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4-07-01 09:44:0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

  按照县十五届人大第八次主任会议决定,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调查组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范东升主任、李向阳副主任亲自带队,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参加。调研采取现场座谈交流、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进行。分别到上石桥镇、观庙镇高中,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学,部分教学点、幼儿园;县一中、思源中学、实验小学、三小、四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商城县被确定为信阳市第五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xx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72所,其中初中29所(城区4所、农村25所),小学342所(城区完全小学9所、农村完全小学86所、教学点24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667人(含特岗教师670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4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0913人,其中初中生29663人,小学生5119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6人。

  二、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以来,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县规划纲要,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这个教育体制中最薄弱环节,在政策支持、规划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各县各所基础教育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变现在:

  (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为抓手,努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商城县人民政府在《20xx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好“全面改薄”等项目,力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成绩保持全市领先位次,普通高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前列。9月7日,在锦绣会堂大会议室召开商城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推进会。教体局成立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组织人员到光山、潢川、新县学习考察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城区“班班通”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多媒体设备项目、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乡镇中学、中心完小标准化建设和功能室建设。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通过标准化校园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支持市县加强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图书装备工程,配套图书378万册,按照国家二类标准装备了所有义务教育图书室,购置仪器设备,推进“六室”“九室”建设;利用项目资金和县级投入,先后实施10余类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225所,其中,城区新建或迁址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县五小等7所学校,改扩建县一中、县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增大城区学校容量,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尽可能满足学生就近分区入学。中小学全面调整既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标准化建设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按四有标准,达到有教室、有功能室、有操场、有餐厅和宿舍。农村高中积极化解债务,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重复建设,防止增加新的债务。县城区规划拟建设占地400亩的第二高中,引进一所民办高中,建成后农村高中进行资源整合,县高中将在现有规模上缩减招生人数,避免盲目扩张(不超过4000个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城区中小学完善功能,优势互补,发挥每所学校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全县教育既均衡发展,又优质发展。通过乡镇学校布局调研,先后撤并农村初中10所,改建10所完全小学,调整79所村级小学为教学点。

  (四)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素质。20xx年以来,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做好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20xx年以来先后选派县直学校上百名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农村骨干教师到市区名校学习;组织名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听课、评课,年均送教下乡30余人次,每年受益农村教师300余人;积极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和“市培”计划,20xx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教师上万人次。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城的教育有辉煌的历史,有良好的传统,也有着骄傲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取得了“大别山下状元县”的称号。但是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区初中、小学“择校热”,“大班额”;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非常突出;农村教学点成了“托儿所”,乡镇初中、完全小学校际差距加大。教育质量下滑,后劲不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县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否则“大别山下状元县”,商城引以为豪的教育名片将会逐步消失。

  (一)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区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学校占地狭小,学位不足、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安全隐患突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在城区购房落户的人口迅猛增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激增,而城市学校没有相应地增加,特别是新建区域中小学校数量少,造成中小学学位严重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再加上推进学校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部分教育规划落空,教育用地被挪作他用,新建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应建未建”现象严重,城市学校建设欠账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拥挤,班额严重超员。调研城区一小、三小、四小等小学,最大班额88人,最小61人;县一中、思源中学最大班额78人,最小62人(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班额不超过45人)。另外,只有一小、三小、思源中学有塑胶跑道、操场;以上调研学校虽然有操场,但生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在一小调研,五六个班的几百名学生挤在一块不足200㎡的操场上体育课,学生活动受限,老师上课互相干扰。在四小调研,学校大门紧邻滨河路交通要道,师生出行不便、也很不安全;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家长、学生极其信赖,加剧“择校热”,每学年开学季,学生家长夜间开始排队报名;学生几乎没有活动场地,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体育器材堆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学校厕所只有26个蹲位(男女厕各13个),学生排队上厕所,有的不得不上课请假入厕;学生较多,老师的办公室改成教室,出现9个老师挤在一个不到20㎡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桌上作业本堆不下,不得不放在地上。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义务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先天不足”,教育基础仍较为薄弱,与城区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缺乏,办学条件简陋,尤其是教辅用房、仪器设备、网络等缺乏。调研乡镇完全小学如:上石桥一小、回龙小学,观庙一小、二小、三小、梅楼小学等都没有运动场地,集镇中心完小存在大班额、师生比不足、“六室”不全、学生营养午餐厨房不达标及管理困难等问题。以上石桥一小为例,在校生1301人,16个教学班,教职工45人(在编42人,自骋3人),占地面积3300㎡,建筑面积20xx㎡,最大班额95人,最少62人,有4个班级人数在90人以上,班均学生81人,师生比约1:29,全校老师在8间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办公;观庙镇中心完小共有在校生约636人,班级14个(含3个幼儿班),教师25人,班均学生57人,师生比约1:25。教学点如:上石桥镇余老营小学,观庙镇林湾小学、油坊小学、朱楼小学等,课堂教学普遍停留在“粉笔+黑板”阶段。二是农村小学教学点整合不够,校舍相对闲置,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我县处深山区,交通不便,20xx年国家出台“撤点并校”政策时,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大,农村“空心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村小现在都不足百人,大部分教学点低于50人(含幼儿园),最小的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以观庙镇教学点为例,全镇20个村,有5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所有教学点均含幼儿园,学生均在50人以下。三是农村中学设施相对完善,“九室”基本齐全,但师生比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普遍,学校无操场。上石桥一中2445人,教学用地实际40000㎡,缺口24000㎡;1500人住宿,现有2400㎡住宿面积,缺口2500㎡;教职工在编在岗121人,缺60人,平均班额突破70人,上石桥二中情况类似。观庙中学更是因为场地狭小,由政府协调把原观庙高中老校区划归观庙初中,作为分校区使用,但一校两区,管理不便,增加开支。四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偏低,不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撤点并校”政策调整,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因此,从各个乡镇教师总数来看,编制缺口并不是太大。但由于各个教学点国家严禁办复试班,因此占用编制较多。因此每个乡镇初中、完全小学现行编制标准偏低,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五是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学生就学距离过大,安全隐患增多,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村教学点无法撤并,据调查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学校建设征求十分困难,有的学校甚至还改建个大门、修个下水道,由于周围群众阻扰都无法进行。县思源中学今年秋季招生因寄宿床位不够,造成上千名家庭到校上访事件。

  (三)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中青年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校,中老年教师集中在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老龄化问题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现象。以余老营小学、林湾小学、朱楼小学为例,三所小学共18名教师,8名教师即将退休,还有3名教师都在53岁以上,占总数的近61%。我县农村小学在岗教师半数以上都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录,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严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明显跟不上课改新要求。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在中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紧缺,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缺编严重,少数招录的体音美等学科专任教师不得不改教语文、数学。三是城区学生增加,教职工编制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区学生逐年增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区学校每年向乡镇招录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待遇不高,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师资流失严重,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城市或者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四是教师待遇偏低,性别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每年招录教师时,男教师非常少(20xx年白塔集中学男教师项旭洋因工资低无法养家而辞教)。20xx年以来招教、特岗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女教师,虽然都分配到乡下缺编学校任教,但是一有机会,都会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集中向城区或城区附近流动。特别是近两年来,女教师集中休产假现象更是普遍(上石桥镇回龙小学15个教师有6名女教师怀孕将要休假或已休假)。

  (四)教育项目征地难。以前建校因体制原因,没有做好预留教学用地规划,致现在教育项目用地困难,加上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辖地乡镇党委政府参与协调教育项目征地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教育扶贫项目已开工18个,只有8个如期完成,其余10个都是因为征地难导致工期拖延滞后(调研的上石桥中心完小、回龙小学,观庙中学都面临这样的困难)。

  (五)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20xx年实施所有乡镇学校都归教体局直管的政策以后,严重削弱属地乡镇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教体局因学校过多,事务繁杂,往往顾不过来,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同一乡镇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管理机制,校际之间岗位不能流动,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较大,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基础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观庙镇油坊小学、朱楼小学以前是镇上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因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满足不了家长教育需求,学生随家长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流动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直接选择掏借读费或以更高的费用去临近光山县白雀镇读书,现在两所学校(含幼儿班)共有48名学生,造成校舍大量闲置,平均一个班只有3—4人,老师教学没激情,学生学习没劲头。

  (六)高中学校布局不均衡。城区只有一所高中,城区初中毕业生“就学难”。现在每年城区有初中毕业生近5000人,其中有近6.7%的学生因不愿去乡下上高中而辍学,这部分学生年龄小、无技能,整天无所事事,成为家庭负担、社会隐患,致使家长不满,上访、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高中过于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生源相对集中使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工作量过大,精力透支,教学质量滑坡,尖子生培养力度不够。以观庙高中为例,学校在校生3600人(20轨制),按师生比缺一半教师,老师最多一周带39节课;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欠下巨额债务;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报酬不合理,积极性难以调动,招教难,招专业对口教师更难。新的高考制度文理不分科,一个年级会有20个学科班,规模小的学校难以应付,西南三乡镇三所高中应调整合并,县高级中学太大,学生较多,精细化管理难度大。

  (七)学前教育师资匮乏,办园难。当前我县部分乡镇尚无中心幼儿园,即使有也因师资力量不足、规模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小学附属幼儿班就读,小学因师资和经费问题,往往以极低工资聘请保教员,幼儿园成了“托儿所”,幼儿教师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保姆。上石桥中心幼儿园是我县目前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市一级幼儿园,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2600㎡,14个教学班,690人,班均近50人,教职工36名,在编教师仅10人,为提高办园水平,幼儿园以远高于其他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聘请学历在高中以上的年轻女教师,但仍然难以控制园内教师的流动,每年开学,幼儿园都得投入大量精力招聘教师。随着家长日托需求量的增大,面临食堂、宿舍、保育员缺乏等诸多难题。

  (八)应对形势变化明显准备不足。一是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准备不足。我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还没有接通宽带网络,尚不具备信息化的最基本条件,许多已建成的电脑宽带常年不用,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缺乏,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学鸿沟”有进一步扩大加深的危险。二是应对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准备不足。20xx年,我县城镇化率还很低的情况下,就已在城区、中心镇区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大班额”现象(严重程度已在存在问题中表述),未来的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在县城区、中心镇区产生更大的教育需求。在目前教育资源已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城镇化发展再叠加“全面二孩”政策产生新的教育需求,将远远超过目前县城区、中心镇区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不迅速预留、规划教育用地,加快县城区、中心镇区的学校建设,不仅现有“择校热”、“大班额”现象无法化解,甚至会更加严重。三是应对素质教育推行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准备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已经开始试点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县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困难和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影响广大考生“大学梦”的顺利实现。

  四、几点建议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站位全县,成立全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纠正以县为主的体制偏差,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纳入乡镇管理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着力改善高中教育优势丧失,初中教育举步维艰,小学教育相当落后的现状。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新高考制度变化,顺应城镇化大趋势,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投入发展做进一步规划安排,推进高中、中小学扩容提质坚持做到规划先行,优化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县城二高、乡镇中、小学、公立幼儿园建设。在高中建设上,可借鉴光山联合办学经验,在二高未建成使用前的过渡期,利用现有的思朗高中建成商城高级中学分校。

  (四)科学预留教育用地。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测算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规模需求,合理规划高中、中小学、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和规模,科学预留发展空间,遵循规定规划编制标准,完善后的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布点规划一经审定和通过,不得随意变更,要坚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改革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是在编制审批上,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建立教师增编的弹性机制,具体可由教育部门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增编补充计划。二是在补充方式上,实行招聘与灵活评选相结合,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根据教师编制计划在大学生毕业前组织招聘,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在管理主体上,扩大教育部门自主权,每年由编制部门审批招聘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组织招聘。教育系统内部教师调整,在编制总额内缺编单位调入人员在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真正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

  (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认真分析,积极谋划,加大力度解决资金、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学校硬件、软件设施建设。

  (八)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在职称评定、加班费发放、周转房建设、公租房配租、教学奖金发放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2

  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该模式包括“一套机制、两重支撑、四支队伍、四大板块、多方协同”五个方面。注重培养教师的个性化和研究能力,构建教师自主发展体系,完善相关评价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教师明确职业理想和追求目标,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内驱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教师的探究意识、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智慧等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品质。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把"培养优秀教师团队,促进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同时,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旨在规范、评价和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为此,学校制定了《xx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愿景;同时还制定了《xx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和《xx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的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此外,还制定了《xx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和《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以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同时,还制定了《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和《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以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学校采取了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的措施,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经费支持。这些经费可以用于购买教师所需的专业书籍、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开展教育项目研究以及出版学术专著等。此外,学校还设立了激励性经费,作为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案的一部分。例如,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论文发表和获奖以及课题立项和获奖等方面的成就,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励,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和取得突出成果。

  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我们学校正在构建一个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该平台包括以下模块: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旨在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旨在提升教师参与“挑战性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和即时性;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整合现有的专家课程以及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系统化和模块化的课程支持;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旨在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和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通过网络项目驱动形式促进有效合作和共同成长。目前,我们正向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申报“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称号。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xxx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徒带教制度。 《xx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xx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xx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xx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xx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xx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xx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发表、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 xx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学校建构多方协同的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形成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

  建立教育专业发展与支持中心,全面负责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工作,策划并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确定学校每年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梯队建设计划;同时,成立教育教学指导与支持中心,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等项目为依托,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指导服务。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3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政协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20xx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

  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

  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分析

  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20xx-2009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20xx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

  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孝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

  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

  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遥近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

  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平,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础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秋期以来,少数乡镇小学积极探索生源减少,校点收缩后集中办学的新路子,试办了寄宿制班,教育环境改善、质量提高,学生、家长普遍支持,社会反映很好。但宥于校舍、特别是学生宿舍不足,推广困难。若初中逐步集中县城,空出的校舍办小学,村小集中集镇,定位高起点,投入集聚,优化发展,我们的办学基础必然整体上台阶。

  集中办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奋斗,解决了大家有书读、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成为个体竞争发展的最终实力。人们已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择校成”时尚”,举债读”名”校,成了政府不导而”火”的现象。从”普及”向”优质”转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把握了先机,把优质教育”蛋糕”做大,谁就会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集中办学,人力物力集聚,有利于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数学校办学基础基本同等,有利于良性竞争,增强活力,加快发展。这些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兴办好校、名校的必要条件。通过努力,变优教优校数枝”独秀”为”百花竞放”,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层次发展。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集中城镇,有利促进城镇”文”化,强化中心地位,增大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和吸引力。集中办学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市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教育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潜能巨大,发展持久。近年,教育调整,集中办学给巴川城区带来的生机显而易见,无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集中办学具备一定基础一是积累了一定经验。近年,我们调整教育布局,较大辐度收缩乡镇学校,实际已走了相对集中城镇办学的路子。高中全部进城、巴中改制扩规,龙都小学兴建,县城教育从规模到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成效十分明显。高中尤其大改观,三校竞相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探索,适应了社会需求,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已形成广泛推广之势。

  二是有一定社会支持度。小学进镇,初中进城,顺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虽然相应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但这部分家长大都是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子女”全托”学校,释去因隔代教管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识的重要,重视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经济能力。据调查,90%的农村小学家长愿意孩子寄宿。初中多数是住读,进城后费用约增,不是大问题。从发展看,社会总体是支持的。

  三是有一定资源基础小学进镇可利用初中校舍,不存在多大问题,关键是解决初中进城基础设施。现初中城区已容纳9000余学生,占28%。随着生源递减,若巴中稳定在100个班,东城中学、南城中学合并扩至60个班,西北中学招40个班,加上原师范校、进修校恢复办初中和三所高中招初中,可解决100个班,或适时再新建1所60个班的学校,或在原三大镇各保留一所初中,几年后初中全部或大部进城是能够实现的。随着学生递减稳定在15000人后,可再调整满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实施建议

  纳入规划,逐步实施。集中办学是一项”大”工程,具体施行会有许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建议作为办学总体思路,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争取5-8年,实现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目标。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办学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以我们现有财力,由政府一手包办,一”刀”硬”切”的行政强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建议遵循以需促调、社会选择、自然淘汰、市场推动原则,因势利导,着力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环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资源,多方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资源整合。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如出让名校产权,融资再建新校;允许名校办民校、高中自筹办初中;支持民校办名校,扶持社会办学,大力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引各方资源流向城、镇办学,推进集中办学进程。

  放宽政策,自主办学。集中办学,是发展的新事物,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习沿海发展战略,抢占先机,放水养鱼,既讲政策又讲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办学,公、民校并举,必然涉及收费不一问题,可根据法规许可、资源投入性质和社会需求、大众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应政策,首先保障有学上,同时满足上”好”学的多层次需求,并建立社会扶助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入学。

  要扩大办学自主权。上级主要加强宏观监管,制定规则,让学校在人、财、物等具体事务方面充分自主,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挖潜创新,创办特色,优势发展。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4

  按照五大连池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现状调研和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通知》工作部署,第三责任区负责人孟凡奎、陈延海,成员郝运龙、杨叶新、赵德利、姜忠宇。在督导室陈延海主任带领下,郝运龙、杨叶新、赵德利、姜忠宇一行五人于4月7日和9日两天时间,对我市第一中学、建设中心学校、双泉中心学校、讷谟尔学校、沾河高中、龙门农场学校、格球山农场学校、尾山农场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采取现场座谈,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各学校整体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和达标情况

  (一)工作成效:

  1.学校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效。各学校依据通知要求,全面启动,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短板和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2.对标对表,不打折扣。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资源配置7条、政府保障程度15条、教育质量9条三大方面以及七个一票否决和五个门槛对照,逐一对照,逐项落实,确保达标。

  3.政府保障有力,学校功能室齐全,硬件设施达标。

  4.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规范备课上课考评各个环节,开齐、开足、开全三级课程。

  5.教学管理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6.立足本校实际,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如第一中学重视心理健康,开展咨询培训,重视家校共建,实现开放办学;格球山农场学校校本课程“版画、管乐、拉丁舞”等。

  7.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训,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骨干团队。

  8.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达标情况:

  1.资源配置

  (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各学校均达标。

  (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除第一中学近两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以外,其他学校达标。

  (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各中小学均达到0.9人以上。

  (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7.63平方米以上,达标。

  (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10.2平方米以上,达标。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xx元、2500元以上,达标。

  (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2.4间以上,达标。

  2.政府保障程度

  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学校建设、教师编制、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均不超标;小学所有班级学生数均不超过45人,第一中学有个别班级学生数多余50人;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各校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

  3.教育质量

  巩固率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章程基本健全,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各校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不存在过重课业负担现象。不存在以考试形式招生、违规择校、分重点班现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社会认可度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城区、农村学校生源不平均

  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没有及时跟进,市区内学生逐年增加,虽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城区学校建设步伐,但总体来讲,建设速度依然滞后于发展速度,造成市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如市第一中学个别班级学生数多余50人,大班额现象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实施。相反农村教学点学生少,班额少,随着进城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不足10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原来较大的村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空壳校”。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且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在农村教学点,教师上课无激情,学生之间缺乏“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加之教学点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造成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得多。

  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市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部分学校资源配置不充分

  1.双泉镇中心学校教学楼,现已有20多组暖气片漏水不能使用强行关闭停用等待维修,还有一部分漏水小能对付使用已供现在取暖,个别暖气开关不好使漏水,使教室地面全是水,致使教室内部分墙面因暖气漏水受潮起皮脱落;锅炉房电路老化断电,为不影响使用,现在临时架设线路维持使用;锅炉烟囱与锅炉连接处老化腐烂,经常冒烟影响锅炉运转;引风机经常有异响,增加润滑油但仍然响动,初步断定引风机老化;因多处供暖部件损坏从而影响教学楼正常供暖。自来水主管线没有深埋到冻土层,致使到冬季就冻,得到7、8月份能化冻,校园内现在没有水;双泉镇青石教学点锅炉老化严重,四处漏风、漏水,引风机异响、老化。

  2.格球山农场学校综合楼外墙大面积脱落,校园硬化路面多处塌陷破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修缮。运动场三合土四百米标准环形跑道因多年水土流失严重损坏,学生体育课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一体机、实验室的投影等因购置多年设备老化,配置低,严重影响课堂信息化教学效率。计算机教室教师机显示器损坏,需购置显示器一台。语音室设备陈旧老化(20xx年的设备),以不能正常使用,需要更新换代全套语音设备。

  3.龙门农场学校美术室、校园警卫室等专用教室有待建设,校园围栏高度不够,应该加高,学校多处基础建设需要维修。

  4.市第一中学在上下学人员高峰期时的交通安全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公交站点距离校门口太近,上下学时公交车停留造成交通堵塞,人员疏散缓慢。社会闲散人员在放学时段聚集在校门口,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5.尾山农场学校教学楼年久失修,暖气片经常漏水,墙皮脱落严重。专用教室还不够,没有心理健康室、综合实践实验室,缺乏相关专业设施。教师用电脑台数严重不足,目前一个学年组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无法满足教师备课需要;学生用电脑时间已长久,且不能上网,需要添置更新。各班级各室的电子白板使用时间太长,只有三块能正常使用,有的班级的电子白板已经不能用了,且无法联网,设备需要更新。学校操场还是沙石的,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测试达标要求。个别学科缺乏专任教师,学校计算机、生物、政治、科学学科都没有专任教师,目前这些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改学科教学。教师队伍整体年龄老化,平均年龄基本接近50岁,存在职业倦怠,教师信息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6.建设中心学校校园电线老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计算机老旧,大部分不能正常使用,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二、整改建议

  1.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2.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一要加快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建设。充分考虑就近入学与道路畅通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新建学校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重点倾斜,缓解中心城区学校压力。二要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强化校舍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

  3.健全体制机制,建强教师队伍。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要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治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划片入学政策,防止择校,不再增加大班额。二要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要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5

  [摘要]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质、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以就业为导向,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基础,以公益劳动为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突破点,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使毕业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3.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自身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锻炼,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提高对教学的指导性。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职业学校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培养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6

  【摘要】: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以指导学校制订发展规划为起点,监督规划实施过程为基础,评价学校规划达成度为重点,努力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学校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自主发展与行政监督指导相统一的学校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自主、持续发展。20xx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发展性评价工作。从今年起,发展性评价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向高中类学校。市教育局在下发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调研高中类学校施行发展性评价工作。了解学校执行原发展规划的情况,指导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就学校发展规划预设的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开展自评自查(年度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高中类学校 发展性评价 调研 报告

  为完善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运用发展性评价手段检测学校发展规划的执行能力,进一步推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意见》(浙教督〔20xx〕47号)、《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建教督〔20xx〕4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5月上中旬,叶强副局长带领专职督学对高中类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目的

  (一)了解高中类学校原先制定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执行及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指导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开展好发展性评价(年度形成性评价)工作。

  二、调研背景及准备

  (一)背景。从20xx年起,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从今年起,发展性评价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向高中类学校。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4月中旬,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为了解与掌握高中类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经分管领导同意,由分管领导带队开展了本次对高中类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调研活动。

  (二)准备。就本次调研的目的、时间安排、人员组成、调研项目及方式的安排以《关于开展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调研的通知》的形式提前告知学校,要求学校认真做好准备。期待达到调研预期目的`。

  三、调研内容与程序

  (一)三项内容。一是学校原发展规划的执行及完成情况;二是学校学习相关文件后对制定20xx学年──20xx学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安排情况;三是听取学校对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三个程序。一是实地深入每所高中类学校,分别听取每所校长的专题汇报;二是检查核实学校原规划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学校领导班子交流,共同研究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的相关事宜。

  四、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学校共9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含民办1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含民办2所)。原发展规划年限为三年的学校有3所,分别是:新安江中学(20xx学年─20xx学年)、育才高中(20xx学年─20xx学年)、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20xx年─20xx年);原发展规划年限为五年(即 “十一五”规划)的学校有6所,分别是:寿昌中学、雾江职业学校、先锋职业学校、新安江职业学校、乾潭职业高中、严州中学梅城校区。

  调研发现,各学校执行原发展规划时,对预设的规划目标与细化成的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良好。新安江中学教科研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成果获省二等奖。严州中学梅城校区再次被评为xx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学生公寓与教师办公楼,装修了教学楼,正在新建科技综合大楼,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办学条件。寿昌中学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综合大楼,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教育成果颇丰。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生本德育”特色明显,其教研科成果获xx市一等奖、省二等奖,20xx年高考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育才高中努力扩大办学规模,规范化管理程度逐步提高,连续两年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为二类学校。新安江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乾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进口旺,出口畅。先锋职业学校20xx年高职类高考成绩整体上扬,进步幅度大。雾江职业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努力克服自身发展不足,同样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五、对下一步各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建议

  鉴于各学校发展规划执行期限的实际情况,育才高中由于原发展规划实施将进行了一学年,下一步是仔细对照发展规划预设的年度工作目标,加强学年度自评工作。市教育局根据学校自评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

  其他8所高中原发展规划均已执行到期,在回顾总结原发展规划执行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上。学校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学校基本情况及分析;学校发展整体目标及目标体系;学校发展的实践措施;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各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自身实际,要依据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等要素,发动教职工参与科学制定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目标。召开教职员工座谈会,充分听取其意见与建议。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并在学校公布后上报市教育局备案,接受市教育局指导与检查。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7

  按照年初工作要点安排,10月18日至20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常委会领导带队,赴胜利、香隅、葛公、张溪、昭潭镇、花园、青山乡的小学本部和中学,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了由县教体局负责人和所到乡镇的人大主席、政府分管领导、住镇县人大代表、各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106所,在校生41325人,在编在岗教职工4034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近年来,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xx年,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和国家认定。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积极推进“全面改薄”项目。三年来,共投入10860万元,实施项目145个,其中建设类项目93个,建筑面积160527平方米;设备购置类项目52个,购置计算机2545台,实验设备1072座,教学仪器设备25座。目前,设备购置类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类项目完成90个,完成率96.7%。投入资金20xx万元,改造青山、木塔乡中学学生宿舍2200㎡,新建运动场7000㎡。实施教师“安居工程”,改扩建教师周转房142套。二是推进农村教育园区建设。投入1.85亿元资金,建设胜利、张溪、泥溪三个教育园区,建筑总面积7.1988万平方米。目前,胜利、张溪两个教育园区已投入使用,泥溪教育园区还在建设之中。三是推进县城区城南小学建设。为缓解县城区小学办学压力,投入5900万元,在县城南部新建一所48个班级规模的完全小学。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配套设施也在加快推进,20xx年春季可投入使用。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县建成多媒体教室1120个,20xx年又投入362万元资金,为58所中小学添置计算机设备919台套,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力量。一是逐年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按照“结构合理、缺编即补”的原则,优先向农村倾斜,三年来,招录教师495名(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79名),以缓解教师队伍总量缺员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严格执行校长定期交流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城乡交流制度,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和合理流动。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近三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2948人次,参训率、合格率达96%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深化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实施特殊学生关爱工程。依托梅城寄宿制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基本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依托210个留守儿童之家,发动全县20xx名女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积极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坚持“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原则,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9055㎡的`特教学校新校区。目前,全县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8%。二是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坚持“电脑派位”的招生改革办法,阳光招生,均衡分班;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中考体育考试,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二、存在问题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增幅低、保障能力弱,目前的教育投入水平处于保运转状态。学校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走班教学”教室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吃饭靠财政、建设靠举债”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一些学校负债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目前,教师津补贴已全部停发,由于经费欠缺,教师教育成果奖无法兑现,超课时津贴无法补助,而现有教龄津贴是1985年制定的每月3元-10元的标准,30多年未做调整。教师工资收入与各行业相比处在中等水平以下,挫伤了一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教师队伍编制不足。我县中小学编制数总量自20xx年以来一直未变,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需求随之增加,旧的教师配套标准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义务教育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缺编现象客观存在。农村学校音、体、美、英等学科专职教师较为紧缺,难以满足课程开设需求。三是教师年龄、性别结构不均衡。五年来,累计招聘女性教师543人,占招聘总人数的80%以上,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另教师队伍未形成合理梯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四是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学校师资力量悬殊,乡村教师向城区单向流动的现象有增无减。

  (三)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突出。一是城乡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县城,由于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在软硬件等方面存在差距,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城区就读。而城区优质学校多集中在城区中心,占地面积过小、缺少拓展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城区学校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大班额”现象一直存在。随着育龄高峰的出现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有增无减,将来这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农村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以洋湖镇珠虹村小学为例,学校共有4位教师,但本学期仅有15名学生。在农村,中心小学本部与教学点之间、初级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中心学校、质量好的中学就读,造成了一些教学点和中学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新形式新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制定和落实更多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的政策,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大投入,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一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对有教育成果贡献的、地处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或是特别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统筹规划,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重新核定教师用编情况,对农村边远地区,在编制标准上适当倾斜,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配备音、体、美、英等学科专业教师,同时制定县内教师合理交流制度,鼓励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促进校际之间教学水平均衡发展。三是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倾斜,使乡镇骨干教师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四)创新模式,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加快昭潭镇小学本部的建设力度,推进木塔乡小学选址新建;充分考虑生源不断递增的客观事实,积极谋划县城小学扩容工程和扩大县城初中办学规模;加强对农村的一些教学点和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其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入学。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县内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三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更多的资源倾入农村,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校舍和校车安全工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8

  按照《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临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积极安排,先后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进行安排部署,认真按照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开展自查、摸清现状、理清问题、查找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优势和现状

  临邑县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辖8镇1乡3个街道办,人口54.61万。近年来,临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确定了“一产转型,二产做强,三产突破”的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县强、民富、政通、人和”新临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多年来,临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保障教育经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先后启动教育建设年、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年,助推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投资13.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68所,实现了学校校舍楼房化,全县75所学校运动场地全面升级,铺设塑胶跑道、人工草坪操场27个,铺设跑道草运动场地48个,建成了20个高标准风雨操场,实现了体育场地塑胶化、学生活动室内化。投资1.32亿元,集中更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学校内部配置标准化。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3年补充教师392人,教学一线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内部活力不断激发,通过着重狠抓“质量、特色、规范、改革、队伍、保障”六位一体,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临邑教育事业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二)差距和不足

  临邑县对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标准要求,缺少体育教师209名,美术207名,音乐教师205名,各类仪器设备缺12942500元。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临邑县规划到□□年,全部补齐和完成各项缺口。对照标准要求,制定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全力动员,强化措施,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临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

  二、具体情况

  (一)资源配置现状和差距

  1、我县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1538人,初中644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2、我县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48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3、我县现有体育专任教师149人、美术专任教师151人、音乐专任教师153人,按标准缺体育专任教师209人、缺美术专任教师207人、缺音乐专任教师205人。

  4、我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10.66m/生,初中13.53m/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5、我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12.27m/生,初中10.7m/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6、我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1688元/生,中学2136.8元/生。按优质均衡标准共缺12942500元。

  7、我县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小学2.4间,初中2.5间,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8、我县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2500人的一贯制学校0所。

  9、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二)政府保障程度现状和差距

  1、我县共75所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2、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为:小学710元/生/年,初中910元/生/年,城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3、我县初中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13间,其中音乐3间、美术1间面积不足。小学音乐专用教室60间,美术53间,其中音乐41间、美术37间面积不足。初中音乐美术各缺5间,小学音乐缺15间,美术缺18间。

  4、我县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未超过2500人。

  5、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6、我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1540人,公用经费1704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7、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为31.2万元,特殊教育学生数为52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6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8、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61863.8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57000元,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9、我县完成5年360学时培训的教师1175人,全县教师3350人,教师培训完成率35.1%,未完成5年360学时的教师2175人。

  10、我县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和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置城乡学校的教师,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11、我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80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280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00%;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57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0%,达到指标要求。

  12、我县在岗专任教师2817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817人,占比100%,达到指标要求。

  13、我县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100%、100%,达到指标要求。

  14、我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2200人,分配名额1320人,占比6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169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21.4%。

  15、我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1186人,在公办学校就读1186人,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0人,合计1186人,占比100%。

  (三)教育质量现状

  1、我县初中毕业生数为5144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5426人,转入学生数为3人,死亡学生数为0人,转出学生数为15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5.02%,达到指标要求。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131人,入学126人,入学率为96.2%。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81人,占比61.8%,达到指标要求。

  3、我县各学校都已建立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4、我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达到指标要求。

  5、我县各学校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较高。

  6、我县各学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7、我县各中小学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且严格遵守课时要求。

  8、我县各学校认真落实各项减负规定,学生无超标准课业负担。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9

  按照市委统一开展大调研活动部署,本人就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题,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会等形式,多次深入区县市和基层学校开展调研,最后在借鉴外地先进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此份调研报告,力求现状和问题更贴近常德教育实际,所提建议更具操作性。

  一、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685所,另有教学点227个,共有学生426965人,专任教师29955人。其中小学有449所,在校生297693人,专任教师17312人,全市小学占地面积为6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01.6万平方米。普通初中236所,在校生129272人,专任教师12643人,全市普通初中学校占地面积为78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69万平方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寄宿生17645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1.3%。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26676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6.2%。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11442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6.8%。

  近年来,我市强力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加快建成教育强市为总揽,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实施教育三年攻坚、全面改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计划等系列行动,有力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教育各项投入不断加大,发展基本均衡全面实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工程,为教育发出了许多超历史的“政策红利”:近5年全市教育累计投入约370亿元。20xx年全市教育投入近9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0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投入7亿多元,改造薄弱学校236所,建成8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武陵区紫菱小学、鼎城区江南小学、石门桥镇中心小学、临澧县丁玲学校等一批新建学校竣工投入使用,湖师大附属德山学校、武陵区第一小学、安乡县深柳中学搬迁等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在20xx年强力启动教育三年攻坚,累计投入资金18.3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965所,其中,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45所,新增城区优质学位1.6万个;建成公办幼儿园及民办普惠园60所,新增园位3000多个;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71所,维修改造校舍近40万平方米,有力改善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面貌。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对每位获奖教师给予10万元重奖,开全省之先河;为市本级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发放地方性津贴;严格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设立了武陵山片区教师人才津贴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最高每人每年可获8千元补贴,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待遇。随着这些重教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强市建设。目前,全市9个区县市全部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成为我省继长株潭之后第二批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市域均衡的市。今年,我市将启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申报创建工作。

  2、大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均衡师资配置。据统计,近三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教师4830人,基本达到“退一补一”,新进教师大多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每年交流校长教师1500多名。大力培育名优教师。通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广大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普遍提升,全市现有市级骨干教师54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7人、在职特级教师75人、名师工作室19个,专业教师四级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显现。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召开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现场推进会,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石门县10位教师义务送教的事迹,经《光明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后,引起了陈宝生部长的高度关注,并先后两次做出亲笔批示,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台教师从教“十条禁令”,并针对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家长红包礼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处理了一批违纪违规人员,教育行风不断好转。

  3、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充分发挥“名校+”效应,以此为突破口,有效扩充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目前,全市共成立了10个教育集团,构建了40个名校联盟,组建了120对结对帮扶学校。总投入近2.5亿元的市一中柳叶湖学校、武陵区北正街小学恒大华府分校和育英小学德景园分校于20xx年秋季正式招生,增加优质学位近4500个。此项改革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创新项目。大力推进考试机制改革。去年,市城区开展了初中毕业生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考试改革试点工作,从题型、分值、时量、考点考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能力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学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依据,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年计划在全市全面铺开。大力推进德育教育改革。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特色,打造了市十一中“礼诚”教育、芷兰实验学校“生命课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乐学”课堂、西湖小学“文明礼仪”等一大批德育品牌,市四中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受到中宣部领导好评。

  二、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已经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离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

  1.“农村学校弱”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学校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础建设水平仍然大幅落后于城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周转房缺口较大。据我们统计,农村学校需要建设周转房6922套。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还住在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或是多人挤在一间旧教室里,面积狭小,没有厕所、厨房,生活不便,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从教积极性。二是寄宿制学校条件普遍落后。目前,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一半以上学生住在10人以上的宿舍里面,住20人以上的宿舍还有64间,如石门县太平镇完全小学,住32人的宿舍还有5间。石门县磨市镇九伙坪完小,住60人的宿舍还有2间。这些宿舍大多是利用闲置教室改造而成,室内无卫生间和洗漱间,而且楼层卫生间设施简陋,供水供电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据我们统计,按照每间宿舍住10人、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的标准测算,全市还缺少宿舍1771间、床位1.7万个。三是运动场地条件简陋。目前,90%左右的城区初中学校已经铺设了塑胶跑道,体育设施配套基本达标,但农村学校基本上还是泥土操场和煤渣跑道,有些山区学校和教学点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械也没有,学生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市城区已实现所有学校班班通,但据调研发现,农村学校班班通率较低,如安乡县有42所学校、汉寿县有39所学校、澧县有85所学校均未实现班班通。

  2.“城区学校挤”现象仍然严重。随着城区扩容提质、入城务工人员子女增加、择校热等原因,导致近年来城区接受学生入学压力大幅增加,“城区学校挤”仍然是教育提质的肠梗阻。去年,我们严格执行招生计划,起始年级小学按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计划招生,从源头上遏制了大班额现象。市直、武陵区、石门县、津市市、安乡县、经开区、西湖、西洞庭、柳叶湖、桃花源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66人以上超大班额;经开区、桃花源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5人以上大班额。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消除大班额任务和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目前全市还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243个,主要集中在澧县、汉寿县等城区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1349个,主要集中在临澧县、澧县、汉寿县、鼎城区等城区小学和初中。预测未来3年,仅市城区需新建中小学校15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才能满足入学需求。

  3.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当前,教师队伍结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编制紧张。全省开展新一轮教师核编工作后,我市核减了近7500个教师编制,其中鼎城、汉寿、安乡等地核减都在1000个以上。3年内,大多数县市区都处于满编或超编运行状态。为应对农村小学班额小、学生少而造成的“超编缺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探底回升,女教师生育二孩请假等客观现实,各地不得不聘请大量临时代课教师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如桃源、石门、澧县等地,聘请代课教师数量都在500名以上。二是结构矛盾极为突出。从年龄来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40岁以上教师占到了62%左右。特别是农村村级小学,大部分教师都在50岁以上。从性别来看,在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较高。在乡村教师招聘中,出现了“总量招不满、男教师招不到”的现象。如汉寿县30岁以下教师中女教师约占82.8%、男教师仅占17.2%。从学科结构看,全市中小学长线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部分短线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理化生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中学专业对口的理化生教师数量达不到要求。三是年轻教师流失严重。由于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娱乐生活、个人婚姻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年轻教师“招不到、留不住”的现状越发严重。如石门县西北山区学校每年主动辞职或者申请调回户籍所在地的年轻教师在70—80人以上,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现象非常普遍。

  三、推动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

  为确保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一是依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现行教育投入政策,持续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逐年提高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教育费附加真正用于教育。要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上涨、办学实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建立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里教育项目和资金投入,确保中小学改造建设需要。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要扩大义务教育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社会捐赠、出资办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办学助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2、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一要加快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建设。一方面,要按照规划引领、分级落实、逐年实施的原则,尽快修订完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充分考虑就近入学与道路畅通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新建学校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强力贯彻落实《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按照新建居民区所需学校应与居民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法定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缓解中心城区学位接纳压力。二要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全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强化校舍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确保首先在硬件水平上实现优质均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到20xx年,我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三要全力消除大班额。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尽快制定出台消除大班额计划方案,采取盘活存量与增加供量的方式相结合,整合现有闲置、闲散教育资源,全力加快推进计划内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议市委、市政府给予区县市新建改扩建教育项目更大的.资金、政策支持。

  3、健全体制机制,建强教师队伍。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当前首要的是结合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办法,以最优惠的政策打赢人才抢夺战,引进更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来常从教。同时,要有的放矢探索聘用制、合同制教师,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议建立“县管局聘校用”管理体制,打破教师“学校人”身份束缚,使教师成为“系统人”,由教育局统一调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任期性交流、服务性交流、竞聘性交流、互补性交流等四大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要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的培养、引进、奖励力度,花大力气提升名优特教师占比。

  4、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治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划片入学政策,防止“择校热”现象产生,不再增加大班额。同时,要不断简化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取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二要加强均衡发展督导与监测。建立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与复查机制,健全过程督导、跟踪监测、整改复查等制度,完善均衡督导规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督导,强化动态监控,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议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有利于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浓厚氛围。三要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要按照“预防为主、整治为重、教育经常、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校车、网吧等重点领域的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0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中职学校发展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我所任职的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报告如下:

  一、学校简况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武陵山区贫困县—鹤峰县。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打造武陵山区中职教育特色名校”办学理念,全力打造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四大品牌专业。努力做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办学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实训基地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项目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办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目前在校生超过1500人,年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超过5000人,是一所具有一定综合办学实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98%为应届初中毕业生。

  本校学生家庭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本校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3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二、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通过对本校调查,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技能高考、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三、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赞成“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已经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政治热情淡薄。

  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我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二是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三是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还有,发展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要更新理念,围绕提高质量,加快办学、培养、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将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合作办学、大力度投资教学实训设施、各类技能性大赛、大力引进并培训师资等等各种措施。并力促本县提出的“三个先进县”和“五个鹤峰”建设,同时,本校办学宗旨是“打造武陵山区中职教育特色名校”,鹤峰文化底蕴厚重,中职教育对进一步深挖鹤峰特色,打造鹤峰的形象品牌,将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建设、特色集镇建设、生态建设等深度融合,加强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传承民族特色,共同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县的宏伟目标。

  仅仅就一所学校的调研,可能会以偏概全,但也能反映部分中职学校的发展趋势,为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与发展提供一点依据。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1

  “通过努力,我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让我高兴的是,学校将我推荐到企业,当上了出纳。”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课题组对中职学生进行访谈时,不少学生对学校培育自己成才、帮助自己就业充满了感激之情。

  本次调查在湖北省10所中职学校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为辅。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赞成“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政治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2

  1993年以后,中国足球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靠国家拨款、各级政府、体委和足协主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依靠社会和市场,一些社会办的足球学校应运而生。本文简要阐述现今足校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足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

  足校主要是私人或企业出资建立,规模不等、条件有限面临足协(体委)和教委的双重领导,存在各种关系不易理顺的问题。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投机者的介入使很多足校一味追求铺摊子、上项目,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训练与教学质量上,具体表现在:

  (1)对教练员缺乏控制和审查,一些退役的二、三流球员不经学校的再教育,直接到足校任教。

  (2)采取“三集中”式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远离家庭和社会教育,由于足校内部体教分离,普遍只“体”不“教”,学风差、教育质量低,导致学生素质低下,甚至在心理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如陈庆合等对中国足校学生心理健康所做的调查表明,足校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三)收费高

  竞技体育是穷孩子摆脱贫穷、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许多贫寒子弟都以廉价的足球为首选,据有关资料统计,欧洲、美洲各国职业球员80%来自工人家庭,钟秉枢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大球类运动员父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42、1%,远远高于表现类、游泳类和小球类项目,但足校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贵族化倾向,年收费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如八一足校每生每年学费2、2万元+一次性建校费2万元,或每年交费2万元+一次性保证金3万元,北京龙力足校签3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3万元,签4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2、6万元,而199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人民币6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4元,农村居民为2160元[2],甚至一些足校还出现了不讲训练教学效果、只讲赢利数额的问题。

  (四)学生的出路问题

  家长们在高投入之后,都期望能够得到高回报。一些足校在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做出了关于出路的承诺,比如学校自己组队打乙级联赛冲击甲B;毕业后推荐输送国外俱乐部;推荐输送到全国各甲级足球俱乐部。但国家体育总局计划财务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在队运动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尤其是1994年职业联赛以来,人数更是控制在1000人以下。而自1993年以后,平均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新吸收的运动员为105人左右。能在的2万多名注册的足球少年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球员的,毕竟是极少数,这2万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踢球的孩子没有注册)中的大多数将无情地被职业足球所淘汰。

  二、关于我国足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足球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期,逐步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是足协面临的重要任务。足协对于市场的`规范,不仅要规范职业联赛,而且要规范足球学校,不仅要对足球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而且要对学校的软件,如教练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范,怎样使教练员上岗证制度不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它的作用,仍然是值得思考的。

  (二)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无法自动提供公共产品,足球强国的足球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大力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

  1、加强教练员培训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逐步建立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深造。各级足协应把教练员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期地轮训教练员,选派优秀教练员出国学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思想好、素质高、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教练员骨干队伍,以带动从事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供政策支持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大规模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大片足球场地的建设,并不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制定场地开放政策,向社会开放。除了国家投资以外,要广开筹资渠道。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应提供必要的优惠,引导企业赞助后备人才培养。

  3、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营造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借助体育中介公司,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塑造青少年足球的良好社会形象,利用新闻媒体对体育运动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促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足球活动。青少年足球缺少社会赞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关注较少,难以引起赞助商的注意。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大量的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被投人到青少年足球方面。

  (三)严格管理,杜绝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违规行为

  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市场管理混乱,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因此,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监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规者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罚,防止足球学校“捞一把走人”的现象发生。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3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xx》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教育现代化20xx》都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已经明确了到20xx年,20%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xx年,95%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xx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根据工作安排,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当前教育督导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组。

  在对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淮北市相山区、铜陵市铜官区、黄山市徽州区、利辛县、金寨县、旌德县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6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随机走访校长教师20余人。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掌握了各地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自20xx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后,我省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推进。20xx年,我省提前3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战略目标,成为中西部首个实现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地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有力的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1、县级政府对均衡发展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调研中发现,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县(区)党委政府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抓牢抓实。实地调研的6个县(区)均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控制和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总揽、部门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地均能结合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和复检中反馈的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利辛县政府在全省最后一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继续坚持创建工作不松懈,标准不降低,持续做好均衡发展的巩固提升工作。

  2、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至20xx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较20xx年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90多个百分点。20xx年底,我省依据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制定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所到的学校看,绝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都较通过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时有进步,有提高。旌德县20xx年以来,投入1679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调研所到铜官区田家炳小学龙山湖校区原来是1所村小(柴塘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最低年份仅有46名学生。20xx年,铜官区政府将其搬迁重建后,学生大量回流,现有学生数增加到368名。金寨县投资3890万元,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7个,新建校舍10200平方米,运动场21345.5平方米。

  3、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补充力度。我省20xx年招聘中小学教师1.7万余名,20xx年招聘教师15444名。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约3000人,其中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约占一半。截止20xx年底,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97%。在做好教师补充的同时,教师待遇也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建立挂钩约束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省市县三级通过采取团队培养、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和校本研修等方式,分类分层开展了教师培训。全面推进了“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向薄弱学校流动,每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0%。铜官区在20xx年开展了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中级职称教师的跨校竞聘上岗,解决了教师职称评聘的难题和教师交流轮岗后的岗位聘用问题,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4、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积极推进“优质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相山区通过连片教研的形式,把一些乡村薄弱学校和城区名校结成对子,使得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该区位置偏远的郭王村小学与古城路小学联合办学,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由过去的逐年萎缩转向逐年增加,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进行良性发展状态。

  随着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程度稳步提升。自20xx年起,全省10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全省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从20xx年0.570降至20xx年的0.413,初中从0.538降至0.368,分别下降了27.54%、31.60%。这些工作成效的取得都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在前期开展的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合肥市庐阳区针对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定期通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安庆市迎江区把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区委重点工作,按月调度,积极推进;黄山市徽州区政府将优质均衡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实行任务分解,定时调度,逐条逐项解决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瓶颈障碍;天长市通过高中新建校区,原有校区改建9年制学校的方式,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抓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一是在科学分析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远近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规划。今年的重点是明确首批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做好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率先突破,作出示范;二是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各中小学校存在的短板和差距,逐校逐项列出整改提升计划,科学务实的制定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积极推进,夯实基础,争取早日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确保20xx年完成20%的目标任务,为20xx年完成90%的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2、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要健全推进机制。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定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督促县(市、区)全面落实“四统一”要求,教育项目和资金注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更加注重教育软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所需资金占比。省市两级对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工作完成较好的县(市、区),应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倾斜。三要加强资源配置。在继续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和功能教室的同时,着力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重点解决好城区和县镇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加强对民办学校扶持管理。把民办中小学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规划,构建常态化的指导、帮扶与监管体系。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充分利用好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推行并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加大向农村教师倾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3、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前期,我省在制定新一轮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时,就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要求,涉及到办学条件的指标中,有相对应的内容的`,标准基本一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做好统筹协调,做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目标、措施、进度上,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达标。各级督导评估部门,要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好监测评估。通过全程监测、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各地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各时期义务教育的难点问题,以及对照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要求仍存在的诸多缺口,同时还要做好未来发展预测,为各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督导既强调“硬件”,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全国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更重视“软件”,着重考量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课程质量。将“教育质量”独立作一个部分,设计了9项指标,并采用了质量监测结果直接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要督促指导各地从提升“办学条件”向提高“办学水平”转变,把“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按照软硬件“相互匹配、同步提升”要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深化。着力推进中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4

  5月1日,区委书记周俊华深入学校调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工作,并召开创建工作调研座谈会,听取区创建办和各小学校长工作情况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他强调,要深入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为基本方向,以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全力冲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树立仙女湖教育品牌,让“家家住景区、人人读名校”成为仙女湖人美好现实。

  周俊华十分重视学校内涵发展,他来到欧里学校,实地调研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课堂打造、校园环境改造提升等工作,认真察看学生宿舍、洗衣房、淋浴房环境卫生状况,询问了解“小荷工程”运行等情况。他强调,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浸润师生心灵、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要坚持特色办学理念,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各学校要扎根仙女湖大地办教育,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办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优质教育,要切实抓好“小荷工程”运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真正把好学校办在孩子家门口。

  调研座谈会上,在听取了区创建办和各小学校长有关工作汇报后,周俊华对全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工作成效给予肯定。他指出,近年来,我区坚持小区办大教育、办优质均衡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仙女湖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有了质的提升,中高考成绩屡创佳绩,社会反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仙女湖教育品牌已成为仙女湖区又一新的名片。

  周俊华对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工作提出五个方面要求: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听党话、为人民,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五育”并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要全力冲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

  要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对标对表抓创建,坚持问题导向,以市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举一反三,进一步细化实化创建工作方案,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到人,要抓好细节提升,挖掘特色亮点,做到亮点更亮,短板补齐,正确处理好规定动作与创新工作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投入与质量的关系、工作部署与工作落实的关系,要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的办法,达到坐实的效果。区创建办、区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各学校要做到任务明、责任清、措施实,各司其职,切实增强工作合力,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成效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确保创建一举成功。

  三、要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校长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各学校校长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建设,从思想、人格、个性、能力等方面不断塑造自我,要带着深厚的情怀办教育,不能有功利之心,要有良好人格魅力,不断提升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统领学校工作、推动学校的发展。校长既要抓大事更要管小事,推行精细化管理,善于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努力办出更好、更有特色的学校。

  四、要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班子自身建设。

  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健全完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要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五、要形成共同支持关心教育的工作格局。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努力解决好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区委、区管委会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区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服务指导,区直各职能部门要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兴办教育,常怀爱教之心、多做利教之事、善解办教之忧,努力营造支持关心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

  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沈水根陪同调研。区社会事业局、区创建办有关负责同志,全区各乡镇小学校长参加调研座谈会。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5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管理人才,也需要熟练的操作人才,为了推动我省技工学校的发展,我们结合技术学院的实际,对技工学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省技工院校的现状

  教育结构是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而变动的。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职业提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个带有恢复性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影响,出现了千军万马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同传统产业相关联的职业技术教育逐渐萎缩,而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育的兴起必然有一个滞后期,由此导致整个职业职业教育一度陷入困境。一个时期,就业困难,生源短缺。职业教育难以为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力快,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相当突出,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面临着强烈的社会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预示着一个新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从学校布局来看,山东省各地市均有技校,南北基本均衡。从办学规模来看,全省技校大、中、小参差不齐,发展不一,有政府拨款办校的,也有自收自支的。招生数量从1996年开始滑坡,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际招生数不及计划招生数的50%,1999年为最低谷,实际招生数仅为各校所报的计划招生数的48.1%。近几年,实际招生数又有所回升。这主要体现在各地市的一些重点技校上,个别省(部)级重点技校招生数已远远超出所报计划数。但也有个别技校处于几年未招生的尴尬境地,学校步入举步维艰或开始萎缩的困境。在学生就业安置上,由于受整体经济形势及企业用工制度自主等方面的影响,也面临较大困难,其中有40%充实到我省各企业的生产第一线,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有30%改变所学工种从事一产或三产的工作;有10%的毕业生每年由学校集体组织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其它省市企业进行就业;20%的毕业生自谋职业。而人才市场一方面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有些只需大、中专学历的工作岗位,纷纷加大砝码,提出要由本科生或研究生上岗。因此导致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的“待岗”,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督不力,大部分企业使用未经培训人员直接上岗。这也是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高等教育要积极地发展,而中等技工学校教育亟待发展的紧迫性也尤为不可忽视。当前技工教育更应加强重视,合理调整,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优秀劳动力人才的教育基地。

  二、技工院校调整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为促进技工学校更好地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一度陷入困境的技工教育事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xx年提出了技工学校“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16字方针,指导和部署技工学校实施调整改革工作,整体工作计划从20xx年11月开始,我们欣喜地看到,技工学校的调整改革,年年有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果。基本完成了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化,学校树立了服务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服务就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机制。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布局结构调整、骨干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增加了105所,达到430所,高级技工学校增加117所,达到274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还创办了技师学院,初步形成了以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重点技工学校为骨干,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劳动者终身职业能力提高服务的综合职业培训体系。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突出,促进就业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适应市场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实习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许多先进设备用于学生实习操作训练,以前对经济发达国家羡慕的先进设备用于职业培训,在我们今天为数不少的技工学校中成为了现实。许多骨干学校的教学实习设备实现了与先进技术接轨,价值几百万的设备在技校中已经不再是稀罕之物。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呈现两旺的景象,招生从20xx年开始止跌回升,20xx、20xx两年招生总数持续增长,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和众多骨干示范性技校招生数量创历史新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由于特色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相当多数的骨干技工学校应届毕技工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生提前一年被企业预订一空。这都说明学校整体实力在大大的增强。

  与此同时,全国技工学校开展的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及社会其他类人员培训,数量也是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校发展成为面向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培训基地,许多学校成为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技工院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目前,技工学校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特别是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要求。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加强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将做出了部署安排,并重点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和再就业工作会的召开,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全国职教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加快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都强调了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

  三是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发展快速上升时期,对技能人才巨大的需求,成为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制造业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基地在复苏,同时,随着国外制造业向中国投资建厂,形成了如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等许多新的制造业基地,由此对高素质技工产生了强劲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再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需要通过加大对进入城镇和进城经商务工的转移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特色的技工教育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形成了有利于技工教育发展的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就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专门组织了职业教育专题调研。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央国债资金,按照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比例,首次对技工学校给以支持。地方政府在鼓励技能人才成长,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与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同样享受政府津贴。一些地方政府对技工教育的投入也在加大。

  五是新闻媒体及社会各方面开始普遍开始关注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近几年,通过地方劳动部门坚持不懈的宣传,进行舆论引导,技术工人的素质对于提高国家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在逐渐改善。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将来发展成为具有精湛技艺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选择。

  六是在解决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政策上不平等问题方面有所突破。“高级技校毕业生与大专生一视同仁”、“技师享受工程师待遇”、“首席技师享受政府津贴”等等,是近几年以来,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的一系列落实高等级技工人员待遇的政策措施,让高技能人才的腰板逐渐硬了起来。长期以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重学历而轻技能,对技校毕业生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不够,技工待遇不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但另一方面人们不愿意接受技工教育和从事技工职业,导致我国技能人才短缺,制约了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山东省近年来不遗余力地构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并发挥其作用的政策平台。一方面强调技术工人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同时从前年起,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决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一视同仁;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在企业工作的,分别享受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关待遇。另外,山东还在全国首创了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从20xx年起,对首批选出的104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政府津贴,对122位“山东省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20xx元,对100名首席技师连续4年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1000元等。

  七是“技工荒”引发“技校热”。主要还是市场需求催热了技工教育。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几年企业的用人观念理性多了,不再只看重学历,而更加注重实用。当那些手持高等学历的大学生为了工作四处奔忙时,身份“低微”但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校毕业生却越来越“吃香”。技校生就业率首次在各类毕业生中领先。就业渠道的畅通直接拉动了招生升温。技校升温主要得益于经济拉动,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高级技工的紧缺尤为突出。物以稀为贵,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技工成了稀缺资源。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从中专、高职、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几乎每一类学校都开设了财会专业,而明确培养技术工人的只有技校,但在一个企业里到底需要几个会计,又需要多少个工人?可见,技校生的“抢手”就不难理解。有关专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蓝领”“灰领”缺口相当巨大。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底于发达国家20%至40%的水平。因此,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学校,今后将大有作为。

  四、当前技工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当前全省各技工学校普遍都存在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技工学校发展面临新的竞争环境。目前,技工教育处于历史发展战略机遇期,但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技校发展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也要有危机感,未雨绸缪,要居安思危。一是技工学校的发展是以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取胜,比其他类职业学校更早的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机制,确立了与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为就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而占得先机。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得到普遍认同,中专、职高和高职院校都在调整办学方向,其发展趋势正在于技工学校趋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二是职业教育面对更开放的市场,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民办教育已经存在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中外合作办学随着服务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民办教育将以其更加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中外合作办学将以其优势资源和国外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将在市场中与技工学校形成竞争对手。三是要认识到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正处于适龄学生高峰期,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几年后,适龄学生总量会有大幅度缩小,培训市场中的生源大战会加剧,这时候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实力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砝码。优胜劣汰,市场选择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技工学校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2、技工学校就业热、招生冷。“硕士易找,技工难求”。在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不少前来招聘人才的企业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升温,一些制造业大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缺口逐渐显现。部分技工学校三、四月份时毕业生就被“抢购”一空了,迟来的企业只能预订明年才毕业的“青苗”。然而伴随着就业“热”的暖风,很多技工学校却不得不面对招生“冷”的尴尬困境。

  “就业火爆招生遇堵”。一边是许多企业追着我们抢毕业生,一边是我们四处奔波求着各个中学找生源,这种奇怪现象就是技工学校的真实处境。最让技工学校头疼的,是招生过程中遇到不少人为障碍。不是学生不愿意上技校,问题是我们下去招生就像打游击的,需要躲避一些区县中学的封杀。为完成当地教育部门下达的给所属职业中专供应生源的任务,中学一般都不让我们进校宣传。只能通过各种关系给中学校长、老师做工作,才能把招生简章发到学生手里,请客吃饭是经常的事。由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都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因此技工学校在招生时就遇到“封堵”。由于一些中学“不让技校进,不让学生出”,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一个根本问题是,教育部门在统计升学率时只认学历教育,比如,初中生上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才计入升学率,上技校则不算。因此,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和老师不但不引导学生报考技工学校,反而可能阻止。这实际上侵犯了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任,也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中一些不健康因素,技工学校和职业中专没法公平竞争。

  “技校发展要过三道坎”。当前,随着经济升温、技工短缺,以培养“蓝领”为己任的技工学校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然而,社会观念陈旧、办学规模狭小、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技工教育的发展步伐。到学下咨询报名的很多家长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校发的学历是大专还是本科?可以看出,“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多数人那里是根深蒂固的。不少技工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以能力为本的人才观在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仍然偏低。反映在招生上,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心理都是想当“白领”,很少有人愿意下车间,当个技术工人。“初中-高中-大学”的道路仍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才上技校”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3、生源紧张,招生困难。一是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招生逐年扩增,普通高校继续扩大招生,使以往那种“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局面有所缓解,从而全面出现了上高中、升大学的热潮。再加上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还出现了重高学历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更为普高热推波助澜,使技工教育招生与高中教育招生相比呈下降趋势,“上技校、学技能”受到冷落。这一热一冷,加大了教育体系结构的不平衡。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兴起了一大批县办技校、技工班和社会力量办技校,一轰而起办技校在当时属形势所需,也为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工人。但随着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低层次,粗放型的教育方式和质量,已不适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也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4、企业不活,就业不畅。近几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未稳,在一片减员增效的呼声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数量上大大下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重心上移,这是造成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主观上以往劳动部门管理技校期间,技工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劳动部门管理技校在招生、就业、分配方面的优势已基本丧失,而管理技校方面的劣势及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协调正在显现,此外企业用工自主制度不够完善,往往被理解为企业想用谁就用谁,想招谁就招谁,政府监管不力,再加上劳动监察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90个工种就业准入证的命令,从而造成了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5、经费短缺,发展滞后。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更新缓慢也是技工学校的普遍苦衷。技工教育经费短缺,在我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教委对中专、职高每年都下拨为数不少的教学经费,而同是搞职业教育的技校却分享不到,使其竞争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由于经费的十分短缺,导致了技工教育在加快硬件建设、强化软件建设上的后劲严重不足。从全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省是工业大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多。发展经济,人才是基础,要在近几年充分做好人才的储备与积累,为山东的经济腾飞,做好一线技术工人的准备工作,越是困难时期,越要进行扶持,尤其要集中精力,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对我省全国重点技校和省(部)级重点技校、高级技校、技术学院的扶持力度,使其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学校的作用,以避免个别学校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在生源素质、教学时数、专业设置等方面流于形式,进而取消了很多技校特有的优势专业,导致恶性循环。

  6、专业僵化、人才断层。我省各技工学校所设的专业,主要是根据地域的不同,企业的不同,所设的专业亦不同。各学校,尤其是重点技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龙头专业,其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这些学校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分配到各企业的学生都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赏和一致好评。但近年来,一些学校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是硬件设施、软件建设是否具备,都抢开热门专业,丢失了原有的优势专业;还有部分技校,守着原有的专业一成不变,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力大大下降;个别技校教学条件不具备,却盲目地开办学校。由于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滞后,使新技术传授遇到困难;另外,由于我省目前经济状况不景气,企业技工人才流失相当严重,如若经济一旦好转,生产线有技术的工人严重缺乏,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如车、钳、铆、电、焊、水暖等工种)现己断层,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已充分显现。

  7、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困难。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兑现困难。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实际操作能力强见长,这也正是技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立足的优势所在。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以等级划分的,目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工人的技术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我省技校毕业的学生经过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考核,82%的毕业生取得了中级工及以上技术等级证书,但这一体现技术工人特长和操作水平的证书,在学生就业后,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形同虚设。一般单位只认可人事部门的工人等级证,而不认可劳动部门的等级证,所以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得到应得的报酬,技术工人的优势在现实工作中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工学生勤学苦练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广大社会青年对技工学校的选择,影响到了技校的生存与发展。

  8、技工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省的各技工学校从数量上讲,虽然各地市基本均衡,但随着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也逐步呈现出布局的不合理性。学制的灵活性不足,从八十年代技校学生三年制教学一直沿袭至今。由于社会力量办学的介入,技校招生秩序较为混乱,出现了个别学校为抢生源,做虚假广告,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规范,疏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无师资,四无设施,五只求赚钱,影响了技校的招生声誉。还有的学校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设施及设备的不完善;办学规模小、层次低;专业设置重复、专业新型化差;不严格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教师缺乏;不致力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科研滞后;专业设置没有直接面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以上因素也是直接制约技校发展的一个因素。

  随着技工短缺日趋严重,现有技工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情况逐渐显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眼下技校愁的不是吃饭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壮大。目前山东省技工教育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能力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由于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和技术工人的更新换代,山东每年第二产业约需补充技术工人40万人左右,但全省技工学校年培养能力不到10万人。这两年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学校容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五、技工院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1、强化政府的统筹职能。从宏观上对省、地、市技校进行协调,打破各自封闭体系的局面。对生源的调查,用工的市场分析,进行政策性指导,实行全省技校的网络化管理,以便各类技校在领导、规划、管理上相统一,克服条块分割、多头管、自成体系的弊端,形成技工教育的强大合力;从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技工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把技工教育同其他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我省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和积累;对企业的用工进行政策性规范。一方面严格实行准入控制,使就业前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和部分发达城市的做法,制定企业职工定期培训制度,对员工定期进行新技能、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由政府或企业增加培训专项资金的设立和支出,使企业的发展同技校的发展实现双赢;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数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的设立,在近年来的技校招生工作中增强了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为技校处于低谷阶段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也补充了城市一些行业用工方面的不足;对招生工作进行改革。适度降低收费标准,使学生上得起学。对新生年龄和届别限制放宽,招生手续简化,实行自主招生,加大招生工作的灵活性,可以一年两次或几次招生。实行跨地区招生和跨地区就业。允许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长期班和短训班并存。

  2、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投资力度。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通知》(鲁政发[20xx]66号)中指出,“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重点扶持政府办的技工学校新上专业”。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20xx]66号)中指出,“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我们认为,要想办好技工院校,并做大做强,单靠学校自身积累、滚动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建设好临沂大学的同时,市政府可以在政策及资金上对技工院校、尤其是骨干示范学校进行适当的资金扶持,在保证教学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的更新、基本建设投资、办学条件的改善及新上专业的投资等。

  3、合理调整技工院校的结构布局。虽然我省的技校布局同其他省市相比还较为均衡,但还存在着创办初期形成的“广种薄收”、小而全、粗放式办学的状况。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需要,我省应加强对技工学校的统筹规划,合理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对一些规模小、布局不合理、重复建校、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采取联合、分离、转制、撤消,不仅做到硬资源的组合,更应强调软资源的改善。以扩大学校平均规模,盘活教育资源存量,扩大教育资源量,降低教育成本,切实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4、加强骨干示范学校的建设。在调整校点布局的同时,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集中人、财、物,“去枝叶、强骨干”,走规模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路子,重点扶持一些上规模、上档次、有水平、有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这些学校已形成规模,各具特色,社会声誉较高。政府应集中力量,着力抓好这些学校的巩固与发展,集中资源优势给予扶持措施和政策优惠,如在投资、基建费用等方面有计划性的集中划拨。加快学校的硬件建设,强化软件建设,使全省技工学校在这些龙头学校的带领下,形成一支能抵御风险的技工教育集合群,为经济的复苏和我省二次创业奠定良好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5、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级政府、社会、各种媒体、各类学校、家庭都需要形成共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鼓掌叫好。不要“千人争过独木桥”,只求上大学。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疏导,形成合理的人才分流。教师、家长在加强对学生、子女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掌握实用性技能,各年龄段的学生要正确估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技工教育的大力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

  6、政府搭桥拓宽技校生就业渠道。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继续发展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为技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技工学校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势,由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与厂矿挂钩,与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以长期办学和短期培训、定向与代培相结合,努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要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各工种就业准入证的命令,为毕业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学校要立足社会,面向市场,广泛收集信息,变静态办学为动态办学,要与劳动市场、技能鉴定中心、厂矿企业广泛联系,努力实现学生入学、毕业、就业推荐安排服务一条龙。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培养“一专多能”实用人才相结合;把重视文化课教学与加强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就业准入教育与对口升学教育相结合;常规教学和探索教学改革相结合,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

  7、加大技工院校自身的改革力度。技工教育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就是办学质量的优劣。要想迎接新的挑战,走出困境,深化技校改革是必由之路。要在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层次,教育学生增强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宽知识面,加补强化创新能力和具备较宽理论基础和多种技能,努力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素养,完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术专长,使用人单位确实感到“用得着、留得住、信得过”,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坚持实行职、责、权、利结构,大胆进行效益分配改革试验,使学校的兴衰同个人的荣辱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推行依法治校、制度治校,争创一流管理水平;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根据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在学制、人才规格、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上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探索实行弹性办学、双证制、模块化教改实验,引进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扭转技工教育终极制局面,拓宽技校与高等职教的衔接渠道,让“立交桥”真正四通八达,不要让新的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再度产生。

  8、利用订单培训应对“技工荒”和“就业难”。校企联合实行订单式培训,是目前我省很多职业学校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实际上是在市场与职业院校之间开通了一条“人才直通车”。经常光顾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人都熟悉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是市场“技工荒”,另一方面是职教生“就业难”。而订单式培训是我省职业教育面对这一难题开出的药方之一。但我省的职业教育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众多职业教育学校由普通教育学校脱胎而来,职业学校不“职业”,致使毕业后的学生难以与市场接轨;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置的,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走出校门不能快速适应职业要求。

  “学校能赢得市场,关键在于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职业教育只有和市场接轨,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真正建立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同时,提出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及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工程,进一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转变办学思路是关键。”有关专家指出,“市场化办学、就业性教育、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的新的办学思路,必将使我省职业教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9、进一步推进技工学校市场化、社会化办学进程。技工学校经过三年的调整改革,在市场化、社会化办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情况看各地区、各类型的学校发展还不平衡,还有一些技工学校自身缺乏主动面向市场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办学机制的动力和魄力,培训专业和内容比较落后,培训设备陈旧,培训质量不高,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同时与市场接轨的紧密程度,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还有得进一步加强。技工学校要继续坚持依据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办学规模、确定培训专业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目前已有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的基础上在连接机制方面进行研究,使其有效发挥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作用。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快市场化进程的步伐,技工学校也要提高对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充分认识重要性,适应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促进培训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10、推进技工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并明确提出“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技工学校开辟了一条扩张发展之路。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民办、国有国投民办等多种办学机制,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举办技工教育,多渠道吸纳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多种机制、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发展技工教育,为加快学校发展创造条件。

  11、实行开放式办学,按需培训。技工学校要在与培训就业重点工作的结合中发展提升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实弹演习”,培养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一线职工,使教学过程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技术改造的需求,适应新扩建项目的需求,适应特殊工种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技工学校的发展,要从指导思想和大思路上予以明确。技工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是树立了品牌的。技工学校的发展方向,被实践证明是适应经济发展、适应企业发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要坚定地走技能人才培养之路。但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技工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必须提升和发展。技工学校必须要与培训就业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这些工作中使技工学校获得大的发展空间,要发挥培训就业工作生力军的作用。

  12、加强规范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技工学校要将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方在重要位置,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使技工学校的规模扩大牢固地建立在质量提高的前提下,以特色和品牌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在大规模扩张招生后,目前亟待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学校的培养质量。目前存在影响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有:一是一些学校超规模招生,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影响技工学校的品牌。二是教学管理缺乏规范,严重违反了学制要求和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规律。必须把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作为推进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通过强化质量意识、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学校的管理要讲究科学性,要通过管理科学促进学校的发展。要从管理环节寻求学校发展点。

  13、坚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省“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省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要富裕农民,就要提高农民,减少农民。在当前我省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抓住全国范国内技工短缺的难得机遇,办好技术教育,举全省之力对城乡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大规模地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极其紧迫的战略任务。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是事关“三农”问题的根本,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转移率低、整体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的“三低”矛盾,坚持内转外输双轮齐转,立足农村,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建立了以城市边缘地区及规划区、开发区的农民和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重点,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训为依托,培训、就业安置和追踪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围绕用工量大的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积极开展全日制及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和农民的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既做跨地区流动的定向培训,也为当地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开展培训。

  总之,解决技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除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外,技工教育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职业教育要有一个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我省已初步过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近两年,我们通过开展劳动力培训,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有所改善,部分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日益清晰,特色日趋明显。就拿临沂市来讲,由于是人口大市,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各类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要现有的基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此,必须调整教育结构,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办学机制,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07-26

村级发展调研报告08-24

公司发展的调研报告12-16

行业发展调研报告03-11

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12-04

行业发展调研报告08-24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02-24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9-12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