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开题报告>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4-07-10 18:02:04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1

  为了加强我校教育科研课题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整体水平和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办法。本办法仅对课题研究过程及课题档案管理结合本校实际作具体规定。

  一、课题开题。

  1、课题开题工作由学校教研室与课题组(负责人与执笔人)共同完成。自立题通知下发之日起2个月以内,课题负责人应召开开题会议,形成开题报告(或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或课题实施方案)应上交学校教科室并上报上级备案。

  2、课题负责人要认真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准备好以下材料方可开题:课题的立项通知、课题的背景材料或调查报告、课题方案、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前期研究总结等。

  3、开题过程: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背景介绍、介绍课题方案、宣布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时间表、前期研究小结、课题咨询与论证、开题会总结等。

  4、课题开题应视研究领域邀请有关人员参加开题会,会议所涉及的`问题要有记录,会议所有的材料应进行整理并存档,开题情况用简报形式报上级部门。

  二、课题实施。

  1、由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实施,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各种研究活动。活动中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均应承担一定的任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活动后,认真分析得失,做好记录,并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2、做好课题组活动记载工作。以上表格由学校教科室统一印发,由课题组负责人或执笔人记载并形成电子文稿,学期结束将电子文稿上交学校教研室存档。

  3、课题阶段进展报告。学校教研室及课题负责人对各级科课题进展情况应进行认真阶段登记;原则上要求学校各级课题都要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三、结题管理。

  1、课题研究期限已满,课题负责人应主动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结题,并向学校教科室上交结题报告;若需延期,需提交延期报告说明原因。

  2、课题申报、结题鉴定、及其他研究费用由校长室决定调拨。

  2、学校教研室负责人应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结题申请报告。请求鉴定的成果应报齐鉴定材料: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附件等。

  四、档案管理。

  1、选题阶段。包括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立项申请与审批手续、申报方案等。

  2、研究阶段。各种原始记录、音像资料、工作日记、会议记录、进展报告、研究方案及其修改记录、经验总结、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效果检测情况、阶段报告等。

  3、总结鉴定阶段。立项文件及通知复印件、结题证书复印件、结题报告、申报方案等。

  4、成果获奖材料。学校教研室应将获奖课题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公布文件、结题鉴定证书、结题报告、推广应用方案进行存档。形成成果获奖汇总表。

  5、档案管理以打印文稿与电子文稿并存的方式进行。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2

  本届论坛主题是“信息化进程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论坛组委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院士,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们充分阐述了课程报告论坛在新世纪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西安成功举办的首届报告论坛,定位为大学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新一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本届论坛则侧重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将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讨交流纳入到同一个平台上,有利于发挥学科整体优势,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交流促进。本届论坛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核心课程建设;二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环境建设与工程实践的探索。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正逐渐成为高校计算机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本届论坛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所未有的热情。本届论坛专家、教师热情非常高,到会专家、教师超过第一届,有300余所高校计算机院系的领导参会。因会场限制,仍有不少教师希望参加而未能到会。近800个座位的主会场座无虚席,有些分会场的教师只能站着聆听精彩的报告。本届论坛收到教学论文投稿300多篇,经过程序委员会评审,最终录取160余篇进行分会场报告和会议期间的张贴交流,会后将组织论文出版。

  2、高屋建瓴的报告。本届论坛报告层次高。李未院士的报告“当前形势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要求”,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新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周巢尘院士的大会报告,把一线教师领到了计算机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前沿。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王志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的报告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这些报告令广大一线教师受益匪浅。论坛当中不少教师表达了兴奋的心情:“参加本次论坛太值得了!”

  3、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论坛邀请了美国ACM计算机协会教育委员会前主席Russell Shackelford教授,他结合美国ACM、IEEE-CS等联合制订的计算学科系列教学计划报告CC20xx―20xx以及美国目前计算学科的现状,作了题为“为什么目前计算科学教育困扰学生、教师以及院系领导者?”的大会报告,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美国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做法,也为国内教师提供了借鉴之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张晓东教授结合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介绍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推动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思考。他的一些思想和做法使与会教师很受启发。本届论坛通过同声传译手段提高了国际化交流的效率和深度,现场活跃的提问也把会场气氛推到了高潮,论坛从内容安排到会务细节上,都为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做了有益的尝试。

  4、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届论坛的内容设计更加丰富、组织安排也更加有序。本届论坛除安排8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外,还安排了6个分会场48位专家教师做专题报告、100多篇论文张贴交流、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等。发动和邀请的会议报告人、报告主持人、Panels主持人等近80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譬如第三分会场以主题为“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分专题报告,吸引了近200位老师参加。一位来自赤峰学院的老师表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和相关的新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靠一个学校去想、去解决是有局限性的,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发现很多问题是相通的,可以获得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

  5、创新的组织形式。本届论坛新设立的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为专家和教师创造了更易于互动的形式。为了使每个Panels讨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对广大一线教师更有益,会前论坛秘书处通过与专家、教师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为5个Panels准备了30个讨论题目(5个主题和25个子问题)。每个Panels的多位主持人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引导与会教师展开讨论。常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会教师争论热烈,台上台下频频交锋,不时撞出新的火花。这种形式令参会者耳目一新,而且对话专家权威性高,使与会教师收获很大,也孕育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的思想。

  本届论坛得到了许多专家教师的高度赞扬。李未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报告论坛有利于把广大教师聚拢起来,按照国家的发展目标,抓住教育优先发展的有利机遇,促进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RussellShackelford教授在谈到自己对此次论坛的看法时说:“这个会议组织得非常好,虽然是第二届,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历史悠久的会议,规模盛大,组织井然有序。在美国也很少见到规模这样大、组织这样好的会议!”

  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但论坛的话题并没有结束。论坛期间,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希望在会后继续交流的愿望。为了使论坛的讨论更加深入,使广大教师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交流,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网站”将专门开辟网上论坛,为高校计算机教师开辟不同栏目、不同形式、不同专业方向和课程的交流、讨论空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工作和学习平台。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3

  一、研训一体――细化内容体系,丰富培训形式

  依据校情和文化特色,我校细化了自身校本研训的内容和体系,(分公共研训、学科研训、校际交流研训三个体系),确定校本研训内容负责制,以各部门、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学初依据总体目标,共同讨论制定校本研训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日程安排。规定了:研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流程,既做到研训工作全校的“宏观调控”,也有了各学科各部门研训活动的“个性选择”。采用了接受性学习教研,指导参与性学习教研和探究性学习教研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校本研训模式,如:理论学习、专家报告、集体备课、教研课、沙龙研讨、经验交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对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

  二、课题引领――加强内涵研修,共谋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是校本培训工作的抓手。我校围绕省级《水文化》课题下的“灵动课堂”的研究,确立“以学定教、整体优化”和“一切从儿童出发”的课改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目标,开展系列教学研修活动。

  1、理论学习,内涵研修

  先后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课题进行专题讲座,并以理论推荐的形式,带领老师学习了相关的课改研究文集,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通过理论积累,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在交流中与同伴沟通,提升校本研修的教育内涵,形成幸福教育整体氛围。

  2、实践研讨,个性发展

  为加强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深入,引导全校教师共同参与课改研究,以“在研写备课中实现教学的高效”、 “在研磨课例中走向教学的灵动”、 “在研制作业中追寻教学的优化”为实践研究方向,安排各学科教研组开展了组内研讨活动,骨干教师上引领课,青年教师上研究课,成熟教师上展示课。教师在共性的――生本教育理念引导下,在个性的课堂实践研讨中,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3、全校研讨,借鉴融合

  在组内研训的基础上,再选择最具代表性,研究成果颇丰的教研组,在全校开设“灵动课堂”推进会,将组内研究最成熟课例和研究理论成果展示给全校教师,最大限度地在校本研究地基础上,提供经验借鉴和思想融合的平台。通过跨学科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立足实践,不断反思和提升,拓展思路。

  4、经验交流,升华分享

  骨干教师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做经验分享,报告交流,大大提高了骨干教师参与实践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教科研的能力。例如《灵动课堂:在深度锻造中成长》,《丰富计算教学内涵,突显数学课堂灵动》,《构建自主课堂,实现有效发展》等等。这种基本校内骨干教师的报告培训,操作性强,拿来可用,对日常教学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推动了日常课的效率提升。

  5、写作指导,受益匪浅

  例如,《个人课题申报方案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谈恋爱》、《论文写作方法指导》,邀请高校和区域内的专家进行的论文、课题写作的指导性讲座,并举办了青年教师论文报告会,提供了论文写作展示和学习交流的舞台,教师反馈受益匪浅。基本实现课题研究全覆盖。

  三、博采众长――丰富研训平台,形成团队合力

  1、专家引领,专业提升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我校积极争取上级教研室和琅小集团内部的支持与帮助、先后邀请了多位学科教研员和集团内的特级教师到校指导课堂教学研究,听课评课研讨,参与校本研训活动,和专家、名师对话,鲜活的案例,丰富了研讨的.内涵,提升了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品味,引领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教师争取了各级锻炼、展示平台,推进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发展。

  2、校际交流,拓宽视野

  校际交流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博采众长,拓宽视野,共同全方位发展。我校先后与北京西苑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游府西街小学、长小分校等在语、数、外、音乐、科技等不同学科,进行校际交流,结成教学联盟,以同课异构,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研训活动,教师在磨课上课中成长,在学习研讨中提升。

  3、成果共享,以点带面

  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均等”的外出学习的机会,本学期派各学科多位教师去常熟、北京、杭州等学习,并坚持“外出学习汇报制”、“学习成果共享制”,以“点”带“面”,同伴互助,拓宽课改视野和思路。

  4、博客交流,智慧碰撞。

  教师定期将自己原创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及时上传至学校研训博客,每月至少2篇,启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互动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研、共学,真正实现了网际交流培训,无障碍沟通。

  四、水韵丰华――重骨干、抓青年,生长教育理想

  “水韵社”,是我校校长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校内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的校本培训的品牌项目,是我校水文化教育特色的产物。“水韵社”定期活动,以“人人都是专家”思想,发挥校内教师的集体作用,教师间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享经验,形成团队合力,骨干教师携手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成为汉江的教师又一个生长教育理想的地方。

  1、骨干引领显成效。

  “水韵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设“我的水韵讲坛”和“骨干引领课”,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草根论坛和我的成长》、《幸福的读书人》、《从一间小小的教室出发,能走多远》等精彩的报告,和骨干教师的专题引路课都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次报告和上完课,水韵社都组织研讨学习,大家有所借鉴、学习和启发,而且这种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能解决教师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⒉青蓝结对共发展

  “水韵社”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延续骨干教师带徒弟的传统,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共同制定的“师徒共进计划”,每月师徒要对照计划看落实,学校也依计划抽查每对师徒的帮扶工作。每对师徒都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班级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交流。在师徒帮扶中,师傅能针对徒弟的问题进行指导,徒弟得到了师傅的指导后,提高很快。师傅也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3、扶持青年促钻研

  学校以“水韵社”为抓手,学期开学伊始,本着督促、帮助、提高的原则,对全体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听课,了解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施教情况,检查他们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青年教师在“学”和“研”字上下功夫。指导青年教师学习理论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发展趋势。同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校内、校外培训,使青年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师德水平不断提高。学期结束,开展“水韵杯”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教师们积极准备,充满自信,把师徒共同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展示无余。虽然有成功也有遗憾,但是青年教师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历练自己、认真反思。这些活动,既锻炼了青年教师,又提高了她们的能力,同时也使青年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4

  一、工作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

  二、总体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长要积极成为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推进课题实验。

  三、具体制度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制度。学校领导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实验,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题实验专题研讨制度。各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3、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制度。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4、课题实验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实验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

  5、家校联系制度。为了使课题研究中好的理念、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家长都知晓、认可,进而引导家长支持和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验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同时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利用家长的覆盖面宽的优势,为课题实验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

  6、校际协作交流制度。要积极参加各级教改研究和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课改研究与交流活动。

  7、领导小组监督制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监督课题研究工作。

  8、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9、课题实验奖励制度。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按有关规定通过对课题实验实施情况的综合考核,根据学校的考核制度,视情况予以奖励。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5

  20xx年11月13-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xx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珠海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教育学博士生以及来自英国、日本、瑞典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6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以“教学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主题,8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在主论坛或分论坛上作学术。同时举行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论坛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分析了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剖析了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并取得了新的共识。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论坛。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代表教育部致辞。他指出,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论坛的主题契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着力强调“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希望通过深入研讨、达成共识,促进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提高。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密切呼应了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紧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心工作。他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我省近年来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创新型广东战略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情况:简政放权,激发高校自主发展活力;集中优势,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推进学分制改革,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协同育人为核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师工程”为抓手,打造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与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赠书仪式上作了讲话,并在论坛上作了《我的教学改革情结》的书面发言。他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不仅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开展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促进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思想的统一,取得了一些共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作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主旨报告。他表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一项现实的重大的任务,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使提高教学水平落到实处。要扎实抓住课程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补足实践教学这一短板,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建设、鼓励支持教学改革的'优良教学文化,促进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英国高教学会会长斯蒂芬妮马歇尔作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学、课程与方法》的报告;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作了《什么是“现代化”的课程?》的报告;学会常务理事、中联办教科部部长李鲁就香港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合作育人情况作了报告;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作了《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报告;副会长、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作了《众创背景下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报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结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实践情况谈了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情况;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王俊文结合行业产业的用人情况谈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并了高端企业实习岗位和用人信息;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作了《基于素质教育框架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集成》的报告;瑞典德隆大学教授托马斯奥尔森作了《评估和奖励优秀的大学教学――从瑞典的角度体验》的报告;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作了《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的理念与实践》的报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作了《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的报告;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作了《在中国学情调查基础上谈目前我国学情调查取得成效及突出问题》的报告;学会常务理事、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曦教授作了《注重质量、创新与效益,推动大学快速发展》的报告;日本教学会原会长、筑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金子元久教授作了《大学教育改革与院校研究――如何发挥IR的作用》的报告;学会学术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教授作了《本科教育改革的“危”与“机”》的报告;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所长汪琼教授结合北京大学教学案例作了《高校应如何实施翻转课堂》的报告;学会副会长、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欧可平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赠书仪式。该套丛书共6册,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历时6年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xx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陈至立任课题总顾问。课题研究汇聚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研究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各研究专题的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参与的研究人员1500多名、院校150多所。课题成果回答了“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论坛闭幕式上,学会表彰了第十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及其指导教师。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家校共育心得09-19

家校共育家长心得11-20

家校共育的感悟心得04-02

家校共育工作计划03-21

家校共育心得15篇12-18

家校共育的工作总结06-10

家校共育家长心得范文08-26

家校共育促进成长心得11-11

家校合作共育培训心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