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计划方案>乡镇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

乡镇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

时间:2023-02-24 15:59:41 计划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镇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 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第四章战略重点与重点项目
   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第六章预期效益分析
   第七章措施与对策
   第八章附件
   文本编制:邹嵩
   项目设计:黎笃富
   数据提供:王树元
   审定:傅刚
   第一章 总论
   一、编制规划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以工代赈是国家为了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编制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搞好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好以工代赈建设工作,将极大地改善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目前“三农”问题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好今后五年内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库,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县政府《关于抓紧编制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精神,围绕《鸭田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及建设重点,围绕我镇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结合鸭田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扶贫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编制范围涵盖全镇的26个村。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编制年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二章 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一、自然经济概况
   鸭田镇位于隆回县北部边陲,望云山北麓,毗连新化县,距隆回县城76公里,312省道横贯东西。全镇总面积74.78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700米,下辖26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2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756人,7344户。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半山区半丘陵区,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1185小时,年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1480毫米,无霜期230天。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河溪落差大,但流量小。
   境内土地构成的显著特点是:山地多、平畈少、农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全镇耕地总面积20418亩,其中水田17864亩,旱土2554亩;林地总面积5.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3%,木材蓄积量约12.5万立方米。境内土地肥沃,又属富硒地区,发展农业极为有利,种植业是全镇经济的主要支柱,盛产优质富硒水稻,适宜种植药材、茶叶、花卉和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
   境内有丰富的高岭土“瓷土”资源,品质稳定,质地纯净,是生产陶瓷和高级墙地板砖的上等原料,已探明储量在700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达2000万吨。
   二、“十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建设计划执行情况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自1984年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战略以来,鸭田镇在国家、省、市、县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一重点,坚持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着眼近期解决温饱、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展以工代赈建设。
   1、“十五”期间我镇以工代赈投入、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我镇共批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9个,计划投入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40.5万元、地方配套49.5万元,涉及交通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至2004年底,全镇累计完成以工代赈投资9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5万元、地方配套49.5万元(群众无偿投劳折资10万元)。新建和改建公路17公里,其中村级道路路基改造4公里、新修村级道路13公里,新建桥梁1座;水利建设方面,新建渠道1公里,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处,其中引水工程2处,解决了600人的饮水困难,并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2100亩。
   2、“十五”期间我镇以工代赈效益情况:
   通过扶贫以工代赈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镇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全镇GDP达到4680万元,农业总产值3158万元,粮食总产量866万公斤,财政收入28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5元,农民人均产粮324公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880人减少到7800人,绝对贫困面由38%下降到30%,全镇整体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
   3、“十五”期间以工代赈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以工代赈计划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2)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严把“四关”。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把好项目关;严格资金拔付制度,把好资金关;加强监督检查,把好工程质量关;每个单项工程结束后,都要对工程量和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结论,严把审计关。
     (3)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坚持“四结合”。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与其它工程相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坚持改善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三、现状分析
   1、比较优势分析:
   纵观全镇自然经济现状,综合分析镇情,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位于半山区半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宜农宜林宜牧,开发利用颇具潜力。
   二是境内气候温和湿润,无环境污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1185小时,年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1480毫米,无霜期230天,地下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硒,境内工业少,农产品、水资源无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富硒无公害农业。
   三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2、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镇财政困难,扶贫资金严重不足。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几项衡量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在全县排序均处于较后位次。扶贫资金太少,农村贫困人口需解决的问题太多,简直是杯水车薪。
   (2)、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一是交通不畅,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由于交通不畅,行路难、运输难、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现象的发生。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水利设施落后,缺乏骨干水利工程支撑。现有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因建设年限早、工程设施老化、配套性差以及水毁淤积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利用程度较低,灌溉效益低下。其次,河道治理率低,防洪能力差。全镇除部分险段得到小范围治理外,大部分主流、支流及其它流域河道基本上因资金短缺未能建防洪河堤,防灾抗险能力低。再次,山地多、川塬地少,耕作模式落后,农业投入产出率低。
   三是结构性缺水现象较为严重。地表水资源紧缺,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目前仍有16个村、1.1万人及近0.7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所在地的鸭田居委会都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都得靠肩挑手提。四是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低。全镇固定电话用户仅1700户,无线电话用户1350户,入户率仅为30%;全镇有25个行政村不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310户,入户率仅为4%。
   四是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危房占总数的40%,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本没有“三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3)、经济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单一,增长质量和效益低,脱贫难度大。在经济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为68:11: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未形成,现有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严重滞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就业承载能力低,发展缓慢,镇财政收入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4)、科技人员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返贫率居高不下,稳定脱贫奔小康的任务艰巨。
   (6)、市场意识淡薄,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贫困现状分析
   鸭田镇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630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7800人。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全镇26个贫困村、236个村民小组。其基本特点:     
   一是交通条件差,地域偏僻;
   二是土地瘠薄,人畜饮水困难;
   三是贫困户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短缺,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差,增收渠道单一,贫困程度深,以及加入WTO对落后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将给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的
   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镇以工代赈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工代赈建设的总体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手段,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保障,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尽快改变全镇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使贫困人口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小康迈进,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引导全镇广大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展以工代赈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本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鸭田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2、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以工代赈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以工代赈建设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促进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充分发挥全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不等不靠,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改变鸭田落后面貌。
   5、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在以工代赈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以工代赈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合力。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尽快改善全镇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稳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全镇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自然村通农机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全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全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主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90万元,年均增长10%。
   (2)、财政收入实现600万元,年均增长13%。
   (3)、农业总产值达到4740万元,年均增长7%。
   (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2元,年均增长9%。
   (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66万吨。
   (6)、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0公顷,年均增长5%。
   (7)、农村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8∶24∶18。
   3、远期目标(2011—2015年):
   继续加强交通、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流域治理,加快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贫困人口增收途径,巩固扶贫成果,增强镇村财力,群众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全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第四章 战略重点与重点项目
   一、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四项目标”、抓好“六项工程”,即解决饮水难、行路难、增收难、结构调整难三项目标,抓好乡村道路交通建设、人畜饮用水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六项工程。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分年投入,注重改变基本生产、生活环境,包括人畜饮用水、交通、邮电、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条件。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落后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不利,交通不便,是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瓶颈”。为此,要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调动贫困地区农民的劳务积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加强贫困乡村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获得各种社会服务,提高生产能力,促进地方经济活动的开展。
    3、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抓好退耕还林,加强小流域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培植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我镇受制于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主要是种植业比重过高。为此,要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从鸭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扶贫入户项目集中成片开发,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之路,逐步形成具有鸭田地方特色的富硒优质稻、中药材、高山蔬菜(竹笋两用林)、经果林、牲畜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和延伸5条产业链。确保贫困户从主导产业中获得收入占人均总收入60%以上,以实施稳定脱贫的任务。
   5、实施科技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重点项目
   1、乡村道路建设
   (1)、目标:以提升改造为主,根除病段,打通出口路、断头路,连接自然村之间的农机路,形成以312省道为主架的节能、通畅、高效、快速的镇域公路网,提高公路通达程度,实现全镇村村通公路,村级公路向自然村辐射。重点解决贫困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受阻的问题。计划新建、改扩建公路55公里,其中新建10公里,改扩建道路45公里。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计划共需资金205万元,需以工代赈资金103万元,地方配套102万元。
   (4)、措施和办法: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支持和投入;
   二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村级道路采用“一事一议”办法,解决土石方及民工能做的事情;
   三是通过优化设计,坚持科学施工,严格(质量、安全、技术)管理和严格招投标管理,降低工程造价。
   2、农田水利建设
   (1)、现状:鸭田镇境内河溪少、流量小,每到枯水季节,农田灌溉用水十分紧张。原有蓄水工程大多数灌区有均未配套或配套不齐,沿河漫灌,水的利用率低,影响农田抗旱能力。且现有的“小一”型水库1座、骨干山塘5口,由于建设时缺乏资金、技术,土法上马,运行时间长,严重老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病情,亟需治理。
   (2)、目标:以改善全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能力为目标,通过实施渠道、集雨节灌、现有水利工程的改造配套和堤防建设等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稳产高产农田,提高防灾抗险能力,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规划“十一五”期间对现有山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增修山塘1口、水渠1条,维修改造水渠8条,新建排洪沟4条、扩建1条。
   (3)、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4)、效益:上述工程的实施,可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改善灌溉面积6500亩。
   (5)、资金筹措:计划总投资165.32万元,需以工代赈资金80.92万元,地方配套(含行业配套)84.4万元。
   3、基本农田建设
   (1)、目标:全镇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00亩,坡改梯500亩,。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配套工程建设,使全市贫困乡村耕地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田。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总投资2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
   4、人畜饮水工程
   (1)、目标:以改善全镇人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引水、提蓄水、集雨蓄水等工程措施,基本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需建蓄水工程13处,铺设管道56000米及完成配套辅助工程。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总投资204.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02万元,地方配套102.2万元。
   5、小流域治理
   (1)、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全镇长远发展为目标,主要加大对小流域的沟壑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小流域治理。“十一五”计划治理5条小流域,流域面积4500亩,治理面积300亩。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总投入312万元,需以工代赈资金156万元,地方(含行业配套)156万元。
   6、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1)、目标:根据以工代赈项目落实到村、覆盖到户的特点,围绕培育鸭田特色、主导产业,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之路,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富硒优质中稻、生态茶园、中药材、竹笋两用林、经果林等农业生产基地。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地方配套120万元。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估算
   “十一五”期间,全镇计划实施扶贫以工代赈建设项目项,预算总投资1286.52万元。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项,投资200万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7项,投资165.32万元;乡村道路建设工程项目14项,投资20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3处,投资204.2万元;小流域治理9项,投资312万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项,投资200万元。 
   二、资金来源
   鉴于鸭田镇财政十分困难,群众收入水平低,扶贫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难以筹措,建议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资金全部由国家和省、市、县予以扶持解决。同时,在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当地农村基础工程建设,以弥补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六章 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全镇以工代赈规划建设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可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改善灌溉面积6500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300亩,工程建成后,全镇共可新增粮食产量4万吨左右,共可增加农业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
   1600元以上。同时干旱年份可以减灾避灾。
   二、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可大大提高我镇公路的车辆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使路网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对农业、矿产、旅游资源可进行深度开发,加快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城乡和内外交流,繁荣全县经济。
   二是通过实施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农村支柱产业,解放广大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状况和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带动贫困乡村交通运输和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使项目区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生态效益
   规划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工程项目实施,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将得到改善,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七章 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充分认识以工代赈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角度出发,做到扶贫思想不松,扶持力度不减,工作热情不变。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到转变职能、规范管理,从思想方法的适应性到工作方法多样化,在“扶真贫、真扶贫”的过程中接受人民群众、上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2、成立“鸭田镇‘十一五’扶贫以工代赈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以工代赈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按主要项目设立项目指导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技术指导工作。
   3、面向贫困人口,认真抓好规划的编制、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强化服务,提高效益,力求管理规范化、工程程序化、决策科学化。
   二、多方筹资,确保实施
   1、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在争取国家、省、市、县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镇财政要按投给我镇以工代赈资金总额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匹配部分按时足额到位。
   2、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组织及个人加大对贫困乡村的投资,扶持贫困乡村发展。
   3、信用社要积极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4、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工投劳。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
   1、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区域经济质量。基础设施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劲,是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受基础设施的制约和障碍,资源得不到开发,产品不能成为商品,优势形不成效益。所以要致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扶贫经济效益,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2、以科技扶贫为手段,实现标本兼治。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增强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面向市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使一部分贫困农民转入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区域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四、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1、科学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按照本规划要求及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编制完成项目可研和设计。项目制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平衡,做好评估和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科学可行。对项目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建立项目库,并作为落实以工代赈建设任务、申请立项、投入资金和检查、验收、评估的主要依据。
   2、加强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以工代赈资金是专项扶贫资金,要进一步完善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制度,对以工代赈资金实行专项管理,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3、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集中资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连片开发,以发挥扶贫资金的聚集效应。
   4、加强以工代赈项目监测工作。建立完善以工代赈项目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动态情况,认真做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严禁挤占挪用以工代赈资金、侵犯农民利益、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第八章 附件
   一、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以工代赈项目备案卡
   三、2006-2010年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规划表
   

【乡镇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相关文章:

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08-15

对“十一五”乡镇财政建设的几点看法08-12

区妇联“十一五”社区建设发展规划08-12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08-13

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08-12

某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08-16

后勤“十一五”规划08-12

客运站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08-15

双清区“十一五”规划思路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