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导师制心得体会

导师制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24 11:38: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导师制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导师制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导师制心得体会15篇

导师制心得体会1

  导师是同学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业和人生规划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有些学生却能够超越导师,取得卓越的成绩和成就。本文将从不断学习、培养自信、积极思考、广泛阅读和追求卓越等五个方面,探讨学生超越导师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生超越导师的关键是不断学习。导师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但没有导师所不知道的。因此,学生应该不断深入学习,开拓视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读书以及和专家学者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和学习机会,从而超越导师。

  其次,学生超越导师还需要培养自信。自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品质。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且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限制。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学生要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通过培养自信,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超越导师的能力。

  第三,学生超越导师需要积极思考。积极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的'机会。学生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和质疑,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方法。通过积极思考,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积极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超越导师的思维模式。

  其次,广泛阅读也是学生超越导师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应该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多样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超越导师的见识。

  最后,学生超越导师还需要追求卓越。卓越是学生成为行业专家和领军人物的关键。学生应该具有追求卓越的心态,并不满足于现状。学生应该设定高远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学生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超越导师的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超越导师需要不断学习、培养自信、积极思考、广泛阅读和追求卓越。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学生能够走出导师的阴影,取得卓越的成果和成就。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限制。学生应该具有积极的思考能力,并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同时,学生还需要追求卓越,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学生才能超越导师,取得更大的成功。

导师制心得体会2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因而,它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学年制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以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而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从本质来看,它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提倡竞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学生观念转变无法“与时俱进”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故意把所有课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间,以至产生每周“四休”日。比如学生故意会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过关的课程,只要拿到规定学分毕业就可以。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仍旧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故旷课现象会更严重,学生学习纪律松弛,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个性化课表冲淡了固定化班级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学习能力、兴趣专长等来进行自主化的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因此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下会产生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课表”。分散的上课,加之不同的寝室分布,学生缺少了天然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集聚的平台更多承载在“学术团体”或社团协会上,于是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变弱变淡,班级活动很难开展,班级凝聚力不断减弱,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变得松散,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名存实亡,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的“抓手”慢慢失去了。

  1.3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本人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是在家深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形势,各种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机会,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1.4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渐流失

  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建设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谐向上的班级,也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生活关心、科研指导、就业服务、心理咨询上提供帮助和服务。“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出谋划策、助学生健康成才”。但随着班级观念的淡化,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学生对自主化学习的不同认识,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二、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2.1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学分制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重在尊重个体的差异,重在学生的选择,重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分制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学分制只是针对专业课程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建构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框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分析或研究方式,既是学习内容的扩宽和深入,也是学习研究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方法)的职业训练。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锻炼而成,即要展开具有实践意义和锻炼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项目来实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认真起来,在课堂外忙碌起来”,通过第一课堂带动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推动第一课堂。在理想条件下,学分制下的第一课堂教育和训练更能让学生认真起来,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要“我要学”,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理论的掌握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熟练。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这样的收获和体验时,再来投入到第二课堂中的实践和锻炼,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这正是学生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

  2.2学分制推进了思政工作“专业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和创新内容,而学分制下对思政工作的创新内容和载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即学分制下思政工作应该紧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化”打造。理想状态下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以专业提高为目标导向的,并且对专业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每个人要对一样事物产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觉,到最后才会产生感情,有感觉或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投入到这件事物上去了,不断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道理,如果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中,开阔视野,开拓创新,把“专业”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具体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参加,从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三、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3.1导师制的应运而生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学分制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才能获得出路,也才能求的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学院在全面了解学分制实质及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的实际,充分论证,大胆探索,努力构建了与这一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培养相配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目标就是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从而克服学分制下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以及借用学分制带来的新特点和发展空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院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在临近大一结束选择专业后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即大一由行政人员担任班级班主任,借用行政人员特有的行政、教育管理经验和坐班制,实施对新生的一年级转型教育,开展了以适应性发展为目标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学生在大二时就有明确的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并以导师为核心,导师麾下的三个年级学生组建成新型的导师班。

  3.2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既是学生所在导师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生选课学习、学术科研、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

  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德育的自我提高;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才。

  ②原则上要求导师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师生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为学生交流经验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参加学生工作有关会议,配合分院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③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结合专业方向、班级学生和自身特点,加强对导师班的研究和特色凝炼,打造富有特色的集体。

  ④指导学生短学期实践教育和专业实习活动,并做好评审和推荐工作,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研究开展和论文答辩等,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⑤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3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和预期“收益”

  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它对于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①导师制是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和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导师制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师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和兴趣特点上较传统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优势,类似于早时期的师徒关系,这是超越一般师生关系和感情的特殊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师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业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强,力度更高,效果更明显。

  ②导师制下的导师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所组成,因有很多专业上的共同追求以及共同喜欢的导师,学生也易于相互交流,导师班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思政工作也有较好的工作“着力点”。

  ③导师制下,学生在一个导师班里学习和工作,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交流,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师吸收了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某一个现象和实体,导师在整体上给与整合和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四、结束语

  从长远来考虑,导师制这一学分制下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既需要完善还需要发展。“完善”的概念既是要解决管理成本和管理漏洞的问题,也要对导师制下各项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转型”。因为在导师制的运行和推进当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现实而直接的问题,比如教学和学工事务上的“信息流”(信息的上传下达)和“物流”(材料的收集和发放)障碍问题,比如在具体学生工作(评奖评优)模式和办法上的大幅度调整。“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注重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效益问题,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成才上,导师制真正不断发展了,伴随而来的应是教师也不断发展,学生也不断成长成才了。经历两年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导师制以后发展已有一定的工作思路,有几个切入点可以重点抓落实,比如加强特色导师班的建设;比如新型师生关系的不断烘托。学分制(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和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相互促进,不断形成合力,将有力推动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

导师制心得体会3

  通过这半年来我对本人所管理的学生寝室深入的指导,使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成熟了很多。虽然我的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有可能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我不后悔我所做过的努力。反而,我会感谢领导给予我这个工作任务,它不但让我接触到学妹们睿智的气息,感受到生活的新鲜感,使我感觉小了一岁,让我的生活更加精彩,而且,在工作能力上切实让我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我在这个寝室里充当两个角色,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姐姐。在学习上,我必须时刻叮嘱她们要努力学习,怎样学习,如何学习。在生活上,教她们怎样叠被子,打扫卫生,照顾自己。在感情上,我会变为大姐姐,聆听她们的心声。在她们宿舍产生矛盾时候,我要去互相协调、沟通。当她们寝室获得荣誉的时候,我也感觉我的脸上也沾光。在这里,有很多值得我回忆的时光。在她们身上我倾注了许多感情,她们也以理解与关心作为对我的回报。

  我对我所管理的寝室成员没有过多严格的要求,但始终控制不了发生许多事情。由于刚刚步入大学,每一个寝室成员都像是一块带有棱角的石头,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缺乏许多怎样为人处事的知识。正是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导致了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事情。虽然我所管理的寝室内部不和,但是,通过一次有一次的调节后,她们化“敌”为友,使整个寝室最后共同凝聚成了一股团结的力量,至今为止,她们没有再发生矛盾,寝室里面的`气氛也很温馨。通过这件事情,我意识到,生活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只有吃饭睡觉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我们去好好经营它,并且经过时间的检验,他将会成为我们的终身财富。

  学习是我所管理的寝室的一大弱点,这个弱点是我的能力所不能及的。每每对待她们提出的学习问题我都是虚心教导。我希望,通过她们的努力能够凭自己的实力摘取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由于个人学习素质的原因,她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对她们的付出表示肯定。我认为,学习成果固然重要,但是,其过程更重要。我不会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她们的学习成果,反而,我还会对其表示尊重。大学挂科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我认为只要努力过了,辛苦过了,即使是挂科,所尽过的努力也是值得的。我所能做的是,在学习上我会继续给予她们支持,给予帮助,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即使我不作为她们的寝室小导师,但是,我也会一直是她们的朋友。

  在生活管理上面,我所管理的寝室由于卫生没有打扫好致使我连同寝室成员受到了批评。我曾在一次会议上被点名,内心也是有些不满的,毕竟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曾认为我的“点”怎么这么背,我付出的这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宿舍成员的各个方面都不令人满意,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事实。反而相比之下,有的小导师没有付出什么,却但是,我想到这里,我迟疑了,其实,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需要的并不是一些荣誉,而是与她们作为朋友的感情,相比之下,我还是幸福的。

  虽然,经过半年的努力,没有收获什么好的结果,我的工作成果不被人认可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不后悔我所做过的努力,并且,我相信,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只要她们需要帮助,我会第一个冲上前去,为的不是执行我的责任,而是因为我们的友谊。

导师制心得体会4

  20xx年12月15日下午,学校机关各部门、教辅单位在校领导的见证下,与各系(院)签订共建协议,导师制正式启动了。随着导师制活动的开展,这半年多来,通过走访所导的4间学生宿舍,本人与所导宿舍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友谊,同时,也认识到要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用自身的经验让学生少走弯路,通过爱心和细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给予的温暖。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做好如下几点:

  1.要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订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通过谈心、进行游戏等活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在校生活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设计“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记录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品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期、学年度成长目标;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努力实现阶段性成长目标等。

  2.要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大学学习更要求积极性与主动性,督促学生学习,有必要从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开始。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制定“一日活动计划”,让学生从优化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制定“自主学习方案、一日学习活动计划”。并注意及时跟踪了解实施情况,要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除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以必要的物质帮助以外,重点指导学生制定“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规范”。

  4.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要经常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可以利用面谈、QQ聊天、关注博客等形式,并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谈心内容,记录辅导过程。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而言,受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一定的强化,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一定

  程度的纠正;对教师而论,导师制工作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的看待学困生,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二是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改进。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QQ等多种形式对学困生进行人文关怀,把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融为一体,让学困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当然,本人认为我校的导师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解决。比如,许多导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有的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导师进行培训提高,以便更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针对性的解决。

  半年多来,所导宿舍学生的可爱、善良,总会让自己感觉由于忙碌对她们的付出太少了。学校导师制的开展,使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也更了解平时等她们。这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必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让老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导师制心得体会5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早已凸显出来,总的来说是当前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不是学校能轻易改变的。但是作为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教师生活的大家庭,学校总可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缓解或化解教师的这些心理问题。学校在管理中,只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和激励作用;不但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注意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相信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从学校层面上解决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作为学校校长,笔者就如何化解教师心理问题的领导策略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要摒弃当前社会上对学校、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能力与实绩的惟一标准的思想,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目前,社会上对考试升学的评价标准,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们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不得不采取最保守的教学方法,即以应试为核心,回避教学改革和创新,采用习惯了的、比较“保险”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课堂教学,采取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方法并大量应用题海战术,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无意中得到强化,而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技能往往被弱化。这种教学方法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更谈不上情感熏陶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协作性、共探性,学生没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也充满无奈与压抑。更有甚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教师之间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教学。优秀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不愿与他人分享,成果得不到推广;青年教师则苦于求师无门,不得不“闭门造车”,多走弯路,阻碍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学校就会形成相当封闭、保守的教学氛围,它有如一张无形之网,是对教师群体渴求专业发展的束缚。加上整个社会对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成就感就只限于考试成绩的高低。这样势必造成大多数教师没有更多的成就感,情绪一落再落,心情到了不能自救的`地步。于是在家庭、在学校都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危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各有所长,考试成绩并不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全等同,譬如有的长于课堂教学、精于点拨,却拙于复习应试;有的不注重平时落实,却擅长猜题备考。而且只要存在成绩排队就存在名次的先后,即使是处于同一分数段,哪怕只差毫厘,也排出了先后,这对教师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管理不应把社会对考试成绩的关注的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更不应把教师的考核异化为考试分数排序。学校应该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与奖励机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注意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积极工作的良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创造条件营造促进教师共同进步、成长的教学研究氛围,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敢于创新的助推作用,以受惠于全体教师。从而把教师之间的个体竞争压力内化为专业提升的动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工作心态的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满足其内心需求,以化解其职业倦怠的心理压力

  其一,要求上下公平型的心态。我们平时经常会听到有教师说,工作累一点不要紧,关键是学校领导和咱们一块干就行了。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学校领导能发挥领头羊作用,与全体教师共同付出。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学校领导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教师不做的,学校领导坚决不做。把指令换成表率,实施“我先上,你跟着”,与全体教师风雨同舟的工作思路,力求方方面面成为教师的表率,调动非权力因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去影响教师,取得“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并且,学校领导还应该树立牢固的情感管理的思想。因为,领导率先垂范的行为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归属之心会一颗一颗地获得,否则也会一颗一颗地失去。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没有学生的快乐。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在方方面面关注教师,时时刻刻以真情服人。思想上助其进步,促其成长;事业上支持教师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在工作中,领导要身先士卒,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与大家共同拼搏;在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时做到公平、公正,领导不搞特殊化,赢得教师的信赖和拥戴。这样,学校才能以真情凝聚教师,使大家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体验严格,在感到压力的同时获得动力,在实现自身价值中增强满足感和归属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激活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局面。

  其二,好自我表现型的心态。不少教师都有“表现欲”,爱在工作中表现自己。具有这种心态的教师,一般来说比较喜欢学校领导经常关心、过问自己的工作情况,也比较注意适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其心理动因不外乎是让学校领导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其工作积极性的大小与领导的关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学校领导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一个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热情。具有这种心态或这种心态占主导地位的教师,一般比较注意在工作和事业中去树立自己的形象,并期望通过良好的工作态度或创造性的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其特点是自尊心、自信心较强,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注重荣誉。对待这样的教师,学校首先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不能笼而统之地把这种心态和爱虚荣联系起来。尽管有些教师干工作也可能带有讨好领导的意图,但这种意图充其量只是一种感情上的要求,更多的是想满足“表现欲”。学校要充分调动好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工作上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些教师喜欢凭自己的能力独立开展工作,而且每一项工作都力求有所创新。因此,只要他们的设想有助于提高工作总体效果,即使在某些方面不合学校领导意向,但效果良好,学校也应该照顾他们的情绪,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要经常过问这些教师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当他们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更应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表扬,因为它包含着学校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辛勤劳动的认可,也包含了对教师的关注和器重。同时,这些教师一般比较爱面子,很注重自己在教师群体中的印象,他们最容不得那种讽刺挖苦式的批评和不顾场合的直言指责,因此,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多采取迂回式、旁敲式、谈心式等方式。

  其三,职称与实际工作状况不符型的心态。在学校里,由于评定职称需要工作年限,往往出现一些顶着中高级职称的帽子,享受着中高级职称待遇的教师不在教学第一线,或者教育教学能力成绩非常一般。而一些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尽管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堪称一流,但由于论资排辈的框框而与中高级职称无缘,与优秀无边。长期的压制挫伤了这些年轻教师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工作的热情。残酷的现实使这部分教师感到前途渺茫。他们在这种心态下投身教育,何谈爱岗敬业?为此,学校可以借鉴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把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细致的量化,分门别类,分类设岗。在用人上,实行优胜劣汰,择优聘用;在职称上,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在观念上,不分资格,不论权威;在考核上,重师德修养,重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在待遇上,实行能者多劳,优者多得。这样,迫使那些多年的“教学权威”,必须要不断努力创新,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将面临着危机。而那些才艺超群的教学骨干、教坛新秀,他们将在该机制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提高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热情,公正的评价、良好的待遇,将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从而使学校教育岗位责任制真正得到落实,也使他们走出了倦怠的阴影。

  其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型的心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我是凭良心干工作”。话中之意,既包含着对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不满,也道出了他们既不想先进也不甘落后的思想。这是一种典型中庸者的心态。存在这种心态的教师有一个最简单的价值观念:“不劳动者不得食,拿了工资就得上班。”所以一般来说,这类教师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也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进取心不强,工作要求不高,满足于不落后、不旷工、不误事。对于这类教师,学校领导首先对他们要敢于大胆使用,充分发挥其特长。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分配给他们一些既可以干得了也可以干得好的工作,帮他们树立起工作的自信心。其次,要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要建立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超越自我。促使教师改变中庸的态度,避免堕入倦怠的怪圈。

  其五,新股民型的心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常常碰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或是收效不大,或是学生反复无常,尤其是面对后进生,很多教师就出现了“新股民型心态”,即喜、怒形于色,怨声载道。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引导他们好好地领悟诗人海涅的叹息“我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的真正内涵。要求他们应该具有老股民的健康心态,即“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看到学生表现进步了,不要过于自得;看到学生表现退步了,更不必诸多怨言。其实,正因为是后进生,我们老师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更加重要。因为学习差,在学校他们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他们更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希望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在教师的尊重与关怀中战胜自卑,增强信心,启动成功的“内驱力”。其实,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宛如股市上的走势图,它既有规律性可循的一面,也有变化莫测的一面,这正是教育工作极富挑战和乐趣的一面。只有让教师具有了这种健康的心态,才能促使他们逐步掌握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以健康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

  塑造人格健全的公民是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塑造人格健全的公民更需要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总理在一次与教师座谈时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体现知识的力量,又要体现爱的力量。毫无疑问,只有心理健康、情感丰富的教师才能体现爱的力量。没有对学生的爱,就很难充分考虑学生真正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在心理层面对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使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心理困境,以朝气蓬勃的状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从而收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当然,只有彻底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让学校真正不再围绕着应试教育打转,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给教师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导师制心得体会6

  “全员育人导师制”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精髓。“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强调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性、实效性原则,以生为本,因人而异、目中有人、尊重个性、面向全体。

  作为初中生,他们大部分都处在青春发育期及心理叛逆期,他们虽然人是长大了,但心却更细了,更为敏感了。所以我们的一种关爱的眼光,一种关切的询问,一种关怀的手势,一个关心的'行动,总之,哪怕是小之又小得充满关爱的神态或行为,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他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诉说苦恼,畅谈未来。

  关心学生最好是从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入手,不要直接上来就谈学习,学生很容易烦恼,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得思想和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想上他们如果能有正确的观点,崇高的理想,那么就能变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每次的谈话中,我都从生活中的话题谈起,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忘记我们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谈话中他们会自然流露出一些真实的想法和观点。总之,多关心学生,对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老师们不论生活中有多么不如意,只要一站上讲台,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什么烦恼都会抛到脑后。这是一种教师独有的精神,更是一种教师特有的美德。这种美德源于对知识的信笃,行于对讲台的痴情,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传递着对做正直人的执着和做充实人的幸福。人们都爱将教师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辛勤不知日月的园丁,比作平凡而谦逊的绿叶,可当我成为教师时,我才深刻的感受到,教师是帕斯卡尔笔下“会思考的苇草”:平凡,坚韧,但却因为善于思考,才变得那么难能可贵。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做真人,我们不断思考自身事业的价值,我们不断思考奉献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导师制心得体会7

  导师制,既是导师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它各科教师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与师德规范相适应。师德规范中,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教师的自觉行为表现是很重要的。师德规范中对师德建设有很深的体会,师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的显著特征,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深知它的重要,并且将逐渐认识它,用它来指引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任重而道远。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加强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认真学习《教育法》,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始终认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师德表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坚持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工作中和同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我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的热爱,是师德的核心,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座加油站,指引着学生前行的灯塔。热爱学生就意味着尊重,要让学生感到这份尊重和重视,从而接近学生,这是热爱学生的`真谛。

  我坚信,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育孩子需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我班的罗贝贝同学是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缺乏说话的能力,作业不认真。我从教以来,我一直注意培养她的这种习惯,在家里,她总是担心爸爸妈妈出去玩,所以她总是要爸爸妈妈接她回家。有一次,她无意中听见了我的话,见我亲切地打招呼,她非常地开心。我知道了她今后的一些想法,我走进她的情况,和她进行亲密的谈话,渐渐地她对我有了信任感,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在以后的工作中,她总是尽量找出她身上的优点,发挥她的长处,帮助她树立自信心,促进她的进步。

导师制心得体会8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辨析

  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新学院(1397年)。当时的导师制“是在本科生阶段,当新生入校时,学院都会为每一位新生确定一名导师,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2]牛津大学导师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掌握了导师制的根本内涵——一名导师对应一名新生。但将导师制引入德育不可全盘照搬,应与德育有机结合。

  1、德育导师制将智育与德育有效分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追求道德完美乃至圣德的民族,这一点在教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所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的效率追求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导致教育不得不被动地将学生的智力培育放在首位,而德育则只有“荣誉称号”却缺乏实际支撑。在具体的教师安排上,德育工作由政教处统筹,科任教师或者班主任具体负责。然而无论从结构高层还是一线对德育教师身份的认同度并不高,最终的评价还是以智力成果为导向,于是德育工作不断被弱化乃至忽视。而德育导师制的出现使得德育与智育实现了有效的分离,分享与智力教育同层次的发展路径,可以说这从根本上改善了德育工作的现实处境,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尊严。

  2、德育导师制使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思想上重视,现实中忽视。这种尴尬使得整个德育显现出混乱乃至随意的状态:谁都可以负责德育又似乎没有人负责,什么活动都是德育又似乎什么活动都不是。德育导师制则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一境况,它是“由学生与导师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定15~20名左右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3]选择和个别指导给德育工作者向德育导师转变提供了动力和压力,其催生的就是这些“教”德育的人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不然就有可能在选择中被淘汰。当然在学校层面也必须为这些导师提供高质量的培养计划,因为在未来还将面临着实际效能评价的挑战。由此可见,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之一就在于催生了德育工作专业化的取向。

  3、德育导师制拓展学校德育工作载体

  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但是创新之所以困难原因有两点:第一,创新点难以找寻;第二,创新出现容易受到旧思想旧习惯的对抗。德育导师制无疑是创新的,但在现实中常常受到旧思想旧习惯的困扰。诚然传统的德育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病,但其自身经过时间的检验也有合理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将德育导师制看作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载体的积极拓展,而不是对传统德育的全面推翻。德育导师制的创新体现的是合作的精神,而不是对立的态度,这是在整个德育氛围和环境中必须牢固树立的观念。

  二、德育导师制的误区规避

  有研究发现,“德育导师制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颇丰,然而在实践中却鲜有成功的案例,这一方面告诫我们德育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可能距离实践还比较远,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德育导师制在现实情境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5]这里尤其要注重的是德育导师制实行过程中误区的规避。

  1、德育导师制应避免带来科任教师的心理失衡

  从远古的教育来看,教师和学生的组合一般是较为随意的。进入班级授课制模式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师生关系。除了学业上的指导之外,情感的交流和分享也是师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很多人在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时并不带有各种名利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喜欢孩子”。德育工作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德育中这些工作都是由科任教师兼职完成的,而德育导师制的出现显然打破了这种局面。享受教师存在价值的感受由科任教师转向了德育导师,这容易使得科任教师的心理发生失衡,因此如何对科任教师进行心理补偿就成为了实行德育导师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主要的措施还是在于德育导师和科任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不影响专业工作的前提下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进来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2、德育导师制应避免过度强调自身的专业程度

  德育导师制无疑是将中小学校中的德育工作上升到了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位。但德育导师制的专业化的程度到底有多高?进入壁垒到底有多难?这些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导师指导的学生在具体的班级中,为了确保整个班级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性,导师又不能自行其是。”[6]因为学校的组织场域特性与其他的组织还不是非常一致,在强调专业性方面有着自己的组织特色。同时德育导师的工作也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德育导师的直接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应该给他们提供更为合适的成长环境来寻求道德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德育导师制的专业程度要适当做一些调节,不可以过度强调。如果过度强调德育导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则会形成德育导师的专业傲慢,这显然不符合学校的.发展,会造成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

  3、德育导师制应避免混淆个体和集体的相互关系

  道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难以辨明,更难以统一。人们对道德的要求常常会用“相对”来解释。道德本身有道德底线和高线,道德教育有追求道德圣人也有追求道德常人,因此可以说道德之于个人是非常个性化的要求。然而人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和渴望,然而又不得不依赖于外界提供各种途径和资源,对于个人的道德表述也需要集体的共同认可。因此道德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性但又不完全对立。德育导师制要求德育导师对其指导的学生的个人道德成长负责,同时积极安排他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博弈和交流合作中德育导师必须认清这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的实质性区别,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加从容自信地实现自我,融入社会,千万不可随意混淆个体和集体的相互关系。

  三、德育导师制的实践策略

  道德的习得最终目的在于为实践行为提供指导,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在实践德育导师制时,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思想转变和资源投入上。

  1、德育导师制必须注重制度落实

  德育导师制的核心是一项制度安排,将学校德育工作制度进行重新部署。然而制度终究不是写在文本上的读物,而是要落实。德育导师制的落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学校主管领导的重视。中国的制度落实有赖于行政领导主观上的认同和支持。一般对于德育制度的创新落实领导群体不会反对,但是问题在于是否会深入支持,这个是问题的关键,必须要从理想追求和现实意义等角度说服高层以获得实际支持。第二,必须加强德育导师培训。在制度安排的核心环节中必须对德育导师的培训做出具体的规范,好的德育导师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同时通过制度保障也可以使得德育导师的合法性得到认同。第三,师生双向选择要合理。从传统意义上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选择都是被动的,然而德育导师制在这方面做出了颠覆性的创新,可以预见的是阻力也会非常大,所以制度落实必须要关注到这点。

  2、德育导师制必须注重思想转变

  学者田爱丽在研究中发现“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情形在一些学校是惯常的现象。说是人人负责,实际等于没人负责。究其原因,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是学校德育难见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7]要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转变德育思想是关键。首先,德育导师应为学生创造既民主又自由的发展空间。德育导师制的核心思想在于拉近学生(未成年人)和教师(成年人)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的隔阂,使学生的成长更加从容自信,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其次,德育导师应该从“经师”向“友师”转变。德育导师不是简单地将“经典”中的道德要求告知学生,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成长,形成“成长共同体”。最后,要强调德育导师的责任。“德育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增大了每个教师责任空间。这种责任感是创造力的源泉,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责任空间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问题上的优势和巨大作用。”[8]

  3、德育导师制必须注重资源投入

  赵清萍认为,“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诸方教育功能,实现有效整合,全方位实施德育导师制,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德育效益的最大化可见即便德育导师制在理论架构上是完美的,如果缺乏优质资源的回应,也会走向衰退消失的道路。

导师制心得体会9

  近年来,朋辈导师制度在教育界逐渐兴起,并迅速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朋辈导师不仅能够提供学术上的帮助,还能在生活中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指导。在我参与朋辈导师项目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关系带给我的益处和启发。朋辈导师制度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也大大提高了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我相信,通过朋辈导师制度,我们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

  首先,朋辈导师制度给予我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上的帮助。作为一个学生,遇到某些难题时,往往容易产生疑惑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导师的出现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难。他们深知我遇到的问题,并能够提供恰当的解决方案。他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帮助我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他们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不再害怕困难,而是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其次,朋辈导师制度培养了我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作为朋辈导师,我不仅要向学弟学妹传授知识,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互助的关系。因此,我需要主动和学弟学妹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我也在组织活动、管理班级时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我逐渐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学生领导者。

  再次,朋辈导师制度让我感受到班级整体的团结和和谐。朋辈导师和学弟学妹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帮助,更是建立了一种温暖的师生关系。在我和学弟学妹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并且,在有困难或挑战面前,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这种班级团结的氛围使我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和进步,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朋辈导师制度给我的正能量。

  最后,朋辈导师制度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作为一名朋辈导师,我深感自己在学弟学妹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要为他们树立榜样,为他们传递积极的能量。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朋辈导师制度中。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为班级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朋辈导师制度让我从年轻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思考和负责任的社会人,这种转变让我深感自豪。

  总之,在朋辈导师制度的熏陶下,我不仅从中获得了学术上的帮助,还在交际、领导、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朋辈导师制度的推广,不仅有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这种制度,学生们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班级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朋辈导师制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成长机会,我相信,在这种制度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

导师制心得体会10

  经历了又一学期的导师制,我又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前几次的课中,老师们带我们观摩了XX四中的优秀的计算机老师们的课。四中的老师们真的很好,对于今后我们踏上教师的工作岗位有很多意义,我从老师们的课中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知道了一堂计算机课具体应该怎么导入,应该从哪些方面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都是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C老师和W老师在每堂听课中都要求我们为每节课做详细的听课笔记,老师告诉我们,听课笔记用来记录自己对上课情况的评价,包括一个老师上课的细节,课堂情况,学生反馈的情况,优点和值得借鉴的东西和不足。越详细的听课记录越有助于老师提升课堂的教授质量,越能反映一个老师的上课特点,我们也能从课中学到更多。一个好的听课记录出了一些上课的细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评述一下这堂课哪里上的好,还在哪里,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改进。其中也运用到了我们这学期主修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是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这是我觉得导师制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好处。这都要感谢学校还有老师们的帮助与支持。

  在前几次课听了很多堂课之后,我们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可以亲自给四中的孩子们上计算机课。由于是第一次真枪实弹的上课,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准备时间。我们可以选择要讲的知识,大家一般都选择了图文混排、表格统计来上,我选择的是图文混排。在准备课程的几周里,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从网上搜索合适的教学素材(包括文章、

  图片)因为图文混排是讲对文字图片的设置和编排。我要考虑应该从哪些方面教,叫那些知识(因为图文混排包括很多内容)。由于初一的学生是首次接触图文混排,于是我决定只讲一些基础的图片和文字处理的知识。重点是让同学们对图文混排有个概念,会简单的编排就可以了。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开始设计课程和写教案,因为是第一次,我很紧张,于是将上课要说的所有话都写在了纸上。预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设计了很多教学方案。这次备课时间很长,有了前几次讲课的同学的铺垫,我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也能发现准备过程中的很多忽略了的东西,可以及时补上,也算是准备充分了。虽然最后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四中的孩子们讲成课,但我也从备课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备课的技巧。虽然没有给四中的学生讲成课,但我还是将自己的讲课思路表达给了老师听,老师听后给了我很多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还有这次的备课过程让我可以将教学系统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是我感到了其中的乐趣。

  导师制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增加我们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了解,我想说的是:要做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还要感谢W老师交给我们很多书上学不到的实用的知识,W老师每次上课都为了我们的方便很辛苦的赶到四中为我们上课,真的很谢谢老师,辛苦您了!

导师制心得体会11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丰硕知识,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感,我校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语文读书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将活动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关于美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活动内容

  1、“我读书,我快乐”主题征文

  2、朗读优美的古诗文

  3、抄写古诗词

  4、背诵一首经典诗文

  5、背诵优秀诗文

  三、活动效果

  我班学生能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读书笔记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在写作中,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作文积极了。在读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活动效果

  本次读书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写出了不少文章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增强,思维也得到了拓宽,知识面也扩展了。

  五、活动的不足与改进

  1、学生的'阅读面还有待于增加。

  2、阅读中的语感还不够。

  3、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4、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5、活动的形式还需要更多多的吸引学生。

导师制心得体会12

  光阴荏苒,一转眼一个学期教育教学已快到后期,回顾这段时期的导师制工作,学生受益,作为导师的我很欣慰。下面我就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和回顾。

  一、用细心,发掘闪光点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即使表现再差的孩子也会有他们的长处,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我的班级是学校卫生流动红旗的'常驻班级,源于班上很多学生的自觉和努力。有一次,我象往常一样,去卫生区和教室检查卫生有没有做好,不过我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我忽然发现刘峰真弯腰寻找着什么。我在一边静静观察,看见他俯身拾起来一枚比瓜子壳还小的纸屑,原来他做着卫生检查前最后一次“验收”。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发现了这样的事情。晨会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是一个关心集体的好孩子,并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向他学习,那一刻我发现他第一次坐得这么端正。我还通过家校路路通,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妈妈,我相信他能得到家长的夸奖会更加高兴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在学习上变得主动了,以前中午常常因为玩而忘了写作业,现在他常会来主动告诉老师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也常会用“做得真好”来继续鼓励他。可见,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不乐意接受,不如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好好表扬一番,让其感受到表扬带来的喜悦,让孩子更有信心改掉身上的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如果能得到全班孩子和家长的肯定与鼓励,我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用耐心,逐步提高要求

  对于刘斌剑这样一个经常让人操心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某种方法让其一下子就进行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中国有句成语叫“欲速则不达”,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承重地打击,把他们打入“无底深渊”,到 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最近发展区,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四、用恒心,反复抓,抓反复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别人的嘲笑、讽刺,或遇到困难,即使是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一样好吃的东西,一件好玩的玩具等等,都可能瓦解掉学生继续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像王杰这样的问题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错的思想和旧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认为他们是“屡教不改”或“无药可救”,任其“破罐子破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两点: (1)为了减少学生反复的次数,平时对后进生要经常教育。(2)当出现反复时,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他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

  这个学期在做几位受导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让我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地方,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希望在下学期的帮教过程中,使其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导师制心得体会13

  记得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不知道我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一脸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教师教育学院导师制的施行,为我的专业学习带来了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近三年的大学学习中,我的导师谢威士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心理学专业学习方面。说句实在话。我的心理学专业兴趣的形成,与谢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确定自己学习方向上,我总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徘徊,又要考虑前途问题,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一直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跟导师第一次的交流。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我明很快地明确了学习心理学的方向和意义,了解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确立自己的未来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大学阶段的第一位导师,谢老师指导我们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的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导师谢老师说声谢谢.,非常感谢他这三年孜孜不倦地指导。

  从我个人自身的`体验来看,导师制不失为高等教育阶段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它拉近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跟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做到教学,学习与研究的统一。一位好的导师会他的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观和专业兴趣等方面。导师不同于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导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一种榜样的作用,特别是专业上的优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然,导师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导师制带来的效果总体上是好的,可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一些导师并没有尽到一个导师应该尽的责任,三年内师生交流的次数少之又少,有的几乎没有。也许那些导师真的是太忙了,作为学生应该可以理解的,所以有些学生自愿主动的找其他导师接受其指导,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希望导师制能够在教师教育学院继续实行下去,每位导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他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师制心得体会14

  全员导师制与全员督导制是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的新模式、新方法。实施以来,全校教职员工都欢欣鼓舞、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这两种制度的创建与实施中。导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谈心交流,拉近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谊,同时与全员督导制相辅相成。正是这两种制度的实施,给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氛围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谈心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但全员导师制在我校确实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家都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并逐步积累经验。今天坐在这里真的很惭愧,经验谈不上,只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一个月来的谈心体会。

  一、要平等相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在以选择为标志的当今社会,在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中,师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导航者,与学生的谈心应是一种交心。因此,导师要通过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我们。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如饥似渴地接受导师的教诲。导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这样谈心交流工作才会顺利开展。

  二、要以诚相待,不“空洞说教”

  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丰富的人,与学生谈心必须动真情、讲真话。

  真情是无价的,也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导师应用真情去感染学生,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束关注的目光,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摆脱因烦躁带来的不良情绪。空洞的说教只能促使学生反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再顽劣的孩子也会接受一个老师真诚热情的'心。

  三、要耐心开导,不急于求成

  我们的学生小的十四五岁,大一点的十六七岁,正在步入心理自我时期,他们往往总是按自我意识去理解、认识客观世界。因此,与学生谈心时,不能急于求成。三言两语的训斥,不可能使学生在态度上产生认同,更不能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达到同化。急于求成相反会使学生萌生逆反心理,耐心地教育、和风细雨地开导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看准“火候”,因人而异

  捕捉与学生谈心的时机,既是导师的策略,也是导师的智慧。有自控能力的学生一旦犯错,常常会引起内心的自责,及时谈心点破,可能使其失去自信;性情孤僻的学生一旦犯错,总希望他人谅解,教师的严肃批评,往往会伤害其自尊;性格倔强的学生一旦犯错,导师找其谈心,往往总是情绪偏激,不是强词夺理,就是避重就轻,长此以往谈心不但起不到效果,还会形成敌对心理。因此,与学生谈心,必须看准“火候”,因人而异。“冷处理”或积极的暗示有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转化。

  五、要善于倾听,不“自以为是”

  心情郁闷的学生,常常多愁善感、闷闷不乐。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小秘密,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想一吐为快。因此,导师找其谈心,应先静静地听其诉说,使他心情感觉舒畅。如果我们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主观武断地横加训斥,则会无形中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导师应在静心倾听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其心理问题的所在,再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其从郁闷的情绪中走出来,摆脱烦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六、要正面激励,不求全责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偶有犯错,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很正常的事,无可厚非。导师的谈心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激励其张扬,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扬善救失”中积极面对,寻找对策,自觉加强自我调控。

  七、要以德感人,不“以势压人”

  导师要为人师表,重点要体现在关爱学生,与学生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导师理智地用自己切身成长的经历去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在改正错误时充满自信,这样我们也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使学生产生听得进、记得住的神奇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以势压人,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以上是我个人在谈心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非常愿意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学生管理方面经验与方法。谢谢!

导师制心得体会15

  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入田野,就闻不到泥土的芳香;不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就听不到那真实的声音。我在这半年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中 ,触摸到的是一颗颗纯真又美好的心灵。也听到了一个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声音。我想这也是每位导师深切感受到的。我校推行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精髓。“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强调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性、实效性原则,以生为本,因人而异、目中有人、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我有幸成为了24名学生的导师。在陪伴他们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下面谈谈我在导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用“关心”走进学生的心里

  我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大部分都处在心理叛逆期,他们已经长大了,有思想了,但心却更细了,更为敏感了。所以我们的一种关爱的眼光,一种关切的询问,一种关怀的手势,一个关心的行动,总之,哪怕是小之又小得充满关爱的神态或行为,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他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诉说苦恼,畅谈未来。

  在关心学生方面,我觉得最好是从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入手,不要直接上来就谈学习,学生很容易烦恼,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得思想和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想上他们如果能有正确的观点,崇高的理想,那么就能变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每次的谈话中,我都从生活中的话题谈起,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忘记我们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谈话中他们会自然流露出一些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对人、对事的看法,哪些科目进度快,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等。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我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任课教师,协调师生关系。总之,多关心学生,对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要善于抓住关键时期开展工作

  开展工作,需要踏踏实实,一如既往,尤其是在关键时期,绝不能放松,否则会前功尽弃。在导师制工作过程中我觉得不在于每一星期要去和他们谈多少次,不是次数越多效果越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抓住关键的时期及时开展工作,深入了解,教育学生,效果会很不错。

  第一个关键时期:刚入学的前两个星期。这是学生思想不太安定,精力不集中,纪律等各方面最差的时候,应增加工作的次数和力度。就在我接手的第二天,我就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好这学期的目标。

  第二个关键时期:考试前后一周。这段时间学生思想波动很大。考试前,学生焦虑,要给以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考试后,不乏大喜大悲者,要给以安抚和关注。这个学期,我期末考试前挨个安慰学生,给他们加油、鼓劲。

  第三个关键时期:放假前一周。这段日子学生是最容易彻底放松的时刻,复习效率不高,要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和必要的学法指导。这个学期放假前一周,我及时帮助他们调整状态,放假前一天又去和他们道别,布置作业,同时我也获得了假期的祝福。

  我想在这些特殊的关键时期,我们若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派遣学生的烦恼,调整他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三.认真对待成长记录。

  说实在话每周一次给24个人写评语,我心里也有一定的压力,又要备课,又要批作业,还要管理班级,处理班级日常事务,觉得任务不少。但是当学生第一次按时把成长记录交上来时我没有想很多,开始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况写评语,在写评语时我了解到一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情况,这使我对成长记录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它可以使导师及时发现问题。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导师,自己必须对成长记录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开始写成长记录时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就随便的写上一点应付,我理解学生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对于学生这种情况我也会写下较多的评语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写成长记录,告诉学生写一下一周的学习心得,学习的收获,还有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学生的思想方面有什么不对,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按我说的几个方面填写,我也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渐渐的学生们也意识到成长记录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填写。在书面交流的过程中,平时不爱交流的学生能以这种形式把心里话说出来。从中我真切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我们去关心和爱护的。如果书面上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我就一定要找学生单独的交流,这样做不仅解决学生个人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班内其他学生的情况,我认识到这也是在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并且效果更好。

  四、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怎么都不可能好到那里去,他们的困难可能就来自错误的学习方法。而作为老师,对于某些学习方法的掌握会优于学生,所以强调、监督性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时时指导会促进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因为他们因为经常失败,而自卑、甚至丧失了学习信心。让学困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是促进学困生进步的关键。教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能行”、“ 我可以的”、“ 我能做到的”并要正确看待竞争和考试,同时向古今中外战胜自卑走向成功的榜样学习,不断取得小的进步,逐渐克服自卑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努力但仍未达到设定目标,故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没有目的,没有动机。我则通过设置一些难度一般的困难,鼓励并表扬他们的成绩,重新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同时我定时与家长沟通来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思想动向;同时把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落实教师教书育人双重职责的有效举措。它的实施让教师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更好地成为了现实。导师——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谓。我们不敢有愧于这个称谓。所以,在思想上我们要引导他们,在心理上要疏导他们,在生活上要指导他们,在学习上还要辅导他们。导师制让我们的教育行为更加丰满,让师生感情更加生动,让心与心的交流更加真诚。

  总之,我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做好导师制的工作,作为我的每一位学生的引路人!

【导师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导师制心得体会12-06

导师制会议发言01-30

导师制工作计划11-24

德育导师制工作计划01-06

青年导师制会议上的发言01-09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总结03-07

[实用]青年导师制会议上的发言03-07

导师制教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0篇)07-04

德育导师制工作计划15篇01-07

青年教师导师制个人总结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