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实习报告>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时间:2024-06-29 07:19:50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

  实习的主要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实习情况

  (一)时间

  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二)小组成员

  王XX王XX王XX吴XX武XX薛XX

  (三)实习路线

  (1)20xx年XX月XX日星期四晴

  河南省XX市辉县市上八里乡薄壁镇鸭口村

  (2)20xx年XX月XX日星期五晴

  河南省焦作市龙洞乡XX村后沟

  (3)20xx年X月XX日星期六晴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向南100米左右

  三、实习内容

  1、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

  2、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

  3、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

  4、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

  5、学会做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

  6、编写实习报告

  第二章地层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可以显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因此它和一定得时间含义相联系。所以在底层形成以后,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此种顺序称为正常层序。

  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

  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再细到系、组)新生界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7.5亿年到2.3亿年前,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地层遭到侵蚀,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2.1太古界(Ar)

  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盘山公路沿途的太古界可见底层为赞皇群(Arz),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为:在盘山公路边可以看到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及小型岩脉或岩墙侵入岩体。

  (1)呈黑褐色及黄褐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斜长石占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黑云母占15%~25%左右,呈片状。石英占15%~25%左右,油脂光泽。

  (2)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石英及黑云母、透辉石、紫苏辉石等矿物组成。明显的片麻状构造是由暗色矿物、浅色矿物相同排列的条带表现出来。角闪斜长片麻岩,由中基性岩浆岩及富铁白云质泥灰岩经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角闪石占50%~60%左右,呈柱状或粒状,斜长石占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石英占5%~10%左右,油脂光泽;

  (3)花岗片麻岩(肉红色),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正长石、石英、黑云母、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可包括三种不同类型:

  ①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碱性长石片麻岩;

  ②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

  ③与造山运动同时在强应力作用下,由压力结晶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

  (4)混合岩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混合岩的矿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在盘山公路观察到的混合岩:含有一定数量近于平行的浅色长石英质或花岗质脉状体的混合岩,多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特征特征,围岩中大量的侵入体(脉状、条带状)与围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围岩称为基体,侵入岩称为脉体,主要有石英脉和长石英质岩脉。岩浆沿着与岩层层面垂直或斜交的断面侵入,形成了规模较大,似墙状的岩体体,称为岩墙。构成岩脉和岩浆的岩浆岩从酸性到基性都有。

  (5)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先期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深入的影响下,引起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

  2.2元古界(Pt)

  元古界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代中期发生了全球性的大冰期,世界各地都发现了冰川遗迹。在元古代末期,开始出现了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但这些动物都没有坚硬的骨骼,所以化石上只是留下印痕等遗迹。元古代也曾发生广泛的地壳运动,在前期是地球主要的造山时期。在中国北方为“吕梁运动”。元古代时期的地层中蕴藏有丰富的铁矿、铜矿和稀土金属矿物

  在辉县上八里镇盘山公路前进方向右侧可以看到元古界云梦山组的岩性组成和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云梦山组其下部颜色为红色、紫红色变质石英砂岩,上部颜色为浅色的厚层状结构。以石英为主(大于90%),硅质、铁质胶结,层理明显,大部分为中粗粒的结构,层面上有波痕和泥质龟裂纹,多形成陡峭的悬崖。该地区的石英砂岩的厚度比较大,达到100m以上。

  在当地可以清楚的看到云梦山组与赞皇群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差异较大;缺失某年代地层,可以得出云梦山组与赞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3古生界(Ph)

  古生界分为下、上两界,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海相沉积为主,其中寒武系、奥陶系砂岩、竹叶状灰岩和笔石页岩代表浅海相沉积。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陆相沉积大量发育,含煤沉积广泛分布。其中石炭纪纺锤虫灰岩属较深的海相沉积,煤层属沼泽相沉积。二叠纪的硬石膏层、石膏层、岩盐层、泥灰岩和红色砂岩均属泻湖相沉积。

  在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下古生界由浅海相石灰岩为主的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组成,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和上古生界的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二叠系以内陆盆地堆积为主。在南方古生界是一套巨厚的浅海相石灰岩。上二叠统早期夹有重要煤系。在东北北部,古生界为巨厚的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夹有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在西北古生界以巨厚的海相沉积为主,有大量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

  2.3.1寒武系(∈)

  寒武系是寒武纪形成的地层,分下、中、上三个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中统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下统主要为灰黄色的钙质页岩,紫红色的钙质泥岩及薄层石灰岩。主要为粘土类矿物,有一定的方解石。由于页岩、泥质灰岩抗风

  化能力弱,容易风化破碎。地貌上常为低山丘陵。

  (钙质页岩)

  中统主要为青灰色的石灰岩,呈厚层状,常有鲕状结构和豆结构,地形上构常为陡坎地形。

  (鲕状灰岩)

  上统白云质灰岩,风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鲜面呈灰色,与奥陶系石灰岩正好相反。厚层状,矿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云石,以方解石为主。当方解石含量大于90%是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75%时,白云石含量大于20%时,为含白云质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50%时,叫白云质灰岩,白云石大于50%时,叫钙质白云岩。在野外判断时可以用稀盐酸来检验,反应剧烈的是石灰岩,反应缓慢的叫白云岩。结构为隐晶质向显晶质过渡,典型的特征为风化面上有淋滤沟,又称披麻状结构或刀砍纹。撞击时冒白烟,且有臭味。可以作为冶金熔剂。

  (白云岩)

  2.3.2奥陶系(O)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主要为青色、青灰色的石灰岩,以及方解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为主,质纯,性脆,呈厚层状。层面上能够看到白色的方解石脉的充填,其风化面上由于受到风化故颜色较浅,新鲜面的颜色较深。奥陶纪全球海洋较稳定,沉积平稳,此时期产生较厚的灰岩,新鲜断面有闪光,方解石晶粒的缘故。

  2.3.3石炭系(C)

  自奥陶纪后,海水退出整个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晚石炭世时,海水才又重新侵漫到这一地区,形成一般不超过500米的海陆交替相的含煤沉积,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东北北部区下石炭统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时夹陆相碎屑沉积,厚度较大;上石炭统以海相灰岩为主,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西北区的石炭系比较复杂,厚度大,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石炭纪在全世界是最早的重要成煤时期。在华北有本溪组和太原组,太原组是中国北部石炭系中最重要的煤系地层,其他沉积矿产有铁、锰、黄铁矿、铝土矿及石膏。

  2.3.3.1中统:本溪组(C2b)

  本溪组的岩性组成,主要是粘土岩、铁质岩、铝质岩、砂质岩。下部为紫红色的、褐红色的铁矿层,称为山西式铁矿,中部或中上部为灰色或青灰色的铝土质泥岩或铝土矿。当铝的含量大于40%,铝硅比大于2:1时为铝土矿,否则为铝土质粘土;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的粘土岩,高岭石含量高时可以作为耐火材料的原料。本溪组的厚度为0~20m左右,一般为8~10m,沉积时基底不平行成鸡窝状或串珠状的赋存状。

  2.3.3.2上统:太原组(C3t)

  为灰黑色的中厚层状、厚层状的石灰岩,单层厚度比较薄(与奥陶纪石灰岩的相比较),有8层左右,从上到下依次为L1~L8,石灰岩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结核或燧石层,石灰岩中有化石(珊瑚化石、

  腕足类化石等),太原组中含有煤层,薄煤层,焦作仅有两层可采煤层一2和一5煤,石灰岩常构成煤层顶板,其底板由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层状泥岩组成。

  2.4二叠系(P)

  二叠系是指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海相;另一种是以陆相为主为主。二叠系以浅海相灰岩为主,底部常有煤系。

  2.4.1下统山西组(11Ps)山西组的岩层性质为灰色的砂质岩、泥质岩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层泥岩,该组下部含主要煤层为二1煤,又称为大煤,平均厚度在6m左右,以中厚煤层为主,是焦作地区的主要开采煤层。顶板为砂岩,其表面富含白云母,又称为大占砂岩,在焦作地区,大占砂岩不是很明显。在钻井勘探中,遇到大占砂岩,就预示着将要接近煤层。

  2.4.2下统下石盒子组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绿色、灰色砂岩及

  泥岩组成,偶夹紫红色团块状泥岩,厚2~140m,平均80m,本组以底部砂锅窑砂岩与山西组分界。底部为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含砾风化面呈灰黄色的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厚0.5~9.3m,平均6.0m,是本组与山西组分界的主要标志。下部为浅灰色、灰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及铝土岩,具紫斑,局部含有鲕粒;中部为青灰色细长石英砂岩,含海绿石,其间夹青灰色铝质泥岩及黑色泥岩,上部由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下石盒子组的三、四、五煤段和上石盒子组的六、七、八煤段均形成于向浅水海湾进积的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小规模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下,使三角洲各种亚环境向海、陆方向进行了多次交替演变。在上三角洲平原和靠分流河道的部位,煤层变薄甚至尖灭,整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仅局部可采,全硫量低,一般小于0.5%~1.0%,而灰分产率则一般大于25%~30%。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充填淤平演化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层较厚,较稳定。此地层在焦作地区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2.4.3上统上石盒子组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黄绿色浅灰色的砂岩及泥岩组成,厚0~200m,平均50m。该组遭受剥蚀严重,出露不全,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本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孙家沟组不含煤,为一套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的湖泊沉积。

  第三章构造

  3.1褶皱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岩层受水平方向挤压力的长期作用发生塑

  性变形,形成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焦晋高速边褶皱构造背斜)

  (焦晋高速边褶皱构造向斜)

  (构造示意图)

  3.2节理

  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根据受力可以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根据构造成因可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张节理的描述:张节理指岩石受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开裂,节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当穿过砾岩时,常绕开砾石,张节理常发生于脆性岩石中,并多被石英、方解石等充填。剪节理的描述:剪节理指岩石受剪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紧闭,节理面光滑平直,节理面延伸较远,常有两组相互交叉同时出现,组成X型共轭节理。

  3.3断层

  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强度极,岩石便发生断裂,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若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它对矿产的开采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均有影响。在煤矿矿井地质工作中,对断层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次地质实习所看到的是辉县上八里镇鸭口断层,断层的上盘为寒武系地层,岩石为石灰岩,下盘为震旦系地层,岩石为石英砂岩,该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该大型断层附近有很多伴生的小型断层,且大部分为正断层。由于断盘的岩性组成为石英砂岩,强度大,性脆,故断层面呈现出悬崖峭壁。

  3.4沁阳地堑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方向,走向43°,倾向312°,倾角62°。

  沁阳地堑构造控煤的地质示意;

  走向43°,倾向312°,倾角62°由上示意图可见,本地区的含煤层为二叠纪上统的山西组煤层,但是由于岩层的断层结构,F1断层为正断层,其下盘上升,其含煤层高出地表,被风化剥蚀掉,上盘下降,保留了含煤层系没有被剥蚀掉,F2断层为正断层,其上盘下降,与F1断层的上盘形成了沁阳地堑,保留了含煤层系,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由此可知该地区的煤层范围小,F1和F2断层之间的沁阳地堑间的煤层沟通了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石灰岩强含水岩层,故该煤层的矿井涌水量比较大,开采条件差。

  断层造成该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及煤炭质量不好的原因。断层同样也是正断层,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上盘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层,但由于F3F断层的切割,保存煤层的范围很小,离地表较近,为风化—氧化带,煤炭的质量不好,该煤层的深部煤由于断层的作用被抬升,被风化剥蚀掉,故未受风、样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断层带附近,由于上盘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盘岩层向下弯曲,下盘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盘岩层向上弯曲,由此,可判断对盘岩层的运动方向。

  第四章矿产

  焦作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经过普查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25%,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东起修武,西至博爱,南接武陟,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保有储量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5500-6700大卡/公斤,含硫量:0.5-0.8%,挥发分:8-9%,灰分:22-27%),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

  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修武至沁阳一线的太行山南侧,埋藏浅,易开采,耐火度达1650~1770℃,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4686.9万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9.5%。

  (铝土矿)

  铁矿主要分布于焦作和沁阳,保有储量2726万吨,工业储量740.6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32%;硫铁矿保有储量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1%,品位一般在16~20%左右,洗选性能良好,主要位于冯封矿区,矿体长3000米,宽300-600米。

  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地质学实习报告

  (奥陶系铁矿)

  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工业储量33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厚度稳定在30米以上,含氧化钙52~54%,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面积500平方公里,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此外,焦作还有铜、铁、石英、大理石、铝、锌、磷、锑等矿产资源。

  第五章结束语

  首先感谢各位导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虽然天气很寒冷、环境比较的恶劣,但是指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我感悟到了老师们的勤恳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非常的感动!

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2

  一、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地质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是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巩固和掌握地质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址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目的有三:

  (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了解华北地台基本地层层序。

  (2)了解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

  (3)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罗盘仪的使用。

  此外,通过实习是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于地质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

  二、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四、人员组成:

  五、实习路线:亮甲山—潮水峪—山羊寨—石门寨—上庄坨—大石河—小傍水崖村—吴庄—花场峪

  六、实习简介:

  1、实习区位置及交通

  这次我们的实习区域在我国北方的不冻港所在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及抚宁县、青龙县境内,南起北戴河海滨秦皇岛,北至花场峪、义院口,东起山海关,张崖子,西至瓦家山等地,总面积约为120K㎡。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

  实习区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方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山区。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心,四通八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海运目前尚无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

  2、实习区地形

  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山区和低山区,点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8-5米。

  3、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达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无霜期179天。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4、实习区水文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除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牛心山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山区,各河均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关城西北6KM山口处,在燕山脚下,是一个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

  5、实习区的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非常发达,以秦皇岛为中心,有造船、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山海关桥梁工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场在全国享有盛名。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6、实习去地形简介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七、实习内容:

  1、地层: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二)寒武纪

  (1)府君山组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三)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叠系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2、岩石:

  (1)岩浆岩

  ①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一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②花岗斑岩

  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

  ③灰绿岩

  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④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⑤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2)沉积岩

  ①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

  位于张崖子的青白口群龙山组含有表面被风化成黄褐色内部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石和少量云母。

  ②纯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划动。本次在石门寨观察到的亮甲山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

  ③豹皮状灰岩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④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内,张崖子一带发育较好。花斑仅限于一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面无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

  (3)变质岩

  断层角砾岩又称压碎角砾岩、构造角砾岩。是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

  3、地质构造:

  (一)工作区的构造位置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二)构造概况

  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而侏罗系属太平洋火山活动带,除普遍缺失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明显,化石丰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上古生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以角度不整合沉积在绥中花岗岩上,标志着华北地台经历了剧烈的吕梁运动,结束了早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地质发展阶段。

  新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第三纪末因气候较热,有红色土形成,其后继续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区则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区河谷内有阶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倾斜。至第四纪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关至秦皇岛一带的海岸上遗田有砾石堤,并且有海蚀台出露水面。

  (三)主要断裂构造描述

  (1)潮水峪断层

  在潮水峪一带,断层走向N20°E,倾向东南(实际上倾向为东西向摆动)。上盘为凤山组泥质条带状灰岩;下盘为冶里组厚层灰岩。断层面无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现为舒缓波状。断面上镜面,垂直擦痕,阶步以及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等特征明显。此断崖为一个平移断层的一盘,其另一盘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此断层是冶里组灰岩,存在明显的横竖擦痕和镜面,此断层先平移后产生正断层,其产状与亮甲山的产状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断崖东是断层的另一盘的一部分,含明显的断层角砾岩与粉沙岩还有明显的横竖擦痕,但产状和亮甲山的产状不一致,所以说可能是另一盘。在亮甲山的马家沟组也有一个小断层有明显的擦痕。

  (2)鸡冠山

  ①沿途见肉红色绥中花岗岩,见一大型出露岩石剖面为典型的沉积交错层理,属震旦纪原古界顶部,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上下呈水平层理,中间呈交错层理,存在黑色纹理的磁铁矿。

  见含有泥质的夹层,反映了滨海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生长环境,不反映气候变化,地质条件,也不能作为时代划分的依据

  ②典型底砾岩:下部为底砾岩(石英),抗风化能力强,为陆相沉积,中间为含有砾石英砂岩,上部为石英粗砂岩,再往上为石英细砂岩(沉积规律:由上至下逐渐变细),中上部是海相沉积,没有形成完整的泥质韵律。

  成因:由于风化和河流搬运作用,最终沉积.由下至上岩石由粗到细,底砾岩体原本胶结在一起,胶结物为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铁,后来整个底砾岩体出现正断层,导致与上部底砾岩体出现高度差。

  ③正断层:发生断层时,相对上升的下盘经过风化侵蚀,使得出露地表的岩石被风化磨圆,造成断层两盘高差不大,断层成层性好.由于形成时间短,故成层理,若形成时间长,则为不整合面。倾向:243度倾角:48度。

  ④波痕:为铁质石英砂岩,内含海绿石,对称性好,波痕比较宽大,波长相等,反映了滨海沉积环境.推断当时海底波动较大,水深较浅,波痕延伸方向与海岸线平行。

  ⑤地堑谷在鸡冠山与大平台问的河谷中,由于几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石英砂岩下降。断层面近于南北走向,倾角较大,河谷东侧断层面西倾,河谷西侧断层面向东倾,成一地堑构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堑构造的中心部位。

  4、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2)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3)生物风化作用: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河流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1)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2)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3)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三)岩浆作用: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在岩浆从上地幔或地壳深处沿着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壳形成侵入岩或喷出到地表形成喷出岩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性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岩浆岩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如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还有碱性岩、碳酸盐岩等岩类,也充分说明了岩浆成分的复杂

  八、实习总结:

  短短五天的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本次实习亲眼见到了很多课本中描述过的地质构造以及岩石,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练习了利用地形图使用后方交会法确定自己的位置,练习了通过读地质图来判断当地岩层的年代、产状等,深刻地感受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化为己用。本次实习真的收获了很多,感谢两位老师一路辛苦的教导。

【地质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地质专业大学生顶岗实习报告08-17

地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2-28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4篇08-24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9篇08-24

工程地质土木专业实习报告08-12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合集九篇08-31

有关地质专业实习报告3篇08-24

矿山地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08-17

如何写好地质专业实习报告08-17

【实用】地质专业实习报告3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