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
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
(按姓氏拼音排序)
一、 高秉仁医师事迹材料
高秉仁,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新一代我国中青年心血管外科专家,在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的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高的学术造诣。现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高原危重病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教材评审委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甘肃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甘肃省医学会和兰州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核准执业者。《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会“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现代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特约编委。曾荣获“青年教师成才奖”、 1998年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2002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首批人选。
在心血管外科领域耕耘了27个春秋的高秉仁教授在医、教、研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高秉仁教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临床工作,在西北高原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设备贫瘠的条件下,知难而进,艰苦创业,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与同事们一道,团结一心、勤奋钻研,奋勇拼搏,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体现到医疗工作中。同时非常注重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前沿,在微创心脏外科等多个研究领域均进行长期的连续性深入研究,开创了多项新业务。不论是在担任甘肃省心血管医院副院长还是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的工作中他都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成为西北高原甘肃省心血管外科专家。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注重学科建设,大力扶持心胸外科的亚专业,紧跟学科前沿,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使兰大二院心胸外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了兄弟医院20余年走过的历程和发展速度;同时在科室管理方面努力达到战略管理层次,让一个全院较差的科室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院内名列前茅的科室,展示出了他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仅2008年共完成各类手术780例,其中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200余例手术,右腋下微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69例,法洛四联症和复杂心脏畸形手术43例。疗效优良,各类手术总体治愈率达98%,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心脏外科专家,高秉仁教授博极医源,不断创新,勇攀新高峰,早在1996年率先在甘肃省开展了微创心脏外科;次年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了腋下微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了同种带瓣动脉移植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率先在甘肃省完成了首例大动脉转位的根治手术。近几年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先后开展的瓣膜置换术中房颤的射频消融技术、冠状动脉肌桥切开成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主动脉夹层象鼻支架手术及微创介入覆膜支架置入术及冠脉外科手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8余项,均达到省内领先的地位或国内先进行列水平。部分项目填补了省内和西北地区的空白甚至国内空白。在临床工作中,他承担了科室大部分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每年以精湛的技术亲自主刀完成心脏手术约130余例,其中多数为重症或疑难病例,如年龄2个月的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广泛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在体外循环中停循环的同期手术治疗和78岁高龄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他在早年完成甘肃省首例巨大室壁瘤切除同期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近年来此项业务已成为常规手术位于国内先进行列;右腋下小切口先心病修补、主动脉瓣替换、佛氏窦瘤破裂的修补等微创心脏外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国外国际性杂志2篇,国家级和中文核心期刊38篇。参编专著3部,参编16余万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遗传病学》获全国优秀专著。完成甘肃省级和教育卫生厅级科研基金课题15余项;获科技进步成果奖10余项,其中“微创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 “抗钙化同种带瓣膜动脉液氮低温保存及其活性的研究”; “病残儿的病因学调查研究及其防治对策”; “甘肃省五地市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学研究”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医院心外科的领军人物,把人才梯队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高秉仁教授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以博大的情怀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结合每名医生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主攻方向,为使大家尽快掌握复杂先心病技术,他常常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操作技能,无私的将个人经验与手术技巧传授给每一位医师,快速提高了心外科整体医疗水平。他着眼科室长远发展建设,注重挖掘、培养、贮备人才,先后选派多人次在外研修,还选派1人到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和Imperial College学习心血管外科,目前科室有博士3人,硕士以上学历7人,大家都以他的敬业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楷模,共同打造一流的团队,使学科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科研和教学体系。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注重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完成研究生的导师工作,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7人,研究生毕业后均成为各单位的临床和学术骨干力量。再读博士研究生5人,再读硕士研究生8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1、民政部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遴选心外科优秀专家,甘肃省民政厅选定高秉仁教授,于2006年9月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签订协议,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成为“残疾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先心病修补手术项目的定点医院。在一年半救助先心病儿童250余名。使先心病孤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精神压力。高秉仁教授在该项目总结大会上获得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积极响应卫生厅号召,在科室设立了济困病房,面向农村特困家庭和城市低保户,高秉仁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利用这个平台救治了一大批瓣膜病、冠心病和先心病,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幸福家庭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加高大。3、2008年5.12地震后,高秉仁教授积极地奔赴灾区,冒着极大的危险实施救援活动,受到了当地灾区人民和兰州军区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兰州大学校党委领导高度赞扬。
二、 胡建国医师事迹材料
胡建国,男, 1950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外科学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197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1974年分配到湖医附二院外科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詹越教授和孙培吾教授,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一年,1997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进修访问半年,专修心脏移植和新生儿心脏外科。198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专业近四十年来,在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器官移植和胸部外科等方面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胸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立志成为一名胸心外科医师开始,胡建国教授始终将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有着崇高的敬业风尚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像亲人般温暖,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检查,耐心解释,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对每一台手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他经常吃住在科室里,有时几夜不能合眼,有时要一两周才能够回家一次。即使身为科主任与教授,在节假日依然坚持回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风雨无阻。胡教授在胸心外科耕耘近四十年,诊治病人数以万计,妙手仁心,急病人所急,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受到病人和同行一致的赞誉。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他深知光有良好的医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决实际病痛。为此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潜心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手术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手术技能,获得了“胡一刀”的美誉。同时他还积极将国外先进的心胸血管外科技术带入国内,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和我省心胸血管外科水平。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Bentall手术同期经主动脉瓣口进行二尖瓣置换,房腔交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左后外侧切口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等。率先在省内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0余项,在省内首先开展冠脉搭桥术获成功,并使之成为常规手术;开展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剥离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移植、肺动脉闭锁行心外导管手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瓣环增宽成形主动脉瓣置换、保留全部瓣叶及腱索进行二尖瓣置换、自体心包三尖瓣再造成形治疗三尖瓣低位、预激综合症外科治疗、全隆突切除成形、食管异物致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抢救成功。开展了非中断心肌供血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包括进行四联症根治、二尖瓣置换和全腔肺动脉连接等复杂手术。
1993年主持胸心外科工作以来,胡教授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新技术,每年获医院新技术成果一等奖,使体外循环手术由1992年的269台次/年升至2007年近2700台次/年,包括普胸手术达4000台次/年,死亡率由9.6%降至2.0%以下。作为科室的领头人,他心系科室,从科室排班到全科整体事务的安排,事必亲躬,为科室整体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善于发挥全科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人力有限和床位不足的条件下,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床位周转,另一方面积极和医院协调,扩大病房,补充人员,有效地解决了床位紧张,病人入院困难的问题,使科室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他成功带领胸心外科于跻身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列,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人员团结协作,在创造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博士生导师,胡教授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他常教导学生们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勇于突破。为此他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甘为绿叶,甘当人梯。对学生们的成功总是适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其失败也给予充分的宽容并指出不足。虽然临床和科务工作繁忙,他仍然尽可能地抽时间在学业上给学生们以悉心指导,生活上问寒问暖。在他的辛勤培养下,目前已有17名博士,10名硕士学成毕业,许多已成为了单位骨干力量,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胡教授深知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前沿和推动力量。他主持完成省重点项目牛颈静脉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原位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研究,并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创造了我国乃至亚洲成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记录,现已成活5年余,并生存良好。
在近四十年的医疗生涯中,胡建国教授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这一宗旨,刻苦钻研、修身立德,不断向着医学科学的高峰迈进,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学识渊博、胸怀宽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他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我省乃至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 倪一鸣医师事迹材料
倪一鸣,男,1956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原浙江医科大学,多次至瑞士苏黎世大学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进修学习,199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聘为硕士生导师,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浙江省心胸外科协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胸心外科教授委员会委员。同时被聘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4种期刊编委。
倪一鸣主任从事心胸外科工作25年余,主刀完成各类心脏大血管及普胸手术5000余例,近年来每年完成心脏大血管手术400余例,各类普胸手术200余例,在全省遥遥领先,而全科室在倪主任带领下,在仅有60张床位的情况下,年均完成2000余台手术,达到很高的周转率。多瓣膜置换,复杂先心矫治,主动脉瘤手术,非体外循环下搭桥等各类心脏手术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呼吸机依赖及尿毒症长期血透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技巧高超,手术操作非常娴熟,尤其在瓣膜置换术上,采用间断缝合技术进行单纯二尖瓣置换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仅11分05秒,双瓣置换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仅33分。而在1999年4月主持开展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仅为36分种,心脏移植受体目前存活已接近10年,且生活质量良好。2000年4月,成功进行了全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另外,在普胸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微创手术,1998年在国内首创腋下不切断背阔肌的小切口进行肺部手术,创伤小且美观,目前已被广泛应用。2005年,在国内首创采用毡片条、心包带、履带式垫片结扎等新方法为多位粗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既往动脉导管手术易撕裂大出血的危险。
倪一鸣教授医术精良,医德医风高尚,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并曾获“浙江省优秀医生”称号。至今主持及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9篇。
四、 孙立忠医师事迹材料
孙立忠,男,1960年出生,满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25年,独立完成或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心血管手术6000余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近2000余例,瓣膜替换手术、冠心病搭桥手术1000余例,主动脉手术1500余例,心脏肿瘤等手术200余例。是我国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全面、完成手术病种多的专家之一。
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业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2项第4完成人,1项第10完成人)。
在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方面业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高教部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高教部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完成大型研究课题8项,在研课题3项,获科研经费近400万元。
积极进行主动脉外科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工作,发表文章100余篇,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次,举办国内主动脉外科学术研讨会3次,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主动脉外科继续教育班1-2期,为我国主动脉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 杨达宽医师事迹材料
杨达宽,男,1951年出生,白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胸心血管外科与器官移植。现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兼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华康复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云南康复医学会会长、云南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委员、云南省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等职。
医术精湛,硕果累累
杨达宽医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他为人宽厚、谦虚、豁达,他心系患者、助人为乐、医德高尚;对业务,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对病人,他宽厚仁慈、关怀备至,深得病人的敬仰和爱戴。他悉心探究胸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三十多年来成功地开展心脏、血管和胸外科手术数千例,无一例医疗失误。20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法国,赴法期间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成绩优秀受聘为外籍胸心血管外科助理教授,1989年10月学成后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把在法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刚回国他就为一位因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的13岁女孩成功进行了肾动脉成型术。此后,他又率先在云南省成功开展了人造血管、大隐静脉移植等多种血管旁路术治疗动脉闭塞症;马房氏综合症体外循环下复合带瓣管道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BENTALL术);双肾动脉重建治疗双肾动脉急性栓塞及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一次性血管重建术等多种高难手术;2002年他在云南又率先成功开展“动脉腔内隔绝术”,为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各科室联合作战的能力,还能为患者节省费用。因此杨达宽医师把主攻方向瞄准了器官移植,1999年10月,他作为组织者和主要的手术者,带领昆院附二院的专家们成功开展了云南省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如今10年过去了,这位患者仍然健康地生活着。2000年9月,杨达宽医师再次带领他的团队在西南地区地方医院中成功开展了首例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为一位饱受扩张性心肌病折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开展,使得附二院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攀升,也为云南省大器官移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杨达宽医师本人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曾在看了他的手术后称赞道:“没有想到在云南还有血管手术做得这么好的外科医师!”
杨达宽医师还把临床工作的经验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1名。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们关爱病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杨达宽医师工作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省人民政府奖励3次。2001年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基层先进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选为中共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
救死扶伤,德艺双馨
杨达宽医师行医33年来,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品质和良好的医德,从不收受病人的红包。一次,他为一位藏民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坚持要送给他4瓶青稞酒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他发现其中还夹有500元钱时当即退还给患者。他自觉以实际行动阐释“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操守,始终把救死扶伤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10月,墨江县有位农民患腹主动脉瘤,不做手术患者将会有生命危险,可是这位农民连温饱都难解决,做手术的花费更无法承受。杨达宽医师带着一名麻醉师和一名外科医生,亲自开车由昆明赶往普洱墨江县,无偿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农民成功施行了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手术。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在杨达宽医师看来,生命高于一切,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最大快乐。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杨达宽医师带领医疗队当晚奔赴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助,他提出就地治疗、就地抢救、减少死亡率的救治方案,并很快制定出医疗计划。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他和医疗队员们毫无畏惧,在极其简陋的帐篷手术室里,凭借过硬的技术,在15天内完成了27例特大手术,抢救了91位重伤员,无一例死亡,他还组织医务人员到村寨救治伤员。为此,他率领的医疗队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他本人则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身为一名亲自参与过云南丽江抗震救灾任务的医务工作者,杨达宽医师心系灾区、情系灾民,及时组织和带领附二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派出了救灾医疗队。在接到伤员转运任务后,他连夜赶到昆医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安排部署接收震区伤员的前期准备工作,仅仅两天时间就配备好了200套病床设施和物资。云南省在“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中共接收244名灾区伤员,附二院就接收了108名伤员及117名陪护家属,其中极危重伤员37人,危重伤员41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4岁,60岁以上的39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成为云南省接收灾区伤员最多、危重伤员最多、老年伤员最多的医院,也因此成为汶川地震外转伤员接收百人以上伤员的唯一外省医院和云南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的主力军。为了让灾区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杨达宽医师亲自参与制定每一位伤员的救治方案,多次参与抢救危重伤员,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救治的108名灾区伤员没有出现一例院内死亡,没有一例院内感染。所有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包括国内外的同行都知道,面对病情异常复杂的大规模伤员群体,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范文先生网收集 www.fwsir.com》
杨达宽医师自担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以来,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不论是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上,还是在医院文化建设、机制改革、民主管理、依法治院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门诊、住院人数翻两番,手术病人数翻三番,业务收入翻五番的跨越式发展。
杨达宽医师大胆创新,2003 年成立了非营利性股份制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这所符合国际现代化医院标准的医院,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家由社会投资并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的医院,它以省级医院的服务、县级医院的收费赢得了民众的赞誉,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石林天奇医院的运行模式得到了卫生部的高度评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云南调研组写入云南医疗改革调研报告,并被中央电视台选入国庆60周年献礼片(卫生篇)。。
身为院长,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杨达宽医师心系医院发展,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求实创新,抓住时机于2002年自筹资金6000余万元为医院购得毗邻土地42亩,对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今投资近8亿元、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改扩建工程已全面顺利启动。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昆医附二院将成为一所花园式的、能与国际交流互动的现代化医院。
六、 赵强医师事迹材料
赵强,男,1964年出生,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已23年,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石美鑫教授,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至美国进修学习,师从著名心脏外科教授Albert Starr,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并成为来自中国的Chief Cardiac Fellow。
目前为国内著名的心脏外科中青年专家,技术全面,影响力强。临床工作方面,在冠心病、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心脏移植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特长有: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心脏手术,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瓣成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心衰的外科治疗,心脏移植,辅助循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等。9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团队年手术量达1000例,本人已积累了冠状动脉搭桥术近10000例、心脏瓣膜手术2000例、大血管手术50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500例、心脏移植50余例的丰富经验。尤其在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已成为南方的领军人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近100%,手术成功率达99%。担任全国大部分省市近百家医院的会诊手术,产生重大社会效应。
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上海市胸心血管外科理事、美国胸外科医生学会(STS)委员。曾为心血管外科中青年论坛发起人之一。担任《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Acta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现代心血管外科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评委。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上海市科技奖评委、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干部保健专家。作为主席团成员,多次参加国内胸心外科学术会议并作执行主席。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与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GH)和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THI)建立良好长久合作关系。
科研成绩突出。科研以冠心病外科、微创和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干细胞和基因组织工程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心力衰竭等方面的系列研究为方向,主持和参加国家、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十五”“十一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默沙东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等。 “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研究”、“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等项目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徐光启科技银奖等奖项。
已参加《现代外科学》、《顾恺时胸部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实用外科学》(第三版)、《冠心病外科治疗学》、《外科并发症的防治》、《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高级解剖学》、《成人心脏外科学》(译)、《心脏外科学》(朱晓东)等9部胸心外科专著的编写。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
教学成果显著。举办华东地区冠心病外科学习班二届。多次在医师协会年会讲课并手术示范。已培养研究生36名,其中博士15名,硕士21名。
【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优秀员工候选人事迹材料01-02
雏鹰奖章(优秀学生)候选人事迹材料06-02
优秀员工候选人事迹材料6篇01-03
优秀员工候选人事迹材料(6篇)01-03
团结之星候选人事迹材料08-18
创新之星候选人事迹材料08-18
忠诚之星候选人事迹材料08-18
尽责之星候选人事迹材料08-18
务实之星候选人事迹材料08-18
市“美德少年”候选人事迹材料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