来,政府对乡镇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经费投入逐渐增加。今年初,我市针对乡镇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的问题制定了业务知识更新计划,拟定从今年起分步实施,每人每年投入培训资金500-1000元。
(五)搭建创业平台,发挥人才作用
一是抓人才引进。2006年我市共引进外地管理、技术人才40多名,主要在我市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开发及农产品经营,还有一部分受聘为本地业主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顾问。二是抓人才输出。2006年向外地共输出各类农村人才200多名。近年来,我市柑桔洗果打蜡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一些加工设备处于“半闲置”状态,于是我们在组织考察的基础上,鼓励一部分农民业主到外地办场经营,谋求发展。据统计,去年我市有10家企业在湖南、江西、松滋、枝江、宜昌等外省市投资建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辐射带动了省内外果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抓协会组建。目前为止,我市已登记注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4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专业经济协会39家,注册社(会)员3378人,其中吸纳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农村经济人,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45万亩,网络农户41500个。
(六)实行规范管理,保证人才质量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市领导小组与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与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与教员、教员与学员之间,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层层签定培训、培养目标合同,坚持定期检查项目运作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培训按计划实施。
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专项资金管理上,我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千方百计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比如针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我市明文规定: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凭培训台账和市项目办公室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到市级财政部门报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耗材,教师补贴、交通费,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不得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等开支。在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四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培训代金券”直补制度,保证了项目的健康实施。
三是实行分类登记管理。按照农村的特点,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实际,我市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农业企业经营者、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能工巧匠型人才、技术推广型人才等十大类,目前对现有3412人全部实行分类登记,建立健全了农村适用人才数据库,实现了登记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印发了《关于在农业生产人员中评定职称的通知》,免费为593名农村人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进行评定职称,充分肯定他们的专业技能,激励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优秀农村乡土人才给予优先承包五荒资源、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和纳税登记、优先贷款、优先接受各类专业培训;对市管以上的乡土拔尖人才实施考核,落实500元年度津贴等政策。
三、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农村人才取得显著成效,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二传手”,这批人才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快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去年来,全年新发展柑桔46271.68亩,总面积达到了20.11万亩,完成品改10000亩;新建茶园7524.61亩,总面积已达到67979亩,完成低产园改造10000亩;新建桑园1459.2亩,总面积达到了7523亩;新发展网箱1500只3万平方米,目前库区共有网箱9600只。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人平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增强了全市农民科教兴农的责任意识。通过培训,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切身的感受;实用技术的掌握,增添了他们利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更重要地是增强了他们科教兴农的责任意识。五眼泉乡鸡头山村农民技术骨干黄昌才,将自己收集的农业技术整理、刻录成光盘,在关键农时季节主动为周边农户进行广播宣传,仅去年一年就开播100多次,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
五眼泉乡响水洞村,过去以开发矿石为主,全村农民纯收入中农业只占46的比重。尽管全村有1200多亩柑桔,2005年柑桔总产仅450吨。2006年,该村以朱家全为骨干成立了柑桔技术服务队,在全村挨家挨户推广“大枝修剪”、“综合保化保果”等实用技术,收到明显成效,同时也激发了支部书记谭照望及该村村民发展柑桔生产的信心。到年底,该村柑桔总产比2005年增长2.5倍,新增柑桔面积730亩。
(三)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一是农业实用技术得到普遍掌握。如柑桔的“大枝修剪”、“控湿增糖”,茶叶的“机修机采”,桑蚕的“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水稻“无盘抛秧”及综合类的“病虫综防”、“配方施肥”等技术已基本分产业形成了技术体系,广大农民用起来得心应手。二是先进设施开始应用推广。如“太阳灯”、“黄虫板”,“反光膜”、“遮阳网”、“配套灌溉”、“温室大棚”等先进设施也广泛为农民接受。三是高产优质品种得到广泛利用。如“希望98”、“中油12”、“鄂柑2号”、“国庆1号”、“太田椪柑”、“福鼎大白”、“农桑12号”、以及“波尔羊”、“天峡鲟”等新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四是高效种养模式得到普及推广。如“马铃薯-中稻”、“地膜花生-杂交稻”、“菜-瓜-稻”、“稻田免耕”、“全程覆盖种植”、“畜-禽-菜”、“畜-稻-鱼”等高效种养模式2006年在我市推广面积达到32万亩。全市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实用技术到户到田率达到80。
(四)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2006年,全市具备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运转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72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含1家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宜昌市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9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家)、专业市场6家、经纪人大户103个,网络各类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近9万户,户平增收1200元。如丰岛股份——食品有限公司2002年落户我市以后,与柑农建立了紧密联系,网络基地10万亩以上,年消耗近20000吨的中小果,彻底解决了柑农中小果卖难的后顾之忧。同时还为当地农民工就业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增收门路,三年来,该公司招用季节性农民工分别为1500人、1900人、2600人,公司发放给农民工工资分别为360万元、456万元、746万元,平均每人每月收入近千元。原料收购和农民工工资收入两项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2846万元。
通过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加入,共同规避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协会成立后,吸纳会员160多户,发展网箱2800只,开展“五提供一回收”服务,即提供贷款担保、提供鱼种、提供饲料、提供鱼药、提供技术,保底价回收产品,2006年为会员节省成本60多万元,帮助销售清江鱼3000多吨,带动了全市水产业的发展。
我市著名的农民企业家陈光荣,拥有生产线3条,每小时加工能力20吨。每年加工鲜果10000余吨,2006年实际加工外销柑桔8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
(五)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农村经济出现喜人局面。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农业增加值9.03亿元,同比增长11.6,农村人平纯收入4009元,比上年增长14.8。2006年,我市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培训的面还不够宽,培训宣传还不够细,很多潜在人才资源有待挖掘开发;二是培训手段还不现代。受人员、技术水平、培训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培训场次仅注重形式和培训过程,而对群众的针对性服务和现场指导不足;三是农村人才分布面广,各乡镇重视程度不一,进展不够平衡。这些困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中一一加以克服。
四、新形势下加强农村适用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目前我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现实,我们建议:
一、在培训手段和基础设施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解决1-2台科技大蓬车,以便于农业实用科技及时走入千家万户;二是帮助解决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老化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们建议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纳入财政预算。
三、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电视、电脑、电话“三合一”,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市农民培训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农民培训情况汇报。Hib
【市农民培训工作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年工作情况汇报08-12
市旅游局工作的情况汇报08-16
**市妇儿工委工作情况汇报08-12
农民培训工作总结03-10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08-12
**乡扎实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情况汇报(经验交流)08-12
市推动经济工作情况汇报08-05
市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汇报材料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