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省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一)
东花园村里的留守村医
——记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东花园村
湟中县东花园村位于西宁市近郊,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而正值青壮年的70后村医钟生彦也是其中的一员。
1993年,钟生彦高中毕业,到西宁市卫校学习,三年后,他回到了村里,担任了东花园村的村医。2003年,钟生彦又自费考入湟中卫校学习,并顺利拿到中专毕业证。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虽然学业上在不断努力,取得新的成绩,但钟生彦一直坚守在村医这个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一干就是13年。
做为一名村医,经常是一些繁琐、细碎的平凡事,留守在村里的大都除了老人就是孩子。钟生彦每天走家串户,不是为村东头的大爷量血压,就是为村西头的大娘测血糖,东花园村有272户人家,1079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5个,对于这些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他都能了如指掌。对患病老人,钟生彦格外关注。刘生莲老大妈今年76岁了,儿子儿媳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人,刘大妈
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太好,钟大夫经常要上她家去看看,看看最近血压又高了没,嘱咐她吃药。天冷了,他还看看她的炉子旺不旺,帮她提前准备好生炉子的
煤块。听说过几天大妈要去城里的儿子家,他还叮嘱她别忘了量血压,为便于随时了解她的病情,又仔细地将她的手机号记上。对这些留守老人来说,他不仅是
他们的家庭医生,还是他们家里的亲人,看病之余,他陪他们聊聊天,告诉他们怎样注意平时的生活起居、饮食调整。遇到谁家的电视不清楚,他上房去调调天线、谁家的炉子不旺,他给安装好。
王大妈患有糖尿病、还因脑血栓造成偏瘫,行动不便,子女外出打工,钟生彦经常上门服务,每次去了,他先看看她家有啥要干的家务活,为大妈烧水做饭、然后边聊天边了解病情。每次王大妈总是感激地眼含热泪:你比我的儿子还要亲。
是的,钟生彦真心地把村里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乡亲们有需要,他是随叫随到。而在自己的家里,却经常不见他的踪影,常常妻子都在家做好饭了,却不见他来吃饭,原来他还在村卫生室守着老人打点滴。
2014年夏天,钟大爷家的孙子在玩耍时不慎摔倒,伤得较严重,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钟大爷情急之下,来找钟大夫,钟大夫连忙用自己的车带着他们去了就近的西钢医院,一到医院,自己忙着跑前跑后去挂号、取药,直到孩子看完医生,伤口处理完了,他这才放心地回家了。
2014年的冬天,半夜两三点钟,钟生彦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村里一家在办丧事守灵时,发生煤气中毒,当钟生彦赶到时,人已处于昏迷状态,钟生彦当即打开门窗,并静脉助推40毫升高糖,并叫家人迅速将患者送往就近的医院,因处理及时,患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清醒过来了。
钟生彦真诚的服务赢得乡亲们的信赖和赞誉。外出打工的人回村后,都很感激地对他说:要不是你,老人孩子在家就真要出事,有你在,我们出去就放心了。
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处西宁市区周边的东花园村也逐步富起来,钟生彦的努力工作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
2008年,村卫生室由原来简陋的两间扩建到现在的药房、资料室、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一应俱全。在扩建过程中,钟生彦也拿出自己这几年的积蓄20000多元投入其中。钟生彦的妻子张世清当年在四川打工时,也上过职高卫校,为了更加全面、周到的为乡亲们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钟生彦动员妻子也到村卫生室来工作。如今,张世清也成了东花园村的一名村医,主要负责全村的妇幼保健。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这是歌颂当年的"赤脚医生"的歌,也同样是现在的乡村医生的真实写照,乡村医生听着随意,事情却特别多而杂:村民急诊、老人体检、农村卫生、传染病预防、防疫接种……钟生彦的卫生室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除了工作时间没法像城里医生一样有规律外,乡村医生还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打针、按摩、针灸等。还要随访、登记、建档、兼健康素养知识宣传员。钟生彦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他自己不定期地办黑板报,发放各种健康知识手册,播放宣传视频。同时还向村民宣传医改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主动配合卫生院、村委会当好开展基层卫生工作的参谋。工作千头万绪,量大任务重,但钟生彦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使宣传工作做到每家每户,使许多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户户都有明白人,让每一个村民都享受到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一次预防接种工作中,钟生彦来到村砖瓦厂里,这里有从四川过来的几户彝族打工者。虽然是外来的`流动人口,但钟生彦对他们一视同仁,做好服务。有时候,外来人员对此不理解,当钟生彦为他们打预防针时,他们拒绝了,说不需要你来管。钟生彦反复地向他们解释,这不是有病了才打针,是为了不得病才打的针,经过反复解释,他们终于明白了,钟大夫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最后欣然接受预防接种。
在多年的村医工作中,钟生彦深深体会到,村医关注的不仅仅是村民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钟生彦把村民当做自己的亲人,他常常说:乡亲们这样信任我,我所有的付出也心甘情愿。这几年,随着城乡经济的飞速发展,每年外出打工挣的钱也越来越多,比起他们,钟生彦收入不高,但钟生彦以他的淳朴、信任、热爱、无私奉献、勤朴,心系乡亲,心系最需要帮助的人,一如既往地在村医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十几年如一日的热忱,使钟生彦获得许多荣誉,从2012年到201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县优秀乡村医生,对此,他谦虚地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会继续做好医者该做的一切".
供稿: 省人口宣教中心 关青兰
省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二)
瓦日堂草原上的"阿卡曼巴"
—记海南州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村医洛桑久美
他是一位阿卡(僧人),更是一位曼巴(医生)。洛桑久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的村医。
当早晨的第一束阳光照在沙那寺院金色的屋顶时,洛桑久美会带着他的六个徒弟开始早晨的诵经。
洛桑久美11岁就被家人送到这个寺院当"尕阿卡".在寺院里,他遇到当地很有名的活佛藏医多多,在阿克多多那里,他不仅学到佛经,也懂得了一些医学知识。
像菩萨心那样的慈悲,像亲人一样热情,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在他的手上,()摆脱病魔,走向健康。这种仁者为医,普度众生的精神深深影响和鼓励着洛桑久美,小小年纪的洛桑久美从那时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像阿克多多那样当个好医生,为老百姓看病,做善事。
1986年, 15岁的洛桑久美成为沙那村的赤脚医生。从此一干就是30年。
沙那村是兴海县唐乃亥乡较大的行政村,全村有1200人,260户人家分散居住在辽阔的瓦日堂草原上。
近30年来,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洛桑久美为村民无私奉献,村民的病痛是他最挂心的。
沙那村民们夸他"是我们村里最好的人".说他的药货真价实,看病技术高。有时候遇到家庭贫困的人来看病,洛桑久美会免费给他们看病拿药。多年来,他累计为当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数万元。
草原上,山大沟深,路途遥远,每去一家看病,洛桑久美都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但这难不倒洛桑久美,他不辞辛劳地奔波在草原上,足迹遍布沙那村的每一个角落、每顶帐篷。
今年夏季的一天,达布的腿摔坏了,给洛桑久美捎来话,让他去看看。
洛桑久美接到消息后和徒弟骑着摩托就出发了。草原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往往是万里晴空,一片乌云飘来,随即就会狂风大作,暴雨如注。
摩托车基本是在没有路的草地、河沟里行走。暴风雨使瓦日堂草原的夏季气温很快从20几度降为零下,暴雨夹杂着冰雹,向洛桑久美狠狠袭来。摩托车骑不成了,洛桑久美只好推着它,艰难地向草原深处的帐篷走去。这段路程走了近2个小时才赶到达布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瓦日堂草原上生活的牧民至今还延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习惯,孕育出了高原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但一些落后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牧民的健康。
作为村医,洛桑久美要负责全村的公共卫生,他深深感受到保障健康要从源头做起,要改变一些落后的、不卫生的陋习,树立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疾病对牧民的侵袭。洛桑久美奔走在草原上,他挨家挨户做宣传教育,反复地向群众讲解宣传卫生健康预防知识。
草原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洛桑久美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宣传,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还在手机上建起了"沙那村卫生健康群",在里面,他经常宣传一些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知识。
洛桑久美平时翻阅大量的各类医学书籍,记了大量笔记,遇到难题坚持向乡卫生院资深医师、以及大医院专家虚心求教,他掌握了中藏医的许多治疗方法,按摩、艾灸、扎针、放血等。尤其是在痛风、黄疸型肝炎、胆结石这些当地常见病方面,他下了更多功夫去学习研究。
他自己也研制一些藏药,经常去上山采药,晒干、研磨,配制。
洛桑久美高超的医术在当地很有名气,加上他的药货真价实,从不乱收费,为乡亲们看病态度也好,邻近的龙曲村、民族村的人们也都愿意上他这里来看病。
作为僧人,洛桑久美没有成家,可他却有一个大家庭。在他小小的院落里,有六个男孩子,他们从不同地方来,组成一个大家庭。他们都是洛桑久美的徒弟,除了跟着洛桑久美学习佛经外,还学习医学知识。他们一起吃住,一起学习,教他们认识各种藏药,辨别草药,如何研制、保存、配制等。交代他们当天采回的药当天就要处理完毕,有些有毒性的药材还要反复煮。
洛桑久美的家就是村卫生室,他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盛有藏药的瓶子罐子,以及各种藏汉语的健康知识宣传画册。洛桑久美常说的话是:我一个出家人,不需要多的钱财,我只有学好看病的本领,为村民们好好看病,这就是我一生的财富。
瓦日堂草原上的笈笈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而洛桑久美为乡亲们看病的热忱没有变,他一如既往地守护着这片草原上牧民们的健康。
供稿: 省人口宣教中心 关青兰
省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三)
甘肃省优秀乡村医生、酒泉市名中医杨学仁先进事迹
杨学仁同志,男,1953年7月出生,是甘肃省酒泉市金佛寺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l971年任酒泉市金佛寺镇西坪村医生所医生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1个春秋。在他的努力下不断的改善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从一开始租借的8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到现在200多平米的业务用房,从当时的"缺医少药"到现在的"小病不出村",为患者创造了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他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勤勤恳恳,坚持为群众服务、诊治,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一、政治思想方面
70年代初,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杨学仁同志由大队群众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被选送到酒泉市医院培训赤脚医生,参加北京来酒泉医疗队学习班,师于北京市第二传染病医院名老中医杨森学习,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并立下了"人民送我学医术,我学医术为人民"的豪迈誓言。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回村后走上了卫生工作岗位,当时的乡村是一个地处偏僻、条件艰苦、交通闭塞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范_文_先_生_网)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一些季节多发病、传染病等流行时,难以治愈。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群书,求教四方名医高师,积累了一套临床经验,为了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他采取了一整套传染病防治措施,并常常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番拼搏,杨学仁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和国家认可的专业合格学历证书。
二、医德医风方面
杨学仁同志自行医以来,坚持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医学业务知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工作中平易近人,光明磊落,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热情接待群众,热心为患者服务。前来他所就诊者,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穷家富户,他都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精心治疗。他被群众称为"贴心人".他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医术不是祖传的,而是党和人民培养造就的".几十年来,积极履行着一个乡村医生的职责,热情为群众诊治疾病,不管阴晴雨雪,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从来没有拖延过一位患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一致称赞。曾经有人多次以高薪聘请他到外地行医,某些医院也以优厚的条件和待遇聘请他前去座诊,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家乡的老百姓更需要我!"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前景光明的优秀医生,为了基层的卫生事业,奔走在家乡的田野上,默默无闻地整整干了39年。也有人问他:"你在这里,亏不亏?"他坦然一笑说:"治病救人,这是我的职责,当地的群众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这可是积德扬善的好事啊!"
三、工作业绩方面
几十年来,他一边行医,一边认真钻研业务技术,积极参加省、市、乡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班,并坚持在职进修,自学了中等卫校全部教材,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1993年取得了乡村医生函授毕业证书,同年又获得了甘肃省卫生厅颁布的乡村医师证书。他刻苦自学、务实创新、博览群书、学以致用,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临床经验。行医多年来,对每个患者一视同仁、热情接待、精心诊治,以崇高的医德和精良的医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不但擅长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妇科、儿科的中医治疗,而且在内、外危重病人救治,慢性病救治防治,疑难杂症等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上门就诊者,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年门诊量达7000多人次,先后从死亡线上夺回了400多条人命,没有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
在39年的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坚持文明行医,以患者的健康和社会信誉为第一,脚踏实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严寒酷暑,只要病人需要,都能及时出诊,对于一些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实行免费治疗,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在家安排食宿;为五保户、孤寡老人减免医疗费用,多年来出诊不收出诊费,经常给危重病人借钱并护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长期坚持送医送药,打针服务到农户;门诊治疗中为危重患者解决生活方便,从不收取护理和出诊、包扎、换药等费用,常年累计为救助病人减免各类费用不计其数。对弱势群体,行走困难的病人,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主动上门诊治。他心系群众,真诚而不虚伪,真情而不炫耀,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是病魔的克星,是生命的救星。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乡村医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以奉献、朴实、仁爱、善良,铸就了高尚的人格魅力,谱写着一个共产党员和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壮丽人生,用一腔真情关爱着村民的生命和健康。
他始终坚持以宣传预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为主,定期为婴幼儿进行预防保健,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在卫生所自我管理方面,制度健全,技术操作规范,各类资料、卡片表册齐全、准确,达到了甘肃省甲级卫生所要求,在预防保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地方病、突发病防治等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100%,糖丸投服率达l00%,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l00%.2001年全市开展儿童疫苗接种工作,本村有2名小孩跟随父母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杨学仁不厌其烦,多次电话联系,几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他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外地打工的民工的孩子也全部进行接种建卡,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在杨学仁同志的努力下,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的局面。经考核验收,村防保工作各项指标完成居全乡之首,被市卫生局评为"甲级卫生所""先进卫生所".现在每天门诊中医接诊人次达30多次,主要以针灸、理疗、中医内敷、使疑难杂症用土方减腹的方法,使病人得到康复,达到既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祛除病人的疾病,大量运用民间单方单药和地方药材,是中医中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带动地方中医药的发展,他首先以精通中医、以德为先,造福一方没精益求精为准则,使得中医中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由于他工作突出,多年获得当地各级政府、地市卫生局及国家卫生部的嘉奖达28次之多,连续8次评为市、区级优秀党员,多次被评为地、市先进工作者,优秀乡村医生。l993年受到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健康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表彰奖励。2006年受到了甘肃省卫生厅授予的"甘肃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9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甘肃省名中医",多次受到了乡、镇政府的表彰奖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
【省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02-06
06-17
06-03
02-27
06-25
03-03
02-14
04-03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