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已日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从目前看,对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着重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对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即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事实上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伴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农业在节能减排中有所贡献,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为此,我们提出本研究课题,旨在推动我市现代农牧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通过发展低碳农业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使我市农牧业发展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一、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背景分析
(一)低碳农业的由来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年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其后**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低碳”理念更为世人所知。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人们之所以对低碳经济高度关注是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尤其是新能源资源的巨量开发利用,给我们的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与变化,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导致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引发了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世界范围性的危机。而其中农业生产在产生高能耗的同时受到的危害更为严重,很多气候灾害的出现,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了变化,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随着农业环保问题日益严峻,低碳农业应运兴起,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
2、低碳农业的特点。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
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1、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低碳农业是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整体功能的一种高效农业技术体系。胡锦涛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做了重要工作部署,连续几年以来的党中央一号文件,对贯彻落实发展生态农业、节能减排、绿色经济都作了进一步的工作部署。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现阶段包头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农牧业走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发展方式,是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策略相一致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式。
2、低碳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低碳农业首先是节约型农业。尽可能节约投入农业各种资源的消耗,使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合理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二,低碳农业是效益型农业。以最少量的物质投入获取农业最大的产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物质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第三,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应当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把低碳农业作为包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农牧业发展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3、低碳农业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减排和固碳两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是天生具有固碳这一生态功能的产业,比如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在固碳方面的作用十分显着,湿地也具有巨大的固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然而,农业的生产功能是追求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农业机械、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湿地中的碳逐渐氧化分解,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必将大大加剧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的使用。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4、低碳农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正逐渐由单纯的产品质量认证转变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不仅生产的最终产品质量要合乎标准,而且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都要达到单位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提升包头农牧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
(一)我市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全力提升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1.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5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00万吨,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6.2万吨、80.1万吨、12.4万吨。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60万头(只),全年肉类、鲜奶和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5.7万吨、**万吨、2.6万吨。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49.2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通过实施“南菜北薯”战略,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滴灌、覆膜、喷灌技术推广工作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全市蔬菜保护地总面积达到5.1万亩,设施马铃薯面积达到54万亩,占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3%。达茂旗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率先基本实现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
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转变。奶产业基本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奶牛小区由178个增加到219个,奶站由416个减少到200个,奶牛规模化水平达到70%。羊产业基本实现由散养为主向舍饲圈养的重大转变,全市累计新改建羊舍饲棚圈270万平方米,建设青贮窖32.6万立方米,羊规模化饲养水平达到50%。
2、农牧业科技工作成效显着。
一是积极实施重大农牧业科技项目。近年来来,我市围绕农牧业菜、薯、乳、肉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开展重大农牧业科技项目攻关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实施“内蕃4号新品中试与示范”、“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肉羊杂交改良、快速繁育”等重大科技项目。达茂旗塞北铃脱毒种薯科技示范基地等种植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引导农牧民科学致富的重要渠道。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全市所有面向“三农”的科技服务资源、信息资源、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实现了农牧业科技服务与广大农牧民“零距离”的衔接。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96048”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为平台,乡设服务站,村派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网格化”畜牧兽医科技服务网络。三是科技培训成效明显。依托包头市农广校等培训机构,深入旗县区基层,通过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固定课题,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广大农村牧区培养了创业能手、经营能手、综合管理人才达56.59万人次。
3、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期间,我市森林覆盖率由9.25%提高到15.1%,5年提高了5.85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243万亩,达到*万亩;森林蓄积增加18万立方米,达到33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五年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任务220万亩,其中,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7.8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2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8.3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99万亩。
从**年起我市启动实施“黄河湿地、大青山森林、山北草原”三大生态工程,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已经初见成效。黄河沿线湿地景观道路、景点建设和蓄水工程等恢复性保护工作全面实施,黄河湿地沿线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山南坡绿化工程10万亩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大青山南坡和京藏高速公路两侧景观林带基本形成。
在全市范围实施围封禁牧战略,加强对山北地区2400万亩草场保护,转移安置2万农牧民,同时,在国家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治理和我市“收缩、转移、集中”战略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示范带动下,全市草场植被覆盖度达到28%,较禁牧前提高了5.7个百分点,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此基础上,**年又延伸启动了城郊结合部绿化工程,着力将城市周边宜林地全部绿化,完成绿化面积2万多亩,城郊生态环境更加美观。
4、沼气工程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初具规模。
**年以来,包头市将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农户增收、改善农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目前,包头有农牧区户用沼气池7600座,村级物业站24个,联户工程5个,大型沼气工程1处。同时,在丰富和完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两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推广了玻璃钢型、砖混型、混凝土型、“两池一体”、“三池一体”和小型沼气工程等新型模式。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我市农业技术部门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组织实施了《秸秆生物反应堆》项目,在**年通过自治区专家验收鉴定。该项目示范推广面积达6850亩,平均亩增产30%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社会生态效益,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资源开展农业生产,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保护地生产水平、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的进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我市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低碳农业的核心内容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2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发展低碳农业一般可参考如下路径:一是合理且更有效率地利用化肥;二是推广施行节约型农业;三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四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五是沼气工程节能减排;六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
就包头目前的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我市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目前,我市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转变,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些都为今后积极推进改良土肥配方、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以及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推广实施节约型技术等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奶牛业与肉羊养殖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正在按照“生态、健康、循环”的原则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为推广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传统养殖方式向清洁养殖方式的转变,以低碳模式实现养殖业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农牧业科技水平较高。我市农牧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农牧业科技工作,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农技培训使得农牧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牧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推广和实施低碳农业的各类新型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沼气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沼气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是发展低碳农业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对农村牧区各种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深度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1.0万公顷,每年粮食产量可达100万吨左右,按照粮食产量与秸秆产量1:1的较小比例计算,每年至少可产生100万吨的秸秆用于综合利用,市场前景广阔;我市畜牧业牲畜存栏达250万头左右,由此产生的养殖污染物产量巨大,可以广泛用于沼气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天然有机肥等用途。
森林、草原碳汇潜力巨大。森林和草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沙固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和碳汇价值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草原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草原碳汇主要是通过森林和草原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部分。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使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草地有机质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增加草地碳汇6亿吨。我市森林和草原面积较大,今后还将继续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森林和草原面积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草原碳汇潜力巨大。
此外,近几年我市积极推进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加快实施各类农牧业重大项目以及建设农牧业示范基地,可以说,从当前我市农牧业的发展条件来看,发展低碳农业的各种要素的积聚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绿色农业经济”的有利基础,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三、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编制全市整体规划
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对于广大的农牧民而言,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思想,提高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民的认识。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全社会参与共识,大力倡导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民积极参与的低碳农业发展体制。特别要让农业生产的主体,农牧民和农牧业企业主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把应用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编制农牧业总体规划,减少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碳生产率。要做到以下几点:将低碳农业的经营模式纳入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将低碳农业的研发技术纳入我市的年度科技攻关计划;制定农村牧区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使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由高向低转变;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等,建立低碳农业的科学核算机制,研究确立低碳农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
(二)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改善农牧区民生建设的必要手段。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牧区民生工程。二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加强农牧业水利建设,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开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技术。切实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广泛开展科学施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积极发展农牧业机械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抓好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牧区电网改造工程,加大农牧区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突出抓好农牧区生活污染治理,实施农牧区清洁工程,建立农牧区生态能源新模式,不断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
(三)重视低碳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低碳农业对于我市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重视并推动关于低碳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首先,加快推广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低碳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改善农牧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设施农业、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其次,选择与乡村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符合的低碳农业经营模式,尤其要将低碳理念与各旗县区原有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有益经验结合起来,在我市近郊、远郊和山北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分别建立若干低碳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企业、农牧户的传、帮、带作用,为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样板和相关技术支持体系,率先在对我市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实现低碳化发展。
最后,要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要系统收集整理有关我市农田灌溉耕作、农作物布局、化肥农药使用、病虫防治、新品育种、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利用等资料数据,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以经营性为取向、多元灵活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据我市农牧业产业的布局和特点,研究提出适合我市农牧业自然生产条件的一系列低碳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技术。
(四)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要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种植结构低碳化改造和养殖业低碳循环发展,把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作为低碳农业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循环农业。要进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涉农企业生产,积极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同时,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无害加工保鲜技术、农产品信息交通网络,鼓励农产品和农资的低碳运销,实现加工物流环节的节能减排。强化农产品生态标识制度,在现有“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逐步加入有关碳排放量的参考标准。
建立低碳农业品牌机制。把市场、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研机构等各项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供、销、研一条龙的低碳农业产业链,创建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低碳农业品牌。积极争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公众美誉度,注重品牌宣传,将品牌农产品与低碳、环保、健康联系在一起,凸现低碳农产品的环保、安全、营养功能,取得长期的市场购买认同,从而赢得市场、赢得声誉。
突出发展农牧区旅游业。农牧区旅游业是典型的低耗能、低污染的低碳产业,应充分发掘我市广大农村牧区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事参与、餐饮接待、康体修炼、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等特色鲜明的农牧区旅游产品。
(五)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政策支持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建议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农业)促进法》,依据法律制定低碳农业税收优惠、融资优惠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技术研发。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www.fwsir.com)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在增加财政支农的基础上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加强对农牧业发展特别是低碳领域的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比如对有机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处理、清洁能源等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提供财政支持;通过税收杠杆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型农业生产项目予以抑制。
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对从事低碳农业项目的贷款支持,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低碳农业产品开发以及低碳农业发展项目提供银行贷款。制定和实施农牧业碳汇及生态补偿政策。抓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扩大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规模,抓好三大生态工程和特色绿化工程,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为进一步建立我市林业碳汇市场创造条件。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要巩固北部草原围封禁牧成果,通过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舍饲圈养、轮牧、引入优质牧草等方式增加草原碳汇,维护草地碳平衡。健全和落实林业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经济等,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绿色低碳发展心得体会09-30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04-06
低碳生活08-25
低碳的作文04-03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关系之辨析研究08-26
我的低碳生活08-26
低碳优秀作文03-18
低碳话题作文04-25
低碳英语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