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党政资料>事迹材料>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时间:2023-02-26 15:41:2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为了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 郑 琦

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郑琦,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65岁。1958年7月,我从当阳师范毕业,到当阳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小学教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曾经在6所乡村小学工作过。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从事语文和音乐教学,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我还担任着5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

  从当教师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爱得越深。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教导我,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做事要踏实执著,要看到美好,要同情弱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老人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特别疼爱孩子。在学生面前,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姐姐也做了老师。她跟母亲一样,深受学生爱戴。母亲和姐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从小就感受到做教师的光荣和神圣,我一直向往,长大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好老师。

  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我感到最满足的是做一名教师的成就感。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于建明的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调皮”,老师和家长提到他就直摇头,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未尽责的老师。我找到小建明的父母,说:“让他跟我住吧!”有同事劝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孩子哪还教得好!”我暗下决心:“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

  我把于建明接过来,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晚上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家访时也把他带着,跟他聊天、讲故事。开始,他并不理解,有一天晚上,趁我开会时偷偷跑了。我赶了10多里路,硬是把他从竹林里拽了回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我摔倒了好几次,弄了一身的泥巴。于建明终于被感动了。慢慢地,他改掉了贪玩、打架的坏毛病,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还成了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

  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教“调皮”学生有爱心,还有些办法,于是,家长们常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也很乐意,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后来,我只要听说哪个孩子比较调皮、哪个孩子没人管、哪个孩子上学太远,我都要把他们接到我这儿来。时间长了,我这里总有一群孩子围在身边,有的住一两个星期,有的一住几年。孩子们成了我生活中的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也保持了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

  我觉得,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建设者都成为有文化的人。在农村,有些家长因为家里困难,或者认为孩子读了书也没什么用,使有的孩子没能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了。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这么多年来,只要听说谁家的孩子辍了学,不管是不是我教的,也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上门做工作。曾经有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没来报到,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她家。可她的家长一见到我就说,家里没钱再供孩子上学了,孩子也不愿意读书了。我费尽口舌,反复劝说,直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转变。后来,他们把孩子送回了学校。我几乎每学期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

  我所教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但更多的是回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希望每一个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

  1963年,雷锋的事迹报道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雷锋是同龄人,他的事迹很平凡,也很伟大,我想,他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我专门买来笔记本,抄雷锋日记,写学习心得。我把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珍藏起来,还将雷锋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从那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直激励着我。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孩子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

  每当我看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时,我心里总会涌现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希望。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红领巾事业中,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创办了“校外少年之家”,设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1984年,因为我在红领巾事业中做出了一点成绩,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叮嘱我们:“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那次北京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终生献给红领巾事业的决心。

  就在那一年,我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是党的教育让我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所从事的红领巾事业也是党的事业,所以,我要做党的人。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誓言。这一直是支撑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党的83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2000年,我退休前夕了,三个儿女都要我和老伴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我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和失落。我就这样离开吗?我真的舍不得。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学校附近买间房子,建个可以让学生看书、活动的场所,让那些放学后没人管的孩子们多个好去处。于是,我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了,找儿女们凑了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农舍,教育局很支持,把这个活动场所命名为“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

  2002年春天,我听说我们村14岁的柳月和继母关系不好,离家出走,辍了学,我和她爸爸跑到城里,找了一处又一处,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她,我把她带到自己家,让老伴为她梳洗,缝制新衣服,慢慢开导她;我又找到她的继母,耐心劝导,母女关系渐渐缓和了,柳月终于开口叫了妈妈。现在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我记不清究竟帮助过多少个孩子,有人帮我算了一下,近5年来,我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有260多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有1万5千多人次。我想,这些数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能为教育多做点事,能给孩子多一点爱,这一直是我的心愿。

  现在,我的门口已经挂了7块牌子,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文化科技中心户”等等。我想,这每一块牌子都饱含着组织的重托、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仍然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些孩子,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有了这些充实而快乐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这个活动中心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这个活动中心。在这里,我继续做着关爱未成年人的工作,延伸着我的教师梦!

  我真诚地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领导、同事和父老乡亲,感谢我的家人,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将永远铭记胡锦涛语重心长的嘱托,为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奋斗一辈子!

  谢谢大家!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杨 静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杨静,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十年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岗位。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井岗小学这个难忘的地方度过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设备简陋,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每当上音乐课时,我们就把这台皮带上打了补丁的风琴抬到教室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着郑老师,听他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经典的少儿歌曲。有一次,郑老师向我招招手,让我单独唱一遍。我有些紧张,他却已经弹起过门,对我点点头,微笑着,期待着。顿时一股暖流弥漫了全身,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放开嗓门大声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我听到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也看到了郑老师那双异常兴奋的眼睛。

  从此,郑老师把音乐的种子悄悄地种在了我的心底,把我带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在他的辅导下,我进步非常快,而且对音乐越来越着迷。

  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建议妈妈给我买一台电子琴。妈妈不知道电子琴是什么,有点不情愿。郑老师耐心解释说:“杨静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乐感特别强。不仅歌唱得好,弹风琴还一学就会。孩子是块学音乐的料,要好好培养!”妈妈还是不放心地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用吗?”郑老师有些激动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这些做老师、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了她!”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音乐和电子琴我们都不懂,但我就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说行,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

  不久,妈妈真的托人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淡绿色的,好漂亮啊!我十分珍惜,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它。疯狂地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确进步不小,但过了不久,不知怎么又停滞不前。这时,郑老师又及时地出现了。他兴奋地对我说:“暑假期间,育溪镇上要举办一个电子琴培训班,是城里来的专业老师上课,你想不想去?”我连忙点了点头,说:想去!可妈妈会同意吗?我又有些担心。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愿意学,其余的事情我来办,我去跟你妈妈做工作。”于是我坐上郑老师的自行车回了家。这一次他只是说:“乡里的孩子能到城里享受同等的教育,进步自然就会更快。”妈妈也看到我学琴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十分支持,可是一想到育溪镇离我家30里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当时又有些犹豫。郑老师似乎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他说:“到育溪镇我家要近一半的路,就让孩子到我家住,我来接送!”

  就这样,我带着心爱的电子琴住进了郑老师家。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早上,他骑着自行车送我到镇上学琴;晚上,再骑10多里山路把我接回来。培训班的同学都一直以为他就是我爸爸。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直到放学时还下个不停。眼看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非常着急,眼巴巴地等着郑老师。天快黑了,可他还没来,我急得快哭了。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高兴极了,不顾一切扑了过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郑老师全身湿透,一身泥水。原来,他刚出门就摔了一跤,车也摔坏了,他是推着车步行了10多里泥泞的山路来的啊!郑老师一边给我穿上雨衣,把我抱上自行车,一边说:“等急了吧?走,回家去!”那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郑老师躬着身子吃力地推着车,不知怎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在那年,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却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此后的几年暑假,郑老师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声乐班,我依然住在他家。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一个闲谈的机会,我向郑老师问起了他当时的想法,他很平静地说:“如果发现了一块玉而不去雕琢它,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不仅如此,郑老师还鼓励我们拿出勇气,放飞梦想。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在他的宿舍里看到了一本《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身穿海军裤、女孩子身穿宽宽的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老师介绍说:“这是校服,虽然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我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郑老师却说:“喜欢吗?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穿上这样漂亮的校服!”从此,我们开始了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历程。郑老师带着我们开垦山上的荒地,种花生、点黄豆,师生一起勤工俭学。劳动非常辛苦,为手上的血泡我们没少疼得流泪。丰收后,郑老师高高兴兴地给我们量尺码,寄出了汇款单,不久,在周围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却已经穿上了从北京定做的新校服。穿上新校服,更增添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永远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新校服的那年“六一”,那天的庆祝仪式举行得格外庄严,清晨的阳光下,郑老师像往常一样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也站得笔直,用比平时更响亮的声音回答:“时刻准备着!”仪式结束后,我才发现,我们都已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呀,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困难,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眼泪!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井岗小学的少先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当阳玉泉寺、关陵庙,远的游览过长江三峡、屈原故里。我们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做过村里的小小投递员、红领巾广播室的播音员。有一次登山比赛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分成几个小组爬山。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比赛开始了,我们大孩子拉着小孩子走,拉不动了就背,背不动了再拉,水壶都交给几个男孩子,全组艰难地行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还写着字:“请到树下看一看!”一个男孩子在树下的草丛中,居然找到了一个文具盒。我们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此后每隔一段路,我们都会发现红布条,要么是学习用品,要么是小玩具,有时也会是一句话:“累了吧?不要怕,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最后,我们组第一个将红旗插上了山顶。现在回想起来,郑老师安排得这么精巧,该花了多少心思呀!我们从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井岗小学,也离开了郑老师,但他教给我的这些知识,他的教师形象却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初中毕业时,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读重点高中,可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阳师范音乐专业--因为我想做一个像郑老师那样的老师!

  三年后,我毕业分配到河溶镇前华小学,但在那儿我却差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所学校建在坟场上,荒草比我的个头还高,阴暗潮湿的宿舍里时常有蜈蚣、蜘蛛、老鼠光顾。有一回,我晒在操场边的棉被上竟然盘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毒蛇!当时我就吓得尖叫起来。整整一个星期,我蜷在一张破藤椅上熬了一夜又一夜,到了周末,我逃命似地跑回家,说什么再也不去那里上班了。

  父母无奈,只好向郑老师求助。见到郑老师,我就像见到救星一样,委屈的泪水顿时溢满眼眶。等我哭够了,郑老师才对我说:“学校条件差算什么?难道比我们当年的井岗小学还差?你就甘心为这么点儿困难放弃你的教师梦吗?想想教师的职责,想想那些可爱的孩子,你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看到老师期望的目光,想到自己曾立下的誓言,我羞愧地低下了头。那天我连夜赶回学校,又回到了那个艰苦而又蕴藏着自己梦想的地方。我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们身上。那年的“六一”,我给孩子们编排的节目在全镇文艺汇演上获得了一等奖,村里的书记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前华小学的孩子从来没有这么露过脸哪!”

  有一次,我的学生李乔的爸爸因车祸昏迷住院,每次周末回家我都把他带着,让他见见爸爸,然后在我家吃住。同事们见我这样做,都说:“真不愧是郑老师的学生啊!”

  四个星期后,通过医院的救治,在孩子的声声呼唤下,他爸爸终于醒了过来。

  后来,郑老师又鼓励我说,现在教小学,中专学历肯定不够,于是我又自修了专科和本科。由于我工作努力,连续几次被评为当阳市优秀教师、宜昌市师德先进个人。

  在郑老师的关注下,我一路走来,在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挥洒着热情,不断收获着欢乐与感动。

  我又想起了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终于明白:“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我决心以郑老师为楷模,用一个人民教师的执著、爱心和责任,用我的全部热情去续写那无悔的人生!

  谢谢大家!

  ◇郑老师是我最亲的人 周志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叫周志富,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初中学生。

  我的童年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

  我的不幸是从7岁开始的,而我的幸运也是从7岁开始的。那一年,我妈妈嫌家里穷,抛下我和爸爸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同龄的孩子们都上学去了,而我只能跟着爸爸到地里打猪草。有一次,我走到一片树林前,隐隐约约听见林子那边有唱歌的声音,听别人说唱歌的地方就是学校。我面对那片树林,痴痴地想啊,我要是能够上学读书该多好!

  一天中午,我跟着爸爸正在打猪草。只见一个人走了过来,那个人就是郑老师。他向我们打招呼:“请问周志富的家在哪儿?”爸爸指着我说:“他就是我儿子周志富,你找他有事吗?”郑老师走近我,摸摸我的头,掏出手帕擦掉我脸上的汗,心疼地说:“多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让他去上学呢?”爸爸叹了口气说:“家里穷,没钱呀!”郑老师疼爱地拉起我的手,认真地对爸爸说:“这孩子就交给我吧!让他跟我去读书!”就这样,我坐上了郑老师的自行车来到他家。一进门,郑老师就对郑妈妈说:“快,倒盆热水来,我给这个孩子洗个澡!”这是我第一次让一个的陌生人给我洗澡。好热的水!好香的肥皂!好软的毛巾!好大的一双手!从此,我有了全新的童年生活。

  我终于上学了,可有些同学老是欺负我。一次,我正在操场上玩,几个同学围拢来,笑我是没娘的野孩子。有的朝我身上扔石子,有的上来推推搡搡。我气极了,和他们打了起来。他们一拥而上,把我打倒在地。晚上回到家,郑老师看到我脸上的伤痕,问明了事由,把我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周志富不是野孩子!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孩子!”我心里一热,紧紧抱着郑老师哭了起来。后来,郑老师耐心地教育了那些同学,从那以后,他们不仅没有再欺负我,还主动和我玩,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

  有一次同学过生日邀请我去玩,那欢乐的情景让我好羡慕好羡慕,我想,我怎么没生日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迷迷糊糊地从梦中醒来,感到手里沉甸甸的,睁眼一看:哟!是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我知道这糖一定是郑老师给的。赶忙穿上衣服,开门出去问郑老师。正在收拾房间的郑老师一见我,就丢下手中的活儿,把我抱起来,深情地说:“志富,祝你生日快乐!”生日?我的生日!见餐桌上早已摆好了蛋糕,我高兴得蹦起来!洗过脸,郑老师抱着我坐下,郑妈妈把一块蛋糕递到我手里,笑眯眯地说:“志富,你又长大一岁了!”吃完了蛋糕,郑老师和郑妈妈把我带到街上,为我买衣服、买鞋子。郑老师把一套海军蓝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叫我转着身子让他看,说:“就拿这套,威风,长大了当个解放军!”在回家的路上,我穿着新衣服,挺起胸,可神气啦!很多人好奇地问:“郑老师,这是你的儿子?”郑老师和郑妈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笑了。郑妈妈说:“对!是我们的小儿子!”他们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一人牵着我的一只手,我感到好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要过年了。郑老师和郑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和节日礼物。腊月二十八那一天,郑老师带着我回自己家。我既想回家看爸爸,又舍不得离开郑老师和郑妈妈,心里很矛盾。可郑老师只顾骑自行车,好像根本不知道我的心事。回到家,爸爸连忙迎出来,抱歉地说:“哎呀,郑老师,真不好意思,我正准备去接志富的。”郑老师笑着说:“你弄错了,我和志富是来接你去一块儿过年的!”一听说是接爸爸去过年,我高兴极了,一下子从车子上跳下来,跑到爸爸跟前说:“爸,快跟我们走吧!”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郑老师,志富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我还去你家过年,人家会怎么说呀?”郑老师想了想,就没有再坚持,从兜里掏出100元钱给他,叫爸爸好好过个年。临走时,爸爸对我说:“志富,要记住,郑老师比爸爸还亲!郑老师是咱家的大恩人!”爸爸说完就忍不住哭了,我第一次看见他哭,我的鼻子也酸酸的。大年三十,郑老师的几个孩子都回家来了。吃团年饭时,他们都争着为我夹菜,抢着给我倒饮料。吃了饭,他们还一直陪我欢度除夕。第二天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两个小红包!我知道那是郑老师和郑妈妈给我这个小儿子的压岁钱!

  我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郑老师退休了。我想郑老师退休后也许不会再管我了。今后我可怎么办?可是没想到,郑老师和从前一样,仍然让我住在他的家里,每天用自行车送我上学,给我钱让我在学校吃午饭,放学时又去接我回家。

  一天下午,下起了大雨,郑老师来接我回家,只有一把雨伞,他尽往我这边倾斜。那天的雨实在太大,到家时,我俩的衣服被淋得透湿,都感冒了。郑老师年纪大,感冒得更严重。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了床,只好催郑妈妈带我去看医生。打了针、吃了药,我的病渐渐好转。病好了,该上学了。郑老师还要坚持送我上学,郑妈妈说:“我来送吧!”这一次上学,就成了两个人送我。郑妈妈牵着手送我,而郑老师是靠在门边用目光送我。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郑老师那慈父般的温暖。

  12岁时,爸爸外出打工,至今没有回来,爸爸妈妈都没有了音讯。我要上初中了,郑老师为我准备好被子、衣服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把我送到新学校。他又是为我交费用,又是帮我整理床铺,然后找到班主任说:“帮我管好这个孩子,有事尽管找我,我随叫随到!”

  隔三岔五,郑老师总要到学校来看我。问我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和同学的关系好不好,学习跟不跟得上,每次还会为我留下零花钱。而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烦恼,我都愿意找郑老师说说,在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了父亲。

  有一天放学回家,郑老师和郑妈妈都不在家。邻居说,他们为筹建校外辅导站都到街上买书去了。我想,我也长大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这儿应该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们。我匆匆收拾了行李,回到了我自己的家。刚刚收拾好床铺,郑老师和郑妈妈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了。郑老师一进屋就生气地问:“你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还把行李都带回来了,是嫌我们对你不好吗?快跟我们回家!”我愣了很久,才开口说:“郑老师,郑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再给你们添麻烦,我应该学会独立生活!”郑老师和郑妈妈见我执意不肯回去,最后只好给了我100多块钱,并再三叮嘱我,晚上要关紧门窗,注意安全,遇到困难马上去找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郑老师和郑妈妈。他们关切地问我昨晚过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再次要求我跟他们回去。我安慰他们说:“你们都看见了,我真的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放心吧!”

  打那以后,郑老师和郑妈妈经常来看我,有时还一定要看我把饭做好了才放心地离开。我虽然生活在自己家里,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总觉得家里还有两双眼睛在关注着我,有两个人在陪伴着我,我生活得并不孤独。

  我有亲生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是郑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有了比父母还亲的人!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今年我已经15岁了,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一个好学生;是郑老师让我尝到爱的滋味!

  有句话藏在我的心里整整8年了,我在梦中喊过无数次,在心底喊过无数次。今天,我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郑老师一声:

  --爸爸!

  谢谢大家!

  ◇郑老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阮建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阮建平,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民。

  我是郑琦老师的学生。在我小学到初中9年学生生活中,郑老师只教过我3年小学。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郑老师始终关爱着我,指导和帮助着我。可以说,郑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1996年,我因1分之差中考落榜,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后去做什么好呢?去复读,精神压力大,没有把握;外出打工,一无门路,二无技术。我感到无路可走,十分苦闷,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睡大觉。

  我落榜的事不知怎么传到郑老师那里。一天下午,郑老师来到我家,望着他慈父般的眼神,我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郑老师给我擦掉眼泪,动情地说:“别这样,谁说中考落榜了就没有希望?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走出一条路来!”

  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使我从苦闷中抬起头来。临别时,他指着我屋后那片山坡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屋后这么好一片山地,怎么不开发出来种果树呢?”

  说到我屋后那40多亩山地,荆棘丛生,茅草遍地,黑森森的一片,鸡和狗都从不往里钻,开发它,还不把人累个半死?郑老师见我有畏难情绪,又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听过吧?你一个小青年,年轻体壮的,怕什么?把这片山地承包下来,一年开发一点,两三年,你屋后就变成花果山了。”送别了郑老师,我连夜把砍刀磨得锋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上了山。没想到郑老师也赶来了,他说:“今天星期六,没事,我来陪你。”砍了几分地,手上就打满了血泡。第二天,浑身疼得像散了架,我真不想干了。没想到,这一天清早,郑老师又骑着自行车赶来了。看着已经50多岁的郑老师,我什么话都不好说。

  两亩五分山地终于开发出来了。可栽什么果树呢?

  正在我犯难的时候,郑老师告诉我,凤凰山果树综合开发基地栽培的金水柑是有名的优良品种,他约我去看看。我用摩托车驮上郑老师,正要出门,郑老师说:“不忙,把水带上。”我说:“到路上去买,一瓶矿泉水才两块钱。”郑老师说:“把钱省着,两块钱可以多买好几棵树苗。”我又是感动又是惭愧,郑老师是让我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啊!

  经过实地考察,栽金水柑的事定下来了。可是怎样栽培,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就在这时,郑老师给我送来了《农村百事通》、《果农之友》几本杂志,说是特地为我订的,我给他钱,他硬是不要,说等到以后吃我的果子。打那以后,我就请郑老师代订有关杂志。有一次,他冒着大雨,推着自行车,把杂志送到我家。我一看,除了用塑料袋紧紧包裹的杂志没打湿外,他衣裳湿透,浑身是泥。我双手接过杂志,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照着书上的知识去实践。有些技术,比如果树的剪枝、拉条,书上写了,但面对满树枝条,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又是郑老师到市里给我请来一个农艺师作示范,手把手地教。

  2000年金秋,我栽培的金水柑挂果了,当年就收了500多公斤,心里非常高兴。这些果实,都浸透了郑老师的心血啊!于是,我摘了些金水柑给郑老师送去。郑老师拿起一个果子,左看看右瞧瞧,掰开来尝了两瓣,笑眯眯地说:“行啊你!可你还不能停步,要扩大规模,要把附近的农户都带动起来。”

  真没想到他考虑得这么深远,他是要我更上一层楼啊!

  那天,他留我吃饭,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要我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为入党已追求了16年!咱师生俩就一起努力吧!”

  从郑老师家里回来,我想了很多很多。他自己不是党员,却动员他的学生和他一道向党组织靠拢,这,使我非常感动。是啊!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农村青年,就应该充满理想,大有作为。

  后来,郑老师特地给我送来《党章》和几本相关读物,让我学习,还和我交流学习体会,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不久,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打那以后,我积极努力,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辜负郑老师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把屋后40多亩荒山,全部开发成果园,栽上了金水柑、关公李、胡柚、寿桃,还建了6亩多苗圃,培育桃、李、杏、梨优良果苗10万多株。昔日的荒山坡,真的成了花果山。我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我家已经建起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全家生活富足美满。

  我富了,但我不能满足一家富,应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在我的带动下,全村农民已开发出1000多亩果园。我家果园还成了镇技术站的教学示范基地。我为果农传授技术、提供信息、联系销售,一分钱的报酬都不要,我帮扶的农民,不少已经富起来了,仅果树收入一项,平均每户就增加1万元以上!

  2003年7月1日,面对庄严的党旗,我含着眼泪,举起了右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我还不满22岁!

  在我的家乡,男青年结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就说我自己,曾先后谈过几个女朋友,后来都没有成功。2004年春天,郑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又找上门来,为我介绍了一个叫朱灵芝的姑娘。灵芝是郑老师那个村的,我俩的情况他知根知底,由他亲自当红娘,我俩的事一说即合。

  举行婚礼的头一天,郑老师上门帮助张罗,大红“喜”字往哪里贴,鲜花该怎样摆,点点滴滴,他都安排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新娘接进门,在酒席上,我同新娘子恭恭敬敬地给郑老师敬酒,不知怎地,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郑老师与我非亲非故,我落榜回村,今后的路怎么走,他完全可以不管,然而,正是在这个关头,他不仅给我指明方向,还亲手把我扶上马,一路相伴;当我在种植业上有了可喜的开端,是他及时地从思想上开导我,启迪我,给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我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我的婚姻大事上,又是他亲自当红娘,使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我明白,郑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是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郑老师是要让我成为有用之材,是要我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有用之材。是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是大有作为的。

  我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我要像郑老师那样,做一个充满爱心、自强不息的人,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一生为了孩子 夏 雨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夏雨,是湖北宜昌的一名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走近郑琦老师,走近一颗纯洁而又高尚的心灵。

  今年65岁的郑老师,有47个年头是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因为孩子,他选择了偏僻的乡村小学;因为孩子,他受过莫大的委屈;因为孩子,他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样是因为孩子,他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义无反顾?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年过花甲仍不肯停步?

  带着这些问题,在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了郑老师家的那个小院。

  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三间瓦房,里面放着简单的家具,干净整洁。这又是个与众不同的小院:“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块匾牌挂在门前,院内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跷跷板上、秋千架下、乒乓球台前、风琴旁,总有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后面是图书室,近5000册图书和满架的报刊杂志摆放在房子的四周,桌上几本蓝色的活页夹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本,原来是100多篇稚嫩的读书心得,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我随手翻开坝陵小学五(一)班周雨写的《读〈科学幻想〉有感》、坝陵小学五(二)班卢伦写的《读〈外国童话故事世界〉有感》,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起来,郑老师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交来的,在我这儿借书就一个要求,还书的时候交篇读书心得。我又翻看了一本借书登记簿,只见井岗小学魏玉文《中国童话》、桐树垭村于双《少年人生》等借书登记记载得清清楚楚,我仔细地数了数,仅这本借书登记簿就记有129人,借书157本!

  我没想到,在郑老师这个小小的图书室里借书的孩子竟有这么多;我更没想到的是郑老师这种独特的借书方法:借书不收费,还书交心得。我体会到了郑老师引导孩子学会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抽屉里,我找到了郑老师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些零散资料,有的记在备课本上,有的记在作业本上,有的就是用白纸装订而成的。资料中记载着郑老师的一些活动:组织孩子们开展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文明礼仪等兴趣小组,带领孩子们访问抗暴英雄余成,请退休老干部对同学们进行革命理想教育,请交警上道路交通法规课,组织学生参观当阳电视塔、当阳火车站,游临沮公园……郑老师关爱未成年人、教育孩子们的一幕幕,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眼前回放。

  在郑老师家的左厢房里,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埋头写字的孩子。他叫魏明,今年15岁。他不是郑老师的孙子,而是这个家里的特殊成员。他妈妈告诉我,儿子读了4年书,连基本数字都数不过来,笔也拿不好,只好让他辍学。大家都对魏明失去了信心,郑老师却把这个智力发育比较迟缓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

  魏明跟郑老师只住了一年,就完全变了个样!他不仅可以从1数到1000,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能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魏明学会了扫地、做饭、洗衣、种菜,大人不在家的时候,还能招待客人。我不知道,郑老师在魏明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我知道,光学写2,就用掉了一个练习本,光学扫地,就弄坏了20多把扫帚。

  那天,在魏明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里,他一改平时的迟钝和怯懦,给我朗读了他最喜欢的故事《丑小鸭》。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回答:“因为郑老师说,我也能够变成白天鹅!”我心里一震,变成白天鹅?希望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

  翻开魏明写的比许多正常孩子还要工整的一摞作业本,我想,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有的人也许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一些帮助,但又有多少人能像郑老师这样,让他一年四季住在自己家中,滴水穿石般地呵护他、教育他、改变他呢?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么,郑老师对魏明的爱,又是怎样一种爱的境界呢?

  从乡亲们那里,我听到了太多郑老师的故事。2000年,郑老师家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刚刚建成,雨禾是最早在这里获得快乐的一个孩子。2002年的一天,细心的郑老师发现最近没听到雨禾的笑声了,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他蹬起自行车找到了雨禾家。小雨禾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父母离婚后外出打工,谁都不管孩子。家散了,田荒了,14岁的雨禾吃喝都成问题,今天这里蹭一顿饭,明天那里混一夜,涉世不深的他受人唆使偷电线,进了派出所。之后,谁家都不愿再收留这个孩子了,雨禾成了一个流浪儿。

  看到眼前的雨禾,郑老师心里一酸:“孩子,走,到我家去!”蓬头垢面的雨禾吃饱了,抬头发现郑老师正慈祥地看着他。受够了白眼和冷漠的小雨禾,突然被一种巨大的温暖所包围,回想起漂泊流浪的日子,看着眼前的郑老师,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郑老师不仅将雨禾接到家中,还鼓励他自食其力。后来,雨禾找到一份工作,郑老师还经常去看望他,鼓励他走正道,硬是把他从犯罪边缘拉了回来。

  瓦家河是井岗村20多个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因为没有桥,孩子们只能踩着石头过河。每次下大雨,河水疯涨,郑老师就赤着脚、挽着裤腿等在河边,来一个学生他就背一个,直到把最后一个学生背过河。这一背就是3年!村干部感动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希珍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

  村民感动了,他们纷纷捐款捐物,踊跃参加修桥劳动。桥修好了,大家都叫它“尊师爱生桥”。

  调皮贪玩的孩子晓刚在郑老师的小院里找回了学习的乐趣;不懂法的少年李峰替老板买卖黑市炸药,是郑老师让他重走正路;汪海两兄弟与父亲不和,闹上法庭要断绝父子关系,是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使全家人第一次过了个和和美美的春节。

  听说记者来了,朴实、真诚的老乡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郑老师的好。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他的足迹从学校延伸到小院,从小院延伸到社会;他的关爱不仅倾注在孩子的学校时光,而且延伸到孩子的一辈子!这是怎样一种深厚的情怀,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想,这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他家人坚定的支持,也饱含着他家人付出的心血。郑老师的女儿郑华云一边帮母亲料理家务,一边给我讲了一些往事:

  打她记事起,他们家就像个学生驿站,父亲经常带学生回家吃住。她和两个哥哥都知道,要想闻到肉香味儿,必定要等到有学生来。母亲一个人种着10来亩地,还要管三个孩子。1985年的农忙季节,母亲累倒了,父亲赶回家,母亲靠在床上抱怨农活如何如何累,孩子们如何如何不听话。碰巧,14岁的郑华云站在旁边,就多说了几句她的不是。父亲生气了,大声责备华云:“哪有姑娘不帮妈妈做事的!”华云从来没看见父亲发这么大的脾气。晚上,她满怀委屈地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她被屋外的声音吵醒了。原来父亲竟扬了一夜的谷!父亲走到华云跟前,摸着女儿的头,声音沙哑地说:“华云啊,爸爸对不起你们,都怪我忙,顾不上家里,你可要懂事呀,多帮帮你妈妈!”说完就骑上自行车匆匆去了学校。华云含着眼泪靠在门边,默默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这时,母亲走过来,叹了口气:“在你爸爸心里,工作和学生永远第一,我们母子几个第二,他自己--排在最后。”说到这里,华云的眼泪掉了下来。我想,那一刻,她已经理解了父亲。

  2000年,郑老师退休前,三个儿女早就做好了打算,等郑老师退休了,就把两老都接到城里享享福。那天儿女们专程回家,大儿子兴致勃勃地说他在近郊看中了一套房子,只要一万多块钱,不仅离兄妹三个近,而且将来还可以升值。大家都很兴奋。

  唯独郑老师不吱声。最后,他艰难地开口,说他想卖掉现在的房子,在离几所学校都很近的地方买一处农舍,搞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放学了多个玩的地方。停了停,他又小声说,这处农舍也要一万多块钱,家里没什么积蓄,卖了房子钱也不够,还希望几个子女借点钱给他。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说话,好好的一场家庭会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母亲找到城里,反过来劝儿女们:“你爸爸这几天完全垮了!就依了他吧,你爸这个人,一辈子就牵挂着乡里的孩子,要是退了休见不到他们,我怕他受不了。”说到这里,她眼圈一红,竟说不下去了。儿女们终于深深体会到:原来,父亲是用整个生命在爱那些孩子呀!

  这以后,郑老师容光焕发,开始了新的创业。两个60岁的老人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硬是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在一个乱石岗上平整出近8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为把他家后房腾出一间作校外辅导站活动室,老两口整整搬了一天!子女们被他的激情深深感染,学过木匠的大儿子牵电线打家具,二儿子买来了石桌石凳,焊好了跷跷板,女儿则帮母亲料理家务。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终于建好了!这个布置精巧、饱含爱心的孩子乐园,是郑老师全家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礼物!

  这个活动中心凝聚着郑老师的爱心与责任,它不仅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十里八乡的孩子,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它也感动激励着一方百姓,成为乡村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郑老师退休以后继续挥洒热情的舞台,这里延伸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这里延伸着他的人生梦想!

  追寻郑老师的脚步,我走过鲜花盛开的小院,走过书声朗朗的校园,走过满目葱茏的水牛山,走过波光粼粼的瓦家河,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凡、琐碎的小事,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郑老师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坚持做了47年,做成了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

  郑老师,您真的是一生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生!我们向您致敬!

  谢谢大家!

【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相关文章:

在先进事迹报告团上的发言08-15

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汇报08-12

冯小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08-03

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08-12

盖军衔同志先进事迹08-19

押运中心***同志先进事迹08-16

张大青同志先进事迹08-16

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听后感08-24

学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心得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