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话题作文>高考怪现象之吊瓶进班级

高考怪现象之吊瓶进班级

时间:2023-02-24 19:40:08 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怪现象之吊瓶进班级

高考怪现象之吊瓶进班级

高考怪现象之吊瓶进班级

  【事件回放】

  近日,微博上一组高三学生集体打着吊瓶备战高考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灯火通明的教室里,学生埋头苦读,教室里拉着铁丝挂了20多个吊瓶,此情此景令人震撼。照片中的湖北孝感一中高三班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刻苦的“吊瓶班”。

  【校方回应】

  “网上吊瓶班的图片,确实是我们学校的。”昨天上午,孝感市一中监察室主任高平强坦承。他解释说,打吊瓶不是在输液,而是在打氨基酸。上个月,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要求学校给学生打氨基酸,以增强体质、补充能量。他说,起初学校没有同意,但后来发现,学生外出打一瓶氨基酸要半天时间,耽误课程。校方这才同意在学校里打,但前提必须是学生和家长自愿;学校还规定,注射一瓶500毫升的氨基酸,学生只出10元,超出部分由学校承担。目前,市面上注射一瓶500毫升的氨基酸,一般要四五十元。所以,学校是在贴钱。后来,来医务室打氨基酸的学生越来越多,医务室的空间有限,所以改到教室里吊,每个班打的时候都有医生值班。高平强说,高三年级20个毕业班都有学生打氨基酸,一个50-60人的班,打的学生近一半。

  【专家观点】

  “一个班竟有20多个孩子选择静脉注射氨基酸,简直愚昧!”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左学志直言不讳, “且不说氨基酸根本就没有补充能量的功效,光是静脉注射,就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反应!”

  左学志介绍,氨基酸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但“氨基酸注射液”是处方药物,主要用于营养严重不良的患者,对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即使对重病患者,医生也要先详细检查,确定其适应症且符合注射指征之后,才能开出药方。但对于身体健康的人,随意注射氨基酸,可能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肝脏、肾脏负担,绝对有害无益。此外,静脉注射本身也有风险。左学志称,静脉注射将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很多患者会出现发冷、寒战、发热,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夏季本是输液反应的高发期,“孩子一旦出现输液反应,更得不偿失”。

  左学志建议,大考之前孩子的食谱不宜大变,保证营养的同时,多吃一些果蔬,再适当补充一点坚果类、深海鱼等富含脂肪酸的食材,就能起到健脑功效。但坚果类食品一周大约吃50克左右即可,不宜多吃。如果家长确实认为孩子缺乏蛋白质等营养,不如多让他吃一个煮鸡蛋,喝一瓶牛奶。对孩子来说, “自然摄取营养,好好休息,保持运动,比什么‘灵丹妙药’都强”。

  【高考百态】

  1.今年4月份,《沈阳晚报》报道,一名高三女生为了准备高考,选择口服避孕药来改变生理周期,但不幸的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她不仅无缘高考,还住进了医院——经诊断,18岁的她竟患了乳腺癌!记者还了解到,在应届高三女生中,服避孕药备考者并非个例。

  2.近年来经常有媒体报道,每到中考、高考前夕,像北京雍和官、五台山文殊院这样的景点都有大批学生和家长烧香拜佛,而且拜佛的讲究也越来越细,拜哪个庙哪个菩萨能学业有成,送多少香火最灵验居然都有门道。

  3.高考期间,有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自己所在的小区为了不让蛙鸣声打扰高考考生,竟毒死了池塘中的青蛙。尽管有多家媒体试图向发博者求证均未果,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相信,因为“恐惧”声音的高考考生家长实在太多了。

  【高考雷人标语】

  1.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2.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3.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4.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

  5.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理解之声】

  不妨对“高考班集体打吊瓶”

  多些理解

  北方

  “高考班集体打吊瓶”,而且还是在教室里一边复习一边打。事件的新奇性,加上对高考的普遍关注,致使网友质疑学校的做法,这并不足为奇。分析网友的质疑,不难发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很重要,但“不能拼命,牺牲身体健康”。这一质疑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面对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面对高考决定人生的“大选”,学生拼命学习,并非学校单方面给的压力,甚至不是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压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这个残酷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前,单方面指责学校逼学生学习,显然有失公允。

  二是能打吊瓶,何以不能“安排学生休息”?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对多余的质疑。相信曾经经历过中考、高考的人都知道,经过长期的学习之后,即将进入两天左右的“战斗期”,的确需要调节身心,适当休息。但毕竟现实决定留给学生的休息时间并不多,有时候即便是学校安排休息,学生自己也不会休息。况且,在大脑长期高效运转与身体透支的情况下,的确需要氨基酸、葡萄糖之类的营养补充。那么在医院打、在学校医务室打、在家里打、在教室里打,又有什么区别呢?学校出于方便学生考虑,省去学生在教室与医务室两边跑的麻烦,其管理与决定至少是人性化的,入微、体贴的。

  三是学校给学生打吊瓶,是否有借机敛财的可能?这一点,相关报道和当事学生并没有反映。但孝感一中相关负责人的解释说明,学校只是在执行国家相关规定,是在将国家“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用在学生身上。

  如果说,高考班学生集体在教室里打吊瓶一定说明或者折射什么,那唯一说明和折射的,无疑是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吃人”的残酷性。在这种需要学生用全部身心和力量去拼搏的教育制度未改变前,何妨对学校安排学生集体打氨基酸的善意多些理解?

  (选自2012年5月7日“齐鲁网”,有删节)

  【点击】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在主要靠高考取才的形式尚难撼动的情况下,学生的遭遇着实令人同情,但学校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呢?不要一味地指责学校,对学校少一些口诛笔伐,多一些理解和同情吧。

  【忧虑之声】

  该打“吊瓶”的是过度应试思维

  袁新文

  “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都做得‘过度’了,如过分的考试评价、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指责等;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未来发展相关的教育,我们都做得‘不及’,如身心健康、诚信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做题教育’,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一位小学校长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的确,我们的社会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功夫实在是太多了: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些中小学校一边强调全面发展,一边却用繁重的课业负担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这种过度重视考试与升学的教育观念,反映了国人对教育的片面认识,流弊之广,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深受其害。用油墨把指纹按在纸上,再扫描进电脑进行分析,就能解读大脑密码,测出孩子的先天智能和潜能。这是前不久在山西太原一些幼儿园盛行的所谓的“皮纹测智商”。听起来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为什么会在幼儿园盛行?究其根源,其实是应试思维作祟,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随着年龄段不断“下沉”,使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本应充满人文情怀,但如果十几年只忙活考试一件事,使教育变成“升学竞赛”的代名词,教育就会变成摧残人的事。“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辨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京剧《范进中举》里这段唱词,今天听来依然能产生强烈共鸣。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改变教育现状,革除教育积弊,才能少一些“吊瓶班”,少一些“范进式悲剧”。

  (选自2012年5月7日“人民网”,有删节)

  【点击】

  集体打吊瓶复习鲜明地折射出了应试教育之弊。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们都沦为了考试机器,不仅头脑里被灌输了各种标准答案,身体里也被注射了各种“氨基酸”,而他们却只能选择接受。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当高考给学生带来过重压力以及负面影响时,一些人不从教育的层面反思,反而给学生挂上“吊瓶”了事,这会不会增加更多的“范进式悲剧”?

  【感悟】

  古有“悬梁刺股”,今有“吊瓶赶考”,同是刻苦的写照,但是今人打营养针赶考却变了味道,残酷的竞争扭曲了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初衷,给社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无奈”。在分数决定命运的前提下,学子们、家长们、老师们明知应试教育存在弊端,但又无可奈何,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不得不去拼搏。不改革应试教育制度, “吊瓶班”这一另类风景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一言以蔽之,病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的教育,教育本身最需要挂吊瓶,甚至动手术。 “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祖国的未来“伤不起”。

【高考怪现象之吊瓶进班级】相关文章:

“伪生成”——课堂教学之怪现象08-15

身边的怪现象作文07-27

班级高考标语12-27

高考班级标语02-09

B2B模式之怪现象:产品与市场的不均衡性08-05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08-16

关于作文语言的怪现象:中学生作文语言之怪现象08-09

高考班级励志口号02-20

高考班级幽默标语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