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将军百战身名裂
将军百战身名裂◆文/杨怡菲[人大附中]
是谁,能让稼轩先生为之感慨唏嘘?是谁,心在大汉却埋骨大漠荒野?是谁,遗恨千古任凭世人评说是与非?
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道得明?三千年后,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只有面对大漠上一抷黄沙,勾起莫名的惆怅。
从战功赫赫的统帅、保国名将之后,转而为众人唾骂的奸邪叛将,就只在他放下手中利刃的一刹那间,一切就变了。忠臣孝子和不义小人间究竟相去多远?还是仅仅似一层轻纱,这边和那边都充斥着同样的空气?
李陵,大汉名将李广之后,同样身经百战,功绩卓越,为何一个至今被尊为英雄,而另一个甚至无人再愿提及?差别在于一个的横剑自刎和另一个的投降匈奴。然而,死与降难道就是评判一位战将的唯一标准吗?死,就是一个终了,他无力再面对生所带来的更多的责任,那么撒手人寰吧。可是,死除了给他本身带来了千古称道的一个虚名外,还有什么呢?不过是成就了自己的忠烈之名,于国于家再无更多益处了。再说李陵之降,颇似当年之赵破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他想过死,但那一死后除了空名还有什么呢?他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更多人愿意将李陵与苏武相比,一个逆一个忠,他似乎永远在反衬苏武的光辉伟大。可是一武一文,一将一使之间,又有多少可比性呢?李陵的祖父李广因羞愤而自杀,而李陵在北方带兵杀敌时,却时不时地有小人在皇帝身边递话,始终不得重用——几世守边大功,却只换来几世不得善终。而苏武本无功德,一家上下饱受皇恩,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他若是降了匈奴,才是真正的不仁不义,不论是在道义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半点理由。
我们将苏武捧得太高,而将李陵踩得太低了。苏武只是做了于道义于人情都该做的事情,李陵也只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皇帝对身边侍从文官的信任总是超过了对忠勇武将的信任,因为武将手中的兵权令他多少有所忌惮。汉武帝对苏武是无以复加的信任和关切,以致十数年后仍不忘派使者求回苏武,苏武对他怎能不忠?对李陵,则是身边人一句话就能引起无端猜疑,只敢把他远远地扔在战场。作为武将,战功既是荣升的开始,又是皇帝不信任的开始,李陵对他怎能不寒心?纵使李陵多么忠义,也不可能对这样的不信任熟视无睹。
然而,李陵尽管多少会寒心,他还是一心向汉的。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如此忠孝仁义的一个人竟是被一步步逼上了绝路。路博德一份奏章就已引起武帝猜疑,逼陵速出兵匈奴,足以让人心寒。五千人与十万匈奴骑兵苦战大漠,九死一生,杀敌无数,武器消耗殆尽,约定好的援兵却始终不到,又岂能不绝望?茫茫大漠,尸骸遍野,血流成河,此情此景之下,李陵是什么心境,他又想到了什么?历史的那一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惨烈的绝望所带给人的,又岂能是苏武身处大帐,单于每日问候时所能体会的?
在心寒与绝望的双重打击下,李陵虽降,想的却是“欲得当以报汉”,这气概与忠烈足以使亿万后人莫及,足以使人千古景仰。
然而,汉天子仍然不放,“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这样一来,李陵纵使心在中原,其身也只能永久地留在大漠了。他所忠的君,步步紧逼地将良将逼入绝境,而留下千古骂名的却是良将!身败名裂的却是李陵!
我们不得不想,这样的忠君,忠与不忠有何分别?苏武更多意义上是忠于武帝对他的恩情,只是这恩情与儒家的所谓大义恰好一致罢了。若他处在李陵那般心寒绝望、毫无退路的境地上,谁又敢断定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所以,这二人是没有可比性的,苏武值得称道,而李陵更值得尊敬,他绝不是一个应该任人践踏的人。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想李陵人生的后二十年,该是怎样的凄凉悲壮。欲报国以全忠义,却只能站在荒漠中南望,望不见故乡土地,也望不见至爱亲人。他错了吗?那么究竟是什么错了?
二十年南望,他都想了什么?他想明白了吗?
重回当年投降之地,他后悔当初了吗?我不希望他后悔。他已做了该做的一切,错在一个忠字,他李陵义能如何?
站在荒漠中南望,望断天涯路,却望不到一丝光亮。月还是故乡月,人却已是不归人;山还是那片山,国早已不是那个国;心还是那颗心,身却只能长埋荒野地。
塞上长城隔断故乡路,只教人壮志未酬空遗恨!
本应金戈铁马的大将,曾经气势如虹,却只能怀恨淌血泪。
辛弃疾云:“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可叹大漠孤鸟血泪啼尽,只留下千古骂名!
多元思考
学到《苏武传》时,学生们对于苏武和李陵的人生选择产生了争论。苏武的忠义传世和李陵的千古骂名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始终以正反的形象并存史册给后人以教义和警策!然而今天的孩子们却怀疑了。所以在学习《苏武传》之后,我们举行了一场班级辩论会,辩题是苏武的坚守好还是李陵的投降更合理。辩论自然可分胜负,然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辩驳永远会进行下去。如今的社会讲究价值观的多元与人文关怀,人们越来越倾向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妥协与退让,本文对李陵的理解可谓入情入理,引用辛弃疾的词增强了说服力,排比反问掷地有声,语言富有激情。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有值得你为之付出许多乃至生命去坚守的东西。
(王艳)