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野葫芦引》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野葫芦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野葫芦引》读后感1
《野葫芦引》是作家宗璞创作的小说,按时间顺序分为《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因为战争,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学校南迁,师生们陷入颠沛流离的状态,瞬时改变了当时多数人原定的生活轨迹。作者由“南渡”而始,经“东藏”与“西征”,至“北归”而终。透过明仑大学教授孟樾一家以及周围人的经历,描写了战乱之际大学教师们的生活,还有孩子们、青年们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展示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
全书语言淳朴,细腻生动。吕清非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舍生取义、孟樾等中年知识分子的言传身教、卫葑等青年知识分子的勇敢无畏……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历史因个人情感的介入而跌宕多姿,情感则因有了历史的参照而显得沧桑厚重。抗日战火中的西南联大经历是作者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作品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但联系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风格气质、家庭背景时,我们就不难发现主人公孟嵋的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孟弗之、吕碧初、澹台玮、小娃的原型则分别对应其父、母、兄、弟。正因如此,《野葫芦引》一书便多了一层“情”的色彩。
如果说爱国是《野葫芦引》的浓重底色,那么作者视野的深广又使作品带有了一种超越特定事件的精神之美,那就是对温馨家园的强烈向往。作者对战争的反思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局限,展现出更为广阔深沉的人文关怀。
国家是人民的寄托。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作出了勇敢的选择,孟弗之坚决主张抗日,为国培育人才,著书立说、淡泊名利;澹台玮投笔从戎,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卫葑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抗战奉献自己的青春。
青年芳华,稍纵即逝。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和平稳定的时代,应担负起新的使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我们的精彩。
《野葫芦引》读后感2
作家宗璞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前的中国便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无限的战争使原来无助可怜又悲惨的中国显得更加破败不堪,因而本就忧愁多绪的宗璞写下了《野葫芦引》,旧中国的人们不得不令我感到无比的同情,到能从一个弱小低下的国家走向现在的强大厚实,那群努力拼搏的中国人也使我敬畏。
北平的夏天是炎热的,阳光是那样的刺眼,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但热气中也带着些恐惧之感,使人惴惴不安。
孟樾一家在当时还算不错,家族兴旺,有父有母,有儿,亦有老人,无一人受到伤害,但渐渐地,黑暗却吞噬了这一切,这个原本美好的地方,日本人的到来,使北平的人们倍受打击。
一次上学,玮玮的班上来了一位日本老师,他是负责教日语的,从班上所有同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人愿意这样做,有的满眼全都是鄙视,而多半的人也都是双拳紧握,玮玮的心里事实上也不好受,回去后,独自一个人的沉默,足够让读者体会,因为中国当时的弱小,所带来了日本的摧残,践踏的.痛苦之情,就连孟家最年迈的,最稳重的姥爷也心有余悸,对日本人的种种行为感到不满。
整个中国仿佛陷入了日本统治者的黑洞之中,到处布满日本兵,让人们没有任何逃跑的机会,一日孟樾的妻子碧初与姐姐绛初回来的路上被日本军拿枪对着,盘点之后,没有发现什么才就此作罢,如果被他们发现什么的话,恐怕二人性命早就不保了,孟樾家一直忍气吞声,但后来的日本让他们的思想彻底改变了,与大伙联合起来,共度难关,等到军队抵达此处,便将日本人击退,迎接下面的危机。
乱纷纷落叶滚尘埃,冷清清旧天街,瘆人心一壁素白,刺人眼朝霞彩。恨深深一年时光改,凄惶惶割舍旧楼台,问秋风何时吹痛离人泪满腮。
渐渐地,中国人有了改观,不希望再等下去了,开始动手,该放的都放下了,没有的也让它随风散去了,红日慢慢升起,透过红旗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泪洒方壶,无数的努力,成就了最终的太平。
【《野葫芦引》读后感】相关文章:
以“探”导“引”以“引”促“探”08-17
索溪峪的“野”*08-16
索溪峪的“野”08-15
华胥引句子02-12
语文 -索溪峪的“野”*08-16
20《索溪峪的“野”》08-16
20 索溪峪的“野”08-16
藤野先生08-16
《藤野先生》 .08-16
野天鹅作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