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市《职业教育法》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办学规模有所扩展。
我市的职教事业,始于80年代初,已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顾过去的历程,冷静地审视我市的职教事业,也取得过一些辉煌,但主要的是热闹。当初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许多工业企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也纷纷举办职业学校,最多时,全市有29所职业学校或办班点,但规模十分狭小,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师资严重不足,资源浪费。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整合职教资源,合理调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核心,以**职中、**进修学校和**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格局。目前全市职业学校招生能力达1800人,在校学生近5000人,教师380人。开设了机电、计算机、服装、商贸等20多个专业,形成了综合、机电、计算机和适合高职单招等四大板块。办学条件、设施设备都有较大的改善,初步满足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狠抓内部管理,注重教学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由于思想认识、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原因和职业教育自身的一些特点,职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生源差异很大,这给职校的内部管理和施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市各职业学校能以德育教育为抓手,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课程和教本改革为抓手,注重教学手段创新。不仅化解了困难,而且创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市的德育工作成绩喜人,全市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支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素质优良,多年来没有事故发生,这在职校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教育质量不断攀升,无论是参加技能竞赛,还是参加高校对口单招,其获奖率、录取率均列南通市榜首。我市的职业教学改革同样是成绩喜人。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市各职校的许多同志能大胆实践,锐于改革,勇于创新,研究的氛围十分浓郁。职教中心许多领导和同志能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的课题十分有价值。他们自制编撰出版的教材被省市肯定,被外地推广。我市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己成为市内外的抢手货,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历届毕业生队伍中,也涌现了一批技术能手、专业户和小老板。
(三)社会日益重视,机制逐步灵活,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根绳索,职业学校自身机制不活,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原来,社会上普遍把职校看作是初中教育失败的“收容所”,把职校学生看作是“二类苗”、“劣等品”,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校自身机制也不活,法律、政策、市场也不完善不配套。现在,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本届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职教事业,市委书记**说:“办好普教,科教兴国;办好职教,科教兴市。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市人大把原来我们工作委员会计划作为主任会议审议的课题升格为常委会审议。市教育局和各职校也在抢抓机遇,一方面宣传自身,外树形象;一方面改造自身,内强素质。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创新机制,通过招商引资,整体出让,借籍社会力量,发展职教事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市的职业教育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思想认识问题。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未被根除。人们普遍认为,普通教育才是正规教育,上普高升大学才是人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非大专、本科不可,不切实际;一些教师对职教工作不感兴趣,认为没有成就感;一些学校也盲目追求升学率,比较重视单招这一板块,偏离了职教的办学方向,把就业教育变成了学历教育;而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招生政策、教师引进、教育宣传、评比考核等方面都有重普教轻职教的明显倾向。在外地的一些先进城市,如浙江萧山,职业教育被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与普教一样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地职教事业蒸蒸日上,职业学校“门庭若市”,甚至出现了“开后门上职校”的现象。而我市的职教比之于普教,明显是一条短腿。
(二)办学规模问题。
根据规定,职业教育的规模应该与普教达到1:1的比例。我们考察的几个城市,普职比没有不达标的,有的甚至是职教高于普教。而我市职业教育的规模远远小于普通教育。我市普教的高中招生能力为6400人,而职业教育的招生能力仅为1800人。我市现有在读高中生17507人,而职校在读学生仅为4941人,仅占高中生的28.2。
职业教育的规模应该与我市的教育任务相适应。我市这几年初中毕业生在15000人左右,普通高中录取6000人左右,按照普职比1:1的要求,应该要有6000人左右享受职业教育,这样我市高中阶段入学率也只是80,而我市狭小的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就学需求,不足2000人的招生能力,致使我市每年有3000多名学生远走他乡就学,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且使我市优质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就业培训的机会。
职业教育的规模还应与我市经济发展的规模相适应。由于职教事业不发达,我市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劳动者。我们从人才服务中心、就业管理处等部门获悉,目前我市严重紧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纺织工程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市区位优势逐步凸现、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境内外企业纷纷抢滩启东的今天,招工难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专业层次问题。
我市的职业教育不仅规模偏小,而且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办学层次也比较单一。我市目前有4所职校,招生总量为1800人左右,均以中职为主,没有高职,这与我市教育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求,也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专业设置也十分呆板,缺乏跨学科的专业,不能面向市场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多功能”人才。还有教育周期设置也不够灵活,几乎是清一色的三年制。同时也没有成型的短训班、在职培训班等。至于应付急需、快速应变实施转岗培训等就更不要谈了。而我们考察的浙江省乐清市,他们在职业教育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的原则,二是专业的设置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开设了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如专门为雁荡山旅游而开设的旅游班。做到紧随市场步伐,应对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
(四)保障脆弱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离不开三大保障:一是经费保障,二是师资保障,三是设备设施保障。综观我市的职业教育,上述三大保障都十分脆弱。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学自身的造血功能又相对薄弱,上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许多政策要求一时难以落实到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相当有限。不仅如此,原来属于职业教育的有限资源还受到严重流失。例如近几年布局调整中,先后有7所学校并入**中心,但大部分只并入人员,而不并入地产房产。目前职业学校负债重重,总负债近2000万元,其中职教中心负债达1600万元,职教事业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二是缺少适应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想招收但又受制于僵硬的人事制度,想借用实在是要价太高无力承受,且临时借用也无人愿意。同时在职教师队伍也不稳定,由于受社会舆论、思想认识、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人心思流。三是缺乏应有的实训基地,简陋落后的设备设施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而我们考察的浙江**,除设施设备相对于市场稍稍落后外(仍比我市先进),政府对职校经费投入充足,职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待遇丰厚,职教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五)机制配套问题。
一是市场配套问题。发达的职教事业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兴旺,而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和健全又反过来可以引领职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市的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准入制缺失,违规用工追究制缺失,导致企业用工不规范,人们普遍缺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热情,企业普遍缺乏劳动保障意识和依法用工意识。二是在职培训制度配套问题。职业教育的内涵不仅是就业前的技术培养,而且涵盖了在职员工的提高、转岗和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等,即为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提供服务,使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方法,接受新挑战。法律和政策也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有明确要求,政府和所在企业应该为在职员工的定期培训提供机会和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的20和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应直接用于职业教育及职工培训,然而这一方面法律条文和政策要求也几乎是一纸空文,根本没有相关配套的制度去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始终把职教和普教一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培养人才;要提升竞争力,首先要提高人的档次;要提高品位,首先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也是我们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也应该与普通教育一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普教一起同步规划、同步投入、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办好职业教育对发
【市《职业教育法》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新《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的自查报告08-20
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12-26
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11-16
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03-31
学习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09-26
市《文物保护法》执行情况工作汇报08-12
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15篇04-23
学习新《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12-01
学习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精选5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