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大学毕业后,我便在现在的学校工作,接触过好上千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朋友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举止得配得上父亲母亲的称呼,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2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 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我们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的丰富自己,不断的调整自己。做一个懂爱会爱的父母。父母好好学习,孩子自然天天向上。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3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塞西·高夫、梅丽莎·切瓦特桑和社会学博士戴维·托马斯所著,这本书就是他们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其中提到了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因以及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做法建议。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由于很难把自己放在父母的立场去体会其中的很多情境,所以多数时候我都是尝试把“父母”置换成“老师”来看的。诚然,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情感并不是通过这样的置换就能感受出来的,可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渴望知道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心灵纯洁的人,所以,本书中很多的建议在我读起来也实在很是有用。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这是书中提到的。从我的角色出发,对比成为老师前后的自己,我觉得很多方面都有一些好的变化,现在想来,可能学生就是让我向好的催化剂。
我们时常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或是学习上的细致规范,或是为人上的诚信友爱,这实际上就要先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然后再去用行动影响他们,这应该是一种与学生之间有来有往的影响。所以改变他们,我们不妨先迈出一步,先来改变自己,做一名学生,虚心学习,争取做个成熟的大人。
书中对于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提到允许孩子犯错,这是我无比赞同的一点。学生经常会处在被判断对错的位置上,有的时候是因为学习,有的时候是因为行为,作为数学老师,我肯定经常关注到的就是他们题目的对错。我是能接受他们课上、作业上犯的错的,这些错误总归是有机会改正的,改正的过程也是深刻的再学习过程。
在我心里,学习中敢于犯错好过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而现实是后者居多。书中提到了“宽松的环境”,这让我想明白了一些,既然要允许犯错,那么先表达出明确的态度,营造一种犯错也没关系的氛围就很关键,而且宽松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也能让他们敢于承认错处并改正。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和很多家长沟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几乎无例外的都提出过自家孩子喜欢被鼓励。是的,没有人会拒绝被鼓励。鼓励造就希望,能给生命注入活力,治疗伤痛;不仅如此,它还能联络感情,辅助进行有效沟通,利于打造自我形象。
因此,平时我们要多注意学生的长处,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出力;要帮助学生,让他们小步走,一步步实现目标,学生有成就了及时给予表扬;还要和学生交谈,共同面对学习中的恐惧心理。
本书10堂的成长课,每一课都让我获益良多,让我知道对学生的了解,能让我们更有力量,造就更好的他们,也是在造就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4
一直不太有兴趣去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养书。跟周边很多升级的朋友们也聊过,大多都有同感。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伙自信满满,自居“高竿”不想提升,其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动不动就来句“你这当老爸(老妈)的也太不合格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话,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不喜欢此类书的“格调”,不喜欢它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类书中,父母大都是高高在上教育者、管理者、财产所有人,孩子们自然成了学生、员工甚至是私有财产。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莫不如此,虽然不至于走极端自封“小白菜”,对这种方式有点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有情可愿的。
我们心中的爱与怕很多年前读过纪伯伦的一首诗,至今仍念念不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其实,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
近日,一位朋友送了一本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我,书中的观点甚合我心。序言中有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心中暗笑,是你们这些作者们经历了一些变化吧。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真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我去!我们心中对孩子满满的爱,怎么就变成怕了啊!?先忍忍,别着急反对,接着看他所谓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点倾向,谁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多多呢。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最近闺女刚上一年级,我俩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幼儿园那样撒欢放羊了。下班回家就盯着写作业,背课文,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不好意思,因为正式上学了,上传时间提前至九点)。闺女一脸的不高兴,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接下来观点更让人吃惊,“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遇见更好的自己作文04-09
遇见更好的自己作文02-12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作文04-25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04-12
【军训优秀征文】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08-01
励志征文:学习路上,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08-01
幼教论文:遇见更好的自我08-03
遇见自己诗歌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