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精选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1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有壮阔气势的明城墙。我们眼前的城墙是明时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江山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诏修城开始动工,历时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墙。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一个功能设计周密,形制宏伟的军事防御设施。下来我给大家分别将西安城墙各部分的建筑构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绍:
首先我们看见的是护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敌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横跨护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们眼前的的吊桥。吊桥在过去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定时升降。一旦有战事来临,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城市就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斗堡垒。刚才有朋友问在那里控制吊桥,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来参观的城门,上面是闸楼,即控制吊桥升降之处。城门是防御设施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城门,来了解西安城墙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完善的城门是由闸楼、箭楼、正楼组成。我们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闸楼,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桥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作用。闸楼是两层悬山式结构,虽然形式十分简洁,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城市的二道防线。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楼。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敌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居高临下的攻击,犹如瓮中捉鳖。
我们所能看见对面的建筑是正楼,正楼是西安城墙最里层的建筑。正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式,是主将战时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所。
高大的城门,城门是敌我双方交战的薄弱环节,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明代修筑城墙时,十分重视城门的防御功能。其中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西汉开始沿用了1520xx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这种门最大的缺点是经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门失火,殃及迟鱼”的典故。明代城门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门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墙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1800个蘑菇钉,加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加强了城门对抗进攻的能力。这是城墙的第三道防线。
我们可以见到城门上有永宁门几个字。在明西安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门曰永宁门,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祷告,不起火灾,永保安宁。东门名长乐门,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万年不衰,长久欢乐之愿望。西门为安定门,暗示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北门名安远门,意指北部边塞长远安定,不起战乱。
现在我们就登上城墙,来感受他壮阔的气势。城墙的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历史上对城墙曾多次维修,有两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当时的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底顶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砖,使整个城墙显得壮阔和雄伟。清乾隆年间,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又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统。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迅速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效的保护了墙体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城墙每相隔40—60米一个有排水槽,它们为砖石结构,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所以保存至今,这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士兵及车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墙顶内沿建有宇墙。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墙。在垛墙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悬眼是士兵可向外窥察、射击的地方。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叫做敌台,俗称马面。在城墙上共有98座。各敌台相距120米,这个距离和过去的武器是有关系的,120米的中点是60米,恰是弓箭、飞钩、滚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一旦敌人攻城,会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的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
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它三个角台均为方形,为何只有这一角台为圆形的呢?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础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所以就维持了原状。
以上就是我带大家参观的明代城墙,下面我们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筑,钟楼和鼓楼。钟和鼓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两三千年前,钟和鼓是用来祭祀和宴享的礼器和乐器,到了汉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和鼓被用做军旅指挥的信号和军乐。到了唐代的就有了报时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诗中描述的“将则鸡人报晓时,尚疑方近翠云秋。“还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绘的就是人们闻钟声而起,闻鼓声而息的情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上的钟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们自然也都有报时的功能。钟楼和鼓楼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军事重镇,钟鼓楼无论从建筑特色、还是艺术价值,都居于同类建筑之冠。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2
今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安研学之旅。这次旅程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现在,我想分享一下这次难忘旅程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站在那壮观的坑道前,看着一排排排列整齐、形态各异的陶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个辉煌的时代。通过导游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这些陶俑不仅是艺术上的奇迹,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制度、雕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智慧的伟大之处。
其次,在古城墙上骑行的经历也非常特别。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这座千年古都之间,感受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城墙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游览城市,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增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此外,我还参与了一些团队建设活动,比如小组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等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并且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总之,此次西安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我相信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3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几乎都浓缩在了一座古老的城市里,而这座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精华的城市,正是我们前些天去的西安。
上午我们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著名的西安交通大学果真名不虚传,大学环境优美,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我领略到名校风范,使我对大学生活又多了几分憧憬。
晚上秦腔表演,许多人惬意的听着,偶尔评论着。秦腔,属于陕西,而陕西又称“秦”,故称“秦腔”。聆听了古老戏剧,感悟了秦汉雄风。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面对着两千两百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大家认真听讲解、做笔记,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种类。我们还亲自动手复制自己喜欢的的陶兵俑或马俑,虽然每个人做的形态都不一样,但是也算憨态可掬。
逛累了,回民街的各种美食向我们招手,吃的时候别兜着,面食、泡馍、凉皮、裤带面……想想的都流口水。吃饱了, 我们到大雁塔北广场去看一场视觉盛宴吧,全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绝对让你爱上这座城市。
五天四晚的研学旅行让我对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的.文物,遗址无不散发着历史独有的沧桑魅力。西安不仅有令人震撼的历史遗迹,也有着动人心魂的美丽景色,还有着充满人文特色的小吃街。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希望能再次来到这现代化的古都。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4
沿途所有的思绪,都是对你的想象。
西安,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而长安,这个古称更让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人们都说,走进西安,就像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无论是以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为代表的大秦文化,还是以汉朝时的长安城为代表的盛唐文化,这一切都构成了我们华夏民族从形成到发展并走向强盛的`核心历史。
而此次研学我最想了解的无疑是丝绸之路了。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起点,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你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因为你我们中国树立起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可以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周边及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足以说明,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文化经济交流之路,还是一条中国的富强之路。
除了这些古迹,西安的美食肉夹馍,凉皮,灌汤包等美食,也时刻在吸引着我。除此之外淳朴的民风,不同的文化也使我对这次研学充满期待。
满怀期待,西安,我来了。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5
这个暑假,我们一家四口跟着青岛小记者团去了西安,这是妹妹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妹妹表现得很激动。
这次西安研学,我们一共去了四天,一天走访两个景点。我们参观了小雁塔、城墙、袁家村、西安关中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兵马俑和华清宫。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两个景点。
第一个是袁家村,袁家村本来是一个贫穷的村庄,但现在却变得很富有,为了搞清他们是怎样脱贫致富的,我和团友郑壹鸣去访问了村长,最后得知是村干部带动全体村民,以卖手制玩具、开饭店和旅馆等方法来挣钱,引来了很多游客,成为了几乎人人皆知的西安著名景点。在逛袁家村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青岛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路旁的喷雾器,这是为了让游客更凉快。袁家村里大多都是西安小吃,我们品尝了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biangbiang面,味道都不错。有一条小水流穿梭在村子中间,最好笑的是,爸爸看到一家卖辣椒面的商铺,便上去问价格,而小水流就在他的脚下,爸爸倒是迈了过去,但妹妹却踩进了水里并叫了一声,整个鞋子都湿了。爸爸听到叫声后忙转过身来帮妹妹脱掉鞋,抱着妹妹和我们往回走,结果又忘了买辣椒。
还有一个念念不忘的是西安兵马俑。兵马俑现在挖掘了三个坑,一号坑最大,二号坑第二大,三号坑最小。他们的排列顺序和大小没有关系,一号坑最大和三号坑最小只是巧合。一号坑最先挖出来,所以叫一号坑。一号坑的第一排是弓箭手,第二排是步兵,第三排是骑兵第四排是军官,第五排是参谋。就在这时,导游说道:“不知道大家发没发现,这些兵马俑是没有颜色的。其实他们身上本来是五颜六色的,只是当考古学家们挖出他们的时候发现大事不妙,因为兵马俑一遇到空气和阳光,颜色就会脱落,看着兵马俑颜色脱落,考古学家无计可施,只能停下挖掘下一部分。”虽然很可惜,但十分壮观,值得一看。
这次旅行,很有意义,我不仅玩的开心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下次的旅行也能如此。
【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暑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暑期研学旅行活动05-27
研学旅行作文01-10
研学旅行的作文02-14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06-02
研学旅行的心得体会03-03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05-16
暑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05-18
[通用]研学旅行心得体会08-27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范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