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工作总结>教师听课有感之评课总结

教师听课有感之评课总结

时间:2022-08-23 01:09:38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听课有感之评课总结

  课题实践:精品·高效·智慧·灵动
  
  ——周三,听两节好课有感
  
  本周三(2010年12月1日)上午一、二两课,我们欣赏了胡美娟主任和袁德臣老师的语文和作文两节研究课,收获非常大。在此,我依据我们语文备课组组长的“评课”安排,将自己的一些收获叙述一二。
  
  胡美娟:精品、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一堂课,胡美娟主任执教的是一篇非自己年级的五年级上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我就一个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酣畅淋漓。
  
  是的,这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行云如水!教者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平等、真诚地互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的主人公——谈迁是一位不向厄运屈服、具有坚定信念的顽强老人!
  
  这节课最值得品味的,我以为是这样两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整堂课师生紧扣“打不垮”的“信念”统领全文,“教”与“学”之间的自然互动,整堂课既没有雕琢的痕迹,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场景;(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观者感受到的就是一节常态下的精品高效课堂!这堂语文课体现的,就是教者清晰的教学思路和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师生共同感受、想象“面对孤灯图”“奋笔疾书图”和“四处寻访图”等画面时,通过填补课文中的“留白”,调动了学生自身课外阅读的积淀,发展全班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课堂上,学生用“我嘴表我心”,用“我心抒我情”,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亮点: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去“打理”,教师甘心情愿成为一个“陪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依据课文的内容,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自由、轻松地去品评、去评价。比如,学生紧紧围绕“打不垮的信念”,通过课文里一连串的数字,(www.fwsIr.com)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真切感受谈迁的确是一位“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的伟大而豪迈的史学家!——因为有“信念”,谈迁在“被打”“该垮”的厄运中,依然顽强地挺立在大地之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他并不称赞老师讲课时有所谓高超、玄妙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这节语文课上,教者依据学生的读,和学生共同去品味谈迁;依据学生的悟,和学生共同去感悟人生——在生活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只要有意志,就会有成功!
  
  当然,这节课也有值得我们再思考的地方:在课堂上,“面对孤灯图”“奋笔疾书图”和“四处寻访图”等画面的设计,非常切合课文的内容。如果这个时候,教者能将学生动笔写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再多一点品读、多一点互动、多一点评价,似乎会让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袁德臣:智慧、灵动的作文课堂
  
  第二堂课,袁德臣老师执教的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在上课之时,不仅所有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六年级组所有听课的老师,也不知道袁老师这节课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指导学生写什么?在听者的心中,还都是一个“谜”。直至上课了,袁老师才给我们听课的老师透露了一点“底”儿:他要在开课教室藏三个悠悠球——一个藏在窗台上,一个藏在地板的角落,还有一个藏在孙海燕主任的抽屉里。袁老师还特别吩咐孙老师:这第三个“悠悠球”要藏好了,“到时,我请你将这个‘悠悠球’向高处抛起来!”
  
  当班上的学生再次走进开课教室,大伙儿“呼啦”一下子,就开始了热闹的“寻找悠悠球之旅”。不一会儿,第一个“悠悠球”被一个学生找到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二个“悠悠球”被另一个学生找到了。第三个“悠悠球”呢?有的学生在自己抽屉里翻,有的学生跑到老师听课的位置旁找,还有的学生甚至将手伸进了老师似乎有些鼓鼓囊囊上衣口袋……可学生找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
  
  怎么办?怎么办!
  
  这第三个“悠悠球”要不要让学生“找到”呢?我们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在思考,其他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也在思考……
  
  这时,我也在思忖着、犹豫着:袁老师的这节课到底是怎样的设计?这第三个“悠悠球”,到底应该在何时出现最为妥当?我一时也没有主意,因为,毕竟我也不知道后面到底设计着怎样的“包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袁老师在这之前吩咐孙老师:“到时,我请你将这个“悠悠球”向高处抛起来!”孙老师为了让这个悠悠球“到时”能够抛得“标准”一些,还非常谦虚且郑重其事地将这个“悠悠球”交给了高林老师,说:还是你来抛吧,我怕自己到时抛不好啊……
  
  是在听课老师抛起“悠悠球”之后让学生“找到”这个“悠悠球”呢,还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这第三个“悠悠球”?也许是我对袁老师的了解、也许是我与袁老师的“心有灵犀”。我迅速做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举动:和坐在我右侧的高林老师“一唱一和”地指点了一个弓着腰、找得“好辛苦”的学生,让其“找到了”这个藏在高林老师抽屉里的第三个“悠悠球”!
  
  显然,这个举动是“违规”了:因为这肯定与袁老师原有的设计产生了矛盾。用孙老师的话说,这下,你可是害苦了袁老师了!事实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当袁老师让两个学生交流了第一个和第二个“悠悠球”的“发现之旅”之后,便胸有成竹地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第三个“悠悠球”在哪里吗?谁知话音刚落,一个学生举起了第三个“悠悠球”高声答道:“老师,在这里!”当时,兴奋的是学生,紧张的也许是袁老师、听课者和我!说袁老师紧张,是因为在他的本节课的“课堂预设”里,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个环节;说听课者紧张,是因为这个“意外”,会让袁老师在这次公开课的课堂上不知所措;说我紧张,这自不必说,我是这第三个“悠悠球”被学生意外发现的“始作俑者”!
  
  不过,我同时又发现:我们年级组所有听课的老师又似乎有一种淡定:蔡玉梅老师胸有成竹,袁志希老师正襟危坐,姜美蓉老师若有所思,宋纬涞老师抓拍镜头……
  
  事实又是如何呢?
  
  我当时非常注意地观察了袁老师:他的神情,有一些意外、惊讶;他的动作,有一点重复——翻了一次教案又翻了一次——找不到这个“预设”的环节啊;他的语言有了一点强调:“什么?什么?你找到第三只了?在哪里?你找到第三只了?在哪里找到的?”
  
  不愧是有大师风范哪——
  
  随即,袁老师让这个找到第三只“悠悠球”的学生,将自己如何找到这第三只“悠悠球”的过程,再演示了一次!在演示中,全班同学,不,还有所有的老师——听课的和上课的,享受了这名学生寻找“悠悠球”的“回放”过程。在场听课的老师,或给予一些指点,或“制造”一些障碍,让这名学生破费周折地找到了第三个“悠悠球”!
  
  我想:这就是袁老师教学的机敏;这也是这节作文指导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节课最值得品味的,我以为也有这样两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针对“文本预设”上并没有的一个环节,袁老师面对公开课堂出现的“骤变”,凭借着自己的睿智、机敏和经验,让学生演示了寻找到第三个“悠悠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互动感受、积极评价的过程。为下面学生写好这篇作文,做了一个非常透明、扎实的铺垫。
  
  第二个亮点:师生的“平等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而且体现在“课堂外”:这里的“课堂内”,是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平等互动;而这里的“课堂外”,是充分运用了这次公开教学、研究的极好机会:有这么多听者这一宝贵的优质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这个特殊的“课堂外”。在“学生←→教者”“学生←→听者”“教者←→听者”,这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平等互动、轻松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活动的乐趣。
  
  怎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怎样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进行练笔?这节作文指导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在教学过程中,多元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全方位组织师生互动,是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兴趣的关键!
  
  同样,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倘若袁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将三个“悠悠球”预先藏好的话,就会在课堂上腾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就这一篇作文的练笔,再理一理思路,相互之间再做一个评说,下一堂课学生作文就更会游刃有余了。
  

【教师听课有感之评课总结】相关文章: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12-23

听课评课心得11-02

教师个人听课评课心得04-05

听课评课培训心得04-06

教师个人听课评课心得范文06-25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12-23

教师个人听课评课心得14篇04-27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08-24

高三听课及评课感想08-24

幼儿园教师如何听课评课心得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