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敬老院事迹材料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敬老院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老院事迹材料1
一、积极争创、改善环境。
今年,按照区民政局创星级敬老院工作要求,在上级部门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本院的积极努力,投入资金9.5万元,进行了院内硬件设施更新改造,新增医务保健室,使老人们小病不出门,平时有保健指导。改建了卫生设施,新增了浴室,规范了健身房、棋牌室等,新增太阳能和有线电视。对照考核要求,已达到“四星级”标准。
二、节支创收、合理安排。
自建院以来,一贯坚持“四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筹集。一是区民政局每年拨一点;二是乡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财政预算一点,每年资金安排不少于3万元;三是五保老人所在村支持一点。每年每位老人支持不低于XX元;四是千方百计节支创收一点。本院自有蔬菜基地2亩,解决蔬菜自给有余(多余蔬菜上市出售有1500元);鱼塘35亩(属低产塘),有33亩承包给当地村民经营,每年每亩租金200元,还有2亩菱塘产出效益XX元左右。在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约开支,合理安排。具体做法是统筹兼顾,瞻前顾后,建立标准,每位老人的基本伙食费为2300元(每人每天5.5元),医药费标准260元/人,如果老人自身保健好,全年不到其标准者给予适当奖励,身体较差者,全年超标后仍给予实报实销。全年安排老人着衣经费、生活用品费150元,每人每月发放零用金20元,全年节日费50元。
三、建章立制、严格管理。
在软硬件建设齐推进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今年初,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约。分班编组,民主管理,并将内务管理、团结友善等进行考核,每月评比一次,先进者在精神奖励为主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物资奖励(每一次先进奖金10元)。同时建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以制管院,职责明确。制定了院长责任制、服务人员责任制、院务公开制、老人管理须知等,并上墙公示,以督促执行。还建立了老人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亲属联系电话地址等,使老人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敬老院事迹材料2
给每位老人家的感觉
“来到老年公寓的第一天,荀阿姨与我们聊了很久,她很朴实,也很亲切。”这是泗洪县福星园老年公寓的领头人荀翠平给年轻护理员张圆的最初印象。
“十佳好媳妇”、“双十佳”尊老敬老好儿女,拥有这些荣誉称号的荀翠平今年47岁,她不仅是福星园老年公寓的养老护理员,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福星园老年公寓的老板娘。
坐落在泗洪县城东郊的福星园老年公寓是荀翠平和丈夫刘乃远共同创办的。为了让老年人安心入住,他们不仅为每位老人提供医疗、膳食、陪护等各种配套服务,还想方设法改善环境。每个房间配有空调、电视、电话、洗手间等,公寓还设有会议室、活动室、健身房、老年人专用浴室等。
“通过两个多月的接触,我从荀阿姨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养老护理员应当具有的爱心和责任心,她是真正地把每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的。”张圆告诉记者。
荀翠平3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她初中毕业后种过地,在建筑工地拎过泥桶。结婚后,婆婆身体多病、脾气急躁,但她一点都不计较,尽心尽力照顾好婆婆。公公肺癌晚期,生活不能自理,她不嫌脏、不怕累,一直悉心照料老人至临终。
“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千万家庭分忧。”是夫妇俩开办老年公寓的宗旨,他们通过身体力行,将这一宗旨变为现实。
福星园创办初期,经济非常困难。护工不够,荀翠平就与丈夫共同担当,一个人顶几个人干。由于劳累过度,她几次累倒在病床上。
对入住的每一位老人,荀翠平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关怀备至,为老人理发、洗澡、剪指甲。老人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让老人时时处处感到温暖,有家的感觉。有一位老人,脾气不好,子女先后为她请过8个保姆,但都与她合不来。入住福星园后,荀翠平和她拉家常,帮她洗脚,剪指甲,两个月后,老人脾气有了很大的改变,再也没有骂过人,摔过东西。
“优秀的护理员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精神的依托和生活上的依赖,是他们的`双手双脚。荀翠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住在公寓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福星园老年公寓负责人刘乃远表示,一位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对待老人的态度很重要,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养老事业,真心地爱每位老人,设身处地为老人们着想。
敬老院事迹材料3
XX,女,1974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20xx年开始从事敬老院工作。她心地善良、为人诚实,乐善好施,工作上勤勤恳恳,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照顾老人们衣食起居,为他们梳头洗衣,经常拉家常谈谈心,得到了敬老院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爱岗敬业,努力做好敬老工作
她七年如一日,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把入住的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爹娘,让他们晚年多享清福。敬老院的老人身体差、自理能力差,时时刻刻都需要耐心细致地照顾。7年来,她每天坚持打扫室内外卫生,每周为老人换洗一次衣服,每季拆洗一次被褥,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环境卫生整洁。老人生病,随时安排入院治疗,一旦有个头痛脑热的,不分白天黑夜,亲自陪老人到医院求医抓药。她先后护理了敬老院10多位残疾老人,为他们穿衣穿裤、洗脸洗澡、洗屎洗尿、理发、换尿片、送水喂饭等。她为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常陪老人拉家常聊天,温暖老人之心,常组织院内老人开展娱乐活动,打牌、下棋、健身、唱歌,让老人快乐过好每一天。在她的眼里,敬老院的老人就是他的亲爹娘。
二、倾注真情,提升服务老人水平
刚接触敬老院的工作时,没有任何经验,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她除了自学管理服务方面的知识,还认真摸索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抚慰、医疗保健、护理医学、做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凡是到敬老院来的老人年龄都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面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孤寡老人,她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坚持用慈善和宽容对待老人们,当老人们不顺心的时候,常与他们促膝谈心,从沟通入手,了解老人们的`心声,苦口婆心地开导他们,让他们互帮互助、互让互谅、安享晚年。每个老人的生日,她都铭记于心,每当有老人过生日,她都会买来生日蛋糕,做上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起为老人祝寿,促使老人们感受到敬老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勤俭敬老,改善老年群体生活
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在院长的号召下,XX带领几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种植各种蔬菜,基本上解决蔬菜自给,同时,合理搭配好一日三餐的膳食,保证老人的营养均衡,使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她坚持傍晚陪伴老年人一起散步,让老年人坚持锻炼,开心过好每一天,不仅吃的好,精神好,生活过的更滋润。
敬老院事迹材料4
当小心地搀扶着最后一位老人回到寝室,她又一次走进食堂,开始收拾起二十二位老人用过的餐具。这一天格外的漫长,为让大伙儿吃上这顿丰盛的年夜饭,天还未亮,她就赶去菜场采购年货,整整忙活了一天。当下,她只想快点结束手头上的活儿,赶回家里,和丈夫、儿子一起,吃上一口自家的热饭菜。
和值班人员交接完工作,再次确认老人们均无异常情况,她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骑上电瓶车往家里赶。此刻,头顶的焰火和相聚的灯光把回家的路照得分外敞亮,而她内心却感慨万千。一年无休地忙碌工作,连自家的年夜饭都帮衬不上,幸而有家人的体谅和支持,让她内心满是温暖与感恩。
她,是xx镇敬老院的院长——xx,在此工作已是十二个年头。
刚放下手中的碗筷,正准备和半年不见的儿子说说心里话,xx的手机急切地响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同事紧张的声音,“俞阿婆又犯病了,你快来看看!”没有半刻迟疑,她一把抓起沙发上的外套,一面向丈夫和儿子投去歉意的目光,再一次冲出家门……
俞阿婆的老毛病又犯了,高烧不退、意识模糊。救急药物不顶用,只能去城区的医院挂急诊。xx立马叫来出租车,载上阿婆往医院赶。取药、喂药、观察,她陪伴在病床前,一晚上没有合眼,老人的烧也总算一点点退了下去。团圆的大年夜,她就这样守护在一个胜过血缘亲情的“家人”身旁度过。
的确,纵然身兼数职,xx最为享受的却是成为老人们的女儿。照顾好孤寡无依的“父母们”,是她最深的牵挂。十多年前,镇敬老院刚刚成立,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她彻底傻了眼。煤无一锹、柴无一捆,有的只是500平米的一栋平方,设施十分简陋,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也相当有限,生活保证和营养情况不容乐观。看着这一群老人,她鼻子发酸,也愈发清楚自己的责任重大。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或许一下子无法适应大家庭式的生活。但老人的心地是简单善良的,给予他们家的温暖,他们便能体会到真心。xx内心坚信这一点,并将之付诸于的点滴关爱中。
每天早上5时前,xx就会赶到敬老院,为早起的老人准备早餐。她要一间房一间房地走访,帮助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穿戴洗漱,开窗、晒被,看看老人们是否安好。在她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面是多年来老人的用药记录。对于许多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而言,每一次用药疏忽,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对于有特殊病史的老人,她尤其上心,平日里格外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并自学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老人间偶有间隙,她总是耐心开导,担当着化解矛盾的知心人。院长、医生、厨师、修理工、护理员、营养师……对于敬老院的老人们而言,他们需要什么,在xx的身上就肩负着多少的责任。日复一日的工作细致而又烦琐,平凡的付出,在坚守中成就了伟大。
豌豆、番薯、大蒜……在敬老院的厨房里,这是老人们自己收获的时令蔬菜。几年前,xx突发奇想,将院子里的荒地开垦为菜地,交由老人们耕种打理,受到大家的欢迎。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简陋的平方早已不在,经过她细心经营后的敬老院平方翻新、设备俱全。院子里鲜花成片、绿树成荫,老人们悠然地在此安享晚年,其乐融融。
最美好的事物也抵不过时间。xx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这是已故老人的家属们送上的诚挚谢意,也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褒奖。十二年来,她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相熟的面孔,病榻前事无巨细地照顾的人是她,忙前忙后料理后事的人也是她,每当这一刻,也是她最难受的时候。
工作过于忙累,xx的腰椎时常酸痛得厉害,家人曾劝她调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但她心里清楚,与老人们相处的深切情感已让她无法离开。老人们常常拉着她的手说,“你若走了,以后谁能对我们这么好,谁来当大家伙儿的女儿?”每当听到这样暖心的话,总能瞬间消融工作带来的辛苦,也让她更加珍视这份难以割舍的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为爱的连结,xx和老人们,谁也离不开谁。
敬老院事迹材料5
“130张笑脸,我的动力”
眼前的商春梅,戴副眼镜,语调细柔,笑容亲切。谈及此,她笑了:“哪位老人会喜欢凶巴巴的护理员呢?”
20xx年,老公转业到常州,身为护士的商春梅被分到常州市福利院。当时,只有护理员岗位有空缺。商春梅纠结了几日,“先干着吧!有机会转岗的。”她安慰着自己,踏入新的岗位。
转眼,10多年光景,商春梅还从事着护理工作,这期间,有机会转岗,可她不愿意了。
“和老人相处久了,就喜欢上了,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从商春梅口中,听不到“脏、累”等字句,只有满足。事实上,与老人打交道,很多时候,每天早晨进入房间,扑鼻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异味。而为老人端茶递水、搓身、做按摩,是每天必做的`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时,商春梅一刻不停穿梭在老人中间。她对每位老人日常生活习惯都了然于胸,甚至老人一个眼神等细微动作,她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同事说:“有位百岁老人曾说过,商阿姨就象准点报时器,什么时候吃药,什么时候上厕所,从不要自己操心。”
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老年人的护理和预防知识,商春梅利用节假休息日到各大医院义务学习老年人病后料理及心理慰藉等知识。
正是凭着吃苦的拼劲、钻研的狠劲,她升调至社福部担任班长,这看似提升,实则,她的护理对象从一般寄养老人转为“三无”老人。这是一个特殊群体,有的肢体残疾,有的精神残疾。
“护理任务肯定是重了,但是,我有动力,我要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商春梅说,首先,她为每位老人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定期巡查记录及时调整护理内容。
在她的带领下,130位“三无”老人体验着17位护理员的无微不至照料,过得越来越惬意,笑容时常跃上脸庞。
“老人就像孩子,笑脸是他们给予我最好的肯定。我辛苦,但也收获很多。”她指着一份份荣誉证书说。
商春梅的为老服务之路,越走越宽。近年来,她共参加了1000余课时授课、培训工作,带教了300余名养老护理员,遍布于常州多个养老机构
目前,商春梅正在南京参加养老护理员技师的培训,她说:“护理工作是一项伟大的职业,需要与时俱进,我不想有片刻懈怠,因为,我要让更多老年朋友绽放出最美的笑脸。”
敬老院事迹材料6
中共德安县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吴宗礼,平凡人生了不起。
新安江边一好汉,中年别离桑梓地。
六旬来到敬老院,八年努力现端倪。
普通岗位勤奉献,锻炼党性铸丰碑。”
这是当地群众对吴宗礼光辉历程的朴实评价。
党性指引航向
吴宗礼出生在浙江省临安县的一个雇农家庭,在他73年的人生历程中,当过军人、民警、社员、乡村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和敬老院院长。在每一次的人生抉择、升降去留面前,他都泰然自若、满怀信心,因为有党的信念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1969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吴宗礼所在的村庄正处于库区。38岁的吴宗礼,面对幸福的家庭,兴旺的事业,看到自己半辈子挣来的幸福将要推倒重来,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可是,一边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一边是百姓群众背井离乡的困苦,吴宗礼又一次站了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尽快迁出库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年秋天,吴宗礼带领180多名新安江移民,辗转千里,来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德安县。从此,他们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在吴山乡,吴宗礼先后担任过村干部、乡干部、承包过菜场、茶场,经营过企业。无论在哪条战线上,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勤奋创造业绩
吴山敬老院建于1985年。在吴宗礼当院长之前的几年里,“寄存”于此的老人,每月只能领到5元零花钱,衣服脏烂不堪,生活就是马尾拎豆腐——提不起来。1994年6月,吴宗礼走马上任,被任命成为敬老院“第二任”院长。当时的敬老院,杂草过膝,一片狼藉,房子破旧,屋顶“天窗”星罗棋布。推开房门,听到的是老人们痛苦的呻吟,看到是的老人无望的眼神。但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吴宗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就让我来改造一个敬老院这个孤寡老人的小世界吧!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开荒种地,变废为宝。
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老人们的生活有了“底气”,但吴宗礼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又开始养猪、养鸡、养鸽、养鱼。如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能为乡村建设作贡献。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敬老院老人家的`精神面貌。
俗话说:“老人家,孩儿相”。到了敬老院后,吴宗礼对这句俗话有了更加深切体会。11位孤寡老人,已经习惯于无。
如今,吴山敬老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xx年专门蔬菜一项就增加收入7000多元,老人家的零花钱已由过去每月每人5元提高到了40—55元,年终奖还有80—120元,公家存款年底结余11000多元,每位老人都有800—1300元的个人存款。
爱心换得人心
老人们都说,吴宗礼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8年来,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以前,老人们一个月只能吃上一回肉,生活完全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救济。现在,老人们每个星期都吃两次荤,鸡蛋、豆腐几乎餐餐有,衣服暖和了,床褥整洁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干活累了,可以坐下来看上闭路彩电,到单位订菜嫌累,可以打上程控电话。难怪当地群众都说吴山敬老院成了吴山乡孤寡老人的疗养院。
当地群众说,吴宗礼是一个“医师”,又是一个“护士”,还是一个“理发师”。老人们年龄大了,体质差了,难免有个头痛脑热的。吴宗礼充分利用当年在部队当兵时学到的医疗知识,经常买些常用药,根据医师的指导,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遇病重不能下床的,他带领其他老人家帮助擦洗照顾。9年来,他还锻炼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护发师”。
对于吴宗礼的艰辛付出,家里人也并非毫无怨言。大儿子在县城开车跑运输,多次劝他说:你也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古话说“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餐”,你一个人在乡下,万一有个闪失,叫我们如何向世人交待?三儿子腿脚不大方便,每次见到父亲,总会抱怨:你,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大能力,就好好把这个残疾儿子照顾一下吧!一边是家人的担心,一边是敬老院孤寡老人的需要。孰轻孰重,吴宗礼只能默然无语。
旁边人说:“老吴,你年纪这么大了,也该歇歇了,又不是经济上过不去,还整天这样操心碌碌,到底图个啥?”他总是笑一笑,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受党和组织培养教育多年,在用得着自己的地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敬老院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敬老院作文06-29
敬老院日记09-13
敬老院作文02-26
去敬老院的心得01-13
敬老院实践心得07-20
敬老院实习报告11-11
走进敬老院作文06-18
到访敬老院作文06-08
走进敬老院作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