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一起来参考事迹材料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美林镇旺业甸村王义霞,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着最朴实、最真诚美德的人。
王义霞,19xx年10出生,年逾花甲的她性格率真,待人热情,做事麻利,乐于助人。王义霞一家四口人,她本人20xx年在美林镇工商所退休,丈夫现在美林镇中心校工作,儿子有自己的小公司,女儿在锦山中学任教师,都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王义霞的孝顺在村子里远近闻名,她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公婆,还义务担当起了姨公公、姨婆婆的晚年生活。自19xx年起王义霞夫妇就开始照顾无儿无女的姨公公、姨婆婆。姨公公身体一直不好,王义霞在照顾姨公公期间还没有退休,那12年间,工作家庭两方面的压力,加之孩子正直教育的关键时期,邻居说,王义霞是起的最早的睡的最晚的,因为白天单位有工作,她只能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挤时间。春夏要耕种老人的地,秋天要为老人准备过冬的柴,冬天的时候还担心屋里冷,每天都要去老人的院子照看。丈夫那时候还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王义霞总说,家里的事还是女人要多做。所以她全心全意支持丈夫工作,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上有老下有小,王义霞总是说,谁的家里没老人谁的家里没孩子,咬咬牙都过去了。20xx年,她的'姨公公安详的离开了人世。
到王义霞家走访时才发现,原来她的姨婆婆是聋哑人,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精神奇佳,心态特别好,虽然没有言语上的交流,但是短暂的停留,老人家用手势、动作告诉我们,多亏了这个外甥媳妇。老人指着新盖的房子,又指了指王义霞夫妇,听邻居说了我们明白,难怪老人的院子看起来比王义霞夫妇的院子要整齐宽敞,原来20xx年王义霞夫妇花7万元给老人翻盖了新房,难怪老人一直在指她的新房子。老人又指了指自己的额头,指了指王义霞,表情很痛苦,听王义霞解释明白,前些天老人不小心摔破了头,缝了三针,在锦山照顾孙子的王义霞听说之后,马上赶回来照顾老人。人不是铁打的,本来患有心脏病的王义霞,在照顾老人期间,劳累和心疼使她心脏病发作,20xx年6月赶往北京安贞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在手术期间,丈夫、儿子、女儿寸步不离的照顾她,她感动的直落泪;人家说,付出总有回报的,丈夫的体贴、儿女的孝顺那都是她的点滴付出的回报。
王义霞用她的温情细心照料老人,为老人排忧解难,为他们撑起一片睛朗的天。她的孝贤行为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儿子目前经营一家打印喷绘店,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儿子和女儿都非常孝顺。王义霞常说:"孝敬、照顾老人是应该的,也是做人的根本。"她的一双儿女也总说:"妈妈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样"。王义霞是儿子和女儿的第一任好"老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托起一片风帆;她用真爱全心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为丈夫奔波忙碌,是丈夫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在她身上无处不展现着一个东方女性的美德:善良和贤惠。
王义霞同志她就像一棵大树,在炎炎夏日里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放飞希望,自己却总是守巢。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腼腆的一笑说:"这些都我应该做的呀"。最简单的话语,表达出的却是最崇高的品质。王义霞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贤惠的妻子最无私的奉献,在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美德。(高丽媛)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2
xx,男,汉族,出生于1949年12月,xx县xx镇xx行政村xx村人。
在xx年2月21日晚,妻子xx突发脑出血,xx尽己所能、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进行了救治。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妻子落下偏瘫,半身不遂后遗症,xx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爱好和事业,精心照料伺候妻子xx,长期坚持帮助妻子进行功能性锻炼和安抚妻子情绪,同时,也时刻关注着一些医学资讯,他自己购买了血压测量仪、血糖仪,学着给xx测量血压、血糖,每天坚持给xx服用降压药并且又花大价钱托人从外地购买了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他先后远赴上海、银川、定边等地求医,购买了大量具有降糖作用的苦荞面等辅助治疗。在他的长期坚持努力下,妻子xx的糖尿病症状基本消失,血压也趋于平稳,每天晚上还能看一会电视。20年如一日,他无怨无悔,不离不弃,长期坚持给妻子按摩穴位,活动锻炼,以及洗脚、洗脸、洗衣服,负责吃、喝、拉、撒、睡等一切护理工作。
在xx看来,妻子得病后,自己“伺候她到老”是一份应尽的`责任。人生从来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贫穷、苦难、疾病都有可能随时向我们袭来,不是所有丈夫都如同xx一般,在寒风骤起的时候,会牵起妻子的手,让她感觉到爱的温暖。他们用整整50多年的相濡以沫回答了命运给出的考量,为一个四世同堂的家族奠定了敦厚淳朴、仁爱相间、风雨共济的家风,感召着后辈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3
她叫黄,49岁,是xx市xx镇xx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多年以来,她始终坚持“肚量有多大,福气就有多大”这一信条,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并身体力行,用她最淳朴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怀和丈夫二人孝敬父母,和睦兄妹,团结邻里,遵纪守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好榜样。
她在正值如花的年纪嫁给了丈夫,那年她十八岁,丈夫一家兄弟姐妹有九个,上有年迈的公公和患风湿病的婆婆。身为长子的丈夫理应承担家里的大梁,于是,十几岁的她开始了和丈夫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日子。常言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家孝顺自己的父母,深得父母疼爱,到了夫家也同样恪守敬老美德。老人上了岁数,有时难免话多唠叨;有时有所偏袒个别子女;有时过分要求,但每当遇到这些情况,她从不和老人计较小节,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做好一个媳妇份内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婆婆因病去逝,而公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身体也慢慢不如从前,膝下虽说子女成群但也各自成家独立,所以老人家的赡养问题也就摆在了面前,古语有云: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她和丈夫顺着老人的意愿,最后决定每个月轮流着到各家吃饭,可惜有些兄弟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每月按时按点给老人安排伙食,常年在家的她毅然地承担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尽管生活拮据,平日里自己一天三餐稀饭配咸菜,却总能为老父亲炒上一碗他最爱的米粉或者米饭,毫无怨言。
丈夫兄弟五个,姐妹四个,虽然现在都已各自成家,各自有各的家庭,但他们坚持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有人说:五个手指头尚且不一样长,更何况一个大家庭里这么多的人。然而,在这个家里,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当年丈夫做木工、做小工赚生活费,身为妻子和长嫂的她也一点都不闲着,干农活、操持一大家子、拉拔三个孩子,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虽然辛辛苦苦,倒也其乐融融。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着生活:家里的公共田地要被某些工厂霸道征用了,她和丈夫坚决站出来,哪怕是背负着各种压力甚至威胁,但最终顶住了压力,一家人还是用团结的力量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老父亲要过生日了,她和丈夫也早早地叫上兄弟姐妹一起安排如何让老人过得开心。端午节到了,妯娌几个一起有说有笑地包着粽子、话着家常……
她和丈夫有三个孩子,在当年的艰苦岁月里,要拉扯大这三个孩子,她们要经历怎样的省吃俭用,又是要多么地含辛茹苦?怕孩子在学校饿着,她总是在上学前为他们炒上一罐她自己腌的咸菜,多放上一点自己不舍得下的油;初一十五过节买肉,总要留到孩子放假了才宝贝一样地为孩子们煮上一小锅。怕孩子们穿得不好,她自己宁愿穿着老母亲那不合自己年龄的衣服,也要为孩子省下买身合身衣服的钱。邻里相亲说养大孩子不容易,两个女儿就不用让她们读那么多书了,可是她却说只要孩子能读书,那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她们读……
生活本平淡,然而不平淡的是人的心境。存善心、种善果、得善报……这就是她——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一个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女人,她用她那质朴的言语和实在的行为,践行着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的榜样。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4
如果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会觉得,原来一切都没有绝对,
只要在一起,就是幸福。
对我而言,她是母亲,是亲人,是朋友,更是知己。她和其他母亲一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她能给孩子最好的。
十二年前,一场突然到来的横祸,父亲去世了,那时我只有十岁,妈妈也只有三十六岁,我搂着妈妈说:"别人都有父母,而我只有妈妈了",妈妈流着眼泪说:"虽然爸爸不在了,但在我们的心里,他会在天上看着我们,会关心我们,我们一定不会比那些有父母的孩子差的,我们今后也要快乐、健康的生活".从那时起妈妈再也没有在我面前流过泪,每天她陪我写作业,给我讲一些高兴的事情,只要有时间妈妈就带我去爬山,去海边游泳。让生活充实起来,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
学习上,她从不强求孩子要多么的优秀,她总是鼓励着孩子,关心着孩子的心情,从没有因为成绩不好,打骂过她的孩子,成绩不好时,她会笑着说:没关系,只要努力了就行。成绩好了她就说,继续努力,我女儿一定行。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晚上上晚自习,晚饭要在学校吃,我那时候胃不好,吃的不舒服了胃就痛,妈妈怕我难受,每天下班后,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下雪,做好可口的饭菜骑着自行车每天坚持给我送饭,三年来从没间段过。晚上自己回家时,在小区门口都会看她的身影,然后和我一起慢慢走回家,边走边聊一些学校的事情,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我也会把学校和班里的事情和妈妈讲一下,妈妈总是在认真的听,和我聊。上高中时,由于房子小妈妈和我住一间房,我写作业时,妈妈就要在外面的厅里等侯,冬天暖气不好,妈妈就裹个大衣在那里坐着,把电暖气放到我的旁边,不论到几点妈妈都在那里等着,从没有先睡的时候,有时妈妈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为早晨妈妈还得早早起来给我准备早点。在孩子压力大的时候,给予安慰。也许是一件新衣,也许是一菜肴,也许是一个礼物。平常的无足挂齿,却体现着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上大学后,妈妈跟我说,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不要太任性,同学们走到一起是缘份,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事情要为大家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我的学校离家比较近,星期六、日的可以回家,每次回学校时,妈妈都给我做一些好吃的东西带上,让我给宿舍的同学带回去,因为她说,你的同学家大多数都不在本地,你想吃可口的,一个电话,中午就可以吃到,但她们离家远,学校的`饭菜又不可口,带些回去给她们吃吧,问问她们想吃什么,然后我给你们做。同学生病时,妈妈就陪她们去看病,为她们跑前跑后,楼上楼下的忙个不停,就像是我生病了一样,后来我们的同学都说:妈妈真好,我们都要认她当妈,到后来她们只要接到我妈妈打来的电话,都喊说是妈妈打来的,都争着喊妈妈。
父亲去世后,妈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担了起来,爷爷从老家来,她无微不至关怀他老人家,给老人做可口饭菜,爷爷做过直肠癌手术,大便控制不好,经常弄到衣服上,床上,妈妈从没怨言,总是把爷爷的衣服、床单等给洗的干干净净,还给老人家买好换洗的衣服,比父亲在时还要细心,爷爷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让妈妈弄,但妈妈说:没关系,谁都会有老的时候,年轻人多干点没啥。爷爷回老家时,妈妈怕老人自己走危险,就亲自把老人送回去。
妈妈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工人,但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忙时妈妈经常加班,有时忙了,就经常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干,有时我睡醒一觉,看到妈妈还趴在写字台上在写呀算呀,有时在电脑前工作,我劝她早点睡,她总说没关系,干完就睡,有时都到深夜2、3点多钟,这种敬业精神也给我做出了榜样,妈妈曾多次获得过单位嘉奖,还荣过一次三等功。
在我刚刚工作时,她会担心,因为在家里,从未受过委屈的花朵,刚刚走入社会,一定会
吃不消,但是她明白我的想法,从来也不说什么,静静的聆听我电话里委屈的哭诉,但是她会告诉我,一切事情贵在坚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人生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坚持,妈妈就支持,有一天你飞不动了,想回家了,妈妈永远在这里等着你。很安慰,很感动的话语,我明白她心里的舍不得,明白她的心疼,但是为了女儿的梦,她选择听孩子的,孩子的人生,让她自己去走,这样她才不会后悔。
母亲,给予我生命,养育我长大,给予我支持,抚慰我心灵。特别是父亲去世后的这十二年,她承受的,比三口之家多的多,可是她从未说过苦和累,因为她认定,我是宝贝,她是我的守护神。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5
XX,女,现年XX岁,是一名普通工作者。
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XX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作为一名儿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XX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逢年过节,向云艳哪怕再忙再累,也要带着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总要给父母里里外外换个新,老人家嘴上说不要乱花钱,但心里却乐开了花。都说媳妇难做,可向云艳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古稀之年的四位老人,由于长期的辛苦操劳身体落下
了多种疾病,只要父母身体感到不适,XX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跑上跑下陪着父母去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父母住院期间,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这些
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XX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因为患病,老人们胃口不好,XX总是费尽心思,迎合老人们的口味,不重样地给老人们做饭菜,让老人们吃好。家住农村的老父亲几次大病,病危通知书前,泪眼婆娑的XX一次次恳求医生将老父亲从死亡边缘拉回。在XX的精心照料下老父亲安享天伦之乐,但终敌不过岁月的年轮,20xx年底的一场大病,在县人民医院放弃治疗后,望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父亲,XX不愿放弃那一丝生的希望,强忍着泪水坚持将老父亲送往邵阳中心医院救治。那一年,XX带着家人陪着老人在医院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春节。办完父亲的丧事,怀着悲痛的心情,XX立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化悲痛为力量,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
作为一位妻子,XX深知妻子是一所学校,她能培养出优雅成功的男人,也能催生出邋蹋失败的男人,妻子的好坏决定了婚后男人下半辈子的生活,一个男人选择了什么样的女人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1982年,XX和XX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30多年来,她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丈夫的工作异常的繁忙,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好丈夫的工作,XX义无反顾的挑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做饭洗衣,照顾老人、料理孩子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作为一位母亲,她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从不放
松对儿子的教育。她时常教育儿子学习工作要踏踏实实、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并在很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教,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小年纪就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成长为一名有教养、有礼貌、讲文明、有素质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得到单位领导、同事和广大邻里的一致好评。丈夫常说,我的毕生荣誉有一半是我老婆的。
知天命之年的XX诚信热情,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不
仅对家人这样,对亲戚邻居也是如此。这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普通的工作干部,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爱情、亲情和真情,她爱老人、爱丈夫、爱事业,她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家庭,用自己那颗最善良的心怀温暖着老人和丈夫,谁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流过多少汗水,正是象她这样一些勤劳、善良、纯朴的家庭妇女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女性传统美德,正是她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多少家庭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夫妻和睦、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优秀传统美德。她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却在平凡用实际行动展
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了她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6
姚明良,男,出生于1978年6月,回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是北浦小学的一名科学老师。在工作中,我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在生活中,十几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年过70岁的患重病的父母亲身上。我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我的心里: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妈妈患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和左肾萎缩,爸爸患小脑萎缩,父母亲均年老体弱,每一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要住院,可是哥哥姐姐们都在农村,妻子也是在乡镇上工作,只要老人住院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承担了照顾老人的重担,最严重的时候是二个老人一齐生病,一下班我就从学校赶到医院,上班了有急急忙忙赶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又一次妈妈病情严重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而我工作和照顾老人二不误,在监护室学着给妈妈梳头、扎头发。后来妈妈因腰椎间盘突出严重都走路几乎弯腰90度了,在这个时候我每天饭后都会背着妈妈下楼到小区院子里透透气、陪老人聊聊天,然后再背着妈妈上楼回家,就像小时候妈妈背我一样。为了给妈妈治病,自学中医知识,买来艾条、针灸治疗仪等仪器和药品,每天晚上一边辅导娃娃做作业就一边给妈妈治疗、按摩。这样坚持了大约9个月以后,妈妈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得到改善,妈妈从只能弯腰走路到行动自如,丢掉了拐杖。这么多年来,一个人除了扎扎实实搞好工作以外又要要照顾小孩还要经常到医院照顾住院的父母,从没有嫌弃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相反还经常安慰老人。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对孩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负担再重,我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我时常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在工作中,我感恩于领导和每一位老师的帮助,经常与同行交流沟通,虚心请教。哪位老师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我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在领导的关心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本职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被学校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我认为,作为一名有为青年,就应该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行动去体现孝道,在孝老爱亲方面, 我也只是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单位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孝敬父母。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自愿捐款。20xx年开始我规定自己每个月必须捐款50元,一年要捐款600元用于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到了20xx年开始随着收入的增加我又给自己新的规定,每月必须捐款100元,一年捐款不得少于1200元。出了每月100元的捐款之外,在20xx年里我单笔捐款最多的一次是1000元。我的捐款不图名不图利,简简单单就只是让陌生人也能感受到别人的帮助、感受到别人的爱。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在今后我还会提高每月的捐款数目。这样到退休我也可以捐款好几万了。虽然我额捐款与更多的爱心人士相比少之又少,只是沙漠中的一粒沙,但我只希望让爱得于传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
当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向更多的人学习,在今后从点滴小事做起,争取做得更好,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7
xx,今年65岁,xx镇xx村蔡砭组的一名普通农民。1972年,19岁的xx与同岁的xx步入婚姻殿堂。婚后,xx在外经营着一辆货车,xx在家操持家务,并育有两子一女,日子平静而温馨。
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幸福生活。妻子xx突发脑溢血紧急送往医院,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却导致身体瘫痪,让本来坚难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谁知生活暗涌迭起,xx年6月,再次犯病的妻子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面对病危通知和亲人的善意相劝,xx拒绝放弃,坚持给妻子治疗。“你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家。”这是xx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二次(脑溢血)病情很严重,在县医院住了一个礼拜,娘家人和弟兄们都来看,都建议放弃治疗,但xx坚持治疗,xx说不行,他就带着老伴儿去xx治疗,在xx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呆了28天,花销了巨额医药费。xx年来,高永尚为给妻子看病,四处筹钱,借遍了亲友,卖了车卖了房,他的努力与坚持换来了回报,在他的悉心照料、细心呵护下,他老婆的身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虽然他妻子现在仍然不会说话,右半边身体也不听使唤,但xx却很满足,他想只要妻子能陪他一块生活,他想这所有都值得。不管咋样,他想那时候小了夫妻老了伴,这老了,把她救下,家就是个完成的家,孙子回来有个奶奶叫着,儿女回来有个妈着。
从医院回来,妻子瘫痪在床,不会说话,智力如同几岁小孩。从此以后,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曾经连饭都不会煮的xx当起了妻子的“保姆”。从医院回来,妻子右面胳膊和腿没知觉,为了防止瘫痪的妻子肌肉萎缩,他每天坚持为妻子按摩二个多小时,为了缓解妻子精神上的压力,他一有时间就陪妻子“聊天”安慰她。妻子想吃什么,他就去买去做,在春暖花开季节总能看到他背着妻子到院子里晒太阳,扶着她做运动。虽然他家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在为妻子治病上他从不心疼钱,只要有治病的`新药他就想方设法买到给妻子服用。冬天他尽力地使室内保持暖和,不让妻子再患感冒,以防止病情加重。他不离不弃,为妻子做饭洗衣,端屎端尿,5000多个日夜,他用男人的肩膀,为病痛中的妻子撑起一片蓝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夫妻大爱。
他认为。妻子年轻的时候还是很能干,把家里料理的井然有序,为他生儿育女,为家里付出的也太多了,现在得了病,他要尽他所能,伺候她、照顾她。平时是有点累,有点孤单,老婆也不会说话,可是一遇到个周末了,遇到个节假日了,儿子、孙子都回来,大包小包东西都从大门提进来了,家里一下子就热闹了,他就觉得他付出的都很值得。
一路走来,虽然家庭经济条件远不如前,但让xx非常欣慰的是,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很孝顺,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回来洗洗衣服、做做饭。
xx的家庭事迹在xx县内人人皆知,他们家在生活上面临如此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扬互敬互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家人共同把这样一个家庭建设的如此和谐、温馨、和睦,成为邻里们学习的典范。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誓言,但是xx却用自己的真情守护着这份婚姻,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一份真情,这份相濡以沫的情感,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8
"我喜欢,一回家就有暖洋洋的灯光在等待,我喜欢,一起床就看到大家微笑的脸庞……"这首名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歌,就是杨秋云宋铁军家庭的真实写照。在她们家的每一位成员心中,家是温暖的心灵避风港,是一生的幸福加油站,而那个家,就是她们共同的爱心维护、托举起的大家庭。
夫妻和睦是支撑幸福家庭的顶梁柱
27年的婚姻生活中,杨秋云和宋铁军夫妻俩就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她们的和睦恩爱、互帮互谅,是家庭最坚实的依靠。
遇事多为对方考虑,遇事多为家庭考虑,是她们二人秉持的最基本原则。宋铁军是东营市实验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不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他的心大部分被学生牵了去,"初中阶段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们快速吸收掌握,灵活运用,引导他们学习书本知识并融汇贯通地思考和运用,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宋铁军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课、教课上,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进度,为他们分层次制定出测试题,利用课间或上课前的短暂时间,对他们进行分层次的成绩提升。学生们的成绩提高了,可家庭的重担却压在了妻子杨秋云一人身上。尤其是20xx年5月,宋铁军患上了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打针,还需要每年定期住院治疗,于是,定期给丈夫买药、测血糖等日常琐事,丈夫住院时陪床、送饭的事情,又成了杨秋云的分内事儿,"你把身体养好,把学生教好,这就是你两个最大的任务。"每次听到妻子这番话,宋铁军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
遥远路途也阻隔不了孝心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是杨秋云和宋铁军对待双方老人的共同态度,而她们的孝顺,也赢得了双方老人的认可,"有困难一起扛,有幸福一起享,这才是家庭本来的样子。"夫妻俩对家庭与责任的涵义,有着最朴实的体悟。宋铁军的老家在蓬莱农村,因为在东营工作,所以平时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不多,每年春节,杨秋云一定是要到蓬莱陪公公婆婆一起过,27年来从未间断,她说,一定要让老人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感受到儿女绕膝的幸福。
宋铁军姊妹兄弟5人,三位姐姐因为家庭变故在两三年间都成为单身,家庭状况很差,看到三个女儿的生活状况,两位老人压力很大,于是,杨秋云就拿下出更多的耐心陪伴老人,并承担起两位老人生活、治病的`全部费用。杨秋云宋铁军第一年结婚回老家时发生的一件事儿,成为宋铁军母亲向亲戚们"炫耀"儿媳妇的例子:当时,杨秋云发现婆婆家里的被褥有了几十年,又硬又沉,她就把她们新棉花新被套的新被褥拿到公婆屋里,从此之后,定期给公婆替换被褥。每次回家过年,都会给老人买上好看的新衣,老人平时的药品、爱吃的食品,也回回不落。"过日子就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做起来的,做儿女的就是要把小事做好,让老人觉得心里踏实。"杨秋云说。
四年前,85岁的公公不幸重病,一家三口一直陪在老人床前,为老人端水送药,开车送老人去医院检查治疗,为老人临终前减轻病痛的折磨。公公去世后,杨秋云很想让高龄的婆婆到东营生活,可老人离不开蓬莱那熟悉的地方,她们就利用周末时间,频繁回老家陪伴老人。20xx年11月,婆婆心脏病发作,接到姐姐的电话后,杨秋云让姐姐第一时间送婆婆去医院治疗,说"我们现在就出发去蓬莱,带足了住院费,你们放心。"
杨秋云的父亲今年78岁,是东营市一中的退休高级教师,也是东营市第一批拔尖人才,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好人会一生平安".父亲的正直、善良是杨秋云姊妹四人最好的样板,随着老人年岁渐长,杨秋云和宋铁军把老人接到家里居住,方便平时照顾。当听说杨秋云在济南任教的女儿想买房却遇到首付资金难题后,老人毅然卖掉自己唯一一套住房,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学习一辈子、尊敬一辈子、孝敬一辈子,这样的品德就是杨秋云宋铁军整个大家庭传承下来的品德。
父母恩爱是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父母是儿女的榜样,儿女是父母的镜子。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在相互的影响中成长、上进,而父母恩爱就是给儿女最珍贵的礼物。
杨秋云和宋铁军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他们从小教育孩子和伙伴们和睦相处,以诚相待,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全局的眼光看事情、想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女儿成为一个有着宽广的胸怀的人。20xx年,女儿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事业编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音乐教师。她每天白天音乐课、学校社团课排得满满的,还利用休息时间把党支部的会议材料、单位职工的人事档案整理工作接下来。女儿班里有个自闭症学生,经常在上课时打人、咬人,通过向班主任了解,知道了这个学生的情况后,她总会在课堂内外多给他这一些关爱,后来,这个得到了很多关爱的孩子情绪慢慢平稳了,不但平时的表现好了,学习也进步很大。今年三八妇女节,当这个学生拿下着一朵玫瑰花送给最喜欢的老师时,杨秋云的女儿特别感动,因为她知道,她把来自家庭的爱播撒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这朵玫瑰花,就是爱心的怒放和回馈啊!
众人划桨开大船!如果说每一个家庭都是一艘航船,那么,每一个家庭的成员共同合力,才能让这艘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不惧风浪,充满力量地驶向幸福的彼岸。杨秋云宋铁军夫妻俩,就正在掌舵一艘这样的航船。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9
田义华
田义华,女,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红寨村九组村民。2008年9月,在外打工的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经过医院诊治,医院提出要延续生命必须换肾。对田义刚来说,如果不能早日进行肾移植,他的生命只能以分钟计数了。当他的妹妹田义华得知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哥哥。她的决定遭到其丈夫坚决反对,并提出捐肾就离婚。田义华没有因此而改变,一方面她不断和丈夫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自己决定;此举终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她不仅捐出了一个肾,还把全部存款拿来支付换肾手术费用,拯救了哥哥的生命。田义华也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其公公去世得早,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孩子和患病婆婆的重担。婆婆一直以来身体不太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口齿不清楚,行动不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田义华悉心照料着婆婆,毫无怨言,无悔付出,为老人喂饭,梳头,端屎端尿……十多年如一日,直到婆婆去世。她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的老年生活,她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吉克毛尔
吉克毛尔,女,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水井村村民。26年来,作为儿媳的吉克毛尔一直默默守护在婆婆身边,像亲生女儿一般给予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8岁的吉克毛尔与老实憨厚的汉族小伙张文贵结为夫妻。她心里一直坚守着“当一个好媳妇、好老婆、好母亲”的信念,从嫁进张家那一天,吉克毛尔便把婆婆王席章当做自己的亲妈一样。每天早晨给婆婆梳头、晚上打洗脚水,成了她的“必修课”。年老体弱的婆婆突因疾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她就一直服侍卧床的婆婆,坚持每天给婆婆喂饭、洗脸、擦洗……婆婆每月要按时送医院复查病情,由于家离医院比较远,婆婆又晕车,因此,每次婆婆生病,吉克毛尔都会背着婆婆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的医院看病,常常一走就是10多公里,来回就是一整天。而挂在她嘴边的话永远只有一句“她不重,就六七十斤”。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竟然一天天地康复起来。婆婆提到媳妇赞不绝口:我有今天,亏得我家的好媳妇啊。曾荣获乐山市“十大孝子”、“中国好人榜”好人等荣誉称号。
唐金凤
唐金凤,女,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人。一名出生在遂宁农家的普通80后女子,她在明知男友身患绝症、可能生命短暂之时,毅然拒绝男友的分手要求,主动求婚,携手新郎一起步入婚姻的红地毯,甘愿厮守一生,演绎了一幕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2008年,船山区新桥镇的唐金凤与李应辉相识相恋。2009年12月初,李应辉突然被查出身患肝癌,已到中期。在男友被查出病情半个月后,一场温馨而感人的婚礼在他们老家举行,诉说着她的爱情誓言:她要与身患肝癌的爱人不离不弃,相伴一生!爱人至真至善至美的抉择,给了李应辉重新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勇气。目前,李应辉的病情已基本稳定,二人婚后生活十分甜蜜,并计划明年要一个孩子。唐金凤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管未来的路怎样,我都愿意和老公相守相依,一直走下去。”曾荣获“大爱遂宁”感恩奉献人物荣誉称号。
马俊平
马俊平,女,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世都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与命运的挑战中高高地昂起头,用爱心与孝心感动了众人,用一个女人朴实无华的情怀,书写了孝老爱亲的人生履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马俊平的丈夫李孟海常年工作在巴山深处。17年来,她用自己不到1.5米的身高、不足80斤体重的瘦弱身躯,挑起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与瘫痪在床的大姑子的重担。公公住院期间,她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到医院陪公公做化疗,陪他说话聊天。为了照顾好瘫痪的大姑子,鼓励并支持她学习蜀绣,马俊平每天坚持送她上课,推着轮椅陪她散步、聊天。在婆婆突发心脏病住院期间,她起早摸黑照顾她,主动学习按摩技术,每天给老人抚胸捶背,暖手按脚。因为马俊平的辛勤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曾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感动航天职工家属”荣誉称号。
林兴聪
林兴聪,男,绵阳市安县高川乡甘沟村村民委员会文书。地震夺走了林兴聪相濡以沫22年的妻子,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岳父、岳母。地震也夺走了村民李荣香老实忠厚的丈夫,留下了李荣香的父母和婆婆,还有一个15岁的孩子。他们在震后相遇,无须做媒,也没有嫁妆,就这样两家合成一家,组成了安县灾后首个重组家庭。从此,他们各自带着亡妻和亡夫的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结婚后,他们一同约定彼此可以将逝去爱人的照片放在身边,5位老人,3个孩子,均不分你我,视如己出。对照顾老人、供养孩子,林兴聪有他的秘诀:尊重老人、客气点,多走动、多沟通、多拿点零用钱。林兴聪的诚恳善良让李荣香的孩子和他特别亲,她的儿子现在有什么事都不告诉李荣香,而是直接跟他这个新爸爸商量。而李荣香的妈妈提到他,总是赞不绝口:“林兴聪可好了,像亲儿子一样对我。”曾荣获绵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包天阳
包天阳,男,西华师范大学学生。来自射洪县太乙镇的.一个小山村,是西华师范大学大二的一名学生。1998年,母亲由于不慎跌倒,导致尾脊骨断裂,年仅九岁的包天阳开始独立照顾母亲近13年。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上学,同时还兼顾家里的农活。2009年,对包天阳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辛苦学习的包天阳终于拿到了高考成绩单,被西华师范大学录取,在学校领导与爱心记者的关心下,他和母亲一起踏上了求学之路,他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母亲,对母亲不离不弃。为了补助家里的生活,给母亲买必须的药品,包天阳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兼职,挣取所需生活费。虽然生活的担子很重,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搞到最好,并且在班上担任青志协委员,为班集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曾荣获西华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
黄惠君
黄惠君,女,成都崇州市王场镇东风村二组村民。1987年与冯兴国结婚后便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婆婆身患耳残和语言障碍、其哥哥精神失常、两个弟弟残疾年幼。23年来,她无怨无悔地同丈夫一道承担起这个家庭的全部责任。她在家一面悉心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哥哥弟弟,一面开展副业,用挣来的钱供两个弟弟读书上学。1993年,黄惠君为了帮助弟弟成家,把房子让给两个弟弟住。1995年大弟在他们的帮助下喜结良缘。2000年,在黄惠君夫妇的帮助下,小弟也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2003年,弟媳病逝,留下了一个只有七岁的侄儿,从此以后,她一直把侄儿视若己出,精心照顾。2006年,看到自己母亲和继父住的老房子十分陈旧,就从有限的打工收入中抽出二万余元为二老翻修了新的住房,并为母亲买了农转非征地养老保险。2010年,她又再次支出一万三千多元为继父买了农村养老保险。
孙国雄
孙国雄,男,巴中市平昌县云台小学鞍山村小教师。今年52岁的孙国雄,是平昌县云台小学鞍山村小一名扎根基层34年的乡村教师。19年来,他不离不弃背着生病的妻子去教书,以高尚的师德、慈母般的挚爱,诠释着一个人民教师的丰富内涵,30余年来,孙国雄孝敬父母,照顾病妻。孙国雄的父母晚年先后患上了结肠炎、肺癌等多种疾病。白天他上学教书,晚上回家与妻子照顾老人。在他父母去世后不久,因长期劳累过度,孙国雄的妻子患上了严重的胃肠炎、结核性脑膜炎、额头囊肿、精神分裂症等重病……从他妻子患病到现在的19年里,孙国雄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与遭遇病魔折磨的妻子风雨同舟。曾荣获巴中市“十大感动人物”荣誉称号。
廖成菊
廖成菊,女,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村民。1980年,孝泉镇廖成菊结婚后,一个人扛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外,还要料理家务,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和没有自理能力的幺爸。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否定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一次,廖成菊感冒高烧,四肢无力,正好这时幺爸的胃病犯了,为了带幺爸去看医生,自己被疾病折磨昏倒在地。2005年,廖成菊带幺爸到镇上做体检,由于路途艰难,车子进不来,廖成菊就自己弯下身子背着幺爸咬紧牙关艰难地行走。春去秋来,廖成菊任劳任怨地服侍瘫痪在床、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幺爸20多个年头。面对荣誉和称赞,腼腆的廖成菊永远都是这样一句朴实的话:“照顾老人是我们晚辈的义务,我还会继续好好地伺候幺爸。”曾荣获四川省“十佳孝子”等荣誉称号。
李琳
李琳,男,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广旺公司安监员。“我愿意做上门女婿,与你终身相伴,共同侍奉你的父母。”1991年,李琳对妻子熊永红许下了誓言。瘫痪的岳父行动极不方便,为了让岳父过上舒适的生活,李琳每周都要背着老人走几里路,带着老人到澡堂洗澡,老人看见李琳累得满头大汗,总是心疼地说“不去澡堂,就在家里擦一擦”,但李琳仍要坚持背老人去,替老人搓背、剪指甲、穿衣服。岳父母牙不好,他就经常买肉回来炖汤等,想着法子让老人吃得好些。老人患有支气管炎,久治不愈,他又买蜂蜜给老人调养……20年来,李琳待两位老人如同亲生父母,从未因家务负担重,经济上拮据而抱怨。有空他就会陪着老人聊天、看电视、听音乐。老人逢人便夸:“女婿对我们真好,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曾荣获四川省“十佳孝星”等荣誉称号。
陈松珍
陈松珍,女,攀枝花市米易县攀莲镇水塘村十二社村民。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丈夫的奶奶)和患白内障的公公的好媳妇。她十年如一日地孝敬瘫痪在床的奶奶和患有白内障的公公,用她那颗善良而包容的心撑起了整个家。1987年,22岁的陈松珍嫁到曾家。丈夫12岁时患脑震荡,喜怒无常,无法理事。作为儿媳妇和孙媳妇的她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替奶奶喂饭、换衣、搓身等,直到1996年,96岁的奶奶去世。现年80岁的公公曾凯见人总说:“我能活这么大年纪,多亏儿媳陈松珍多年来对我从不嫌弃,我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一生中最感慰藉的事”。曾荣获四川省“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申萍莲
申萍莲,女,内江市隆昌县政府办公室机要股股长。她正直、善良,美丽而清瘦的面庞中透露着坚强。工作上,她兢兢业业,处处发挥模范作用;生活中,她满怀深情、无私奉献,扮演好不同的角色。申萍莲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用自己的孝行彰显了亲情的伟大。申萍莲主动照顾无子女的舅父、舅母数年,直至2004年二老去世。母亲自2005年摔伤致残后,每日在轮椅上度过;2006年,患严重癫痫病逾四十年的单身小姑子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无任何行为能力;长期患病的父亲2009年底又被诊断为癌症晚期;高龄的婆婆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2010年又不慎腰椎骨折不能动弹;面对四个需要照顾的亲人,她“孝”字当先、“爱”字装心,数年如一日艰辛付出,做出了圆满答案。曾荣获县“优秀公务员”、四川省“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0
xxxx是xxxx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这位xxxx年出生的大学生与别的学生有所不同:在租住的棚户房里长大,14岁时,母亲离开贫困的家;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之时,父亲又因脑梗彻底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种种不幸,xxxx一边打工给爸爸治病,一边努力圆自己的大学梦??
坚强的雨中蔷薇
x日傍晚,在xxxx师范学院内,三三两两的学生们行走在美丽的校园里。xxxx,步履匆匆,她要赶回离校不远的家中,为病瘫在床的父亲做饭,喂饭吃药。自己然后简单“扒拉”一口饭,就得赶到做家教的孩子家中。晚上十点多钟才能回来,安顿爸爸睡觉后,还要温习大学的课程,大约十一二点才能休息。
三年来,xxxx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她就像雨中的蔷薇,顽强地生长着。
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xxxx临时串了家教课的时间。
去年,xxxx和爸爸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住进爱民区诗苑新城小区一室一厅的廉租房里。爸爸住的卧室里,一张双人床占据了屋子的大部分,加上两个旧衣柜,屋里十分狭窄。桌上放了五六种张爸爸吃的药,xxxx则住在房厅里。
xxxx的爸爸盖着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脸色黯然,不时表情痛苦地说,自己的腿疼。这时,xxxx赶紧给爸爸按摩。
因为结束供暖,屋子里有些阴冷。xxxx看着窗台上养的花,笑呵呵地说,这已经非常好了。
所有的苦难都是成长
在上大学之前,xxxx和爸爸租住在“偏厦子”里,冬天四处漏风,夏天闷热难耐。这也是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家里总断粮,四处借钱。因为没有借到学费,还晚上了一年学。曾经的记忆即使这样艰苦,xxxx还是说“那时有爸爸妈妈,还是个温暖的家。”
为了生存,父母四处打零工,没有时间接送xxxx上学。每当下雨天,学校门口挤满了送伞的'家长,这让xxxx很羡慕。“我没有伞,所以我必须比别人跑得快。”
14岁时,xxxx的妈妈因不堪贫困,离开了家。妈妈走后,爸爸外出打工。从此,xxxx不仅要学会洗衣做饭生火,还要照顾80多岁的奶奶。
xxxx说,不知为什么,生活总像在考验自己。xxxx1年6月,xxxx结束高考,走出考场却得到爸爸突发疾病住院的消息。
xxxx的高考成绩高出分数线40多分,原本能上更好一些的大学。可是为了照顾病中的爸爸,在填报高考志愿时,xxxx唯一的志愿是xxxx师范学院。
拿到大学入取通知书,面对十分窘迫的家庭条件,xxxx一直犹豫报不报到。当她硬着头皮到学校的时候,令xxxx没想到的是,学校为她办理了“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她如愿地迈进了大学。“ 那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成为大学生的xxxx不想再四处借钱维持生活了,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爸爸的医药费、生活费和自己学费。为了能赚钱,xxxx最多时做了3份家教,连着上四五个小时的课。有时累得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在大学三年,xxxx没有休过寒暑假。
学会微笑命运就不会差
记者在对xxxx采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灿烂微笑。
xxxx说,这些年来,学校的老师,教职工还有社会各界一直没有间断地给予这个家的帮助。xxxx师范学院知道xxxx不离不弃照顾爸爸、苦苦求学的事情之后,从普通教职员工到学校领导都伸出援助之手。xxxx成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梁中贤的帮扶对象,梁书记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资助,而且逢年过节还去家里探望xxxx的爸爸。
学院职工曹军每个月从微薄工资中拿出一百元钱,资助xxxx。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给xxxx爸爸送药、送钱。xxxx在日记本里记录着不少好心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她说,现在没有能力回报好心人,等有能力了,一定要加倍回报他们。
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艰辛,xxxx都坚强面对。xxxx年她被评为xxxx1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今年又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明年xxxx就要毕业了,她很想当一名教师。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带着爸爸,有爸爸在,才有家。”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1
xx,女,汉族,出生于1981年2月,就职于xx中学。
她对待公婆就像自家父母。婆家生活不是很宽裕,公婆在生活生活上比较拮据,指导子女在外打拼也不易,从不开口要求什么。所以每次回家她都会细心观察,悄悄给婆家添置生活用品;她还会跟老人一起劳作,和老人聊天,在聊天中了解老人的需求、喜好,甚至是一直未达成的心愿,只要是有能力满足,她从不吝惜金钱,只为给家人他们需要的,喜欢的,乃至盼望已久的。
在对待子女上更是注重言传身教,自学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注重子女的自主意识,生活能力,学习兴趣,尊老爱幼等品质。更是带动兄弟姐妹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事无巨细中孝老爱亲!
在家好儿媳,在校好老师——xx县中学老师xx ,xx老师在家是一名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在校是一名好老师。她时刻不忘自己的角色,在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关爱学生。
一、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在对待长辈方面,她总是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她们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齐吃饭时。她总是把好吃的菜往老人碗里夹,让老人多吃点。上街时,也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为了照顾家人,她每天5点多起床,整理家务,打扫卫生,为家中老人和孩子准备早餐,所有事情忙完之后,她又要匆匆忙忙赶着去上班。为了让老人身体健康,她经常会买些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滋补身体。有空时,她会带着孩子和老人一齐散步、聊天、重大节日和老人一齐庆祝。家里有重活的时候,xx老师都要抢着自己干,不让老人累着。正因为如此,她的老人也同样关爱、体谅她。在她的家庭里,虽然每个人的年龄、辈分、性格、文化、志趣等都各不相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宽容谦让,互相理解、尊重、关爱。
二、全心投入,重视孩子教育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xx老师作为母亲,慈爱但不溺爱,在照顾孩子生活的同时,还担负起教育孩子成才的重任,的重要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言专身教,以父母本身的行为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人活着要有追求,要有,要有境界。她要求她的孩子尊重老师、同学;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长;在公共场所,要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从小使孩子树立爱心和正义感。所以,一向以来,孩子都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学习、待人接物。
三、精耕细作,精细管理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思想教育就好比三军的粮草。张老师以她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总是会透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张老师还别出心裁在班级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为学生开设一条能够倾诉保密又得到保护的途径,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刘慧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与其他学生来往不多,显得孤僻郁闷。一天,他写信给张老师说:看到其他同学与朋友一齐游戏,学习,我好羨慕啊!老师,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我呢张老师找他聊天,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孩子一齐玩。班队课上,张老师让刘慧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这让刘慧自信大增,也让其他学生重新认识了他。许多学生愿意与刘慧一起玩了。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2
XXX,男,73岁,XXX镇XXX村,初中学历,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家有88岁老母亲,全家儿女、孙子17口大家庭。曾担任村副主任,村主任30余年。为集体贡献了青春。他是一名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老人。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论语·学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也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警句。人们对孝的含义有着深刻的理解,人间最真挚的爱是母爱,最无私的是母爱,最伟大的是母爱,最永恒的更是母爱。让父母丰衣足食过幸福晚年。“百善孝为先”,身体力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孝亲敬老精神,培养后代孝亲养老的优秀品德,为礼貌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母亲张桂莲,得了眼病,看不见东西,他妻子身体也不太好,由他照顾老母亲的起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XXX夫妻俩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他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总是把可口的饭菜送到母亲手上,和妻子一起帮助老母亲穿衣、洗漱、喂饭、按摩,十几年如一日,他和媳妇也曾经在院子里徘徊,在床上辗转反侧,害怕一大家子人会有什么闪失,想到今后的日子,他怀疑他也许撑不住这个家。但良心、责任在推着他,对老人的孝,对亲人的爱又使他一次次的坚定信心,挺直腰杆,黎明来临之时,又满面微笑的迎接着新的一天。每天都为老母亲重复做着繁琐而又必须做的护理。给予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用爱心温暖亲人,以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谱写了一曲曲敬老爱亲的赞歌。现在XXX老母亲还幸福地生活着。十几年来,他不怕脏、不怕苦累,任劳任怨照顾着母亲,感人的事迹在三家店村及邻村广为传颂。
XXX没有闲的时候,总是急匆匆的,他除了担起家庭,还要忙地里的活计,毕竟一家人都还指望着他。但他对村里的大事小物很热心,谁家有红白事都要挪出时间去帮忙,他尊敬村里的老人、长辈,爱周围的兄弟子侄,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宽裕,繁重和家庭重担有时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始终微笑开朗,没有怒气,没的怨言,脸上写满天了满足,他不但是村乡四邻眼中的“孝星”,也是团结乡邻,睦邻和谐的典范,他用无言的爱和满心的孝来充实使自己的生活,去诠释人生的价值。凡是认识XXX的人都无不感受到来自心灵上的巨大震撼,都会被他孝老爱亲的精神所感动。
XXX17口大家庭,多年来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但他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支撑着大家庭一步一步前行。尤其是他的'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以德治家的优良家风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庭,树立榜样。在孝敬老人、夫妻互敬、齐心协力、处理家庭矛盾上都能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XXX说:“母亲赋予我生命,把我养大,现在他病了,我理应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好好照顾他,让他度过美好的晚年。我坚信,我们一大家人一起的日子是最值得珍惜的,为了一家子人的生活,我就是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孝老爱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XXX的感悟的说道: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们应该为老人的健康和幸福付出最大的努力和孝心。
他怀着一颗孝顺的心、一颗体贴的心、一颗关爱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3
在生活上,我始终是“孝”字当先,“爱”字装心,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的侍奉着父母双亲。 我国是一个讲文明的国家,敬老爱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父母更是我们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
常读四书五经,使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深的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我多年来始终无怨无悔地侍奉着父母,照顾着患病的妻子,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赞。
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幸福,父母的幸福是儿女的心愿,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行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良心的凸现、耐心的考验。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高尚的行为、是做人的风范。我正是怀着感恩的心在默默的回报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践行着子女孝敬父母的美德。我是这样想的:父母岁数都大了,他们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可想而知。但我绝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是他们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做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门的良知不仅仅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我的父母已经都是快八十的人了。要说是该安享晚年了。可是到如今两位老人还有操不完的心。说到这些,不得不提我的家庭,这也是我不愿提起的事情。我的妻子于xx年8月被确诊胰腺癌,于8月
14日手术。术后,看着妻子一次次的住院,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中药辅助治疗,年纪轻轻的她开始了与病魔斗争的历史......, 从此,我也随之开始了恶梦般的生活。由于我与家人的坚持,对妻子的不离不弃,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了六年。这大部分是父母给予我的经济及精神的支持,让我感到了有所依靠。按当时医生说,短则三个月,长不过半年。长年的就医,加上她顽强的毅力和我及家人的精心照料,妻子硬是与病魔争斗了六年。但是,最终未能抵挡住病魔的侵袭,妻子于xx年7月离世。期间,我要特别感谢xx水文局领导及站上同事,在她患病期间对我的大力支持及帮助。六年来,由于只顾着给妻子看病,我顾不上照顾父母,冷落了孩子,这是我最愧对家人的地方,至今未能走出这个阴影。
对待老人,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不是说我要表现什么,我要如何如何做,我感觉用平常心去做平常事。如今,父亲身体好些,母亲患糖尿病已经有十多年了,整天吃着大把的药物,腿脚远不如从前了,不能走太远的路了。去年姐姐给她买了个老年推车,我就说:“拿推车当拐杖吧,推着稳当,累了还能当板凳。”工作之余,我听妈妈讲述她的工作经历,听她怀着感恩的心去讲述她的工作、生活的篇章;工作之余,我陪着她去街心公园听戏;工作之余,我陪着她去看匆匆回家的人流... ...
说到这些,让我深感愧疚的是对父亲--我没能尽到做儿子的职责。这不得不提的.还是我的家庭:目前,我在沈丘县槐店水文站工作,我的儿子在xx,今年读初三。自妻子去世后,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到
了老父亲的身上。我为了不让父亲操太多的心,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在xx,住的是五楼。由于母亲腿脚不方便)这样,一来可以为父亲分担些,二来对母亲也能多些亲近的时间。但是,我感觉欠父亲的太多太多,有时在电话里,我想表达对父亲的歉意时,老爸总是打断我的话,说“没事,没事”,然后就岔开话题,说些其他的事情......最后还少不了给我说:“你和你妈都要注意,小心你妈,她血糖高、血压高...”每每想到这些,我应了一声:“好”,然后就迅速挂上电话。不然我一定说不下去了。
看着父母安祥、坚定的目光,我的心里些许好受点,因为,我们的日子还要继续下去... 以后,我想:工作之余,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来陪两位老人,同时,尽可能的去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今年3月10日后半夜,妈感觉心里有些不舒服,说心慌,难受。天刚亮,我就带她去县医院做了检查:挂号、找专家、抽血、做心脏CT…
…一通忙活下来,我才顾上喘口气,喝口水。当看到检查结果时,医生说“无大碍,吃些药,过段时间再来复查一下。”此时,紧绷的心才放下来...
今天,妈起床时感觉有些眩晕,一测血压,高压达到170 mmHg(毫米汞柱)。我迅速带她去输液、降压。至截稿时,妈妈仍在输液,我一直奔波在单位与输液室的路上...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4
杨玉西,50岁,是一名退休职工。家住长兴园。杨雨西同志自从1983年与丈夫结婚后,20多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照顾家庭,婆媳关系亲密胜过亲生女儿。
结婚时,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杨雨西决定婚事新办,一切从简,取消了在宾馆预订的婚宴,仅仅双方亲戚在一起吃餐饭,就算将婚事办了。对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邻居们的好评。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由于婆婆身体不好,紧张的工作之余,她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后来,她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儿,一家老小更是其乐融融。
婆婆由于早年守寡,一个人将三个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穷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冠心病、哮喘、高血压等多种严重疾病,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她和丈夫一起带她四处求医问药。婆婆每月的门诊医疗费用都在600元上,而退休工资仅区区500多元,有时婆婆独自一个人看了病,觉得药费太高,不舍得买药吃,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想了一个办法,只要时间允许,每次都亲自陪婆婆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后,先将婆婆送回家,她一个人再去医院划价拿药,然后总是对婆婆说,现在药价又降了,您的退休工资足够买药了,我们也不用给您贴钱了,让婆婆觉得没有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安心多了。而实际上,她用自己并不多的工资收入支付了婆婆所有的'医疗费用,而她自己在生活上则是能省就省,勤俭持家。近年来,随着婆婆的年岁越来越高,朱小华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电子血压计、家用氧气瓶等家庭医疗器具。在饮食上,她也是尽量就着婆婆的口味来,精心安排适合老年人吃的食谱,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性格越来越像,都是大大咧咧的,直爽子、乐观派;共同的爱好也越来越多,喜欢相同的电视剧,同一个影星、同一种类型的歌曲,就连喜欢吃的东西都一样。婆婆常说“我有这个媳妇真是晚年得福!”20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耳濡目染,儿子也很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时常给奶奶捶背按腰,端茶送水,讲小故事给奶奶听,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杨玉西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孝顺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气顺,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媳妇,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可能,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的。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5
xx是已退休10年的老蒙医。他退休不退志、退休不退职,发挥余热受到各界群众的好评,同时也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时刻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中。
退休之前他是一名蒙医,是搞专业技术工作的。退休之后他深深感到党和国家的大事与自己息息相关。因此他每年花几百元订阅报刊杂志,每天花大量时间读书看报,把学习与思考当做一种乐趣。有人说:“你退休了还看报学习,花那么多精力干什么”。他说:“人退了工作,但思想不能退,要走好人生之路,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几年来,他勤奋学习的同时还向报刊撰写了近百篇文章他用蒙文写了许多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发表于《xx日报》等,受到了报刊、读者好评。xx年又在青海的《柴达木报》上发表了《作者简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他的情况。
他是我县高级职称,资历深厚的老蒙医。他退休之后好多牧民及城镇居民都找他看病,让他得不到片刻休息。但他顾不上休息,病人随来随诊,对老、弱、病残者,他到病人家里去看病,但从来不收任何出诊费用,都是义务看病。他虽然退休了,依然关心单位的发展。给单位写了许多有关民族医药方面的材料,帮助解决了青年蒙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年他又写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志》一书,不收任何稿费。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直与各邻居及社区居民友好、和睦相处。他的二儿子是县上领导干部,儿媳也是党城派出所科级干部,他们平时的`工作很忙。但是二位老人没有任何怨言,给他们做饭看孩子,让他们放心工作,同时又照顾双方的老人。双方有两位高龄老人,妻子的母亲92岁,已经卧床不起两年多了,自己的母亲现年97岁在孩子家住。他们老两口每天两头忙,细心照料老人,尽心侍候,为二位老人洗衣做饭。二位老母亲体老多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即要注重食物搭配又要注意营养补给。晚上能使老人睡个安稳觉,他们平均一宿起床查看三四次,全身心的照顾母亲是他们老两口生活的全部。他们夫妻二人为尊重母亲的生活习惯,让老人们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尽量去配合。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一件件事情老母亲总是喜欢重复诉说,每次他们都用心倾听,耐心安慰,使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因此,他们家的2位老人成为全县少有的高龄老人。
他平常除了照顾90多岁的两位老人外,还帮自己的子女看管孙子,更对周围邻居关怀备至。他家住的楼房没有搞卫生,他就主动打扫,楼道灯容易坏,他为了方便大家,经常更换坏了的灯泡,邻居忘了带钥匙出门,进不了家门,他就请进自己家坐坐,等他们回来。他们住的楼房门前没有晒被褥的地方,他主动拿起铁丝和木棒在楼门口搭起晒杆,方便居民们。冬天下了雪,他就早早起床,主动扫雪,给居民通行带来方便。这些事虽是一件件一幢幢小事,却受到居民们的赞扬,受到邻居们的尊重。好多居民说:“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好心肠的人,经常为别人办好事,不求任何回报”。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孝老爱亲的事迹材料04-16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01-14
(经典)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09-01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08-31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01-01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04-01
孝老爱亲的事迹材料[通用]08-12
[热]孝老爱亲的事迹材料08-12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最新11-15
(荐)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