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心得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标准》,并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
一、《标准》内容结构化的特征分析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标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
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初中阶段的主题变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调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随机事件的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虽没有内容主题,但变化较大的是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并将部分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一)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小学阶段的运算都是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运算。数与运算不可分,数的认识包含数的抽象表达、数的大小比较等,自然数从小到大就是一个累加的过程,从1开始每增加一个后继(+1)就得到一个新的数,其中蕴含了加的运算,数的大小比较也与运算密切相关。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终都要追溯到数的意义。如加法运算,整数和小数的加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分数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数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相加,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计算都可以理解为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将数与运算整合成一个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数量关系”主题突出了问题解决的内容载体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规律等内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学段),这些内容的本质都是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的视角理解和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这些内容的核心概念。数量关系的重点在于用数和符号对现实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表达,凸显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在数量关系主题下,包含了用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关系和规律、比和比例等内容。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也是数与运算的延伸,本质上是数的认识扩展,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两个主题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学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与运算”和“数与式”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认识重点是图形特征的探索与描述,图形的测量是对图形大小的度量,图形的认识与图形测量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图形的认识是对物体形状的抽象图形进行表示,重点是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特征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如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这一特征,需要通过测量确认其正确性。图形的测量离不开对图形的认识,图形测量的过程与结果都与具体图形的特征密切相关。探索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问题,一定要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对图形特征的把握直接影响图形测量的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在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中,摆满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其面积。这样的操作之所以可行,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关。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没有这么简单,直接摆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才可以。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整合,凸显了两个主题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使学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图形的位置与图形的运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在小学,图形的位置重点是用一对有序数对描述一个点的位置(距离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对数),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要认识到图形运动本质上是图形上点的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转,确定图形运动前的位置与运动后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化和不变,也就是点的位置的变或不变,所以图形的运动与图形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初中第四学段“图形的性质”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延伸,学生要以抽象的方式进一步探索小学阶段涉及的图形,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是小学阶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延伸,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以及用代数的方法表达图形的特征,体现数形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的相关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初中第四学段的主题“抽样与数据分析”和“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小学三个学段主题的延伸,五个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整体设计,同样构成一个整体。
(二)内容结构化反映学科本质的一致性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对于“数与运算”主题,“数的意义与表达”“加的意义”“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观念或关键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与运算都与相应数的意义与表达密切相关。“数的认识”中从整数到分数、小数,都是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义和用抽象符号表达的方式。自然数表达为“十进制计数法”,用0、1……9这十个符号和以十为基底的位值制表达所有的数,如235表达的是2个“百”、3个“十”和5个“一”,分数和小数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数的运算”中,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最终都追溯到数的意义,同样具有一致性。在“数与运算”主题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去理解,这样少量的几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这一主题的学科本质。在对该主题内容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利用这些概念并通过迁移解决新的问题,相关的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是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延续,数的认识拓展到有理数。运算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拓展到式的运算,但主题的学科本质是一致的,几个核心概念也贯穿在主题内容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
对主题学科本质的分析,特别是主题核心概念的确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话题。上面仅是对“数与运算”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简要分析。对“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提炼,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内容结构化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发展年龄特征和学习循序渐进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各学习主题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个学段。不同学段提出了相应的水平要求,表现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这体现在各主题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段目标”之中。以“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主题为例,在小学三个学段表述为“数量关系”,初中第四学段的“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则是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延伸和发展,在体现内容的整体性和学科本质一致性的同时,四个学段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对比第三学段“数量关系”主题和第四学段“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的部分学业要求,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阶段性特征(见表1)。
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看,两个主题的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关于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第四学段则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关于代数思维,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第四学段则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了解各主题的阶段性要求,不仅对特定学段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要求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样主题在不同学段的特征,从而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学习的需求。阶段性特征也体现在同一主题下对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例如,“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第三学段重点强调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在内容要求中)和初步的应用意识,第四学段强调建立模型观念。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
《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这是本次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化特征,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为什么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内容结构化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
课程内容组织有多种模式,遵循学科的逻辑、学生发展的逻辑抑或解决社会问题的取向,不同设计理念构成不同样态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的课程组织方式。重视学科结构,是以学科逻辑为主线,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学科结构的学说对于课程的规划和组织具有指导作用和实际影响。内容的连贯与综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与所采用的结构概念联系着。”许多教育学者对其有明确的论述,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对学科结构的价值、意义和方法作了系统阐述,施瓦布强调学科内容结构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纵观学科结构研究的理论,结合本次课程修订提倡的理念,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目的在于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进而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将学科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适应学生理解和迁移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知识与方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这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念。布鲁纳认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例如,在数学中,“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连接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解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个基本法则,是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法则所体现的思想,他就能认识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题目的变形罢了。就迁移来说,一个学生是否知道这些运算法的正式名称,比起他是否能够应用它们来,是次要的”。学习内容的这种关联是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实现的,在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中,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打通知识之间关联的钥匙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布鲁纳强调教学要注重基本观念的运用,认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体系为止”。学科结构化的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所学内容的关联,而不是对个别知识的掌握。学习者从内容的关联中体会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观念),并将这些核心概念在其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和强化。施瓦布对学科结构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学科结构是部分地由规定的概念体系所构成”“不同的学科具有极其不同的概念结构”。近年来有关学科的大概念、大观念,学科核心概念的进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都与学科结构的理念一脉相承。
前面分析的《标准》内容结构整体性特征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个主题内知识与方法之间构成一个整体,这些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起联系,使具体内容的学习不再单一而碎片化,而是强调在具体内容中体现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数与运算中“数的意义与表达”“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学习相关内容的关键,在学习具体内容时,学习者将不断地回到这些核心概念,从而在整体上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
(二)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内容结构化使得零散的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关联。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大观念)可以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核心概念是可以把领域或主题内,甚至跨越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更为基本的概念、方法和问题联系起来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进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知识的一个实用而强大的工具。例如,‘等分’这个核心概念(一个整体可以被分为大小相等的几个部分)为儿童发明用于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础,等分(类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为理解包括除法、分数、度量和平均分在内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础。”内容结构化可以通过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类内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强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新场景的学习之中,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到的是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一套学科内容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在布鲁纳有关学科结构的理论中,人们所熟知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从内容结构化的视角理解,这里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形式化的术语表达的抽象的学科概念,而是支撑某一类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表现形式可以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用恰当的方式使他们在不同水平上认识其表达方式,如数学中的“相等”是一个核心概念,对于用“=”来表达相等的关系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将其分为“机械的操作型,灵活的操作型,基础的关系型,互相比较型”等不同水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强调“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正是反映了课程设计的结构化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以结构化的思想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由十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为知识的核心,把小学中的主要数学知识联系了起来。‘和’这个概念则是知识的核心的核心。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计算’‘理解加减关系’‘加减求未知数’‘简单应用题的结构’”。马芯兰通过数学内容的结构化,以核心概念为线索构建学习内容体系,对“数与代数”领域中的540多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起决定作用的十几个核心概念提炼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大概念”及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作用的研究,促进人们深入地思考其理论与实践。“广义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认知结构化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方式,是为避免课程内容零散庞杂,用居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关知识、原理、技能、活动等课程内容要素,形成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组块。狭义的大概念同样是出于课程结构化的目的,同时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本质的理解,特指对不同层级核心概念理解后的推论性表达。”这里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与课程的结构化密切相关,只有在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学科内容主题中,核心概念才有可能得到凸显,发挥引领、深化的作用,带来持续发展。
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本质,在分析和提炼学习主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学科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用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去替换学科领域中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这些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够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替换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是因为利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而在迁移中发挥作用的则是“关键概念”,这里的关键概念与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进阶
学习进阶的研究是针对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开的,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类学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进阶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尽管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研究与科学领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国内对于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有学者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主题中核心概念的进阶有系列的研究。学习进阶研究重点关注四个必备的要素:大概念及对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进阶层级;检验学生所处水平的测评工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干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进阶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延续与教学实践的支持。布鲁纳认为,教授学科基本结构有四个重要意义: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记忆;三是更容易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四是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别。这些关于学科结构重要性的观点,与学习进阶的基本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学科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而言,我们还需在上述学科结构的四个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就是结构化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以核心概念为主线的结构化学习主题,有助于课程实施者从学习进阶的视角整体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明确每一个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达成相关核心概念的阶段性水平。随着学习进程的递进,学习内容不断扩展,相关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结构化的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持久,“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持久的学习经历也有助于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内容结构化,凸显学习主题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并通过主题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来实现。
内容结构化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学习进阶的进程,学习进阶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关键内容的教学体现出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促进学习进阶的路径,透过关键内容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进阶。以“数与运算”主题为例,“数的意义与表示”可以看作一个核心概念,其核心要义是如何从数量抽象为数,如何将数用符号表达出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中,学生学习有关数的内容时都与这个概念建立关联。第一学段认识20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第二学段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第三学段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自然数的性质(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第四阶段认识有理数。每一个阶段虽然认识具体的数不同,但其学科本质都指向核心概念“数的意义与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号和计数单位表达数。例如,35表示的是3个十(十位),5个一(个位);35表示的是3个1/5(分数单位);-35表示与35相反的量。每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都与具体的数量关联。如何建立起这种关联,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这种关联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这种关联,都需要通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来实现。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并在学生学习进阶过程中实现内容与方法的迁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为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
三、内容结构化带来的挑战与契机
课程内容结构化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改进等提供了契机。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内容统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将关联密切的知识内容统整,体现了核心概念为主线的内容一致性。内容结构化为教育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刻理解主题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核心概念,从体现核心概念的关键内容入手,促进学生对其学科本质的理解,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内容编排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线索
《标准》对领域下的主题进行了整合,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了主题内容的一致性,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组织的空间。
首先,主题的整合将带来教科书呈现上的变化。《标准》除“综合与实践”领域外,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分别列出七个和八个学习主题,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运算”“数量关系”“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构成一个整体,其中蕴含了反映主题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例如,小学的“数与运算”主题和初中的“数与式”主题具有共同特征,其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数的意义和表示”“相等”“运算律”等作为统领的核心概念体现在不同学段的相关内容之中,而在不同学段又具有阶段性特征,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征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书的呈现既要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与组织,也要体现其阶段特征。对于“数与运算”主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设计。有教材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单元。依据《标准》对“数与运算”主题的整体理解,可以考虑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安排在同一单元,使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同时,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数与运算的结合,不仅促进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掌握,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学生从运算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与运算内容都要采取整合的方式来编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组织和设计,也可以用整体的观点理解相关内容,以把握数与运算的关联。“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强调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关联,从整体上认识图形与测量。与其相关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图形的特征”“图形大小的度量”等。几何中的测量都是对图形的测量,图形测量的本质是确定图形的大小,从一维、二维到三维,分别用长度、面积、体积表达。对一个图形完整的认识,包括对其特征(如长方形的边和角及其关系)的认识,也包括对这个图形的周长、面积等度量的认识。例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从边的长度的测量视角进行探索。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整合成一个主题,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把周长和面积这样的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尝试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教材的组织和教学设计。
其次,具体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其学科本质。《标准》对一些内容调整了主题归属,如“用字母表示数”和“百分数”由原来“数的认识”主题下分别调整到“数量关系”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下。用字母表示数在以往的标准和教学中只是作为数的进一步抽象,数是数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对数的更一般的表达,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标准》将用字母表示数调整到“数量关系”主题下,重点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为事物之间关系和规律的一般性表达,其内容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学业要求为“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学科本质,其教学的重点和意义与以往相比就会产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小学阶段不学简易方程带来的缺失,有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代数思维。“百分数”的内容移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这个主题下,凸显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以往百分数在“数的认识”主题下,学生更多是从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将百分数看作特殊的分数。但百分数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统计意义上理解百分数更能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百分数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这些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具体内容的本质,为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条件。
(二)内容分析凸显学科本质的整体特征
分析学习内容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前提,其重点在于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为整体上理解相关内容的学科本质提供了线索,有助于确定一类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关键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小数除法”为例,在现行某版本的教材中,这个内容单元和相关的前后知识安排如表2所示。
学习内容的单元分析一般是将单元作为整体,分析这个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确定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等。从主题视角看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关联,并且将本单元内容与前后相关的单元内容建立联系,会对其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小数除法”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数与运算”,主要内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前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体现这个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从计算方法的角度确定哪个具体内容(例题)是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而后三个内容“近似计算”“循环小数”“混合运算”不属于计算方法,近似计算和混合运算都与问题的情境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及问题解决能力,其核心概念与计算方法不同。《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对“数量关系”主题有“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学业要求。而循环小数在本质上是数的认识的扩展,之所以在小数除法单元中呈现,原因之一就是解决类似1÷3这样的问题时出现了循环小数,其重点不是除法的问题,是数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达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怎样取舍的问题,其核心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这两类问题虽然不是该单元的重点,但与小数除法的计算有关,可以看作小数除法的应用,其本质是问题解决和数的表达。施教者在对内容进行纵向整体分析时还要了解前后单元的相关内容。从表2可以看到,四年级与小数除法相关的内容有整数除法、运算律和小数的意义等,五下进一步学习的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算理相关。数的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与算理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级和五下都会在不同的运算单元中重复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相关内容在学科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将能够突出地体现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组织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这些相关内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大单元”。内容结构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关联,清晰地梳理数的运算内容的线索,以及不同阶段“数与运算”主题之间的联系。将对主题学科本质的整体理解运用到具体的内容分析之中,有助于深刻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单元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内容的确定。
(三)教学活动突出关键内容的单元整体设计
内容结构化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持续研究,从关键内容入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标准》结构化的内容设计在领域下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具体内容要求呈现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两条线索。主题的整合更加凸显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以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纵向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发展脉络、学科本质的一致性特征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把握一个主题内容重点体现的核心概念以及蕴含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与组织应当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内容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中的关键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下面以小数除法为例,借助表2作简要分析。
首先,基于自然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反映该单元与前后相关单元之间联系的内容的整体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形,以单元和单元之间内容本质与核心概念为魂,从自然单元入手进行内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从自然单元分析中将学习内容延伸、拓展,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表2显示“小数除法”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数与运算”主题中的小数除法,其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除法有密切关系,需要追溯到整数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教学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唤起学生这方面的认知,特别是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的运用。小数意义的理解对于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小数意义理解算理。除了这个主题外,第四至第六三个内容又涉及数的认识和问题解决等,教学中应与相关的核心概念关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关键内容是能更好地体现所学内容的学科本质和核心概念的内容,并且蕴含着相关的核心素养。表2中第一至第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问题,这些内容中能较为集中地体现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从该单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个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可以理解教材的编者将这个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不无道理,这个内容直指小数除法运算,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小数除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被除数是小数时怎样计算,可借助这个问题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吴正宪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基础上,将第二个内容“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作为关键内容,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4个人吃饭,付给服务员97元,这顿饭他们要AA制”,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本身并不难,但在进行运算时发现97÷4=24……1,这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将余下的1继续除,在整数除法的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余下的1怎么分”引起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引出小数除法计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将小数除法与以往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运用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从有余数的除法引入可以唤起学生相关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与细分,并让学生将其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当以“一”为单位的1不够除以4的时候,将其变成以十分之一为单位的10个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个0。1),接下来的计算都是这个方法的推理。这个例题作为学习这类内容的关键内容,对于深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键内容体现学科本质,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采用多样性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度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小数除法教学中,师生围绕“余下的1怎样分”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再对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学生的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获得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伴随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围绕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初一数学心得2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要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比如,《应用题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
的兴趣和热情
三.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心得,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初一数学心得3
初一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一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笔者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以下分析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图解分析法
这实际是一种模拟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数学教学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工程问题、速度问题、调配问题等,多采用画图进行分析,通过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根据题目内容,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之。(例略)
2.亲身体验法
如讲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举骑自行车为例(因为大多数学生会骑自行车),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骑车觉得很轻松,逆风骑车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讲清,行船与骑车是一回事,所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一个是水流速,一个是风速。这样讲,学生就好理解。
同时讲清:顺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
3.直观分析法
如浓度问题,首先要讲清百分浓度的含义,同时讲清百分浓度的.计算方法。
其次重要的是上课前要准备几个杯子,称好一定重量的水,和好几小包盐进教室,以便讲例题用。
如:一杯含盐15%的盐水200克,要使盐水含盐20%,应加盐多少呢?
分析这个例题时,教师先当着学生的面配制15%的盐水200克(学生知道其中有盐30克),现要将15%的盐水200克配制成20%的盐水,老师要加入盐,但不知加入多少重量的盐,只知道盐的重量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可以根据盐的重量变化列方程。含盐20%的盐水中,含盐的总重量减去原200克含盐15%的总重量,就等于后加的盐重量。
即设应加盐为x克,则(200+x)×20%-200×15%=x
解此方程,便得后加盐的重量。
初一数学心得4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课堂到底离有效教学有多远?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把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教师只有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也会认真听讲。
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发现有时候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教学契机没能有效利用,只能将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整理时进行讲评,这样就使课堂有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
感悟。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现在的课间铃声,提前2分钟进课堂,因为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实物投影,提前进入教室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而且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有着松懈之处。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话没有做到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个过度语就说这个。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成是公开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反思自己虽说平时脾气比较好,但遇到那太差太皮的“朽木”生之时,我也会大发雷霆,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整节课的回顾,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
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次作业。经常做下水作业,并对习题进行有效筛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作业的有效率可以有所提高。另外,重视每次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习《常规》之后,应该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照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心得5
今年8月29日,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我很荣幸参加“20xx年暑期澄迈县中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学习,通过一天时间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的珍贵。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教材培训讲师团成员、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孙延洲博士对人教版新教材的讲解。并与其他同仁进行交流,探讨,收获很多。现谈谈我通过培训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新教材的内容特点
人教版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社会需求。经过学习培训,自我觉得人教版的新教材与华师大版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1.人教版比华师大版有了更多的图片,且图片清晰,形象,生动,它少掉了很多的文字表述,而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形象、有趣、易懂的图片。增加了学生自已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怍认识,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2.新教材中还安排了很多的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等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进行思考分析而后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问题的能力。
3.根据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知识点。如七年级数学上册仅安排了4个单元的内容,减少了华师大版中的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和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其中相同章节的内容和顺序也略有改动,这样使相关知识能更好地链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收,不易混乱;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习题中也改变了华师大版所分的A、B、C三个等级,改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和拓广探索,旨在让学生对本单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把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进而对知识进行拓广与探究的过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几点想法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的思想理念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新课标无论是从教材编排还是活动的内容和思想理念上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方法。面对新教材,我认为应下大功夫钻研,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精髓,并在以后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下几点:
第一步要钻研教材,去体味新教材的意境,要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通过在课堂中传递和学生产生共鸣,融入教师的情感之中,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对生命特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二步要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应有所改革,在教学中,许多环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体现出教师是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一种现实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步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办法,新教材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性。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增进角色意识,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探究活动是学生实践性学习行为。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主题意识的途径。通过师生的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会自己探讨答案的实践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维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第四步转变师生角色,新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此要进行师生各自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教材的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由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总之,七年级是学生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初一数学心得6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是初一年纪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要教好初一年纪数学课,一是要掌握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二是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技能,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做到了这三点,是搞好了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一、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通过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除了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影响着数学学习效率。
1、阅读能力差。这些学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领会理解能力差,不会应变和应用,缺乏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差。这些学生听课时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掌握不了教师讲解的知识。
3、思维品质差。这些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学习数学倍感困难。
4、理解记忆差。这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也就不会真正应用。
5、表达能力差。这些学生学习数学时,格式混乱,表达不清。尤其是几何解证,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这三种语言不能融会贯通、相互转换、作图失准、条理不清,缺乏数学应有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我们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强化学习动机。对他们进行强化记忆训练,让其熟练各种记忆方法,筛选适合他们性格和个性的学习方法,反复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其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培养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技能
要教好初一数学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这就要认真做到下面三点;
1、多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多参加集体备课。在参加集体备课时要认真做好记录,遇到没有把握好的课时立即提出,请大家参谋,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同时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讨论,吸取正确的意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2、多听课。只有多听课,才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听课中,认真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努力学习、积累经验,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
3、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才会有依据,学生课堂上跟不上老师时可以参考教材重新整理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应该重视教材的钻研。在备课过程中,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可以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
三、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二是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一是与学生多沟通。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多沟通、多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注重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所以上课时间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时间。所以,教师必须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善于组织、调动学生进行学习,充分地利用好上课时间,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
三是注重打基础。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教师上课时应以学过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熟悉的内容转到新内容的学习,做到过渡自然。对于学过的内容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则可以花时间较完整地复习学过的内容,然后再学习新知识。作业的布置也以基础题为主,对稍难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整理成作业。
四是运用多种技巧教学。对于大部分的数学题,学生都不知如何入手去解,他们在初一阶段还没有形成解题的思维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题,教师应总结解题的方法,分为几个简单的解题步骤一步步地解题。通过运用多种技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
2、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一是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要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是注重体验,勤于动手。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三是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提到教学成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要我们教师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就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初一数学心得7
初一寒假是孩子们升入初中的第一个长假期,如果在这个假期中对下学期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就能够直接提升知识的连贯性,也可以对初一下学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寒假学习数学,我们建议精力主要集中在代数部分复杂的参数不等式、几何部分的三角形基本概念和定力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三个方面。
首先,参数和不等式的结合将是初一代数部分最难的`知识点。同学们感觉初一上出现的参数方程非常困难,实际上参数不等式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参数方程。而且,参数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后学习形如y=kx+b这类的函数非常有帮助。
第二,几何部分将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定理。中考时几何综合考察的就是全等三角形,难点在于倒角。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和倒角的基础都应该在寒假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保证春季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游刃有余 初中化学。
第三,在春季我们将学习直角坐标系,而春季期末考试考察的内容主要是直角坐标系的复杂变换。在寒假我们将介绍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坐标变换方法,为春季复杂的直角坐标系变换打好基础。
初一数学心得8
几经周转,终于来到了xx,参加《全国信息技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xxxx一中翻转课堂研讨》大会。虽然气温比较低,但大家对翻转课堂的兴趣却很高。到xx一中听课,教室很小。听课的老师连坐的位置都没有,只能站着听。但两节课连着听下来,一百五十几人的教室里却鸦雀无声,学习者的和观摩者的却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各司其职。都那么专注,那么认真。下面就谈谈我的观课收获。
一、课堂模式
我观摩了xxxx一中初一年级的数学《整式的加减》的翻转课堂。他们的翻转课堂分为六大环节,用了两节课的时间。
1.是目标导学,约2分钟,由班长组织一起学习。
2.是自学质疑环节。先自学教材,再带着疑惑看微课。然后小组合作自学,小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报告单上。
3.是自学反馈。由老师引导针对难点和易错题进行讲解。
4.是训练展示,在后教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做题。完成作业。
5.是合作提升,由组长组织对所做的题目进行评价,保证基础题人人过关,部分同学到黑板板演指定题目。
6.是评价点拨,由指定的同学到上台评价,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补充。
7.总结反思,各小组谈收获形成知识体系,各位同学反思自己的学习不足。
二、评价
观课后我对他们课堂模式的有几点感受。优点主要有:环节清晰,各环节的目标明确。学生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学生不是茫然的观看微课视频,而是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带着困惑看微课视频。利用微课视频,让接受能力慢的同学可以多次听老师讲解。个别同学上台训练展示和评价点拨的同学名单和要求,利用幻灯直接打出,节约时间。学生的评价点拨到位,能抓住重难点有效讲解。微视频的制作可以做到同年段的老师资源共享,让优秀的老师资源得到最大资源的利用。
也有几点建议:原本一节课的内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时间从哪来?如果把第一节课的自学放家里,又怕没法保证人人自觉。自学效果无保证。老师的后教只有5分钟,老师的引导不能很好的体现。微视频的制作比较短而粗糙,信息技术的应用太少,唯一的只有微视频。这样的课堂讲授性太强,是否适合小学生,缺乏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思考的时间,担心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三、我们的开展
假如我们也要开展翻转课堂,个人认为中学的模式不能照搬,太沉闷了。比如微视频的制作可以更生动有趣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趣。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魂,要严把微课的质量,集合全校老师的资源,精心制作提高微课的质量,做到高效,简单易懂。要思考课堂的一个模式,能兼顾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要让学生成为灌输知识的容器和做题的机器。这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20xx年xx月10日
初一数学心得9
学习了新课标受益匪浅,尤其优化作业的处理,下面总结了几种主要形式
1、阅读型作业
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科普知识或科学著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领略创造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体会到数学名人的成就来之不易,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布置阅读作业也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也可网上查阅相关内容,还可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
2、合作型作业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可以与别人共同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白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学科,不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口头表达作业、指导学生自办数学小报、参加社会调查和参观活动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多样性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去独立完成作业,而且学生们相互提建议,使他们充分参与到问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厌学学生尝试去完成作业。
另外还有开放型,想象型,都很有建树,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
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需要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例子,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初一数学心得10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是初一年纪一名数学教师,一是要掌握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我认为要教好初一年纪数学课,二是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技能,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做到了这三点,是搞好了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一、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通过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除了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影响着数学学习效率。阅读能力差。这些学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领会理解能力差,不会应变和应用,缺乏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差。这些学生听课时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
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掌握不了教师讲解的知识。
3、思维品质差。这些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
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学习数学倍感困难。
4、理解记忆差。这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也就不会真正应用。只满足于记住结论,
5、表达能力差。这些学生学习数学时,格式混乱,表达不清。尤其是几何解证,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这三种语言不能融会贯通、相互转换、作图失准、条理不清,缺乏数学应有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针对上述存在的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我们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强化学习动机。对他们进行强化记忆训练,让其熟练各种记忆方法,筛选适合他们性格和个性的学习方法,反复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其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培养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技能
要教好初一数学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这就要认真做到下面三点;
1、多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参加集体备课时要认真做好记录,教师一定要多参加集体备课。没有把握好的课时立即提出,请大家参谋,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同时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讨论,学中。
2、多听课。只有多听课,才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听课中,吸取正确的意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认真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累经验,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
3、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努力学习、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学习才会有依据,学生课堂上跟不上老师时可以参考教材重新整理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应该重视教材的钻研。在备课过程中,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可以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
三、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二是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一是与学生多沟通。
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多沟通、多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注重组织教学,
严格要求学生。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所以上课时间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时间。所以,教师必须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善于组织、调动学生进行学习,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
三是注重打基础。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教师上课时应以学过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熟悉的内容转到新内容,充分地利用好上课时间,做到过渡自然。对于学过的内容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则可以花时间较完整地复习学过的内容,然后再学习新知识。
作业的布置也以基础题为主,对稍难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整理成作业。
四是运用多种技巧教学。
对于大部分的数学题,学生都不知如何入手去解,他们在初一阶段还没有形成解题的思维习惯,生更好地解题,教师应总结解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分为几个简单的解题步骤一步步地解题。通过运用多种技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
2、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一是主动参与,积极合作。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要适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是注重体验,勤于动手。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三是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提到教学成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要我们教师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就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初一数学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以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教训,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抓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狠抓思想教育和学法执导,为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本期以来,经常利用课前及课余、自习个别谈心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及学习目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学生有一个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较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数学课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对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堂教学效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考点,易错点。
3、认真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课前认真作好组织教学工作,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作为师生合作的学堂,课堂上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切入点、上堂演板、解决问题的过程都交给学生,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会做的教师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对学
4、了落实好纠错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建立纠错本,对平时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要求弄清错误原因,认真补错。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思想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知识将来到社会上就无法生存,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
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氛围较浓,学习兴趣较高,课代表认真负责,小组组长严把作业关,期试两个班的成绩都很优秀。学习任务顺利完成,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学期的数学知识。
四、存在的不足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个别差生成绩仍然很差,基本处于自然境界,学生学习知识学得有点死。在下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克服存在的不足,争取下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一数学心得11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具体的记录,认真写好电子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小学六年级作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有趣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楚化,条理化,正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进浅出。在课堂上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留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经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经常到各大书店往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题目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进步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爱好。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布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往。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进步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留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爱好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一数学心得12
新课改以来,从事数学课教学的教师都会深切地体会到,数学课教学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应试教育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告别单一的粉笔、黑板,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数学课教学方式,以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当新课程、新理念铺天盖地的袭向全国的教师。作为名青年教师教师,我义不容辞,如饥似渴的沐浴于全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之中。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名有效教师,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时时反思,不断改善才能有所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不是吗?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己的老师;有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初一数学心得13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名师工作室在我市名师范东东的带领下一起通过线上教育论坛学习了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讲座。
学习后让更加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学习中捕获一些与社会生活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也给今后的.教育理清了育人目标,指明了改革方向。
学习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感悟到此次修订把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的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变化与建议这部分内容认识到“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初一数学心得14
这次有幸学习了由马云鹏教授解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收获不少。马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同时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通过学习我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这次学习中,我们组的每位数学教师都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标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融入到实践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初一数学心得15
一、提升学习兴趣。
首先,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要注意感觉每一个可能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
作为学生,因为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对个别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但为了系统的掌握知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我们必须把心里对一些课程的排斥放下。积极的参与,从心理上亲近,以一种好奇眼光看待这些课程。而且,所有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你可以以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为出发点,将所有的知识体系化,从而培养对其他功课的兴趣。
其次,认真是对产生兴趣的重要来源。
许多抱怨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同学对没有真正认真的对待学习,其实,认真是和兴趣成正比的,你的学习认真了,不仅会取得好成绩,还能享受知识本身给你带来得成就感,成就感和好的成绩就会刺激你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会促使你更加认真的去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甚至到入迷的地步。
第三,寻找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人将一种行为进行下去,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调节自己的情感,不要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寻找课本中对自己成长的种种帮助和好处,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第四,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一般的说当一个人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同一内容时,就会感到 乏味和疲劳。因此,同学们要劳逸结合。该休息时休息,该学习时学习,而且学习时间安排要科学。文理科交叉、难易交叉,才能效能最大化。另外,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也是保持学习兴趣的方法,习惯在特定时间出现的兴奋性和学习密切相关哦。
第五,勤于计划,总结,知己知彼
对每一个科目内容、自己的程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在进步可以促进成就感,知道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可以激发出兴奋和激情。这些都是学习的的动力,如果你给自己作了明确的分析,你会发现你的学习兴趣简直是在呈几何技术增长呢。
二、【初一数学学习心得】:合理安排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周最好能够简单拟定一个学习计划,最好能细致些,具体到每周一到五的晚上,作业完成之后还需要做哪些事情,周末的早、午、晚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学什么、复习什么。
三、【初一数学学习心得】:不偏科。
我们大家都是普通的孩子,除非自己对某个学科非常偏好,否则还是千万不要放弃任何一科。当然,做到科科全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那么对于自己比较喜欢、学起来比较顺手的学科,一定要将基础知识吃透,保证不丢分;对于自己感觉头痛的学科,要做好计划,重点投入,争取能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有比较大的提升。
也就是,千万不要轻易的放弃任何一门功课,因为放弃的这门功课就是自己的短木板。
四、【初一数学学习心得】:专心听课。
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很多内容是他们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所得,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但恰恰是这些内容,对培养我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初一数学学习心得】:错题本。
设一个错题本,小到作业,中到随堂考、大到月考、期中、期末,将自己所做错的所有题目全部及时的收集整理,对每道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造成错误的症结所在,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
平常没有事情的时候,可以经常翻翻自己的错题本,回忆一下当时更改的过程,从而可以巩固薄弱的知识点。
尤其在考试之前,没有必要大量的做题,只要翻翻错题本,保证所有的错题涉及到的知识都已掌握,成功就在近在咫尺了。
六、【初一数学学习心得】:适当放松。
千万不要从睁开眼睛,一直学到晚上闭上眼睛,大人还有个审美疲劳呢,不要说我们还是孩子,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造成厌恶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时间,按时作息,充分休息好,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斗志。以这种状态去学习,收效会更大。
但是,放松也是一门学问,要按自己的兴趣放松。例如,在可以在家里到处放一些书,可以在学习之余随手拿起翻翻看,可以不用非常认真的只读一本书,浏览即可,起到放松的作用,同时又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
七、【初一数学学习心得】:良好的应试心态。
有时候考试发挥失常,成绩不是很理想,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好马还有失前蹄的时候呢,我们完全不要太在意一次考试,因为我们的实力还在,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全盘否定自己。另外,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正好给我们提高改进自己提供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改进自己的不足,总比真正中考中才遇到来的好。
要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长处。均衡对待所有功课,不要抛弃任何一科。比较优秀的科目一定要保持足够的重视,稍微弱的一些的要努力正确提高,确实没有掌握的,不要投太多的精力,免得顾此失彼。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老师教给我们的一些学习方法和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受益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不跟别人争,但不能不跟自己争。只有超越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成功。
【初一数学心得】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心得(精选18篇)12-12
初一数学学习心得08-20
数学的初一作文02-24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11-09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02-01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12-01
初一数学下教案12-04
初一数学教案11-04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