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心得1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读后心得2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心得3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心得4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老子其说,博大精深。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己。这句话总结出了时间万物都来源于道。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顺其自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甘甜、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而且水能洗涤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明净。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有必要学会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有所为”的思想,理智地爱护自己,也有必要像水的品性那样,至仁,至善,至德,至道,与人好好相处,少惹麻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的力量,最终也使自己受益。
道德经读后心得5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可是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样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样聪明,因为他们明白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仅有清楚自我想要什么,清楚自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可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可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忙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欢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完美,修养自我,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心得6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xx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到达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应对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我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能够做我们的教师,不善者能够教给我们智慧,学会应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研究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读后心得7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可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必须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期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欢乐、简便、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可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提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可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心得8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道德经读后心得9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读完道德经后感受颇深,它让我明白应该如何更好地去生活、工作。
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所以教导我,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得做到真实待人。
工作中总会有些意见和观点不统一的地方,所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有问题大家多沟通讨论,互相尊重,将问题矛盾化解。
还告诉我要去做一个聪明的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给我的启示就是得多学学技能,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要牢记,多去看看结合工作专业方面的`书籍知识,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指教,这样当你心中明白,就遇事不慌,合理操作,解决突发事件。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我们单位就有很好的传统,如一日捐活动,如工会的义卖活动等等,大家都积极踊跃参与了进去。工作中也是,当别人有困难时,尽力去帮助他。和谐环境,靠大家。
道德经核心“无为”是让我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道德经读后心得10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读后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道德经读后心得11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是这样评价《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鲁迅先生对《道德经》评价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我看完《道德经》,触动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甘心居于众人不愿处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欢水的团队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凭借团队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顽石,一改给人的柔弱表象,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水以柔克刚的精神。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过多的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遇到事情找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做到以小胜大、避实击虚、曲线灵活,放弃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针锋相对,不要以死相拼,懂得这些,我们的生活便会灵活和简单。
我喜欢水包容的精神。水无形,却虚怀若谷,包容天地;火刚烈,却锋芒尽露,过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计较一时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之人。因此,当前方遇到艰难险阻时,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过,火一般性格的人却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水与人类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础。水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供养者。而做人,更应该像水那样清清白白,处世要像水那样安心低下,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变通。
道德经读后心得12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道德经读后心得】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后心得(8篇)08-30
道德经读后心得8篇08-30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02-21
道德经的心得03-20
道德经心得08-11
道德经语录11-26
道德经经典的句子02-02
《论语》读后心得02-26
论语读后心得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