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湖北卷全解析

高考作文湖北卷全解析

时间:2022-08-15 16:13:48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2年高考作文湖北卷全解析

  文化韵味,一脉相承-2012年高考作文湖北卷全解析
  
  供稿/尤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交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析
  
  继2011年“旧书”之后,湖北秉承一贯的传承文化、古朴典雅的风格,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二元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文化、历史、过去生活方式的理解。此题富有浓郁的“书香味”和“文化气”。
  
  寻找立意的突破口是写作的关键点。一个材料有多个事情或多个人物,那么我们从多角度出发是寻找审题立论角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则材料选用的是一个关于“杜甫家书”的讨论。涉及的是“传统媒体是否会在信息时代逐渐消亡”的辩题:学生乙是科技信徒的代表,认为“邮件”“电话”必然取代“书信”,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理性看待新老更替,。正视时代变迁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学生甲、丙显然是支持传统文化的代表,感叹往日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无以为继,引发人们文化传承方面的思考;学生丁思路进一步打开,从对“科技与文化”的思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科技与道德”“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应该来说,这个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平和朴实,可就甲、乙、丙、丁四人的看法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展开,也可综合归纳提取观点论说。具体来说:
  
  立意角度一: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比如基因科技、网络技术、电视电话等。
  
  立意角度二:科技不是万能的,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和抹杀人文关怀,比如传统的老字号、书信书画和文人故居等。
  
  立意角度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艺术传统既有成体系的相对集中的内涵,又是不断调整、变化升华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对传统的反思和反思后的扬弃。比如京剧艺术、剪纸艺术等。
  
  立意角度四:正视往日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理性地认识我们现实所处的时代,比如最近热议的“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电子书与纸书”等。
  
  从表达能力上来讲,该作文题不限体裁,学生可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甚至带穿越、科幻元素的方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比如,写议论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围绕话题进行追问。从立意创新的角度,从“为什么需要文化创新”“怎么文化创新”等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立意能以深见长。比如,写记叙文,可以以“书信”为载体,写一个与“亲情”有关的故事,凸显“书信”在人与人之间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确定了中心,选择了文体,确定了题目,再紧扣题目去构思成文,选材的独树一帜、内容的引入入胜、文笔的流畅优美、形式的创新独特也是成功的关键。
  
  高分佳作1
  
  —把旧锄头
  
  文/湖北一考生
  
  寻了好久,那把曾经的旧锄头终于在一堆垃圾中现了身。它的金属光泽已不在,长长的竹棒现在已变成炭黑色;刃已不再锋利,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锈迹。是啊,它已经派不上多大用场了。可我脑海里还浮现着父母田间劳作的画面和儿时美好的回忆,这又该到哪儿找寻呢?
  
  每年布谷鸟一叫,农村便开始热闹非凡。清晨,当天空还蒙着一层淡淡的铅墨色,劳动的步伐就开始了。母亲会像往年一样,照例拿出那根旧锄头,取下锄板,蘸了水,坐在树下的那块大石头上霍霍地磨着。石头很光亮,银闪闪的,那有规律的“嗞嗞”声在宁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好听。
  
  在田里,母亲微微弯着腰,一手按住锄头的下端,一手稳住上端。那把锄头便很听话地往前啃,无数的杂草便在这利齿旁倒下。偶尔,顽皮的锄头会毫不客气地吃掉一根根棉苗,在一旁“幸灾乐祸”。母亲会连连蹲下身来,去侍弄着她的宝贝苗儿,小心翼翼地托着,像是托着一个新生的婴儿。
  
  可是,长大以后,这样令人陶醉的画面却逐渐消逝了。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时候,有些事原来是无法挽留的。它们在悄悄改变着,一阵烟似的走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当轰隆隆的机器声取代了往日的磨刀声,当一瓶瓶除草剂闪亮登场,将满田的杂草清理得一千二净,当一声声美妙的歌曲不再由锄头们发出,那把旧锄头似乎再也难以找到它的立锥之地了。它们现在赋闲在家,显得苍老,局促,笨拙。它已快被淘汰了。
  
  一年一年的布谷鸟开始聒噪,父母依然如往常一样早早儿地便下了田,依然在金黄的收获中刻下了自己的辛劳。机械化慢慢取代了手工劳作,带来了高产和高效。农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扛锄头劳动的人少了。那把漆黑的旧锄头就像一件古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着一个个丰收年,我既欢喜竟也有些怅然若失。
  
  在我的心中,一把旧锄头已不再是一把简单落伍的劳动工具,它更像是一个鲜活的过去、一幅难忘的画面、一串动人的情感符号。它是家乡的劳动者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精神的缩影,是儿时对家乡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感情。
  
  看着眼前锈迹斑斑的旧锄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也有“廉颇老矣”的沧桑之感。时代在向前发展,时光不可能倒流,它虽然没有可能被重新拾起,但绝不应该从此被湮没在历史的过道上,它应被我们铭记——那是心灵的寄托。
  
  (得分:60分)
  
  高分秘诀
  
  作者提炼第三个学生的观点“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然后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写小时候母亲劳作的情景,扣住主题,选点精彩,思考深入。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文笔细腻,使整篇文章读起来如汩汩泉水,清澈明净。文章叙述貌似平静,但怀旧的情感却直抵人的内心深处。作者思想冷静,目光敏锐,见解深刻,叙述精彩。
  
  (尤今)
  
  高分佳作2
  
  谁解家书味
  
  文/湖北一考生
  
  夜落日悬,独对孤灯,我静静撕开信封,铺开信纸。
  
  我总爱捧着散发墨香的邮件,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层层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母亲每周给他邮寄一封信,每封信的结尾都是“霜寒露重,望君珍重”。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心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为情感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以相互温暖。
  
  翻开傅雷的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又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书中却沉稳细腻,谆谆教诲,严厉的背后分明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到那远在天涯的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家书不仅饱含温暖,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事的吐露。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临死前,在狱巾留下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这是圣叹留在世间的最后的幽默,也是潇洒的才子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的最睿智的讽刺。此中滋味谁解?谁从他郁郁独行的背影中读出心酸与寂寥?我想说的是,定有人去认领那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家叔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很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在“文革”期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封家书是人生情怀的吟哦,在其问,我们读出了大师的淡定和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唯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义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这是用生命传递的爱的家书,时隔多年,我们如今读来依然动容,唏嘘不已!
  
  而在如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装到家家户户的时候,谁能静下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书信?默里迪斯在《森林中的挽歌》写道:“生命在竞赛中飞跑,犹如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掉落。”我们不能失掉家书,更不能失掉一种情怀!
  
  我愿意为你而来,为你掸落纷扰的尘埃,为你独对孤灯,为你读懂你承载的情思和高贵!
  
  高分秘诀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中心明确,紧扣标题家书的“味”展开,融入了林清玄、傅雷、黄永玉、林觉民的家书,承栽了作者对家书的认识和感悟,点出家书是爱的传递,生命的讴歌。用例充实典型,意蕴丰富。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构篇灵动,书写工整,卷面雅洁。文章材料丰富,认识深刻,语言凝练,富有韵味。
  
  (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