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时间:2023-12-26 08:51:2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守望的距离》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

  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细读这句话,其中蕴含的便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准则——重精神轻功利。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2

  现在的自己,感觉很虚。的确,来到大学以来,感觉没什么心情去看课外书,这份感觉很奇怪。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更深让我羞愧。“徜徉书海,快乐分享”,这种感觉很淡很淡了。可是,一次,在书店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好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作者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感叹于他对人生百态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现,精辟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他或许并不像某些文人那般执着于名声,对名誉有着内心的淡然。他或许在经历苦难后并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对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脱与了悟。他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认为的答案。他勇于笑谈生死,看透失去与拥有,他喜欢宁静的写作,并不孤单寂寞,因为他了解沉默的价值,寂寞的意义。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中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智者不是能够不经历苦难,而是即使很苦也能抛却眼前虚迷的疼痛,看到别人未曾发现的真切,直面人生,笑谈命运,找到支撑,所以他比别人更坚强。

  我始终认为这本《守望的距离》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所以我也是每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读完的。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

  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带着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3

  利用课余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积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路径。我想这一点许多教师读很有体会。每当有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时不时的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或是自己遇见过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应用了教育叙事的方法。教育叙事就是一扇打开我们的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门扉。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这一篇中还讲到了教师的成长。叶澜教授曾提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时实践工作与对象展开的,因此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质教育生活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研究,也就是说离不开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那么教师要成长,就要从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开始,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现象,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教育叙事和教师成长两者是密切相连的,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让我们与自己所从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为亲近,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习惯化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中的习惯,提升我们教育生活的质量。记得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若以我们短暂而又脆弱的身躯面对浩瀚而又驳杂的世界,生命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个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类文明的薪火就能够永传不灭。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4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从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中的一切琐事。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但人生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从中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周先生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我想也正表明了人生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它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世俗人生。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5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满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金钱荣誉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与别人做比较就是幸福,我说:知足便是幸福。

  多数人看见别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嫉妒,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本能。为了害怕孤独,人会选择痛苦,博取别人的垂怜,悲伤理直气壮地成为要求被爱,被体谅,被细心治疗的.筹码。嫉妒别人的快乐,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这样的人与自己较劲,自己折磨自己,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相反,“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它们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方面都胜于己呢?”

  但是,伟大的成功者却不易嫉妒,因为他找不到值得他竞争的对手。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别人呢?

  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质,在生活中,如果你学会了知足,你便拥有了幸福。现在你知足了吗?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6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书中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总有不容易,人生总会有荆棘,但我相信我们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想尽办法安然度过,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们。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本书写作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共有十三辑,每一辑都有属于它的主题。周国平说: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对待一个难以决策的事情,心里总是在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做着争斗。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经历一段难忘的历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就是给自己时不时地戴上面具,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书中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随波逐流。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谈生活,再绚烂的生活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最后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而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定义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帅,最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纵然这些他都拥有了,他就幸福了吗?不一定,就像萨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却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声:“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没多大意思。”凡事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人不可过于执着,有时在转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的风景。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如果把生与死的问题都看得如此透彻,那他绝对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会拥有豁达的胸怀。为什么好多人都忌讳,反感,甚至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只能说我们还是经历的太少,见识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没有他那种豁达的境界吧!

  他在探索人生之谜,寻求人生真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重新找到自我,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只要你是个爱生活的人,我想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心灵得到慰藉。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着……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7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作者一样,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

  作者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8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书是看完了,可书真正的价值又何止这区区几百页的纸张?也许自己太小,没有经历太多的人生,所以不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周国平先生的思想。我所读到的只不过是那冰山的一角。但我相信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生命是自己的。“人必然有人格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虽然有着一样的开始和结束,但活着的内涵却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经历”两字由此诞生,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经历,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永远都是为自己而活的。

  当然,我们有的不仅仅是独立的人格,还有那独立的精神世界,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而只是浮光掠影的表现,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当一个人同时拥有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时,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上述的说法非常客观和哲学,但我总觉得太过飘渺,毕竟生活不可能活得那样具有哲学。对我而言,我就是我,是一个有别于任何人的人,有着特定的价值,我不需要为了肯定别人而否定自己,就如别人是年级第一,我也用不着自卑,只要自己尽力就好。如果天天在“比较”中度过,眼睛里看到的只有自己的不足,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而这样的我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理想有追求,心中有一片净土,就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美丽、淳朴、清新。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对我来说就是最美的。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要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幸福,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博爱与宽广的胸襟,但已足亦。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9

  美,源于距离。

  人生,源于哲学。

  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读《守望的距离》,领悟人生哲学。

  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说道“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而我正是缺少这样一种独立自主,我们往往太在意旁人的想法,逐渐丧失自我,我们需在自己人生土壤中扎根。对于书名中“守望者”的含义与我之前读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同,对此,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

  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啊,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除了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坚守独立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能是一种空虚无聊的生活。就像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0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看现在的自己,大概已经丑陋不堪了吧?幸而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并向我们推荐了些好书。于是,捧起了书,重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守望的距离”首先映入我眼帘。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别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在这一节中写到“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的智慧。“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读了本书后庆幸——我已在路上!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1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夸功名可比。——题记

  暮色暗淡,残阳如血,我坐在书桌前,凝望着印满天际的晚霞,或许是在夕阳的衬托下,她显得出独有的纯洁与端庄,如同少女曼妙的舞姿浮现。春风拂过树叶沙沙的作响声令人心旷神怡,按下繁重的暂停键,浸一杯花茶,幽幽的茶气穿过鼻尖,脑海里不断涌现出对生活的思索。

  “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的梦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的观它千遍。”生命因经历而精彩,因失败而坚韧,因历练而豁达。人生何尝没有守望的距离,生命何尝不是充满斑斑点点。周国平先生在写这本《守望的距离》期间生活中出现了一连串的变故,因此这本书很多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生与死,动与静,真与伪,爱与孤独,执着与超脱的诠释。在我看来他讲的是智慧,在《守望的距离》这本书中,不仅参杂着东西方哲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结合了自己起伏的人生经历,勾勒出多彩的哲学智慧。因为不是照搬别人的只言片语,那样便显得空洞,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灵光乍现,那样思想会变得单薄。所以文章蹙金结绣很有味道。

  守望便是一种期盼,期盼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愈是盼望的东西,就愈是我们生命所获缺的,便牵动我们内心至深的情愫,会治愈最柔弱的身心,守望便学会了独立。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是每个不断努力的攀登者所追求的,但是,有些人倾尽毕生之力去寻找幸福,却往往没有结果。其实,我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你是身处何境,只要你内心充实,学会珍惜生活中最平凡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享受平凡,那便是幸福。

  智慧,是需要经历和年轮来锤炼的,距离让人产生对使命的思考与信仰。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乏的时代,信仰的缺乏使人缺少对传统智慧的思考,没有理想信念的引导,让人丧失对生活和生命最起码的'姿态,相反的,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不乏出现伟大杰出人物,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惊才绝艳、崇尚科学的杨振宁,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在花甲年重启、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他们像一部部古籍,幽雅淡然,像一座座矗立挺拔的山峰威武庄严,正因为内心对信仰的守望,对使命的思考,才能勾画出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读完《守望的距离》总能感觉到周国平对生活的热爱,对塑造精神家园的执着。他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总有几行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到单纯,我名之智慧”。他用睿智与博学一次次敲击着我的心扉,用温情的哲学一次次慰藉着我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余生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2

  之前读过周国平先生的随笔集《人与永恒》,今天翻开他著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再一次分享周先生的感悟,自然收获很多。周先生说:所谓超脱,并不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

  周先生生于1954年,他写了很多作品,却从来没有写过小说,他关注教育,擅长写散文、随笔、诗歌,对尼采深有研究,在文章中经常会阐述一些心得,如“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因为不让说而不说,那是顺从或者愤懑;因为不敢说而不说,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为不便说而不说,那是礼貌或者虚伪;因为不该说而不说,那是审慎或者世故;因为不必说而不说,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为不屑说而不说,那是骄傲或者超脱。”“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这其中很多观点,不是我们不懂,也不是我们想不到,只是当我们沉迷其中时,无法解开心中的结,是最无奈的,读这些文字,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

  昨天坐火车,听到一位老者夸夸其谈,声音洪亮,主要讲的是自己如何教育儿子,儿子不听话了打。自己喜欢抽烟喝酒,孩子不赞同,竟然敢将其烟扔掉,这样的`忤逆之子,自然还要打。后来孩子大了,读高中,大学了,只要是与其意见不一致,伸手就打。孩子现在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他偏与孩子在一起。老者说,我生了你,你就有养我的义务,你不喜欢,我非得让你喜欢,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中流淌着战斗的血液。说这些时,他异常兴奋,可他没关注到听众的表情,大多数人与我一样,恨不得上去扇他两巴掌,混蛋父亲。别怪我太武断,我对这样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男人确实看不惯,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这样的父亲,自己还需要被教育呢,怎么去教育孩子,被他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有心理疾病,或许会影响其一辈子。不说这位无知的父亲了,还是回到书中来,读周国平的文章,也是与他一起反思这个社会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就拿我前文的事例来讲,对于当事者本人来说,觉得自己很荣光,所以他才会大谈特谈自己的光荣使,而听者未必羡慕其教育之道,这种思考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判断事情的对与错的,我已经感觉到,不仅仅是我义愤填膺,他附近的旅客,一遍遍地打断他的激情演说,反问他,你错了也不改吗?你儿子也没错啊?等等,来辩驳他的理论,唯独他自己不觉得而已,他一直活在自己的理论世界。我还真希望他读读周国平的书,爱与给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然,爱不是忍让,爱更应该是尊重。很可惜,我想他一定没有读书的习惯。

  读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懂得更多,读散文的好处就是每一个话题都会引起你的思考,它不像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情感冲突,甚至不用去谴责其中人物的是非,毕竟内心都清楚作者创作人物的同时,已经将人物贴上了正面和反面的标签,即便我们憎恨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而散文就不同了,多是一事一议,通过一些感触,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虽短,却每一篇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让你感动,或者让你思考,也或许能解答你的困惑,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周先生说: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当然这种气魄可不是我举事例中那位老者的气魄,而是一种担当和睿智,不见得你多有文化,也不见得你多有经验,有些时候,“善良、平和、友爱”比给你留下更多的财富都宝贵。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3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

  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我感叹他笑谈人生的超然。他在困难过后并不像人们那般呻吟,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笑谈生死。

  读《守望的距离》让我知道了“人必然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精神家园,那他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4

  不知是受了谁的启发和不知何处而来的冲动,我在闲暇的时候去到了图书馆。看到了这一本(守望的距离》。读着周国平老师给我对幸福的讲述,我突然很有感触。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时候幸福的悖论一文。它告诉了我长久以来关于人们对幸福定论的种种猜测和理解。有实际生活,有科学理论,生动而详细。总结了从古至今对幸福的定论和看法。

  周老师对于幸福的功成名就论有这驳斥一说。周老师认为当人们往往觉得幸福的时候却感觉不到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各不相同的,幸福是每个人永恒追求的目标。读了关于功成名就的幸福悖论之后,我感觉到。幸福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同时又是那么贴近,好像我们能感受到幸福就在我们身旁的呼吸。对于现在的我们,幸福就是在家里有爸爸妈妈陪伴,在学校有老师同学陪伴。每天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会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不知所为。幸福就是在我们处于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着青春期的'自由和羁绊。如果没有了自由,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压抑,如果没有了羁绊,我们又会毫不知情的放纵。正是因为有了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关心保护,才有了我们幸福快乐的青春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幸福就是这样每天的生活。

  周老师还对幸福就是爱情圆满有着驳斥一说,认为从古至今对爱情圆满就是幸福的定论是不正确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位都是不一样的。有着阶层,受教育层度,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即使有了美满的爱情也不一定有美满的婚姻和以后的生活。所以认为爱情美满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读完了周老师的这些文字之后,我觉得如果爱情美满就是幸福,那么它究竟是离我们远还是离我们近,到底是触手可及的幸福还是遥不可及的梦魇。爱情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它会让我们一直这样快乐的生活下去否。不过,我相信周老师所说的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定论。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15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充满对生活热爱的散文。作者是1945年出生于上海的文学家周国平。主要作品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触很深。作者的生活有许多辛苦与幸福经历,体会过爱与孤独的感受。

  作者没有用多么华丽的语句来描绘他的人生,在我的想象中:“优秀的散文家都是一位旅行者。”是的,作者就是如实的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平凡、普通,但含有很深的意义。一开始,我不知道作者为何要以“守望的距离”为题目,最后,我把题目分为两种意义,“守望”和“距离”“守望”也许是说,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事情,因为你得不到,所以才想去努力得到它,或是盼望、守望它。还有一种意义,就是执着和珍惜,执着追求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珍惜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后都能值得回忆。“距离”也许是说,想靠近却怎么也不能到达,想实现却怎么也实现不了。两者放在一块,就合成一段人生哲理,想做的'事情如果做不了,而你也要执着的去追求。去品味人生的价值。

  书中的情节令人感动,也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作者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所谓智慧的痛苦,主要不是指智慧面对无知所感觉到的孤独或所遭受到的迫害。”他告诉我们,智慧的痛苦来自内在于它自身的矛盾。作者在书中常常对死亡进行讨论,死亡跟我们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死亡的经历,但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他才说:“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这句话别有一番蕴意,我的看法是:珍惜人的一生,生命真的很短暂,应该在匆忙的人生路上缓缓脚步,世界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要学会审美,不要错过……

  这本书用自然的语言写出一句又一句的人生哲理,仿佛能够用心灵来你沟通。我喜欢作者说的一句话:“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书中有说道“守望者”,我也要做一位“守望者“守护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守护属于我的那份快乐;我要放眼未来,体会生活、品味世界。而那个“者”就是我。我愿做一个快乐与幸福的守望者。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相关文章: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08-23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08-24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09-08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04-25

守望距离读后感06-29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09-29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最新12-11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3篇04-23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1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