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综合治税存在的现状及思考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社会综合治税存在的现状及思考
社会综合治税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依靠征管方式、征管手段的创新,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加强税源的源泉控管,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税收氛围。
一、当前社会综合治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各界对综合治税的认识不统一、措施不扎实。
(1)思想认识不统一,在思想认识上对综合治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主观上对搞好社会综合治税的意义和方法仍然把握不清,简单理解为综合治税仅是做形式,可有可无,在上没有主动性,敷衍了事,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未能真正理解其实质所在;二是认为综合治税是税务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本职关系不大,因此在联动中对综合治税应付了事,缺乏主动意识;三是少数基层税务机关对综合治税依赖性过大,认为政府提出综合治税具体就应该由基层政府多做,上存在扯皮现象。
(2)措施落实不扎实。综合治税虽然正走向规范化,但大多数仍存在仅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开展,措施落实力度不大,操作程序不够规范,主动性不够,没有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新理念。
2、社会综合治税氛围不浓。
(1)宣传长期性不到位。在社会综合治税宣传发动上缺乏长期性,仅满足于会上讲、挂标语、黑板报,或为迎接检查而进行的突击应付,虽然面上宣传有声有势,但没能传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2)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没有普遍形成,出现了政府部门“一头热”的现象。不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只顾自己利益,对综合治税不闻不问,甚至少数财务人员盲目听从于单位领导,而不顾《税法》、《会计法》的规定,没有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意识。
3、在操作中漏洞较多,创新不够,税源流失日益突出。
(1)社会综合治税涉及面广,量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操作中硬搬模式,没有因地制宜形成当地形之有效措施,造成了税源流失。
(2)在征收管理中存在“唯任务”的思想。认为一些税种比较零星,管理费时费力,形成了只看重大税源而忽视零散税源管理的现象等。
4、考核奖惩落实不到位,导致社会综合治税进展缓慢。
(1)奖惩措施不到位。一是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影响了考核的不到位,综合治税仅做表面,从而严重影响了年度考核实绩。对在社会综合治税中的先进个人只有口头承诺没有实质性的奖励;二是由于财力限制,手续兑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税、护税单位积极性。
(2)打击偷逃税力度不够。对少数偷漏税的企业惩罚“轻不着边,重不到位”滋长了其漏税恶习,也影响了主动交纳税款企业的积极性。
(3)考核力度不大。对由于涉税信息不准确,传递不及时或对税源监控不力,不按要求代征(扣)税款影响财政增长的不能动真碰硬,追究具体人员执法过错责任。
二、加强社会综合治税的具体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几年来社会综合治税实践,主要从以几方面加强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建设,创新税收综合管理新模式,加强零散税源管理,实现社会综合治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责任化,优化了经济发展税收环境,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在全社会建设依法诚信纳税的浓列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重抓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
地方税收零星分散,面广量大,隐蔽难控管,一方面单靠税务部门税源难以监控到位,另一方面征收成本较大,税务管理效益偏低。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综合治税的理念,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税收管理意见》,对协税护税组织的内容、职责、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明确各部门综合治税的权利、义务,实现了部门配合协作形式由人为协调到制度规范的转变,由单纯靠协商沟通向受责任义务关系约束的转变,以形成了“政府管税、部门协税、群众护税、税务办税”的全社会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
(1)加强协税护税领导。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协税护税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协税护税的组织、管理、协调、督促、指导,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议,会商协税护税等有关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税护税的联系,做好协税护税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以及综合信息的交换、反馈等。各组成部门做到分工协作,积极配合,信息共享。
(2)逐级建立协税护税队伍。全县22个镇(区)均成立了由镇长(区主任)任组长的协护税领导小组,财政所长任各协护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协护税组
织,并通过审查聘用充实协护税人员,目前,全县在册协护税人员达180余名。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在稳定代征的同时,将协管逐步向街镇的协管机构进行移交并开展各项,使税收的征收环节进一步下移,成功构建了以1个县级协税护税领导小组,8个职能部门(即建设局、运管所、交巡警大队、国税局、房管局、海事处、国土局和生猪办)、县城8大社区(即,兴阜、新盛、中心、向阳、林海、东风、光明和南苑社区)、22个镇(区)协护税委员会和1757个企事业单位的五级协、护税网络为载体、遍布全县的协税护税网络。
(3)认真落实业务培训制度。强化对协护税人员的业务辅导和“岗前培训”,实行协税护税人员持证上岗。定期举办协护税人员培训班,分层次进行更新知识培训,提高协税、护税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杜绝执法差错和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协税护税依法有序开展。
2、规范机制,明确协税责任,不断完善地方税源监管。
根据社会综合治税的实际情况,该局成立了社会综合治税专门机构,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做到有专人领导、专人负责,重点做好协护税人员管理考核、有关的综合协调、监督,以及涉税信息的集中、分类、整理等,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社会综合治税业务流程设置与相关业务股室的职能相结合,社会综合治税的信息采集、整理、征收反馈与日常的征管业务相结合,社会综合治税的规范与日常相结合,健全完善协税护税制度,从而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
(1)编制《协护税简明业务手册》,规范协护税的标准、范围和权限,使各协护税单位有章可循。
(2)与各协护税单位全面签订《委托代征协议书》,发放了委托代征证书,规范协护税单位的日常管理,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运行效率。
(3)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由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协税护税例会,坚持做到“五有”,即:有具体的会议内容,有会议记录,有行动方案,有协税护税实效,有信息报道。通过例会广泛听取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共同搞好信息传递,通报全县各地综合治税情况,交流经验,协调处理各类重大问题,通报督促检查情况,表彰先进典型,建立涉税问题处理跟踪制度,对发现的所有涉税问题,跟踪处理,及时反馈结果。
(4)完善税源监管机制。一线税收管理员通过与协税护税网络成员的联络,加强纳税户籍管理,了解所辖纳税户的增减变动情况,对纳税人开业以及关、停、并、转等进行动态跟踪监控,对异常情况的纳税人做到心中有数。开展税源普查登记,建立完善户籍税源登记薄,通过部门的协调、配合,将滞后、隐蔽的税源信息挖掘出来,并及时体现到税收收入的成果上来,实现了税源的税前、税中和税后的全方位监控。
3、分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奖惩,积极营造依法纳税环境。
(1)分解协护税任务,加强协护税单位的监督检查。在摸清税源底数的基础上,结合县政府协税护税的任务要求,与综合治税单位签订责任状,将协税护税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发现不及时申报缴纳代征(扣)税款、超越代征(扣)权限和范围代征(扣)的,及时责令限期纠正和整改,并按规定进行处理,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2)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协护税单位考核。一是严格考核与财政部门协调按规定给付手续费,对预算拨款单位,协护税任务完成情况与拨款进度挂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县政府将综合治税列入各单位综合考核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奖优罚劣。二是对思想重视、得力、成绩突出、提供涉税信息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不依法履行义务、配合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与部门经费挂钩,扎实推进社会综合治税。
(3)健全税收宣传机制,营造依法纳税环境。在要求各协税、护税单位认真履行协税护税义务的基础上,发动各协税部门配合税务部门开展好本单位、本区域内的税法宣传活动,围绕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开展税收法规的普及性、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达到提高纳税主体素质,改善外部治税环境的目的。同时广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典型,曝光涉税违法犯罪大案要案,强化震慑教育作用,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社会综合治税取得的实效
通过社会综合治税的推行,不仅加强了税源的监控管理,增加了税收收入,而且引导了治税理念、治税方式和治税机制的变革,实现了政府、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三赢”。
(1)规范了税收管理秩序,特别是规范了涉农税收的管理。社会综合治税应用的基础是建立在税源管理的基础上的,前提是征收那些该收的税并征收到位。由于政府制订的相关文件、综合治税的各项业务规程、协税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都严格秉承依法治税理念,从而铲除了以往因税收问题发生侵犯农民利益行为的土壤,近年来未发生一起涉农税收上访事件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强化了税源监控,形成了税源管理的大格局。通过扎实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并逐步搭建起“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网络,使得税源监控管理由原来只有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职能的少数部门,延伸到其他具有税源控管能力的部门,由原来机关和乡镇延伸到社区、街道、村居,由原来的营业税、车船税等少数税种延伸到所有税种,在全县形成了全方位的税源监控网络,税源监控职能得到强化。
(3)突破了一些税源管理难点,并保证了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房产交易、县内道路、个体车辆等税收项目,过去一直是想管管不起来、管不住的税源,推行综合治税后,在政府政策的控制下,基本实现了一步到位。
(4)优化了治税环境,树立了新的治税理念。社会综合治税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在政府及部门中普遍存在的“征税就是税务部门的事”狭隘观念。政府从地方财力壮大和税收秩序改善中得到益处,支持税收的力度明显加大,公平的税负环境赢取了纳税人信赖的口碑,税务部门社会美誉度和综合评价值也显著提升,最终实现了政府、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三赢”目标。
织,并通过审查聘用充实协护税人员,目前,全县在册协护税人员达180余名。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在稳定代征的同时,将协管逐步向街镇的协管机构进行移交并开展各项,使税收的征收环节进一步下移,成功构建了以1个县级协税护税领导小组,8个职能部门(即建设局、运管所、交巡警大队、国税局、房管局、海事处、国土局和生猪办)、县城8大社区(即,兴阜、新盛、中心、向阳、林海、东风、光明和南苑社区)、22个镇(区)协护税委员会和1757个企事业单位的五级协、护税网络为载体、遍布全县的协税护税网络。
(3)认真落实业务培训制度。强化对协护税人员的业务辅导和“岗前培训”,实行协税护税人员持证上岗。定期举办协护税人员培训班,分层次进行更新知识培训,提高协税、护税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杜绝执法差错和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协税护税依法有序开展。
2、规范机制,明确协税责任,不断完善地方税源监管。
根据社会综合治税的实际情况,该局成立了社会综合治税专门机构,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做到有专人领导、专人负责,重点做好协护税人员管理考核、有关的综合协调、监督,以及涉税信息的集中、分类、整理等,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社会综合治税业务流程设置与相关业务股室的职能相结合,社会综合治税的信息采集、整理、征收反馈与日常的征管业务相结合,社会综合治税的规范与日常相结合,健全完善协税护税制度,从而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
(1)编制《协护税简明业务手册》,规范协护税的标准、范围和权限,使各协护税单位有章可循。
(2)与各协护税单位全面签订《委托代征协议书》,发放了委托代征证书,规范协护税单位的日常管理,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运行效率。
(3)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由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协税护税例会,坚持做到“五有”,即:有具体的会议内容,有会议记录,有行动方案,有协税护税实效,有信息报道。通过例会广泛听取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共同搞好信息传递,通报全县各地综合治税情况,交流经验,协调处理各类重大问题,通报督促检查情况,表彰先进典型,建立涉税问题处理跟踪制度,对发现的所有涉税问题,跟踪处理,及时反馈结果。
(4)完善税源监管机制。一线税收管理员通过与协税护税网络成员的联络,加强纳税户籍管理,了解所辖纳税户的增减变动情况,对纳税人开业以及关、停、并、转等进行动态跟踪监控,对异常情况的纳税人做到心中有数。开展税源普查登记,建立完善户籍税源登记薄,通过部门的协调、配合,将滞后、隐蔽的税源信息挖掘出来,并及时体现到税收收入的成果上来,实现了税源的税前、税中和税后的全方位监控。
3、分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奖惩,积极营造依法纳税环境。
(1)分解协护税任务,加强协护税单位的监督检查。在摸清税源底数的基础上,结合县政府协税护税的任务要求,与综合治税单位签订责任状,将协税护税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发现不及时申报缴纳代征(扣)税款、超越代征(扣)权限和范围代征(扣)的,及时责令限期纠正和整改,并按规定进行处理,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2)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协护税单位考核。一是严格考核与财政部门协调按规定给付手续费,对预算拨款单位,协护税任务完成情况与拨款进度挂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县政府将综合治税列入各单位综合考核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奖优罚劣。二是对思想重视、得力、成绩突出、提供涉税信息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不依法履行义务、配合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与部门经费挂钩,扎实推进社会综合治税。
(3)健全税收宣传机制,营造依法纳税环境。在要求各协税、护税单位认真履行协税护税义务的基础上,发动各协税部门配合税务部门开展好本单位、本区域内的税法宣传活动,围绕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开展税收法规的普及性、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达到提高纳税主体素质,改善外部治税环境的目的。同时广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典型,曝光涉税违法犯罪大案要案,强化震慑教育作用,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社会综合治税取得的实效
通过社会综合治税的推行,不仅加强了税源的监控管理,增加了税收收入,而且引导了治税理念、治税方式和治税机制的变革,实现了政府、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三赢”。
(1)规范了税收管理秩序,特别是规范了涉农税收的管理。社会综合治税应用的基础是建立在税源管理的基础上的,前提是征收那些该收的税并征收到位。由于政府制订的相关文件、综合治税的各项业务规程、协税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都严格秉承依法治税理念,从而铲除了以往因税收问题发生侵犯农民利益行为的土壤,近年来未发生一起涉农税收上访事件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强化了税源监控,形成了税源管理的大格局。通过扎实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并逐步搭建起“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网络,使得税源监控管理由原来只有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职能的少数部门,延伸到其他具有税源控管能力的部门,由原来机关和乡镇延伸到社区、街道、村居,由原来的营业税、车船税等少数税种延伸到所有税种,在全县形成了全方位的税源监控网络,税源监控职能得到强化。
(3)突破了一些税源管理难点,并保证了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房产交易、县内道路、个体车辆等税收项目,过去一直是想管管不起来、管不住的税源,推行综合治税后,在政府政策的控制下,基本实现了一步到位。
(4)优化了治税环境,树立了新的治税理念。社会综合治税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在政府及部门中普遍存在的“征税就是税务部门的事”狭隘观念。政府从地方财力壮大和税收秩序改善中得到益处,支持税收的力度明显加大,公平的税负环境赢取了纳税人信赖的口碑,税务部门社会美誉度和综合评价值也显著提升,最终实现了政府、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三赢”目标。
【社会综合治税存在的现状及思考】相关文章:
社会综合治税存在的现状及思考08-15
社会综合治税建设的探索08-15
关于社会综合治税的调研08-12
社会综合治税建设的探索08-16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08-12
白蒲镇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情况回报08-15
白蒲镇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情况回报08-12
关于推进依法治税的现实思考08-07
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