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时间:2023-02-27 08:57:37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关注精神,选择主动-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供稿/李剑林[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宋伟丽[深圳市翠园中学]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析
  
  对于新材料作文,广东称之为“给定写作范围”的作文。在2007届的高考备考中,一线教师就热情地呼唤这种作文命题形式,但直到2011年为止,这种作文形式似乎都与广东高考无缘。在历届的备考中,虽然“给定写作范围”的模拟试题屡有出现,但舆论共识表现为“对于广东考生而言,这种命题形式还不成熟”。因此,今年的这个题目令广大师生大感意外。
  
  本题材料由两个独立的段落组成。命题没有采用“材料一”“材料二”的字样,是为了在命题形式上与往年的题目更加接近,从考生的心理层面降低题目的难度。写作要求中“上面的材料”的语言也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其目的也是放宽考生理解题目的界限。因为写作要求中没有明确限定考生必须结合两段材料,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就一段材料或两段材料自由选择。
  
  针对第一段文字,汤因比讲述了自己选择生活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选择这一时间和地点的原因——文化交汇。考生如果以此立意,有三个写作范围,第一是“选择生活的时代”,第二是“选择生活的地域”,第三是“生活与文化”。针对第二段文字,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考生同样可以得出“选择生活的时代”的写作范围。如果把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很容易发现“选择生活的时代”是交叉的内容,以此确立写作范围是完全可行的。评卷场反馈的结果也是写“生活与时代”的考生占最大比例。
  
  语文考试结束之后,鉴于考生反馈的“回到过去”和“生在未来”,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在考“穿越”。今年的作文写穿越并非不可,但穿越只是一个噱头,而不是题目的本质。因为,它恰恰忽略了材料中最核心的内容。
  
  无论是“生在哪个时代”还是“活在哪一地域”都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作文材料中最核心的含义是居里夫人提到的生活的“有趣”和“有用”。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时代感的写作范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许多人感到了生活的无聊和工作的压力,于是社会普遍反映幸福指数偏低。一部分人把工作和生活直接对立,于是二者矛盾重重,顾此失彼。一部分人把生活工作化,于是生命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整天为工作疲于奔命。一部分人把工作生活化,于是对于工作敷衍了事,工作上毫无业绩可言。在多数普通人工作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人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问题。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于是乎一种新的误区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强调生活的质量而弱化工作的投入。居里夫人“有趣”和“有用”的言论恰好回应了这一问题。
  
  从第二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和涵娜、伊雷娜讨论的是生活的问题。“有趣”即生活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幸福感。“有用”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依据这一理解反观第一段文字,很明显汤因比的立足点是“事业”,即工作。汤因比“醉心”于古文化的研究,“醉心”一词反映了他工作的“有趣”。“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因此这对汤因比的工作极其“有用”,相对而言,汤因比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他的工作也会对整个社会更加“有用”,汤因比自身的人生价值也会获得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写作范围,即“人生的有趣与有用”。如果对第一段材料再做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汤因比喜爱文化的多元实际上是追求“人生的精神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享乐。这便是第一段材料的深层含义。
  
  汤因比、涵娜、伊雷娜三人和居里夫人相比,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很明显,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认为时代或地域对人生、生活影响巨大,所以他们渴望选择时代和地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人生态度是被动的。而居里夫人则认为时代对人生没有影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前提当然是个人的积极努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居里夫人的人生态度是主动的。以“人生态度的主动和被动”为写作范围写作同样是合题的。
  
  两段文字都涉及了“选择”的意思,于是有部分考生把“选择”一词当作了写作范围。在写作中,考生只注重了“选择”,而与“选择”相关的内容与材料没有任何关系,这属于题意残缺的问题。今年评卷规定,题意残缺在30分以下打分。甚至有考生直接以“享受生活”为题作文,虽然材料中有关于“生活”的内容,但是“享受”一词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享受生活”所表达的内容也不是材料的引导意图。因此,这类文章被视为偏离题意。还有考生大谈“中国文化的多元”,这也是偏离题意的作文。今年仅以“选择”为写作范围的考生不在少数,加上高分段作文相比去年大量减少,所以今年全省作文平均分仅在38分左右。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作文评卷重点打击套作现象,鼓励考场中的原创作文。于是,规范的三段论式的议论文分数被压低,相对自由的散文化的写作受到推崇。相对于去年,今年散文的比例继续增加,约增长十个百分点。
  
  高分佳作1
  
  转换视角,生活干当下并不难
  
  文/广东一考生
  
  居里夫人的外甥女涵娜对她说期盼生活于一世纪以前,而伊雷娜却期待未来世纪。这让我想到时下大热的“穿越”文化。远古时代、虚拟动漫世界……都成为现代人的疆场,为所欲为。
  
  穿越之风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想,这与现代人心理素质不高、悲观待世不无关系吧。现实的骨感让许多现代人碰壁,认为理想变得遥不可及,而生活的压迫让他们无处可匿,于是便只好信马由缰,在幻想的世界称王当帝,以缓心中难以抒发的抑郁。
  
  如此逃避现实,悲观避世,只关注生活缺陷的心理,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人,须得活在当下。就如居里夫人所言:“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所以,请转换视角,不再积郁于现实的不完美吧。调整视觉的焦距,定格于眼前的旖旎风光,发现现实的惊心动魄的美吧!转换视角,你便会发现活于当下的惬意舒畅。
  
  生活并不缺少美。可曾见过巍峨的泰山?可曾见过吐纳古今、剪裁天地的定西千年古杏树?可曾留意岸边婀娜多姿的垂柳?可曾留意静如镜、动如火练的湖面?转换视角吧,不要再哀号社会不公,埋怨民风恶浊,发现如此这番美景,生活难道不更快然自足吗?
  
  《活着》的作者余华曾愤怒于现实的黑暗,眼见之处,净是百姓的贫困与富贵者角逐利益的嘴脸。他的目光聚焦于社会阴暗面,以致长时间内都是一个“愤怒而冷漠的作家”,内心无比煎熬,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然而,当他转换视角后,便成功地换了一种心境,即他自己所言的“将生存变为生活”,快意自然地活在了当下。他透过《活着》,将生命的古板田地耕得哗哗翻动,如水面的波浪,让生命中的每一个苦难都成长为一个希望。
  
  你发现了吗?转换视角,从悲观中挪移视线,聚焦于生命的美好,当下的生活也有清风明月自在怀的安谧与舒适,生命一如花海绚烂艳丽。
  
  请转换你的视角,以美为出发点,静心凝视生活,活于当下吧!现实也有黄药师的桃花岛:有好风,有好箫,有好桃花景。
  
  只要转换视角,活于当下并不难。
  
  (得分:58分)
  
  高分秘诀
  
  考生首先摆出了反面的社会现象——穿越文化热的社会现实——并对它直接进行批判。在批判错误行为的同时,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人,须得活在当下。面对不如意的社会现实,考生反对悲观待世的做法,倡导应该“转换视角”发现美丽。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论证方法,先以自然景物为例证在面上铺开证明自然是美丽的,进而类比论证社会的美景,由此水到渠成地得到“生活并不缺少美”的观点。在点的例证上,考生选用了作家余华的例子,通过余华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转变来证明人可以过充满希望的生活。
  
  考生的语言优美,句式整散结合,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展现了良好的写作功力。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对教材内容的化用,如“生活难道不更快然自足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李剑林 宋伟丽)
  
  高分佳作2
  
  生逢其时
  
  文 广东一考生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认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出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斗争,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做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21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西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继夜。”没有少年的玩耍,没有热饭果腹,只有战火明灭,硝烟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祷告,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个充满温情的画面: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放的一杯免费饮料……那应该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努力地生活下去,这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年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得分:55分)
  
  高分秘诀
  
  考生引用《双城记》的开篇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使得本文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加上题目《生逢其时》,考生极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宽恕”和“爱”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证无论生在什么时代都是“生逢其时”的中心。考生选用的两个事例都回应了开篇的名句,并且无论是狄更斯还是卡马尔,他们都生活在国家“最萧条的时代”,但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又都证明了可以把时代改变为“最繁华的时代”。两个正面的事例和下文李煜、贾谊两个反面的事例对比,更进一步证明了考生的观点。
  
  文章结构严谨,事例鲜活,论证有力,详略得当。
  
  (李剑林 宋伟丽)

【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相关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湖南卷全解析06-08

2012年高考作文江西卷全解析08-15

2012年高考作文浙江卷全解析08-17

2012年高考作文辽宁卷全解析08-15

2012年高考作文湖北卷全解析08-15

关于2012年高考作文江苏卷全解析08-29

2012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例评08-15

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报告之全国新课标卷和广东卷08-13

全国乙卷高考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