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05 13:44: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和综合性特点。多媒体艺术被纳入主流文化之中,为学界开拓架上艺术提供了绝佳时机,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教授就此明确指出:“可以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一定有新的出路。”基于此种背景,当代中国美术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版画、油画、水墨画等传统画种在美术界的长期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实验艺术极为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美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促使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综合材料课程。当前,不止美术高等院校,很多综合性高校都将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综合材料绘画课成为绘画专业众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对于传统绘画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绘画可实现非常大的突破,其在作品上的精细和规整将新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充分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出来。

  展开来说,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内涵指的是,在造型艺术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材料,以便于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确保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从而顺利解决造型艺术中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及其搭配问题,由此衍生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而生成的一门课程。如何有效延伸和拓展传统绘画媒介是综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进行改革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绘画媒介的内涵及其语言的诸多表现技巧,从而有效激发其艺术个性,准确定位自己的绘画形式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现代艺术进行洞察时,综合材料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内容长期不足的现状予以弥补。本文的旨趣在于,基于高等院校美术绘画专业进行改革的大背景,梳理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将绘画发展史穿插于其中,以便宏观认识西方现代绘画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的文化问题、绘画媒材样式及其人文精神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

  以师范类美术院校为例,几乎所有专业都面临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集中性偏低等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各类高校均可以尝试采用短期轮修的方式设置和实施综合材料课程,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实施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围绕于此,该项改革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教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

  1.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我国与西方艺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基于知识、技艺以及项目创新对教育教学提出的革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特色美术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Y构,从而取得新的教材建设成果,是衡量高校规模和发展水平,并且直接反映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教材使用,需要尽可能地聚焦于原版教材。在这一点上,已经有部分美术高校将国外同类院校所通用的专业教材予以引进,古典绘画、绘画构图学、现代绘画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单靠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编写出比较系统的教材。比如,已有部分省级高校编写出欧洲综合绘画技法实例、油画风景、人体创作与技法研究以及西方美术史等教材,大家使用之后反映效果不错。主干课程的版本要坚持实效性,将时间限定在近三年之内。同时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路,从重点教材、画册、教师和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全面入手,从而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2.科学布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群

  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将陈旧的课程予以淘汰,同时将优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更好地将其中的新颖内容为教学服务。美术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全面把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随之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另一方面要坚决摈弃过时知识,力避重复讲授,有机结合不同课程,使之成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设置绘画专业的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时,在构建核心课程群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油画方面可以将油画头像、半身像和肖像、风景写生和创作,素描静物、半身像、坦培拉、丙烯绘画、绘画构图学等课程进行设置;国画方面可以选择性设置人物速写、构图学、山水写生、写意山水画、色彩静物、素描静物、工笔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基础、写意人物画等课程。也就是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并基于此构建起核心课程体系。

  3.科学安排选修课程,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线索,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中关于绘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具体条文对课程门类和必修课所占比重都做了科学调整,使选修课和实践课在总课程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因此,要积极地开阔教学思路,在当前人体、风景创作等课程之外,积极借鉴国外教学内容,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等课程引入选修课堂。

  首先应当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地方高等院校出发,并加以逐步推广,敦促其找准各自特色,积极适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各项要求,强化建设绘画专业的内涵,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创新。

  4.积极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以便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采用合作交流、国内外联合办学、强力推广实践教学等形式,及时修订、更新和充实已有教学计划,以便于确保其即时性和实用性。同时鼓励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并将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际教学。要实现外教走进课堂,踏上讲台,并需对现代绘画艺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较为系统地认识其绘画技法和理念,从而实现中西方在艺术文化内涵、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相辅相成。由此一来,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将西方绘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其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上,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艺术能力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培养热爱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复合型绘画人才。

  二、综合材料绘画教学方法研究

  在探讨综合材料绘画的教学方法时,本文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展开的。依据绘画材质的不同,分为板上材料、布上材料以及纸上材料三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这三者进行探讨的。

  1.板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与纸质材料相比,可作为板上综合材料的元素来源要广泛得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石材都可以应用于板上,供学生进行绘制。从内涵层面来说,板上综合材料是多面的、立体的,并非局限于木板、石板或金属板,也并非囿于平面成品,一切具有明确创作意图,并对建构绘制作品有益的成分都可包含其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是需要让学生多关注空间感、厚重感以及视觉冲击,使其明确有机组合多种材料以使所构建的画面呈现出多个层次,这才是该训练的主要目的。二是将自由和秩序两个要素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在自主化创作理念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教学中将此种观点提取出来,充分将自由发挥、自由联想、自由建构以及自由绘制等特点展示出来。但需要说明的是,需要用将创作理念、形式语言以及个性图式的秩序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不悖于初衷。

  2.布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从内涵上来说,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称为布上材料。鉴于扩展其艺术领域的需要,故称作“布上材料”,这就充分强调了油画材料作为一种综合材料的自由属性。在此类材料上使用的丙烯色、油画色、画布、笔、粉、蜡、刀、胶以及各类媒介物质均属于自主行为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传达精神与观念的手段。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需要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熟悉各位大师的作品,了解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对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具有第一感知;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画布材质,充分体验其触觉和视觉效果,从而对布上材质的功能属性和绘画构成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自觉处理好绘画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3.纸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纸质绘画的质地不同,其使用的纸品种不同,在性能上差异很大,表现为视觉、精神感悟和心理感受不同。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由水墨材质开始,使学生能够对宣纸和墨的质能有个初步认识。之后再引导其将构成手法予以实施。之后,将民间绘画和民族传统绘画作为水墨材质训练的必需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三是让学生在水墨构成表现过程中分解组合实验,充分体验笔墨情趣的过程,从而将积色法、洒落法、拓印法、拼贴法、加剂法、晕色法、泼彩法、平涂法等融入画中。四是加强水彩纸、绘图纸等绘图用纸的训练,对其性能和质感多加了解了之后着重在造型和色彩的构造表现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所蕴含的表现力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且在于激励学生从个性出发,探寻其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并予以表达,唯有如此,才能践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绘画教学思想内核”的理念,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2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绘画学习的社会氛围改变

  进入初中学习之前,学校与家庭都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绘画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学习重要科目。进入初中后,更多的农村学校和家庭直接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久而久之,文化课成了衡量学生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绘画成了不务正业的表现,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开展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积极性。

  (二)农村美术教师的匮乏

  农村初中一般只有1~2名专职美术教师。教师的日常工作除了开展课堂教学,还有兴趣小组辅导、校园文化建设、市级各项美术比赛及展示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教育科研的展开等。而城区学校通常有3~6名专职美术教师,并依据美术教师的特长,分工合作形成美术教师的特色团队。这对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绘画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义乌市上溪中学、赤岸中学等农村初中都只有一位专职美术教师。据这些教师反映:每位教师一周大概在15~18节课之间,每个班有学生50个左右,教师一星期要批改700~900本作业;教师平时的上课、辅导、比赛、展示、科研等基本都是个人思想的呈现。因此,绘画作业的布置也就流于形式,批改也是一扫而过,仅满足于学生交了作业即可,对于学生画得好与不好、绘画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等问题,教师则主要持漠视态度。几年下来,这些教师的上课激情消退了,自身专业发展也滞后了,而且普遍已有3年以上没有自己动笔作画了。

  社会氛围与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学习。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认同度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审美、绘画水平发展没有阶段性的明确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对绘画的热情也将逐渐消退,更别提绘画能力的培养了。

  (三)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的现状

  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和家庭对待美术教育态度转变的关键。农村地处偏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途径较狭隘: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不足;信息交流不便,各种绘画书籍、报刊的购买也较困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绘画中,停留在“习惯”上,经常局限在老师推荐的材料、工具、形式上,而没有“我想要画出什么效果”的意识。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非常重要。

  1.初一与初三学生的绘画能力差距过小

  初中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其美术学习的结果,关系到教师是否落实教学质量、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当前,由于教师害怕陷入课改前的专攻技能技巧误区,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绘画能力经过三年的美术学习并没有获得显著发展。

  作品A 出自一名初一学生之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该生的造型能力较低,两侧房子的透视感没有得到表现,他对整体画面的把握也很困难。该生说:“我实在不知该怎么画,我想自己多画画,到初三会画好起来的吧!”

  作品B 出自初三学生之手。我们可以发现该生的绘画能力并没有随其年龄增长而进步;透视感的表现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基本概念,但对细节的塑造、画面造型语言的选择显得犹豫不定(有线、有明暗)。该生说:“太难了,我肯定画不好,没天分,没兴趣!”

  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一与初三学生都处于儿童绘画学习的发展阶段的拟写初期,学生对“画得像”有迫切需求。初一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画得不好,但还是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提升有很高的期望。为什么到了初三后,学生会用“没天分”“没兴趣”来自嘲自己的绘画能力呢?这是因为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自身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层次时,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更谈不上绘画中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养成了。

  2.特长生与普通生的绘画能力差距过大

  由于各校绘画兴趣小组的学生是各级各类美术比赛的主力军,教师自然会把绘画能力的发展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以致这类学生与普通生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初一年段就已非常明显)。特长生对自身绘画能力的提升有迫切需求,普通生对自身绘画能力的提升需求则较为随意,而且教师也没有有意识地创设“生帮生”模式。

  作品A来自一名绘画特长生,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运用得非常娴熟。虽然用的都是常见工具和材料,但其画面氛围营造充分,老建筑感也表现到位。和普通学生的绘画水平相比,无疑更优秀。该生说:“我自己画可以,但要让我教其他同学,真不知道怎么教。”

  作品B来自一名普通生,与绘画特长生的作品比较,虽然用了相同的工具和材料,但是两者在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运用的差距很明显,而且画面基本组织不起来。

  从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普通生和特长生的绘画能力差距明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绘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要给予充分的作业时间,对作品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应开展有效的“生帮生”活动,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其整体绘画能力。

  3.学生绘画的创新思维发展有限

  到了初三,学生的心智发展更加成熟,自身对美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有了一定的个人色彩的绘画能力体现。然而,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绘画作品在体现对美术创新思维的解读、自身对“美的追求”需求等方面都比较弱。

  作品A 出自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之手。该生说:“我创作的这件绘画作品是一个香水瓶。它是女性使用的,瓶盖就画成了一个女性的头像,并用油画棒上了色。”教研员点评:“这件作品虽然局部进行了一些绘画创新改变,但整体效果不是很突出,既然是女性使用的物品,瓶身可以作一些曲线处理;而且颜色的处理太厚重,没有香水的飘逸感;油画棒也过于粗糙了。”

  作品B 出自城区中学初三学生之手。该生说:“我创作的这件绘画作品是一个新式台灯,它有漂亮的拟人化外形——一个有着明亮双眸的扎辫子少女。绘画时为了表现出细节的微妙变化,我用了油性彩色铅笔。”教研员点评该作品:“比例得当、造型美观、细节表现到位,最突出的是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显示出该生创作思维活跃,很有个性。”

  从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学生绘画创新能力较低,工具材料选择、美术造型语言的运用等都处于弱势。这不利于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创意思维,也不利于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绘画能力。

  由农村学生绘画能力的现状可见,目前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问题:绘画兴趣缺失、分层教学未深入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流于形式、探究和评价无力等,都已成为了学生绘画能力培养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美术学习兴趣,探索绘画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增强美术学科的社会与学校认同,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改提出美术课堂教学“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的观念,有不少教师也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孙国辉在《绘画美与点、线、面》一文中提出:“通过点、线、面描绘美的造型时,学生的绘画作品因事物的结构、方向特征等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现,学生在展示美的同时,可以发现美的规律。”[1]欧阳白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的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期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2]张惠芬在《“学会发现”美术创作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提出:“通过激情导入、引导发现、反馈激荡、创造表现、交流拓展五个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3]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看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看到一件生动、活泼作品的诞生;给予学生幸福人生的指引,成就学生终身美术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幸福感。这些也是对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和自身素质的最大肯定。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美术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可以在校园里举办各类绘画比赛,美化校园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感受到一种氛围、精神和享受。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促进社会和学校对美术教育、学生绘画能力培养的认同。

  (二)让学生体验绘画能力的发展,增强其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美术课来讲,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画画,只有首先学会了如何画,才能获得学习的兴趣、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绘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要急于对学生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学生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美术学习的实践性,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绘画学习的心理特征、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寻找到适合不同美术学习内容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方式方法,提升其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培养、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自信,提高美术素养。

  三、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其美术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不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绘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形成其对美术学习长久、持续的兴趣,对人的成功和成才都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多种原则,以多种工具材料、美术语言、表现形式为内容呈现绘画作业。

  (一)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分层教学,营造良好、向上的美术学习氛围;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强调有效互动,建立生帮生有效模式。问题的提出应有针对性和提升性;作业的布置应体现差异性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绘画实践时间。

  (二)精选、精制并灵活运用教具

  教具的精选、精制,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我们要直面经典,从优秀作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中吸收和借鉴自身绘画能力提升的养分。直观性教具与自制教具要相结合:对直观性教具如大师的绘画作品,我们要学习并了解大师观察、认识、表现事物的方式、方法;对自制教具,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美术造型元素、组织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运用等。

  (三)对学生绘画兴趣、爱好的重塑

  兴趣是人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地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活动倾向。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通过对学生绘画兴趣与爱好的重塑,培养学生对生活、社会、自然等的独特观察及感受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选择独特的构图角度、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正确评价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我们应关注是否表现了不同年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的体验和技能技巧。我们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通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绘画能力、发展潜力和方向。

  (五)课内外相结合

  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应有计划地安排美术社会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艺术,拓宽绘画表现的材料和形式,促进学生与时代气息的融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对绘画能力培养的认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

  这些策略将促进教师自身的有效教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整个校园营造艺术文化气氛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3

  多年来,每当我站上美术课堂的讲台,心中就油然升起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里是绘画艺苑的儿童天地,更是通向神圣艺术殿堂的成功之路……”。它,激励着我不再满足于一般性地去“完成”美术课的教学“任务”,而坚持不断地深化对美术教育真谛的感悟;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动向和特点,以及家长对子女学习绘画艺术的心理驱动力和需求心态,去审视、反思我们传统美学教育思想和固有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不适应性等问题,积极探索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小有尝试,喜获良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在当前教师们普遍感到“学生难弄,教学难搞”的困惑局面下,我却能不断地享受着在我的美术教学方法下,来自于学生们“大有长进”、“大有出息”的正能量带给我的喜悦之情。总的体会是,美术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即必须要“变字当头”,主动去适应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变化,才能切实吸引学生的求知目光,激发起对绘画艺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引导学生尽快地跨入美学艺术的“殿堂大门”,并为他们提升绘画艺术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新时期学生“学画”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绘画的动机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把握的负面性的心理特点。一是被动性,即中小学生“学画”的“兴趣”往往被家长所左右,因为学生还处于懵懂期,并不了解诸如“自己是否具有绘画的天分”和“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和发展绘画”等问题。由此导致学习态度是被动的服从,甚至是消极应付混时间。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设法加以改进和创新,仍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难以适应教学节奏,会严重制约“学画”的兴趣发展和学习成效。二是多元性,即在家长主导下的“学画”安排往往不是单一的选择,可能有好几样,比如:还同时安排孩子学习音乐技艺、书法、舞蹈或其它体育项目。家长们的这种“贪多”、“贪全”思想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是让孩子“分心”,总处在“疲于奔命”和“身心疲惫”之中。“多元性”学习项目的安排会导致“学画”的不够专注,而这正是“学画”的大忌。三是功利性,即学生家长出于竞争、比较和攀比心理,过度期盼孩子能尽快“出成绩”和“拿名次”,甚至还有急盼“早点能收回投资(指学习费用)”的想法,而此为当前学生家长的心理“通病”,不可漠视,需要给以正视。对于学生家长的这种“功利性”心理,不能一味简单地给以“批”或“堵”,而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宽容和理解,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是在于美术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性突破,营造一个好的、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画”的兴趣高扬,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心理烦扰,并适度鼓励他们参与社会的“竞争”(竞赛),力争获得社会的认同,以回馈家长的急迫之心。只有让家长做到心绪“净”、心境“静”,才能使学生得以“专注”地“学画”。只有“专注”到位,“兴趣”方可持久并得以升华。四是茫然性,即由于家长的攀比和急切之心而导致的“盲动”心理,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茫然性”:抬头看不到“兴趣”专业的发展前景,低头又难以静心专注于“学画”,或是完全体会不到所谓“兴趣”的乐趣所在,只是沉浸于索然无味之中。试想,没有趣味的“兴趣”,“学画”能够持久么,又怎能尽快“出成绩”呢?解决的出路,还是在于美术教学以变应变,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突破方向。

  二、新时期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和尝试

  近年来,我对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全新的美术“教学目标”和富有感染力的美术“教学文化”,“引领生动创意,培育丰富想象,激发绘画激情,锤炼艺术功力”是我自定的教学目标,而“梵高视界·童画梦”则是富有感染力和时代气息的“教学文化”。我要求学生们把美术课课堂定位于“妙笔神绘工作室”。我以“妙笔神绘”绘画课程为平台,以创意艺术与知识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极具吸引力的创作激情体验,引领孩童在不断的惊喜和欢乐中,迅速跨入绘画艺术科学大门。我凭借自己的绘画艺术功底、创意激情活力和丰富的艺术构想能力,结合运用独创的充盈童趣的教学模具和课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其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成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和创意性的教学方法。第二,以游戏开路,引导和培育学生“用画表意”的能力。通过设计形式丰富的游戏,结合绘画知识,引导孩子进行涂鸦、色彩等启蒙教学,来达到启迪心智、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的目的。此游戏课程的设计宗旨,是在充满童趣的活动氛围中去悄然开启学生们的绘画乐趣和绘画激情的视界和心窗,以实现对绘画艺术教育的启蒙,并引领学生养成并喜欢大胆而自然地运用绘画来表现个人想法,即“用画说话”、“用画表意”的能力。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颇见奇效。第三,坚持创意绘画之路,释放学生们的艺术智慧天赋。当学生们接受了“学画”的体验式的'学习后,为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表达力和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尤其需重点培育起创新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尽可能释放天赋的艺术智慧,就需要适时地去引导和激发每个学生都要和都能够表现出自己最为童真、无拘无束、无穷遐想的真实想法。我以为,在绘画的艺术世界里,没有对错,只要孩子基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自己的创意想法,并具有符合绘画科学要求的表现力,就是最好的儿童绘画作品。美术教育的精髓并非仅仅在于绘画本身,更重要的在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思考能力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第四,采用专业绘画教授方式,引导“尖子”学生逐步进入正规的绘画道路。采用美术专业学院绘画教授方式,引导“尖子”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正规的绘画道路,为有志于深入学习和掌握更高级的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夯实基础。通过采用观察法、理论知识、作品临摹、写生等教学环节和手段,来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绘画艺术修养和提升艺术境界,适时地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考级来检验和提升全面能力,并为进入绘画专业的特色学校做好准备。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4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外阅读”已深入人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也看到,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忽视自己对阅读独特的理解感悟。为了提高低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我提出了教会低段学生运用绘画批注阅读法。

  一、绘画批注阅读法的概念

  绘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阅读方法,是适合低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个性的简笔画或简短的文字画出或写下自己读书的心情、感想、疑惑。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儿童简笔画和简短的语言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

  二、绘画批注阅读法的意义

  1.使低段学生树立课外阅读时动笔的意识,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绘画批注习惯。

  2.克服低段学生课外阅读浮躁的现象。使学生学会静静地阅读,学会享受阅读的快乐,学会表达阅读的感受。

  3.探索出指导低段学生课外阅读批注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将所得经验推广。

  三、绘画批注阅读法的实施

  1.写“下水绘画批注”,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本

  学生刚开始绘画批注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做,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边读书,边动笔”。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了作文教学中的教师“下水文”,于是我选了几篇文章,做了“下水绘画批注”,给学生提供一个“范本”,供学生学习、效仿,进而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2.讲“绘画批注的内容”,教给学生绘画批注方法

  老师要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时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以达到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所以,我在平时的就注重对学生绘画批注方法的指导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2.1动情之处画表情。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会被文中的情节所感动,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这时候,我就要求学生读完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画下自己此刻的心情。如学生读了绘本《爱心树》中“树把自己的树枝全部砍下,为了满足我去做家具造房子,树只剩下一个可怜的树墩。”这一幅画时,有的学生画了一个伤心的脸蛋,有的学生画了一个破碎的爱心,还有的学生画上了一只流泪的眼睛……这些各不相同的绘画批注,正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

  2.2疑惑之处画问号。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真正进入文本,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质疑式批注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如有的学生读了《我从哪里来》这一课外书后,在我是从妈妈的子宫里来的“子宫”一词上打上了问号。有的学生读到《逃家小兔》一书时,在“家的温暖”一处打上了问号。正因为他们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读书会的时候,学生们自主把自己读书时的疑惑展开了讨论,最终解决了阅读中的疑惑。这种绘画批注阅读法为低段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3联想之处画插图。告诉学生,读书时我们不仅要读懂书的内容,还应从书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书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这样阅读才会有大的收获。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联想,并画下自己的联想。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雪孩子》中“雪孩子不见了,他飞到天上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时,绘画批注了卡通的水、汽、雪、雨、霜、冰的'转化图;也有的学生绘画批注了“雷锋”的头像;还有学生绘画批注了“一大束玫瑰”,表达了自己联想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在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中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2.4欣赏之处画奖章。在平时的阅读中,我总是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人生观,对作品中的人物或是语言文字进行最直接的简单的评价,并绘画批准自己欣赏的画面、人物、句子、词语。例如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读了《爷爷一定有办法》后,有的学生在“爷爷把旧手帕做成了一颗纽扣的”一页旁边画了三个大拇指,这是这个孩子自己设计的奖章,表达了他对爷爷会想办法的赞赏。例如:对语言文字的评价,对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上奖章。有的学生在读《熊爸爸,不怕》这本书时,在“惊雷在空中炸响、震得整栋房子都随之颤动,窗户咯咯地响个不停,好像随时会破裂。”的句子后面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棒棒糖,这个孩子用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作为奖章,表达了自己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生动。这种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外阅读的主人,有权评价书本了。

  3.上“绘画批注指导课”,纠正学生不良的批注习惯

  在平时课外阅读绘画批注检查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绘画批注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批注,但是一部分学生在批注时往往批注不到点子上去。怎么办呢?我就开展批注指导课,进行集体的批注,然后老师再将一些有价值的批注,优秀的批注让同学们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绘画批注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绘画批注的质量。

  4.给“提供交流的平台”,开展“我的阅读足迹”展示活动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5

  从选修过这门课的学生们的一般反映来看,首先,他们认为这门课十分有趣,把音乐、绘画与文学结合在一起,用文学的观点阐释音乐和绘画的意境,在课堂上有说有唱有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一种调节,但又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用思想驾驭形象,做到寓教于乐,学有所得。其次,他们认为这门课十分有用。音乐、绘画与诗歌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激发了新的智能增长点。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才艺技能,还增长了智慧,开发了创造的潜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学到的才艺技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有的在中小学教学实习中就用上了,深受中小学生们的欢迎。

  短短几十个学时的一门选修课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就绘画而学绘画,就音乐而学音乐,也不是将绘画、音乐与文学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文学、音乐与绘画了悟人生,运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种种“可能”。

  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不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光是简单的抽象与形象的关系。的确,诗歌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往往通过很多意象构成意境。意象,是附着了某种“意”的“象”,或能使人联想到“意”的“象”,它不是意本身,却能使人联想到意。因此绘画中的写意画也可叫做“意象画”,借画中之物(象)来表画家之意。形并不等于意,却与意有密切的关联。

  事实上,抽象思维是人类智慧特有的品质,是思维方式的进步和飞跃。的确,并不是所有抽象的东西都可以用形象来表现的,很多抽象的东西也是难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但借助形象却能使其易于领会和沟通,因此,人们常常借助形象的手段来表达一些抽象难懂的东西,从抽象中求形象并不是思维方式的倒退。反之,针对图象传播发达的“读图”时代可能造成的理性思维弱化,我们又要从形象中求抽象,用文学提升绘画的境界,力求表达更为深邃的“象外之意”。

  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好个“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画家一旦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形式,就有可能以一当十,通过一种具体的形态,表现出远远大于画面本身的某种情思。一件艺术作品所可能达到的艺术技巧的高超性、所可能表现的思想意蕴的深邃性是无可限量的,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它不知吸引着多少艺术家为找到这种恰当的形式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样式也是无限丰富多样、无比复杂细腻的,就像一片无边的海洋,即使包括绘画、音乐、文学在内的“艺术之勺”怎样舀取也总是取之不尽、永不枯竭,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各种艺术作品也总是前赴后继,层出不穷!这就是“可能”的'无限和无限的“可能”。

  绘画、音乐与文学的理想目标是与造化争衡,通过创造达到某种可能的境界。绘画是可能的图景,音乐是可能的激情,文学是可能的人生。

  一般认为,这种境界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有可能达到,其实不然,只要通过学习训练,其中的“道”却是普通人都可以领悟的,并可以运用其中的“道”去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很多学生的学习体会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许学会了安静是学习这门课的最大收获,同时在其它方面也获益匪浅。过去总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那是缘于我的不坚持。通过学习绘画我忽然间悟到:一幅残缺的画面,就像一份病态的心情,甚至一个不完整的人生令人沮丧,所以就坚持了下来,不仅只是绘画,对待其它事情也要努力这样做。”

  “文学、音乐、绘画三位一体的结合,让我感到十分新奇,在上课时听着美妙动情的音乐,欣赏生动形象的绘画,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灵感,并且其它方面的创造才能好像也被激发了。”

  “三位一体课体现出了一种开阔宽容的胸怀,教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像写诗作画一样,自然随性,虚实相生,化繁为简,有所注重也有所忽略,做本色的我,诗意的我,自然的我。这门课与其说是技术培养,毋宁说是精神的塑造,会让学者受益终身。”……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绘画心得体会02-21

大学生心理课心得体会09-30

大学生心理课心得体会10-24

大学生化妆课心得体会,大学生化妆课心得体会男02-26

大学生德育课心得体会08-05

大学生心理课心得体会【热门】07-12

大班美术绘画《有趣的手影》活动说课材料02-26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心得体会07-29

大学生心理课心得体会9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