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零下一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零下一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零下一度读后感1
韩寒的作品,与其说有一种煽动性,更不如说是有种唤醒的力量。我纠结到底要不要写这篇东西,但想说的毕竟很多,还是决定动笔。
我们也不能一味责怪什么,有些事情无可奈何,有可能还是主观原因。但是,的确有很多事是被阻止的,是不得不放弃的。在巨大的现实面前,我们实在太无力。
文集中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傻子》,我想到了以前读的《童言》,有人说“小孩子是残酷的”,我觉得这话一点没错,正因为小孩子天真,才更容易伤人。“童言无忌”常常是一个借口,用来掩饰小孩子犯下的过错。傻子无疑是悲剧的,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不聪明因为家世差就放弃他?傻子一直都被利用了,傻子本可以不死,但他那最后的一潜是为了什么——难道没有害怕被指责的愿意吗?难道只有死可以成就英雄,只有死才可以赢得尊敬吗?
我曾遇到过一个老师,他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是他热爱音乐,所以他自学乐器,过着简朴的`生活却舍得花大钱买专业设备。他毕业后不去求职而是参加了各种选秀比赛,我知道他不是想出名,他只是想被认同、想做出成绩。也曾有公司要买他的音乐。这意味着用几千块换走了著作权,他断然拒绝。他从没有谈过恋爱,现在的女生实际,没有人愿意陪他一起完成梦想。现在,他辞去了老师的工作,去了美国学习音乐,他走前说要给自己三年的时间,如果三年过去仍旧没有任何成就,他就会放弃,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好好谈一个女朋友,让他的父母放心。这是另一个老师对我们说起的,他说,这样一个有梦想的人,最终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实在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本来我们是一块四方形的砂糖,却在几十年间被越磨越小,没有棱角,最后成为一堆粉末——或许我们还能继续让水变甜、或者别当作垃圾扫落在地上。
我又想到了最近看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说真的,很受冲击。但是世界上真的或有兰彻这样的人吗?一个既天才又叛逆,还渴望改变甚至为了将来去行动的人。这显得太过美好,我觉得,如果可以像另外两个傻瓜法汗和拉俱一样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也就只够了吧。
这样的作品很热血,九把刀的《后青春期的诗》也是这样,会让我觉得,是啊,就应该这样,否则不就白活了吗。《后》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我们最终都会被这个世界完美驯服”,每次想起这句话,心里都会很悲哀。虽然这两年我渐渐开始麻木,不再多想要改变什么,但是如今,回过头来,我果然还是觉得——啊,不行啊,这样下去怎么会幸福呢?为了这个,我也想要做点什么了。暑假的征文是《寻找幸福》,我非常不喜欢这个题目——寻找,其实是个有点被动的词,比如说钱,究竟是靠本事去赚比较多还是低头去找比较多呢?幸福,我觉得,也是这样的,寻找,不如寻求;寻求,不如追求。
零下一度读后感2
韩寒还是很有才华的。
只是再有才华的人都会有人类固有的通病。只看得到自己眼睛想看到的,只听得到自己耳朵想听到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论中判断他的喜好。
韩寒会写《教师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从他考试不及格就能想到,他的老师都是很失败的。在一群失败教师教导下长大的韩寒,会对教师抱有多大的敬意呢?同学们,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啊。
至于他文章中所提到的很多问题,毋庸讳言,全部都是事实。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如果你太着急得出结论,那么往往得到的会是和真相相差很远的结果。但韩寒是个社会评论家,等着他去评论的社会问题实在太多,我们也不能奢求他真心实意去考察教师的生活然后再做中允的评论,那是强人所难。
我不知道韩寒是否有自省的习惯。但我有。其实人类是种很贱的动物,常常会不自觉地去做那些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
韩寒说中国的教师工作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循环性工作,我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对教育浮躁风的批判。但韩寒写社会评论其实也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循环性工作。
社会舆论风向在一段时间内是基本恒定的,某一些人或者某一群人可以被吐槽的地方在一定时间内也是基本不变的,要采风反映社会问题也在一定时间内不用太多变化。借用韩寒的口气来说,打字并不辛苦,调侃不但不辛苦还很有快感。可以不带脏字的骂人,被骂了的人还不能还口,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很爽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这样只会骂人而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其实只是让社会这摊浑水更浑了而已。这种人在古代有个派系,叫“清议”。而皇汉们心目中伟大的明朝其实就是毁灭在这个所谓的“清议”中的。所以韩寒同学所做的和所能做的,其实和教师也没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是骂人者,教师是被骂者。只不过教师被吐槽的点在他自己本身所做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
再借用韩寒的口气说,中国的社会问题之所以这么多,其实是中国的社会评论家水平太差。中国的网友群体是一个很容易对看起来好像知道很多东西的人产生盲从心理的群体,可是能当社评家的至少会写作文,相对于一干小学作文都写不好的众多网友来说,还是很值得崇拜的对象。所以首先,中国的社评家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社评家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像我上学的时候,周围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特长,又不想去当兵,但考大专又嫌难听然后只有写情诗还行的的人才选择了写作,而在文学界里培养出一点真本事,或者又很漂亮,或者文采优异的人都不会选择出来做社评家,所以在文学界里又只有文采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社评家。所以可想社评家的本事能有多大。
好吧,我承认我在调侃某人。但就像上文所说的一样,人类是个很贱的物种,常常会自知错而犯错。
我只是又犯错了而已,至少比犯了错却不知错更还在错误的欢呼声中高潮的人更有优越感吧。
零下一度读后感3
前几天闲着无聊,就随手拿了的一本书——零下一度,看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寒,是个学生。韩寒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为突出的语文写作才能。他的文笔流畅、自然,而且老练。韩寒行文自然流畅,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舒展自如,无矫饰带涩之状。这正应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句话。当然韩寒还年少,“破万卷”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断定,他一定是读过不少书的。韩寒喜欢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解读生,评说是非。如:一次长跑比赛,一向长跑不及格的我被-逼去跑,由于前一天莫名其妙被罚站了四节课,站得我脚无知觉,竟一路领先,捧得冠军。幽默不是技巧,而是一个的天生禀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的素质、智慧的自然展现,它是学不来的,也是强求不得的。幽默的.力量在于自然,含蓄,耐寻味。施展过分和可以追求则往往会失之于矫饰和浅保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其本并不幽默的,却在其作品中故作幽默状,那简直比东施效颦还更令感到难受。
这本书真好看。
这本书我看了很多边,第一次看感觉很搞笑,再看一边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不过我没绝的有什麼彻骨的冷,反倒感觉到一阵清凉,这个浑浊的世界、浑浊的社会就像被一股清凉的泉水洗净了一些,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会叫“零下一度”是应为韩寒的文字在这个社会中就像一股清凉的泉水一样,有些人说韩寒的文字辛辣、叛逆,是因为他们早已在这浑浊湿热发霉的社会中过的太久,猛然有一股清泉流过,就会觉得冰冷彻骨。他们在怪味的甜腻的社会中待久了,尝到一点点清凉的味道就称之为“辛辣”。
韩寒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很清凉的那种,当这股清泉流过这浑浊油腻的社会时,冲刷出了一道清清澈,而社会却职责他,说他叛逆、猖狂。就像一个劣质的枕头金玉在外败絮在内,突然被一把刀划开了一个口子,里面肮脏的东西立刻露了出来,而那拿着枕头的人,一边慌忙的用手和言语遮盖那些肮脏的东西,一边指责这把刀
《零下一度》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寒,韩寒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为突出的语文写作才能。他的文笔流畅、自然,而且老练。韩寒行文自然流畅,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舒展自如,无矫饰带涩之状。这正应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句话。当然韩寒还年少,“破万卷”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断定,他一定是读过不少书的。韩寒喜欢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解读生,评说是非。如:一次长跑比赛,一向长跑不及格的我被-逼去跑,由于前一天莫名其妙被罚站了四节课,站得我脚无知觉,竟一路领先,捧得冠军。幽默不是技巧,而是一个的天生禀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的素质、智慧的自然展现,它是学不来的,也是强求不得的。幽默的力量在于自然,含蓄,耐寻味。施展过分和可以追求则往往会失之于矫饰和浅保
零下一度读后感4
久闻韩寒这个名字,他是文坛的后起之秀。我以前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我听说他年轻一代的影响不容小觑。前不久去新华书店看韩寒的《零下一度》,顺便买了回来。
看着他的文集,我真的看到了韩寒独特的魅力,知道为什么韩寒如此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和青睐。在中国文坛,很少找到这样的韩寒,尤其是在当今文坛和人文缺失的社会。韩寒的作品大胆、幽默、深刻、尖锐、辛辣、真诚、直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章确实有点过于极端和不成熟。我在这里不多说了。我自己去看看。
在《零下一度》中印象深刻的是韩寒的《只说一点》、《眼中》,其次是刘如溪的《韩寒三思》。起初,从标题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刘如溪苦口婆心地劝韩寒三思,但最后,他说: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相似的学生三思,以韩寒为例的学生三思。升华思想高度和文学意义似乎是点睛之笔。说实话,我不是韩寒。我是我自己,从来没有和韩寒的情况相似过。我和自己的情况差不多,也没有以韩寒为例。我以自己为例(但需要一提的是:我从来不崇拜韩寒,但我欣赏韩寒),只是觉得这篇文章里有些话牵强。例如,韩寒说,只要他在初中二年级学习数学,人们就不会这么说。这只是为了他自己。他说:如果你将来想设计一个火箭,不要相信他。这是对的套是他的,拜托,别人的,告诉我谁叫你抢?此外,韩寒所说的不是真理,也不是圣旨。当你放屁的时候,你可以不听,不听。其实这些都是多余的,不能因为韩寒是文坛的名人,创造了韩寒现象就小题大作。如果街上的乞丐说数学只要小学毕业,或者他饿得不舒服,干脆说地球上的.人不应该学数学,谁会理他?扫街的阿姨阿姨阿姨阿姨扫街——叫他滚远点!环保工人?——打破环市容!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没有人学数学,自然有人学数学。至少在韩寒的眼里,那些人的支持者肯定会拼命学数学微积分,让你韩寒生气!韩寒认为,大多数人一生中学不到几次微积分,所以一定有人认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跟不上新时代的潮流。中国有一个韩寒,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总分不及格,七门红灯亮着。那么,中国一定有一个人把他吊起来打他拒绝学一句语文的人。我想安慰刘如溪先生。最好多努力劝那些发誓不学文学的学生三思,为他们担心。
话说回来,不管《韩寒三思》有多牵强,也是刘如溪先生的。我无权评论,所以我不能总是谈论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多么幼稚的话题,只是关于数学应该学得更多或更少。这根本不是问题。读完整本书后,我看到书中有很多提到,这么多人加入其中,我只是幼稚地来加入其中,表达我的愚蠢观点。不!是读后感—读了《零下一度》:有这个韩寒,文坛有幸!
事实上,当谈到这些担忧和活泼时,我突然觉得令人担忧的是今天的中国文坛,因为中国文坛太平静,太沮丧,没有活泼和激情。然而,就像他的《零下一度》一样,韩寒势必会惊起一湖涟漪,一滩鸥鹭,让腐烂的文坛焕发出一些光辉和活力。
【零下一度读后感】相关文章:
《零下一度》读后感09-17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作文02-06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作文02-04
一年一度的愚人节作文11-14
哪怕爱只升高一度作文2篇09-10
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作文09-06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作文10-19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优秀作文09-07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作文7篇(精华)09-09
一年一度植树节经典演讲稿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